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超今。
山僧一夏以來病來病去。
病得起來。
内不見有四大五陰。
外不見有山河大地。
上不見有諸佛。
下不見有衆生。
中不見有自己。
淨裸裸赤灑灑沒可把。
幸自可憐生。
無端侍者進退一段公案未了。
今朝月望。
拈香底拈香。
揖客底揖客。
濡毫底濡毫。
請法底請法。
直要山僧向太虛空中大書皇帝萬歲四字。
莫有為山僧代筆者麼。
舉起拂子雲。
文明齊北極。
睿算等南山。
系拂子下座。
密雲悟禅師病起升座雲。
山僧六十有五。
數來不涉迷悟。
無端痢疾三年。
累得通身骨露。
若人如是證明。
管取超佛越祖。
日用二六時中。
直教更無差互。
若能如是修行。
定證金剛堅固。
試看碓坊踏碓人。
終日未嘗移一步。
蘇州城有六座門。
門門有路通人路。
可惜無人簡點知其數。
便下座。
箬庵問禅師病起升座。
師雲。
三百六十骨節。
八萬四千毛竅。
通身抖擻。
欲覓病起處了不可得。
風寒暑濕熱四面交逼時。
且道向甚麼處着到。
慣從五鳳樓前過。
手握金鞭賀太平。
忽有個衲僧出來道。
和尚猶作主那。
山僧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今日初起呓語猶未歇在。
喝一喝下座。
掩室提綱 天如則禅師依圓覺上期一百二十日掩室安居。
書偈于門示衆。
平地牢關立一重。
佛來無路得相逢。
分明隻在尋常處。
如隔千峰與萬峰。
見心複禅師掩關示衆。
槁木形骸百念灰。
溪猿野鶴苦相猜。
閉門獨掩青松雨。
笑口逢人亦懶開。
無趣空禅師掩關示衆。
三十餘年參禮請益十方宗匠。
問法皆雲無說。
問佛皆雲無相。
幸得無相無說。
不覺頓空伎倆。
追昔腳跟失卻便宜。
今喜眉毛端在眼上。
從斯丢去草鞋。
即便抝折拄杖。
拍雙空手入玄關。
坐看陰陽消長。
偈曰。
窮子還歸長者宅。
善财參遍雜華林。
大千收拾毫端内。
推出虛空掩上門。
瑞白雪禅師為乘長老封關。
封住拄杖頭。
結定布袋口。
山河大地攪得一團。
明暗色空捏成一聚。
爐峰不挂片雲。
秦望豈帶煙色。
正恁麼時。
進關一句作麼生道。
良久雲。
木人雲中拍氈闆。
石女山頭唱茶歌。
石雨方禅師為屍行芥城封關。
海闊天空智者不居。
鐵壁銀山愚人不識。
然則如鏡照鏡。
不妨者邊那邊。
死限之心既固。
活埋之念須堅。
雖然。
欲知此話行。
須看三年後。
啟關提綱 無趣空禅師啟關示衆。
自結玄關自活埋。
自吾閉也自吾開。
一拳打破玄關竅。
放出從前者漢來。
玉芝聚禅師啟關示衆。
丈室三年坐斷十方世界。
蒲團一念頓圓十世古今。
依稀彌勒樓中。
不妨開已複閉。
畢竟普賢界裡。
要看絕後再蘇。
所以道把住則乾坤失色。
放行則瓦礫生輝。
霄漢縱橫。
蒼桧豈容藏彩鳳。
風雷浩蕩。
碧潭甯許卧青龍。
然則放出關中主一句作麼生道。
咦。
開門日出西方卯。
萬象之中獨露身。
石雨禅師為正衡開關。
盡大地是個關房。
本無出入。
隻因迷故。
關上重關亦是迷上重迷之意。
今人隻思尋悟。
全不知迷。
既不知迷。
悟從何得。
所以老僧常向人道。
迷有十分悟有十分。
