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龍口裡浴金仙。
群生藉此潤焦枯。
大地因茲消垢穢。
用憑佛水。
普灑法筵。
蕩除萬劫之昏蒙。
永獲一真之清淨。
伽陀。
菩薩柳頭甘露水能令一滴灑十方腥膻垢穢盡蠲除令此道場悉清淨 諷真言。
又 夫水也。
靈派自高。
妙源誰究。
四海月明夜湛湛乎玉潔[泳-永+水]清。
九江風靜時浩浩乎霜飛雪瑩。
滋乎小。
滋乎大。
無所不宜。
決之東。
決之西。
何方不利。
曹溪舊傳一滴。
藥山曾指四來。
上善推其嘉聲。
良柔全其真性。
滴之乃骨毛輕爽。
可以除有漏之塵煩。
飲之則心膽清涼。
可以消無邊之熱惱。
是以甘露王碧琉璃瓶内。
觀自在綠楊柳枝頭。
灑之則點點無私。
沾之則時時有潤。
用憑佛水。
普淨法筵(同前)。
又 是水也。
方圓随器。
盈虗任時。
春泮冬凝。
坎流艮止。
浩浩乎妙源莫測。
滔滔乎靈派難窮。
碧澗藏龍。
寒潭浸月。
或在君王龍筆下化作恩波。
或居菩薩柳枝頭灑為甘露。
一滴才飛。
十方俱潔(同前)。
去穢文 切以物之利地也其情常混。
水之成道也其心善淵。
修諸六府則全所養之宜。
配以五行則盡所潤之美。
動則輕風生浪。
靜而皎月澄輝。
仰如來興造化之功。
本軍吒利加持之力。
化此德水作諸淨塗。
天不愛其道降而為甘露之祥。
地不愛其寶湧而為醴泉之瑞。
無一物不被沾濡之惠澤。
使十方皆為清淨之道場。
教有伽陀。
去其穢污。
又 地水火風合陰陽而并立。
腥膻穢垢混凡聖以同居。
煩惱憂深。
愛憎業重。
每被四蛇煎逼。
又為二鼠侵淩。
五蓋未除。
八垢難去。
故憑法水而滌蕩一切昏蒙。
密藉真言而蠲除萬般穢濁。
普變文 切以香雲靉靆。
花雨缤紛。
梵音響震於九天。
法樂聲喧於十地。
旛幢雜彩平分三島。
煙霞燈燭交光移下。
一天星鬥六和羅列。
三德宣揚。
大開香積之廚。
普獻仙源之果。
金言高演。
玉軸頻宣。
裝嚴於紫磨相前。
鋪設於碧蓮台畔。
迎請千賢萬聖。
歸依五眼六通。
望法駕以光臨。
迓香車而下降。
切慮所陳供養難使遍周。
須仗真言悉令充足。
伽陀。
佛賜阿伽甘露水。
僧持變化不思議。
一财一食量無邊。
萬聖千賢皆充足。
諷真言。
贊三寶文 恭惟佛寶者。
積廣大因。
成滿月相。
功高無上而不可極。
行深無際而不可窮。
皇矣金粟如來。
大哉毗盧屍祖。
昭徹自效。
獨行最真。
道将莫測而其測愈深。
功将莫傳而其傳愈遠。
不生不滅巍巍坐斷涅盤城。
無古無今寂寂不離安養國。
演三乘法谛於金剛座上。
開四無礙辨於鹿野苑中。
伏波旬外道而屈膝受降。
驅猛虎毒龍而斂威馴伏。
日月出矣晃如眉際之毫光。
江漢濯乎浩若胸中之教海。
涅不缁而磨不磷。
德将同於大虗。
火不爇而水不濡。
行将固於金玉。
處妙有而不有。
居無為而不為。
天龍恭敬而未甞解顔。
帝釋欽崇而何曾外顧。
端嚴甚微妙。
号曰天人師。
澤浸無垠。
化施不宰。
說法則言近而旨遠。
啟教則源深而流長。
名差别而有法身報身。
世數異而論大劫小劫。
現神通則高七多羅樹。
示妙相則過須彌山王。
确其然乎。
信不誣矣。
伏願暫别水軒月殿。
緩乘風馬雲車。
旌[施-也+童]耀五彩輝華。
仙樂播八音嘹喨。
放玉毫而照群品。
灑甘露而潤焦枯。
