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之下

關燈
全不在眼底。

    正欲韬晦俟時清平。

    然後行自己志願。

    豈可以小不忍而亂大謀哉。

    唯一切低細和同。

    先慎自三業。

    提向上那一着子。

    教兄弟日有趣向。

    渠各自然亦忘倦怠。

    遞互相競向前定也。

    俗諺所謂。

    相見易得好。

    共住難為人。

    要須廓落寬容。

    半見半不見。

    且圖長久。

    亦令諸方門之俗子見之。

    皆贊善欽仰。

    乃龍象蹴踏。

    體裁步驟。

    斷與常流異爾。

    教中謂如為一人衆多亦然。

    雖三家村五間小茆舍裡立成個本分規繩。

    不嚴不緩。

    凡百折衷。

    它日便更多多亦益辦也。

    古人佩韋佩弦。

    各攻自所偏墜。

    唯務中道而行。

    況聰明辯智過人。

    豈不能照此細務。

    但患逞俊太過。

    一色使自己性。

    久之便不恰好也。

    公此去。

    大有人相議論。

    當應回轉。

    勿使渠搏着。

    亦令渠無起謗處。

    隻貶得眼贊歎。

    非常人所及乃善。

    更有個緊要最後句。

    不免亦說之。

    佛法無多子。

    久長難得人。

     志公藥方 梁武帝問志公和尚。

    如何修行得永劫不失人身。

    志公答。

    貧道有一藥方。

    往五蘊山中采取。

     不嗔心一具  常歡喜二兩  慈悲行三寸  忍辱根四橛  智慧性五升  精進意六合  除煩惱七顆  善知識八分 右件藥。

    用聰明刀向平等砧上細锉去。

    卻人我根。

    入無礙臼中。

    以金剛杵搗一千下。

    用波羅密為丸。

    每日取八功德水服一丸。

    即得永劫不失人身。

     服藥忌口 少語第一寶  忍辱無價珍  莫說他人過  終歸自損身  罵他還自罵  嗔佗還自嗔  譬如木中火  鑽出自燒身 武帝又問。

    如何得成佛。

    志公答。

    知無常。

    解大理。

    敬三寶。

    存終始。

    好事行。

    惡事止。

    自取非。

    與他是。

    行平等。

    無彼此。

    莫損人。

    莫利己。

    除貪嗔。

    常歡喜。

    若覓佛。

    祇者是。

     國師對禦 唐肅宗問國師雲。

    朕要設齋布施。

    每聞僧尼間無戒德。

    如何即是。

    答曰。

    荊山有玉尚雜塵沙。

    麗水有金甯無瓦礫。

    土木作成羅漢。

    敬之福生。

    銅鐵鑄成金容。

    毀之有罪。

    禮非玉帛不表。

    樂非锺鼓不傳。

    但供養泥龍。

    自有真龍降雨。

    供養凡僧。

    自有真僧降福。

     陛下不忘靈山囑付。

    方毋輕僧慢法也。

    帝雲。

    朕今後見小沙彌。

    如同佛想耳。

     天台大靜禅師坐禅銘 每當夜坐。

    心念紛飛。

    但将紛飛之心。

    以究紛飛之處。

    究之無處。

    則紛飛之念何存。

    返究究心。

    則能究之心安在。

    能照之智本空。

    所緣之境亦寂。

    寂而非寂者。

    蓋無能寂之人也。

    照而非照者。

    蓋無能照之境也。

    境智俱泯。

    心念宛然。

    外不尋知。

    内不住定。

    二途俱泯。

    一性怡然。

    此乃還源之要道也(天衣愍雲。

    坐禅切忌瞌睡。

    默運自己靈智)。

     坐禅除睡咒 吉帝伊帝 彌帝毗伽帝 羯帝羯帝 波陀莎诃 唐禅月大師大隐四字龜鑒 在塵出塵。

    如何處身。

    見善努力。

    聞惡莫親。

    縱居暗室。

    如對大賓。

    樂情養性。

    逢危守貧。

    如愚不愚。

    修仁得仁。

    謙讓為本。

    孤高作鄰。

    少出為貴。

    少語最珍。