今日開關豈屬迷悟。
聽取一偈。
有出入。
無門戶。
無開掩。
有封固。
若是香象截流機。
終不從他覓頭路。
乃舉鎖匙。
且道是甚麼。
試開看。
迎待尊宿引座提綱 實性大師因同參芙蓉訓禅師至上堂。
以右手拈拄杖倚放左邊。
良久曰。
此事若不是芙蓉師兄也大難委悉。
便下座。
法昌遇禅師黃龍南禅師至上堂。
拏雲攫浪數如麻。
點着銅睛眼便花。
除卻黃龍頭角外。
自餘渾是赤斑蛇。
法昌小剎路遠山遙。
景物蕭疎遊人罕到。
敢謂黃龍禅師曲賜光臨。
不唯泉石生輝亦乃人天欣悅。
然雲行雨施自古自今。
其柰爐鞴之所鈍鐵猶多。
良醫之門病者愈甚。
瘥病須求靈藥。
銷頑必藉金錘。
法昌者裡有幾個躲根阿師。
病者病在膏肓。
頑者頑入骨髓。
若非黃龍老漢到來。
總是虛生浪死。
拈拄杖曰。
要會麼。
打面還他州土麥。
唱歌須是帝鄉人。
保甯勇禅師因長蘆和尚來上堂。
金将火試。
水将杖試。
大衆。
祇如金不将火試。
水不将杖試。
還有人辨得麼。
若辨得。
是真也假也深也淺也。
若辨不得。
且分付與明眼人。
真淨文禅師隆慶長老來上堂。
大衆。
教中道佛滅度後為善知識者總是見佛來。
然則其為善知識者亦不可容易睹。
善知識者亦不可輕慢。
隆慶禅師斯之謂也。
老僧與知事首座大衆同增歡慶。
乃喝一喝雲。
虎溪宗派龍山子孫。
吉州隆慶大啟禅門。
古人所謂從門入者不是家珍。
蓦拈起拄杖雲。
為是家珍。
為是外物。
大衆卻請隆慶禅師決斷。
擲下拄杖下座。
雪窦顯禅師因宗上座至引座。
大衆。
今日雪窦宗上座。
乃是昔年太陽韓大伯。
具大知見。
晦迹韬光。
欲得發揚宗風。
幸願特升此座。
白雲端禅師中峰至雲。
九九八十一。
幾人能解算。
兩個五百文。
原來是一貫。
到者裡添得一文麼。
若有添得一文。
即便滿路光生拔出古今。
争柰自古自今千個萬個。
祇愛足頭底白雲。
今日為汝添看。
乃雲。
下座與知事首座大衆請中峰和尚升座一徧。
圓悟勤禅師請長蘆覺禅師上堂。
多子塔前分半座。
截斷衆流。
少林端拱曆九年。
壁立萬仞。
奮作家爐鞴。
施向上鉗錘。
顯大用大機全生全殺。
與一切人抽釘拔楔解黏去縛。
令大地人各各如獅子兒奮迅咤沙踞地返踯。
所以道法王法力超群生。
常以法财施一切。
久積淨業稱無量。
導衆以寂故稽首。
夫如是則向萬仞懸崖垂手。
敲唱俱有。
百尺竿頭進步。
主賓互換。
正當恁麼時如何。
龍吟長霧起。
虎嘯乃風生。
複雲。
撞着道伴交肩過。
一生參學事已畢。
今朝幸遇大導師。
寶華王座為拈出。
龍門遠禅師五祖和尚到上堂。
曹溪大師傳衣歸嶺南。
後來讓和尚得法授與馬大師。
馬大師接得百丈。
百丈得黃蘗。
黃蘗得臨濟。
臨濟得興化。
興化得南院。
南院得風穴。
風穴得首山。
首山得汾陽。
汾陽得慈明大師。
慈明大師接得一人楊岐和尚。
如今舉他得底事看。
此老子雲。
我者裡如鬧市裡上竿子相似。
是人皆見。
瞞你眼得麼。
楊岐老子後來接得端和尚一人。
此老子曾住此山來。
有頌雲。
海底珠動時。
雲中月還現。
涼夜無狂風。
清光都一片。
端師翁後來接得先師一人。
先師有言曰。
祇從咬破一個鐵馂饀。
直得百味具足。
此老子所以一生口硬好說硬話。
伏自先師付囑之後大法傳持以來