既有感以皆通。
顧何求而不應。
仰惟聖駕。
俯降道場。
法寶者。
大覺遺言。
群生法樂。
甚深奧義。
秘密玄文。
龍王敬而海藏收。
帝釋欽而天神捧。
阿蜀王親寫者三藏刺血抽毫。
梁武帝頓悟者一誠度僧建寺。
言其遠則有裴相國訓圓覺之義。
白居易書光明之文。
語其近則有王舒王譯金剛之詞。
張無盡注法華之論。
五千餘卷之貝葉洋洋乎哉。
一十二部之梵書浩浩如也。
誦之者如瞽刮膜忽覩青黃。
悟之者如天去雲燦見星鬥。
翻譯既憑於羅什大士。
顯靈須仗於法蘭上人。
亘古繇今經天緯地。
其事則思而隐。
其言則曲而中。
為一切生死之權門。
作萬世不刊之典要。
昔日靈山會上惟聞付與飲光。
當時大庾嶺頭豈憑傳與神秀。
欽載護持者國王帝主。
使丕圖而并固乾坤。
信受奉行者土地人民。
獲洪休而克昌厥後。
可以為三途之惠炬。
可以為六道之梯航。
簧鼓其詞者譬如把火燒天空自委苶。
贅疣其說者猶似仰空射箭徒招陸沉。
所謂盡精盡微不增不減。
有如此者其功成哉。
伏願象駕峥嵘遠遠負離華藏海。
龍王踴躍駸駸捧出水晶宮。
玉函開而檀軸铮鏦。
寶氎舒而墨光燦爛。
回鸾鼓舞。
返鵲毰毸。
如雲漢以為章。
若大觀而在上。
庶使手披目覩去妄念而達正宗。
意想心持契本源而悟真谛。
中懷激切不自皇甯。
稽首歸依。
虔誠拜請。
僧寶者。
因心修慧。
緣性悟宗。
欲超十地而先學十科。
欲透三關而先明三業。
不羇世态離絕攀緣。
宛然塵垢之外而物莫能撄。
泛若不系之舟而道将自化。
光矣而不耀。
信矣而不誣。
久居知識之叢林。
深造祖師之阃域。
日将月就。
修行如履於堅冰。
進道若初成山如覆於始篑。
灌花引
群生藉此潤焦枯。
大地因茲消垢穢。
用憑佛水。
普灑法筵。
蕩除萬劫之昏蒙。
永獲一真之清淨。
伽陀。
菩薩柳頭甘露水能令一滴灑十方腥膻垢穢盡蠲除令此道場悉清淨 諷真言。
又 夫水也。
靈派自高。
妙源誰究。
四海月明夜湛湛乎玉潔[泳-永+水]清。
九江風靜時浩浩乎霜飛雪瑩。
滋乎小。
滋乎大。
無所不宜。
決之東。
決之西。
何方不利。
曹溪舊傳一滴。
藥山曾指四來。
上善推其嘉聲。
良柔全其真性。
滴之乃骨毛輕爽。
可以除有漏之塵煩。
飲之則心膽清涼。
可以消無邊之熱惱。
是以甘露王碧琉璃瓶内。
觀自在綠楊柳枝頭。
灑之則點點無私。
沾之則時時有潤。
用憑佛水。
普淨法筵(同前)。
又 是水也。
方圓随器。
盈虗任時。
春泮冬凝。
坎流艮止。
浩浩乎妙源莫測。
滔滔乎靈派難窮。
碧澗藏龍。
寒潭浸月。
或在君王龍筆下化作恩波。
或居菩薩柳枝頭灑為甘露。
一滴才飛。
十方俱潔(同前)。
去穢文 切以物之利地也其情常混。
水之成道也其心善淵。
修諸六府則全所養之宜。
配以五行則盡所潤之美。
動則輕風生浪。
靜而皎月澄輝。
仰如來興造化之功。
本軍吒利加持之力。
化此德水作諸淨塗。
天不愛其道降而為甘露之祥。
地不愛其寶湧而為醴泉之瑞。
無一物不被沾濡之惠澤。
使十方皆為清淨之道場。
教有伽陀。
去其穢污。
又 地水火風合陰陽而并立。
腥膻穢垢混凡聖以同居。
煩惱憂深。
愛憎業重。
每被四蛇煎逼。
又為二鼠侵淩。
五蓋未除。
八垢難去。
故憑法水而滌蕩一切昏蒙。
密藉真言而蠲除萬般穢濁。
普變文 切以香雲靉靆。
花雨缤紛。
