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之下

關燈
禅門諸祖師偈頌下之下 五峰釋 如佑 錄 佛燈明禅師燈記(鼓山) 人人有一面古鏡。

    昭昭心目之間。

    個個有一盞真燈。

    晃晃色塵之内。

    隻為一念背覺合塵。

    遂使古鏡不彰。

    真燈不朗。

    真燈不朗。

    無以照生死昏蒙。

    古鏡不彰。

    無以鑒色聲邪惑。

    是故沉迷六趣。

    汩溺三途。

    百劫千生何由透脫。

    粵有開士。

    慈悲願廣。

    拔濟心生。

    依先賢之軌儀。

    設如幻之燈鏡。

    燈即一真之理。

    鏡乃差别之事。

    見燈而不見鏡者。

    全理也。

    見鏡而不見燈者。

    全事也。

    一燈普入十鏡者。

    舍事就理也。

    十鏡普攝一燈者。

    舍理就事也。

    鏡與燈互相交徹。

    疊共融通。

    無盡重重。

    重重無盡者。

    理事無礙也。

    便乃於斯見得折旋俯仰常居正覺妙場。

    動轉施為不離毗盧性海。

    鏡燈方便事為至矣。

    住山晦室作是說竟。

    俄有叟。

    疑而問曰。

    忽若毗岚風起。

    燈在什麼處。

    镕盡規摹。

    鏡在什麼處。

    者裡不可說理。

    不可說事。

    不可說正覺場。

    不可說毗盧海。

    畢竟如何。

    晦室不答。

    良久示之以偈。

     長松翠竹兩交加  明月清風共一家  古殿夜闌人寂寂  飛蛾翻翅落燈花 長明燈序 高邁 作 離婁之目。

    處暗室或不能睹燈處之皎如也。

    澄公之掌。

    在玄夜或不能照燈在之了如也。

    故大雄氏以方便力。

    救黑暗界。

    藉其光。

    誘其人。

    佛所有燃燈明。

    法所有傳燈義。

    大抵長明燈是其蘊乎。

    夫日主晝。

    大陽之精中則吳。

    吳則沒。

    我長明燈不沒。

    月主夜。

    大陰之精滿則虧。

    虧則盡。

    我長明燈不盡。

    日月尚爾。

    況小光小明哉。

    要自積苦為海。

    舉足見溺。

    積邪為山。

    舉足見礙。

    竟不能彷佛之。

    或彷佛之不克成就之。

    言之可為長歎。

    我邑中有俊傑。

    主此燃燈。

    精進成就於寶融寺經藏院。

    且夫蘭炷爇火吾見其盛。

    未見其微也。

    鐵盆盛膏。

    吾見其增未見其減也。

    一籠而四時長春。

    滿室而終歲不夜。

    人見之。

    一作禮。

    眼蒙利。

    再作禮。

    心蒙美。

    心眼自相照了。

    内外由是洞徹。

    然則終日見燈未嘗不見燈。

    終日不見燈未嘗不見燈。

    夫達觀者乃如是也。

    意者不獨於此。

    直上照一天二天乃至三十三天。

    無門不辟。

    河沙善人由茲而入。

    直下照一地二地乃至一十八地獄。

    有獄皆開。

    多劫罪人由茲而出。

    若然者。

    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而不可思量耶。

    我長明燈寶相功德亦複如是。

    邁之數年内願銘頌之。

    間迫賤事未構。

    一朝染目疾朦胧。

    不自審從何得也。

    遂夢神人語邁曰。

    子於長明燈其有負乎。

    邁應聲而悟。

    悟而起。

    起而作頌。

    明日目愈。

    頌曰。

     見外燈長明。

    見内燈長明。

    萬惡自光中滅。

    萬善自光中生。

    不見一燈。

    百千萬億燈。

    乃至於無窮。

    不見一人。

    百千萬億人。

    歸之於大同。

    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

    弟子作頌。

    允執厥中。

     尊僧篇 明教嵩和尚 作 教必尊僧。

    何謂也。

    僧也者。

    以如來為家。

    以法為身。

    以慧為命。

    以禅悅為食。

    故不恃俗氏。

    不營世家。

    不修形骸。

    不貪生。

    不懼死。

    不溽乎五味。

    其防身有戒。

    攝心有定。

    辨明有慧。

    語其戒也。

    潔清三惑而畢身不污。

    語其定也。

    恬思慮。

    正神明。

    而終日不亂。

    語其慧也。

    崇德辨惑而必然。

    以此修之之謂因。

    以此成之之謂果。

    其於物也。

    有慈有悲。

    有大誓。

    有大惠。

    慈也者。

    常欲安萬物。

    悲也者。

    常欲拯衆苦。

    誓也者。

    誓與天下見真谛。

    惠也者。

    惠群生以正法。

    神而通之。

    天地不能揜。

    密而行之。

    鬼神不能測。

    其演法也。

    辨說不滞。

    其護法也。

    奮不顧身。

    能忍人之不可忍。

    能行人之不能行。

    其正命也。

    丐食而食而不為恥。

    其寡欲也。

    糞衣綴缽而不為貧。

    其無争也。

    可辱而不可輕。

    其無怨也。

    可全而不可損。

    以實相待物。

    以至慈修己。

    故其於天下能必和。

    能普敬。