山僧一夏以來病來病去。
病得起來。
内不見有四大五陰。
外不見有山河大地。
上不見有諸佛。
下不見有衆生。
中不見有自己。
淨裸裸赤灑灑沒可把。
幸自可憐生。
無端侍者進退一段公案未了。
今朝月望。
拈香底拈香。
揖客底揖客。
濡毫底濡毫。
請法底請法。
直要山僧向太虛空中大書皇帝萬歲四字。
莫有為山僧代筆者麼。
舉起拂子雲。
文明齊北極。
睿算等南山。
系拂子下座。
密雲悟禅師病起升座雲。
山僧六十有五。
數來不涉迷悟。
無端痢疾三年。
累得通身骨露。
若人如是證明。
管取超佛越祖。
日用二六時中。
直教更無差互。
若能如是修行。
定證金剛堅固。
試看碓坊踏碓人。
終日未嘗移一步。
蘇州城有六座門。
門門有路通人路。
可惜無人簡點知其數。
便下座。
箬庵問禅師病起升座。
師雲。
三百六十骨節。
八萬四千毛竅。
通身抖擻。
欲覓病起處了不可得。
風寒暑濕熱四面交逼時。
且道向甚麼處着到。
慣從五鳳樓前過。
手握金鞭賀太平。
忽有個衲僧出來道。
和尚猶作主那。
山僧不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今日初起呓語猶未歇在。
喝一喝下座。
掩室提綱 天如則禅師依圓覺上期一百二十日掩室安居。
書偈于門示衆。
平地牢關立一重。
佛來無路得相逢。
分明隻在尋常處。
如隔千峰與萬峰。
見心複禅師掩關示衆。
槁木形骸百念灰。
溪猿野鶴苦相猜。
閉門獨掩青松雨。
笑口逢人亦懶開。
無趣空禅師掩關示衆。
三十餘年參禮請益十方宗匠。
問法皆雲無說。
問佛皆雲無相。
幸得無相無說。
不覺頓空伎倆。
追昔腳跟失卻便宜。
今喜眉毛端在眼上。
從斯丢去草鞋。
即便抝折拄杖。
拍雙空手入玄關。
坐看陰陽消長。
偈曰。
窮子還歸長者宅。
善财參遍雜華林。
大千收拾毫端内。
推出虛空掩上門。
瑞白雪禅師為乘長老封關。
封住拄杖頭。
結定布袋口。
山河大地攪得一團。
明暗色空捏成一聚。
爐峰不挂片雲。
秦望豈帶煙色。
正恁麼時。
進關一句作麼生道。
良久雲。
木人雲中拍氈闆。
石女山頭唱茶歌。
石雨方禅師為屍行芥城封關。
海闊天空智者不居。
鐵壁銀山愚人不識。
然則如鏡照鏡。
不妨者邊那邊。
死限之心既固。
活埋之念須堅。
雖然。
欲知此話行。
須看三年後。
啟關提綱 無趣空禅師啟關示衆。
自結玄關自活埋。
自吾閉也自吾開。
一拳打破玄關竅。
放出從前者漢來。
玉芝聚禅師啟關示衆。
丈室三年坐斷十方世界。
蒲團一念頓圓十世古今。
依稀彌勒樓中。
不妨開已複閉。
畢竟普賢界裡。
要看絕後再蘇。
所以道把住則乾坤失色。
放行則瓦礫生輝。
霄漢縱橫。
蒼桧豈容藏彩鳳。
風雷浩蕩。
碧潭甯許卧青龍。
然則放出關中主一句作麼生道。
咦。
開門日出西方卯。
萬象之中獨露身。
石雨禅師為正衡開關。
盡大地是個關房。
本無出入。
隻因迷故。
關上重關亦是迷上重迷之意。
今人隻思尋悟。
全不知迷。
既不知迷。
悟從何得。
所以老僧常向人道。
迷有十分悟有十分。
今日開關豈屬迷悟。
聽取一偈。
有出入。
無門戶。
無開掩。
有封固。
若是香象截流機。
終不從他覓頭路。
乃舉鎖匙。