    學無廢日。

    時習知新。

    榮辱慎動。

    是非勿詢。

    常切責己。

    切忌尤人。

    抱璞刖足。

    興文厄陳。

    古聖尚比。

    吾徒奚伸。

    安問世俗。

    自任天真。

    奇哉快哉。

    坦蕩怡神。

     佛印禅師降魔表 臣聞。

    三乘路廣。

    法界無涯。

    智海晏清。

    十方安泰。

    時有魔軍競起。

    侵惱情田。

    六賊既強。

    心王驚動。

    朝生百怪。

    暮長千邪。

    幻惑真如。

    困勞法體。

    菩提道路。

    隔絕不通。

    破壞涅盤。

    傷殘三寶。

    無為珠玉。

    盡被偷将。

    大藏法财。

    皆遭奪去。

    直得塵勞翳日。

    欲火亘天。

    漂蕩法城。

    焚燒聖境。

    臣見茲暴亂。

    恐佛法難存。

    遂與六波羅蜜商量。

    同為剪滅。

    聽探魔軍今在五蘊山中。

    有八萬四千餘衆。

    既知體勢。

    計在剎那。

    遂點十八界雄兵。

    并立體空為号。

    人人有無礙之力。

    個個懷勇徤之能。

    真心為見性之功。

    一正去百邪之亂。

    披堅固甲。

    執三昧槍。

    架箭彎弓。

    攜鋒杖劍。

    向大城内訓練。

    寂滅山中開旗。

    八正路邊排布。

    遣大覺将。

    為捉生上将。

    遊曆四方。

    拽尋妄想之蹤。

    抄截無明之路。

    使慈悲王。

    破三毒之寨。

    令忍辱師。

    伐嗔恚之城。

    精進軍。

    除傲慢之妖。

    喜舍将。

    捉悭貪之賊。

    臣向平等山中布陣。

    把定十惡之門。

    部領摩诃。

    一時直入。

    當鋒之際。

    眼不觀色。

    耳不聽聲。

    鼻不聞香。

    舌不了味。

    身不受觸。

    意不攀緣。

    一直向前。

    念念不斷。

    倐忽魔軍大敗。

    六賊全輸。

    殺戮無邊。

    掃除蕩盡。

    生擒妄想。

    活捉無明。

    領在涅盤山中。

    慧劍斬為三段。

    煩惱林當時催折。

    人我山化作微塵。

    癡愛綢遭智火焚燒。

    邪見海被道風吹竭。

    從此三明再朗。

    四智重圓。

    内外無瑕。

    廓然清淨。

    心王坐歡喜之殿。

    真如登解脫之樓。

    自性遊無礙之堂。

    三身踞不搖之座。

    因茲法界甯靜。

    永絕冥塵。

    共渡生死之河。

    齊達菩提之岸。

    魔軍既退。

    合具 奏聞。

     慈受禅師小參警衆 此心清淨猶如虛空。

    無一點相貌。

    舉心動念全乖法體。

    才退步便相應。

    隻是不肯退步。

    才放下便安樂。

    隻是不肯放下。

    大都是無始劫來慣習成了也。

    古人學道先打當貪嗔癡。

    然後放教一切處冷啾啾地。

    如臘月裡扇子相似。

    直是無人觑着。

    忘得利名。

    甘得淡薄。

    世間心輕微。

    道念自然濃厚。

    匾擔山和尚一生拾橡子煮吃。

    永嘉大師不吃镢頭下菜。

    高僧慧休三十年着一緉鞋。

    百補千綴。

    遇軟地行則赤腳。

    恐損它信施。

    信心物難消。

    它總是妻子口中減削将來。

    供養你了便要邀福忏罪。

    你十二時中種種受用。

    盡出它人之力。

    未饑而食。

    未寒而衣。

    未垢而浴。

    未困而眠。

    道眼未明。

    心漏未盡。

    如何消得。

    故古德雲。

    為成道業施将來。

    道業未成争消得。

    山僧這裡不可與你諸人打粥飯過日也。

    若是坐消信施。

    諸天不喜。

    粗茶淡飯。

    也難消它底。

    如今初學比丘。

