卷第二十一

關燈
拍禅床下座。

     名德頭首受請借座升座(住持先為引座提綱) 白雲端禅師演首座受四面請。

    師上堂雲。

    年年秋暑甚如初。

    何事清涼特有餘。

    盡是當人心地感。

    不虛把手在龍舒。

    且道把手一句作麼生道。

    良久雲。

    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

     保甯勇禅師壽甯長老進發上堂。

    曹溪一宿也大無端。

    黃檗三頓遞相鈍置。

    蒲團禅闆屈抑當人。

    索火來燒猶較些子。

    保甯今日别無相送。

    壽甯長老拈拄杖雲。

    祇有一條黑漆拄杖。

    更不囊藏。

    向大衆前兩手分付。

    擲杖下座。

     圓悟勤禅師報甯民和尚受帖上堂。

    一向孤峰獨宿目視雲霄。

    雖則不埋沒宗風。

    無乃太高生。

    一向十字路口土面灰頭利物應機。

    雖則埋沒自己。

    無乃太屈辱生。

    況明悟之士頂門具眼。

    肘下有符。

    出沒卷舒得大自在。

    動若行雲。

    止猶谷神。

    可以或孤峰獨宿。

    不得土面灰頭。

    或土面灰頭。

    不得孤峰獨宿。

    恁麼中有不恁麼。

    不恁麼中卻有恁麼。

    且應時應節一句作麼生道。

    良久雲。

    瑞氣逢嘉運。

    靈苗觸處春。

     應庵華禅師隆報覺長老受請上堂。

    雲。

    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

    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盤。

    蓦拈拄杖卓一卓雲。

    普請向者裡入。

    聞聲悟道。

    見色明心。

    觀音菩薩将錢買胡餅。

    放下元來是個饅頭。

    又拈拄杖卓一卓雲。

    若向者裡入。

    瞎卻人眼。

    不向者裡入。

    又向什麼處入。

    伶俐漢一撥便轉。

    更須知有出身一路。

    敢問大衆。

    作麼生是出身一路。

    又卓一卓雲。

    舉頭天外看。

    誰是我般人。

     夢庵信禅師丹陽邵安撫遠将書帖就庵請竦禅人住孝感功德院。

    因為引座。

    徧探虎穴須是英靈。

    獨摘骊珠豈無奇傑。

    既操如是之志。

    必應如是之求。

    且道如是之事又作麼生用。

    知音千裡遠相囑。

    為我拈來與衆看。

     臨安府南蕩慶善專使來就庵請堅禅人住持。

    因為引座。

    錢塘澣漫連渤澥。

    抛餌垂綸難草草。

    莫學空船載月歸。

    深入煙波為尋讨。

    鲲鲸早晚如上鈎。

    不枉随波同混流。

    百丈山前成底事。

    先将漁笛上扁舟。

    乃左右顧視雲。

    幸有知音。

    便将拈出。

     肯堂充禅師因元庵和尚受智者請。

    引座。

    南山有個老魔王。

    炯炯雙眸放電光。

    口似血盆呵佛祖。

    牙如劍樹罵諸方。

    幾度業風吹不動。

    吹得動雲黃山畔。

    與嵩頭陀傅大士。

    一火破落戶。

    依舊孟八郎。

    賺他無限癡男女。

    開眼堂堂入镬湯。

    忽有個衲僧出來道。

    既是善知識。

    為甚麼賺人入镬湯。

    隻向他道。

    非公境界。

     楚石琦禅師了庵和尚赴靈岩進發上堂。

    三聖道。

    我逢人即出。

    出即不為人。

    興化道。

    我逢人即不出。

    出即便為人。

    你看他臨濟兒孫如水銀落地相似。

    大底大圓小底小圓。

    卒讨他頭鼻不着。

    新靈岩和尚權衡佛祖镕鍛聖凡。

    為四海禅流掃諸方露布。

    洞庭湖上豎起金剛幢。

    智積山中豁開正法眼。

    畢竟憑個什麼。

    拈拄杖卓一下下座。

     元叟端禅師為明州新瑞岩前山和尚引座。

    控佛祖大機。

    定乾坤正眼。

    從上以來。

    據曲錄木如恒河沙。

    鞠其指歸直是萬中無一。

    所以道。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

    若無妙指終不能發。

    擊拂子。

    十二峰前月如剪。

    清光千裡共依依。