梵音響震於九天。
法樂聲喧於十地。
旛幢雜彩平分三島。
煙霞燈燭交光移下。
一天星鬥六和羅列。
三德宣揚。
大開香積之廚。
普獻仙源之果。
金言高演。
玉軸頻宣。
裝嚴於紫磨相前。
鋪設於碧蓮台畔。
迎請千賢萬聖。
歸依五眼六通。
望法駕以光臨。
迓香車而下降。
切慮所陳供養難使遍周。
須仗真言悉令充足。
伽陀。
佛賜阿伽甘露水。
僧持變化不思議。
一财一食量無邊。
萬聖千賢皆充足。
諷真言。
贊三寶文 恭惟佛寶者。
積廣大因。
成滿月相。
功高無上而不可極。
行深無際而不可窮。
皇矣金粟如來。
大哉毗盧屍祖。
昭徹自效。
獨行最真。
道将莫測而其測愈深。
功将莫傳而其傳愈遠。
不生不滅巍巍坐斷涅盤城。
無古無今寂寂不離安養國。
演三乘法谛於金剛座上。
開四無礙辨於鹿野苑中。
伏波旬外道而屈膝受降。
驅猛虎毒龍而斂威馴伏。
日月出矣晃如眉際之毫光。
江漢濯乎浩若胸中之教海。
涅不缁而磨不磷。
德将同於大虗。
火不爇而水不濡。
行将固於金玉。
處妙有而不有。
居無為而不為。
天龍恭敬而未甞解顔。
帝釋欽崇而何曾外顧。
端嚴甚微妙。
号曰天人師。
澤浸無垠。
化施不宰。
說法則言近而旨遠。
啟教則源深而流長。
名差别而有法身報身。
世數異而論大劫小劫。
現神通則高七多羅樹。
示妙相則過須彌山王。
确其然乎。
信不誣矣。
伏願暫别水軒月殿。
緩乘風馬雲車。
旌[施-也+童]耀五彩輝華。
仙樂播八音嘹喨。
放玉毫而照群品。
灑甘露而潤焦枯。
既有感以皆通。
顧何求而不應。
仰惟聖駕。
俯降道場。
法寶者。
大覺遺言。
群生法樂。
甚深奧義。
秘密玄文。
龍王敬而海藏收。
帝釋欽而天神捧。
阿蜀王親寫者三藏刺血抽毫。
梁武帝頓悟者一誠度僧建寺。
言其遠則有裴相國訓圓覺之義。
白居易書光明之文。
語其近則有王舒王譯金剛之詞。
張無盡注法華之論。
五千餘卷之貝葉洋洋乎哉。
一十二部之梵書浩浩如也。
誦之者如瞽刮膜忽覩青黃。
悟之者如天去雲燦見星鬥。
翻譯既憑於羅什大士。
顯靈須仗於法蘭上人。
亘古繇今經天緯地。
其事則思而隐。
其言則曲而中。
為一切生死之權門。
作萬世不刊之典要。
昔日靈山會上惟聞付與飲光。
當時大庾嶺頭豈憑傳與神秀。
欽載護持者國王帝主。
使丕圖而并固乾坤。
信受奉行者土地人民。
獲洪休而克昌厥後。
可以為三途之惠炬。
可以為六道之梯航。
簧鼓其詞者譬如把火燒天空自委苶。
贅疣其說者猶似仰空射箭徒招陸沉。
所謂盡精盡微不增不減。
有如此者其功成哉。
伏願象駕峥嵘遠遠負離華藏海。
龍王踴躍駸駸捧出水晶宮。
玉函開而檀軸铮鏦。
寶氎舒而墨光燦爛。
回鸾鼓舞。
返鵲毰毸。
如雲漢以為章。
若大觀而在上。
庶使手披目覩去妄念而達正宗。
意想心持契本源而悟真谛。
中懷激切不自皇甯。
稽首歸依。
虔誠拜請。
僧寶者。
因心修慧。
緣性悟宗。
欲超十地而先學十科。
欲透三關而先明三業。
不羇世态離絕攀緣。
宛然塵垢之外而物莫能撄。
泛若不系之舟而道将自化。
光矣而不耀。
信矣而不誣。
久居知識之叢林。
深造祖師之阃域。
日将月就。
修行如履於堅冰。
進道若初成山如覆於始篑。
灌花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