且道是甚麼。
試開看。
迎待尊宿引座提綱 實性大師因同參芙蓉訓禅師至上堂。
以右手拈拄杖倚放左邊。
良久曰。
此事若不是芙蓉師兄也大難委悉。
便下座。
法昌遇禅師黃龍南禅師至上堂。
拏雲攫浪數如麻。
點着銅睛眼便花。
除卻黃龍頭角外。
自餘渾是赤斑蛇。
法昌小剎路遠山遙。
景物蕭疎遊人罕到。
敢謂黃龍禅師曲賜光臨。
不唯泉石生輝亦乃人天欣悅。
然雲行雨施自古自今。
其柰爐鞴之所鈍鐵猶多。
良醫之門病者愈甚。
瘥病須求靈藥。
銷頑必藉金錘。
法昌者裡有幾個躲根阿師。
病者病在膏肓。
頑者頑入骨髓。
若非黃龍老漢到來。
總是虛生浪死。
拈拄杖曰。
要會麼。
打面還他州土麥。
唱歌須是帝鄉人。
保甯勇禅師因長蘆和尚來上堂。
金将火試。
水将杖試。
大衆。
祇如金不将火試。
水不将杖試。
還有人辨得麼。
若辨得。
是真也假也深也淺也。
若辨不得。
且分付與明眼人。
真淨文禅師隆慶長老來上堂。
大衆。
教中道佛滅度後為善知識者總是見佛來。
然則其為善知識者亦不可容易睹。
善知識者亦不可輕慢。
隆慶禅師斯之謂也。
老僧與知事首座大衆同增歡慶。
乃喝一喝雲。
虎溪宗派龍山子孫。
吉州隆慶大啟禅門。
古人所謂從門入者不是家珍。
蓦拈起拄杖雲。
為是家珍。
為是外物。
大衆卻請隆慶禅師決斷。
擲下拄杖下座。
雪窦顯禅師因宗上座至引座。
大衆。
今日雪窦宗上座。
乃是昔年太陽韓大伯。
具大知見。
晦迹韬光。
欲得發揚宗風。
幸願特升此座。
白雲端禅師中峰至雲。
九九八十一。
幾人能解算。
兩個五百文。
原來是一貫。
到者裡添得一文麼。
若有添得一文。
即便滿路光生拔出古今。
争柰自古自今千個萬個。
祇愛足頭底白雲。
今日為汝添看。
乃雲。
下座與知事首座大衆請中峰和尚升座一徧。
圓悟勤禅師請長蘆覺禅師上堂。
多子塔前分半座。
截斷衆流。
少林端拱曆九年。
壁立萬仞。
奮作家爐鞴。
施向上鉗錘。
顯大用大機全生全殺。
與一切人抽釘拔楔解黏去縛。
令大地人各各如獅子兒奮迅咤沙踞地返踯。
所以道法王法力超群生。
常以法财施一切。
久積淨業稱無量。
導衆以寂故稽首。
夫如是則向萬仞懸崖垂手。
敲唱俱有。
百尺竿頭進步。
主賓互換。
正當恁麼時如何。
龍吟長霧起。
虎嘯乃風生。
複雲。
撞着道伴交肩過。
一生參學事已畢。
今朝幸遇大導師。
寶華王座為拈出。
龍門遠禅師五祖和尚到上堂。
曹溪大師傳衣歸嶺南。
後來讓和尚得法授與馬大師。
馬大師接得百丈。
百丈得黃蘗。
黃蘗得臨濟。
臨濟得興化。
興化得南院。
南院得風穴。
風穴得首山。
首山得汾陽。
汾陽得慈明大師。
慈明大師接得一人楊岐和尚。
如今舉他得底事看。
此老子雲。
我者裡如鬧市裡上竿子相似。
是人皆見。
瞞你眼得麼。
楊岐老子後來接得端和尚一人。
此老子曾住此山來。
有頌雲。
海底珠動時。
雲中月還現。
涼夜無狂風。
清光都一片。
端師翁後來接得先師一人。
先師有言曰。
祇從咬破一個鐵馂饀。
直得百味具足。
此老子所以一生口硬好說硬話。
伏自先師付囑之後大法傳持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