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一

關燈
山受小疏升座雲。

    夫參學人直須具頂門上眼。

    超世英雄於一切人天衆前震法雷擊法鼓。

    藏鋒露刃掣鼓奪旗。

    吼獅子音作大佛事。

    若能如是方有些子丈夫之氣。

    山僧今日不惜眉毛入泥入水去也。

    我佛世尊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敢問諸德作麼生是一大事。

    良久雲。

    五千餘卷诠不盡。

    三世諸佛贊不及。

    今古祖師提不起。

    還委悉麼。

    若委悉。

    不動步超釋迦越彌勒。

    又何必更命山僧向諸德前鼓兩片皮壓良為賤。

    然雖如是。

    不許夜行剛把火。

    直須當道與人看。

    乃雲。

    爐冶鉗錘枉用工。

    吹毛何必在磨砻。

    靈光昨夜輝牛鬥。

    坐緻升平宇宙中。

    久立。

     受帖日升座。

    明珠曆掌。

    别者還稀。

    寶鏡當台。

    何人鑒照。

    鋒前一路截斷衆流。

    言下千差随波逐浪。

    所以展則大千俱徧。

    不展則絲發不存。

    與麼語話猶是化門之說。

    且道不落化門一句作麼生道。

    道泰不傳天子令。

    時清休唱太平歌。

    謝了又雲。

    千峰壁立滑於苔。

    不惜眉毛露出來。

    直下早逾千萬裡。

    那堪此處更徘徊。

    喝一喝下座。

     真淨文禅師在洞山受聖壽請升座。

    問答畢乃雲。

    更有問話者麼。

    良久乃喝雲。

    昔日大覺世尊起道樹詣鹿苑。

    為五比丘轉四谛法輪。

    唯憍陳如最初悟道。

    貧道今日向新豐洞裡隻轉個拄杖子。

    遂拈拄杖向禅床左畔雲。

    還有最初悟道底麼。

    良久雲。

    可謂丈夫自有沖天志。

    不向如來行處行。

    喝一喝下座。

     五祖演禅師在白雲受請升座。

    秋風飒飒。

    玉露垂珠。

    水碧山青。

    蛩吟蟬噪。

    圓通門大啟。

    文殊普賢穿過汝諸人鼻孔。

    自是汝諸人當面諱卻。

    複雲。

    諸佛不出世。

    四十九年說。

    未審說個什麼。

    祖師不西來。

    少林有妙訣。

    殃及子孫至今分疎不下。

    更說什麼妙訣。

    若人識祖佛。

    當處便超越。

    超越與未超越則且置。

    你道祖佛即今在什麼處。

    若無人道得。

    山僧不惜眉毛與汝諸人拈出。

    拍禅床一下。

     師在太平受請升座。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明鏡當台好醜自現。

    久參上土言下知歸。

    晚學初機當須子細。

    是以古人道。

    法無去來無轉動者。

    輙成山頌舉似大衆。

    觸目光明處處新。

    其中那個辨疎親。

    祇園枝上千花秀。

    一度芬芳一度春。

     師在海會受請升座。

    三處住持隻者滋味。

    者回冤家難為回避。

    白蓮峰鼻孔。

    海會山出氣。

     雪窦顯禅師在翠峰受疏日。

    洞庭檀越與明州專使相争纭纭不已。

    師乃升座。

    普告大衆。

    不須作鬧事在。

    況僧家也無固無必。

    住則孤鶴冷翹松頂。

    去則片雲忽過人間。

    應非彼此殊源動靜乖趣。

    今與諸人評議。

    念三二年洞庭晦迹。

    承四遠信心恩顧。

    栖衆方諧。

    舊轍藏教複乃新歸。

    豈可知感頓忘。

    遽緻前邁。

    誠為不可。

    而又四明太守星馳。

    介使辎重俄臨。

    既已跋涉數州迢遞千裡投誠。

    苦逼一至於斯。

    進退審詳不能自決。

    敢問大衆。

    住翠峰好往雪窦好。

    於時衆僧高聲雲往雪窦好。

    師乃顧謂洞庭諸檀越雲。

    不用為訝。

    宜各知時。

    且佛法委自王臣。

    兼住持亦以緣斷。

    在彼在此本無間然。

    希披疏文以塞來命。

    便下座。

     圓悟勤禅師住崇甯。

    師在昭覺初受六祖請升座。

    一向目視雲霄壁立千仞則孤負諸聖。

    一向拖泥涉水灰頭土面則埋沒自己。