    其語無妄。

    故其為信也。

    至於法無我。

    故其為讓也。

    誠有威可敬。

    有儀可則。

    天人望而俨然。

    能福於世。

    能導於俗。

    其忘形也。

    喂禽獸而不吝。

    其讀誦也。

    冒寒暑而不廢。

    以法而自出也。

    遊人間遍聚落。

    視名若谷響。

    視利若遊塵。

    視物色若陽焰。

    煦妪貧病。

    瓦合與台而不為卑。

    以道而自處也。

    雖深山窮谷。

    艹其衣。

    木其食。

    晏然自得。

    不可以利誘。

    不可以勢屈。

    謝天子諸侯而不為高。

    其獨立也。

    以道自勝。

    雖形影相吊而不為孤。

    其群居也。

    會四海之人而不為混。

    其可學也。

    雖三藏十二部。

    百家異道之書。

    無不知也。

    它方殊俗之言。

    無不通也。

    祖述其法。

    則有文有章也。

    行其中道。

    則不空不有也。

    其絕學也離念清淨。

    純真一如。

    不複有所分别也。

    僧乎。

    其為人至。

    其為心溥。

    其為德備。

    其為道大。

    其為賢。

    非世之所謂賢也。

    其為聖。

    非世之所謂聖也。

    出世殊勝之賢聖也。

    僧也如此。

    可不尊乎。

     雲峰悅和尚小參 汝一隊後生。

    經律論故是不知也。

    入衆參禅。

    禅又不會。

    臘月三十日作麼生折合去。

    師雲。

    灼然諸禅德。

    去聖時遙。

    人心淡薄。

    看卻今時叢林。

    更看不得也。

    所在之處。

    或三百五百開浩浩地。

    隻謂飲食豐濃。

    寮舍穩便。

    為旺化。

    中間孜孜為道者。

    無一人半人。

    設有三個五個。

    走上走下。

    半青半黃。

    會卻總道我會。

    各各自謂握靈蛇之瑤。

    孰肯知非。

    及乎挨拶鞭擗将來。

    直是萬中無一。

    苦哉苦哉。

    所以般若叢林歲歲雕。

    無明荒艹年年長。

    今時兄弟才入衆來。

    便自端然拱手。

    受他人供養。

    到處菜不擇一莖。

    柴不搬一束。

    十指不沾水。

    百事不于懷。

    雖則一期快意。

    争柰三途累身。

    豈不見教中道。

    甯以熱鐵纏身。

    不受信心人衣。

    甯以洋銅灌口。

    不受信心人食。

    上座。

    若也是去。

    變大地作黃金。

    攪長河為酥酪。

    供養上座亦不為分外。

    若也未是。

    至於滴水寸絲。

    便須披毛戴角。

    牽犁拽杷。

    償他始得。

    不見教中道。

    入道不通理。

    複身還信施。

    此是決定底事。

    終不虛也。

    諸上座。

    光陰可惜。

    時不待人。

    一朝眼光落地。

    缁田無一篑之功。

    鐵圍陷百刑之苦。

    莫言不道。

    珍重。

     南嶽省行堂記 超然居士趙令矜作 嘗謂諸苦之中。

    病苦為深。

    作福之中。

    看病為最。

    是故古人以有病為善知識。

    曉人以看病為福田。

    所以叢林為老病之設。

    今叢林聚衆。

    凡有病。

    使歸省行堂。

    不唯修省改行以退病。

    亦欲人散夜靜孤燈獨照之外究索大事。

    豈徒然哉。

    既命知堂以司藥餌。

    又戒常住以足供須。

    此先佛之規制也。

    近世不然。

    堂名延壽。

    鄙俚不經。

    病者不自省咎補躬。

    乖方湯藥妄投。

    返成沉痼。

    至有酷疾不參堂。

    以務踈逸者。

    大失建堂命名之意也。

    知堂名存實癈。

    或同路人。

    常住急於日用。

    殊不存撫。

    又複失優波待老病之意也。

    由是病人呻吟痛楚日益增極。

    過在彼此。

    非如來咎。

    縱有親故問病。

    率皆鄉曲故舊。

    心既不普。

    事忽有差。

    今法輪病所煥然一新。

    蓋有本分人。

    是事色色成辨。

    無可論者。

    惟有病人。

    宜如何哉。

    省躬念罪。

    世之有識者皆能達此。

    衲僧分上直截機緣。

    當於頭疼額熱之時。

    薦取撩動底。

    於聲冤叫苦之際。

    領略徹困心。

    密密究思。

    是誰受病。

    人既不見。

    病從何來。

    人病雙亡。

    複是何物。

    直饒見得分明。

    正好為他将息。

     怡山然禅師發願文 皈命十方調禦師。

    演揚清淨微妙法。

    一乘四果解脫僧。

    願賜慈悲哀攝受。

    但某甲自違真性。

    枉入迷流。

    随生死以漂沉。

    逐色聲而貪染。

    十纏十使積成有漏之因。

    六根六塵妄作無邊之罪。

    迷淪苦海。

    深溺邪途。

    着我耽人。

    舉枉措直。

    累生業障。

    一切愆尤。

    仰三寶以慈悲。

    瀝一心而忏悔。

    所願能仁拯拔。

    善友提攜。

    出煩惱之深源。

    到菩提之彼岸。

    此世福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