     為旌忠了堂和尚引座。

    開蓮華於臘月。

    落氷片於炎天。

    疏正脈之淵源。

    碎邪師之窠臼。

    寒木在握兮全機可笑。

    秋水橫按兮半提可滅。

    使八極頂目者不自争衡。

    将見斯人兮駕馭昂蘖。

    擊拂子雲。

    叢林在處今寥落。

    聽取西山第二禅。

     愚庵及禅師衍書記赴普慶上堂。

    欲識佛性義。

    當觀時節因緣。

    豈不見馬祖問藥山。

    子近日見處作麼生。

    山雲皮膚脫落盡唯有一真實。

    祖雲。

    子之所得。

    可謂協於心體布於四肢。

    既然如是。

    将三條篾束取肚皮随處住山去。

    山雲某甲又是何人敢言住山。

    祖雲。

    不然。

    未有長行而不住。

    未有長住而不行。

    欲益無所益。

    欲為無所為。

    宜作舟航。

    無久住此。

    馬簸箕固是鰕為子屈。

    然則時節既至其理自彰。

    正與麼時。

    且如何說個自彰底理。

    蓦拈拄杖召衆雲。

    來日普慶山中看取斯道。

    長老為一切人分明舉似。

    卓拄杖喝一喝。

     顔藏主赴千頃上堂。

    舉古德道。

    者一片田地分付來多時也。

    我立地待你構去。

    法眼道。

    者一片田地分付來多時也。

    我坐地待你構去。

    佛果道。

    者一片田地分付來多時也。

    我今為汝當面慶贊。

    一即三三即一。

    所見不同互有得失。

    徑山道。

    者一片田地分付來多時也。

    自是你構不着。

    今日分付用愚長老。

    赤手提持袒肩擔荷。

    向千頃雲中放兩抛三深耕淺種。

    栽荊棘林。

    開三毒花。

    結無明果。

    改禾莖為粟柄。

    變瓦礫作黃金。

    直得釋迦彌勒拍手喜歡。

    文殊普賢合掌贊歎。

    遵從百代典刑。

    振起一方叢席。

    卓拄杖雲。

    要識真金火裡看。

    棒頭有眼明如日。

     笑隐欣禅師為奉聖滅庵和尚引座。

    傳佛心宗。

    不是細事。

    荷擔大法。

    須得其人。

    所以首山風穴單丁草屋住三十年。

    而法道之盛過於萬指千礎。

    後來真淨和尚又道。

    先師在黃檗衆不滿百。

    而明眼輩幾半。

    今雖三倍當時。

    才一兩人而已。

    可謂千兵易得一将難求。

    今日奉聖專使來請第一座住山。

    留之則孤彼來意。

    放行則此衆失依。

    諸人還定當得麼。

    若定當得。

    便見靈山會上千葉騰芳。

    少室峰前一枝獨秀。

    如或未然。

    更聽拄杖子通個消息。

    卓一下雲。

    銀山鐵壁無回互。

    草偃風行得自由。

    複舉楊岐在九峰受請。

    下座。

    九峰勤和尚把住雲。

    且喜得個同參。

    岐雲同參底事作麼生。

    峰雲。

    九峰牽犁。

    楊岐拽耙。

    岐雲。

    正與麼時。

    楊岐在前九峰在前。

    峰拟議。

    岐拓開雲。

    将謂同參。

    元來不是。

    師雲。

    楊岐九峰埙篪疊奏。

    今古罕聞。

    龍翔今日對衆舉揚。

    貴要大家知有。

    且道知有個什麼。

    祖翁田地無多子。

    努力同心兩弟兄。

     前堂首座赴保甯請上堂。

    開無明華。

    結三毒果。

    魔王惡業現前。

    驅耕夫牛。

    奪饑人食。

    白拈手段尤高。

    所以百丈再參。

    馬祖震威一喝。

    直得三日耳聾。

    黃檗聞之不覺吐舌。

    始知大機大用不假師承。

    鉗錘妙密屬乎當人。

    如我仲方法弟。

    先師之所敬畏。

    頃辭海上名藍。

    屈為山中表率。

    茲奉丞相鈞命。

    往赴保甯之請。

    所謂法随法行。

    法幢随處建立。

    镕凡鍛聖烹金爐。

    耀古騰今。

    打鳳羅龍龜毛綱。

    漫天匝地。

    直得無路可行無門可入。

    山僧為汝諸人作個方便。

    拈拄杖擲下雲。

    喪身失命知多少。

    照顧南山鼈鼻蛇。

     列祖提綱錄卷第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