    飽食高眠。

    取信過日。

    猶嫌不稱意在。

    然出家之人。

    如一塊磨刀石。

    一切人要刀快。

    便來你石上磨。

    張三也來磨。

    李四也來磨。

    磨來磨去。

    别人刀快。

    自家石漸消薄。

    有底更嫌它人不來我石上磨。

    有甚便宜處。

    進食如進毒。

    受施如受箭。

    币厚言甘。

    道人所畏。

    你灼然與道相應。

    萬兩黃金亦能消得。

    此事不是說了便休。

    須是實到這個田地始得。

    高談大論。

    瞞人自瞞。

    大不濟事。

    如今叢林無人說着這般話也。

    莫道焦山老漢說禅全無孔竅。

    記取記取。

    珍重。

     古德垂訓 夫資生利潤。

    非釋子之所談。

    國器兵戈。

    豈道人之所論。

    人間名利如夢幻。

    不足稱揚。

    世路是非似電影。

    何須分别。

    門徒弟子。

    類衆鳥宿於高枝。

    眷屬親姻。

    若逆旅逢於陌路。

    三衣并為一衲。

    宗門意在省緣。

    補破遮寒。

    貴免于於檀越。

    随緣飲啄。

    任性浮沉。

    拟欲多求。

    恐妨於道。

    略伸短見以示初機。

    傥或可規。

    希從踐矣。

     仰山飯 阮中大 撰 仰山飯。

    仰山飯。

    粒粒如珠似銀爛。

    食者須知來處難。

    試為諸人略拈看。

    東臯西疇春早時。

    耕夫饷婦寒且饑。

    土膏蓦起農事動。

    牛頸生瘡尚挽犂。

    夏苗芳秀欲成實。

    無雨四天皆烈日。

    背枯面拆汗流胸。

    耕耨隻恐[廿/狼]莠出。

    秋深稻熟黃如雲。

    晝割夜舂甘苦辛。

    裡胥催督王租急。

    官債私逋皆及身。

    官債未償遭鞭樸。

    私債未償賣田屋。

    父母妻兒飽幾曾。

    家家留米馐齊粥。

    住持老僧沿門求。

    乞士化緣雞撮收。

    手胼足胝不敢禅。

    楖風沐雨何曾休。

    五更雲堂門尚閉。

    普供廚中人已起。

    為憂僧衆粥飯遲。

    日日朝朝悉如是。

    米泔滿地凝如脂。

    去粗存細運柴炊。

    镬湯煙焰甑釜熱。

    作務舍力良勞疲。

    長闆聲終木魚吼。

    端坐禅床捧盂授。

    細論變生成熟功。

    隻恐阇黎難下口。

    不從香積世界來。

    亦非鬼神供汝齋。

    一匙一杓至一盞。

    皆是檀那求福财。

    維那白槌似雷吼。

    十聲佛号慵開口。

    行益才遲忿怒生。

    第二念中都忘了。

    古人本為學道忙。

    遍尋知識遊諸方。

    木皮艹葉供铛煮。

    豈有此飯充饑腸。

    百歲光陰如夢幻。

    參請工夫宜早辦。

    若還心地未明時。

    佛也難消仰山飯。

     保甯勇師示看經(語錄一同) 夫看經之法。

    後學須知。

    當淨三業。

    若三業無虧。

    則百福俱集。

    三業者身口意也。

     一端身正坐。

    如對尊顔。

    即身業淨也。

     二口無雜言。

    斷諸嬉笑。

    即口業淨也。

     三意不散亂。

    屏息妄緣。

    即意業淨也。

     内心既寂。

    外境俱捐。

    方契悟於真源。

    庶研窮於法理。

    可謂水澄珠瑩。

    雲散月明。

    義海湧於[離-蹂+月]襟。

    智嶽凝於耳目。

    輙莫容易。

    實非小緣。

    心法雙忘。

    自它俱利。

    若能如是。

    真報佛恩。

     一淨手不乾  二開展行長  三觸手[打-丁+巳]緣  四縧絆上下  五翻轉經讀  六日中火前  七雲霧溫處  八[打-丁+巷]折不齊  九口含項纏  十譚改毀[打-丁+朱]  十一縧不對門  十二不安本處 禅門諸祖師偈頌上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