    如今恁麼也得不恁麼也得。

    且貴正眼流通。

    還委悉麼。

    直饒高步毗盧頂。

    不禀釋迦文。

    婢視聲聞奴呼菩薩底來。

    也須亡鋒結舌。

    自餘故是出頭不得。

    所以道三世諸佛隻言自知。

    曆代祖師全提不起。

    一大藏教诠注不及。

    明眼衲僧自救不了。

    若據本分草料。

    猶是節外生枝。

    不涉化門一句作麼生道。

    陣雲橫海上。

    拔劍攪龍門。

    下座。

     住夾山。

    師在天甯受請升座。

    目前無異草。

    徧界絕遮欄。

    域中日月斬新方外。

    乾坤獨露。

    直得龍天釋梵動地雨華。

    妙德空生目瞪口呿。

    行棒行喝拈向一邊。

    雲月溪山放過一着。

    一處透脫千處百處該通。

    一機洞明千機萬機圓轉。

    碧岩不離此處。

    此處不離碧岩。

    攝大千於毫端。

    融芥塵於剎海。

    銜華鳥過。

    抱子猿歸。

    湛寂凝然應真不借則且置。

    隻如無陰陽地上成得個甚麼邊事。

    萬卉正資和氣力。

    碧岩先發一枝春。

    複舉馬大師問藥山。

    子在此許多時。

    本分事作麼生。

    山雲。

    皮膚脫落盡。

    唯有一真實。

    祖雲。

    據汝所見。

    可謂協於心體而布四肢。

    何不将三條篾束取肚皮随處住山去。

    山雲。

    某甲何人。

    敢言住山。

    祖雲。

    不然。

    未有常行而不住。

    未有常住而不行。

    欲益無所益。

    欲為無所為。

    宜作舟航。

    由是住山。

    師雲。

    大衆。

    古人得意之後不忘利生。

    直入深山提持宗要。

    山僧暗昧豈敢仰攀。

    如是則更不用篾束肚皮。

    卻有個折腳铛子與方來共守寂寥。

    若信得及。

    不在忉忉。

    或未谙詳。

    聽取個末後句。

    高峰突兀倚天門。

    青嶂虛閑可垛跟。

    折腳铛兒幸然在。

    不妨攜去隐深雲。

    雖然如是。

    也須是大家出一隻手始得。

    且道畢竟如何。

    妙舞應須誇徧拍。

    三台須要大家摧。

     住金山。

    師在高郵乾明受勅升座。

    大道無背面。

    真機有卷舒。

    撮大地如陶家輪。

    運大千向針鋒上。

    猶未是寰中正令阃外全威。

    所以萬國仰瞻同歸舜日。

    靈光一道共照皇家。

    重興佛祖道場。

    追還普天寶所。

    正令全提主賓同用。

    山僧今日得奉一人聖诏。

    傍資宰輔威權。

    共建法幢豎立宗旨。

    楊子江心滔天輥浪。

    妙峰孤頂舒卷閑雲。

    是處着眼不前。

    頂[甯*頁]正令全現。

    若是個同得同用同殺同活底。

    共一眼見共一耳聞。

    同一口宣同一音演。

    更無異緣亦無異見。

    說什麼九十六種二十五有。

    正要當頭辨取。

    一時列在下風。

    且如今日應時應節事作麼生道。

    一句逈超今古格。

    萬年仰祝聖明天。

     住南康軍雲居真如禅院。

    師於建炎丁未歲十一月初六日在鎮江浮玉山受劄子召赴行朝。

    至十七日朝見登對移刻。

    奉勅住雲居。

    次日勅下時。

    兩府并禁從就雍熙寺請師升座。

    祇受勅文。

    師雲。

    提金剛正眼。

    闡向上宗乘。

    報不報之恩。

    能難能之事。

    運臨濟金剛王寶劍。

    喝下全彰。

    用德山山形拄杖子。

    觌面分付。

    是則全是。

    見則全見。

    不落凡聖階梯。

    直下頓彰己見。

    既遇明眼作證。

    又逢聖世昌時。

    不敢被蓋囊藏。

    直下分明舉似。

    遂拈拄杖示衆雲。

    豈不見僧辭歸宗。

    宗問什麼處去。

    僧雲諸方參五味禅去。

    宗雲我此間隻有一味禅。

    僧雲如何是和尚一味禅。

    宗便打。

    黃檗聞之雲。

    馬大師出八十四人善知識。

    問着一個個屙辘辘地。

    隻有歸宗猶較些子。

    師雲。

    歸宗和尚束虛空為個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