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關燈
曉旨。

    勘辨邪正。

    第二要。

    識大道真體。

    不屬有無。

    第三要。

    解作大師子吼。

    威鎮一切。

    具此三要。

    如車有輪。

    如鳥有翼。

    翼折不能高舉。

    輪折不能轉運。

    宗師家為後學眼目。

    若不具此三要。

    安能奮鎮一切。

    然雖如是。

    要在第一句下領取。

     上堂。

    一句子不作一句子會。

    天無四壁。

    萬裡雲消。

    佛祖攢眉。

    人天膽喪。

    累我迦葉。

    頭白齒黑。

    一句子若作一句子會。

    誤他千聖萬賢。

    頭出頭沒。

    戴角披毛。

    眼裡沙。

    耳裡水。

    蓦卓拄杖曰。

    權且放過。

     上堂。

    臨濟大師道。

    第一句薦得。

    堪與佛祖為師。

    第二句薦得。

    堪與人天為師。

    第三句薦得。

    自救不了。

    慈明道。

    第一句薦得。

    和泥合水。

    第二句薦得。

    無繩自縛。

    第三句薦得。

    四棱着地。

    師曰。

    慈明隻解潑油救然。

    不解藥裡去病。

    太岡即不然。

    第一句薦得。

    山門頭與你商量。

    第二句薦得。

    僧堂前與你商量。

    第三句薦得。

    寮舍裡與你商量。

    太岡雖恁麼舉。

    諸人須向一念未舉以前會得。

    略較些子。

     成化二十一年。

    奉 旨重修山門。

    褒寵甚渥。

    於弘治四年九月三日示疾。

    時群鶴繞殿而逝。

    奏賜圓明普覺大師之号。

    塔曰寂照。

     南京牛頭古心寶禅師。

    楚湘郭氏子。

    世業儒。

    師讀中庸。

    至喜怒哀樂之未發。

    渙然見谛。

    禮南嶽瞿白為師。

    造大沩圓具。

    聞月溪應诏歸太岡。

    乃折節參叩。

    溪一日舉無字。

    始得徹悟。

    景泰七年。

    歸寂。

     黃梅東永福自秀禅師。

    因僧問。

    真空不空。

    如何是空。

    師曰。

    劫外無奇。

    絲毫絕相。

    僧曰。

    妙有不有。

    如何是有。

    師曰。

    随緣施設。

    豈混尋常。

    僧曰。

    空有雙絕。

    如何不絕。

    師曰。

    七長八短。

     靈隐性天宗杲禅師。

    參月溪。

    看無字公案。

    一日失手。

    打破淨瓶有省。

    景泰二年示寂。

    偈曰。

    幻軀五十七。

    日用事秘密。

    打破祖師關。

    晴空轟霹靂。

     天淵道湛一源禅師。

    參月溪請益。

    溪曰。

    佛法不是鮮魚。

    怕爛卻那。

    遭痛打一頓。

    一日見流水有省。

     德山古心安禅師。

    僧問。

    盡大地。

    是沙門一隻眼。

    為甚有樓台殿閣。

    師曰。

    藏盡楚天月。

    猶存漢地星。

     南陽峻中嵘禅師。

    上堂。

    月溪老人。

    胸藏北鬥。

    眼蓋乾坤。

    嵘上座。

    平生不幸。

    觸他毒氣。

    今日對衆剖露。

    依然弄巧成拙。

    卓拄杖曰。

    吽吽泮咤娑诃。

     杭州天真毒峰善禅師。

    鳳陽吳氏子。

    父宦遊廣東。

    雷陽而生。

    年十七出家。

    初遇源明和尚。

    示無字話。

    師當下便能領解。

    舉似明。

    明曰。

    我二十年。

    看個無字。

    如蚊子上鐵牛。

    才學做工夫。

    便有許多知見。

    複曰。

    觀子根器。

    有異於人。

    切莫途中被人哄去。

    作長老悞汝大事。

    師蒙誨。

    即發願。

    一味拍肓做工夫。

    自誓此生以悟為期。

    慕無際道風。

    入川參叩。

    會際蒙诏赴京。

    遂掩關。

    不設卧具。

    惟置小凳。

    昏重去凳。

    一日聞鐘聲有省。

    說偈曰。

    沉沉寂寂絕施為。

    觸着無端吼似雷。

    動地一聲消息盡。

    髑髅粉碎夢初回。

    再往谒際。

    适際遷化。

    遂求證於月溪。

    溪曰。

    佛法不是鮮魚。

    怕爛卻那。

    日為東敲西擊。

    暗垂勘驗。

    一日侍溪。

    園中坐次。

    溪曰。

    畢竟如何是無字意。

    師曰。

    贓賊分明。

    溪曰。

    賊即且置。

    還我贓來。

    師曰。

    六六三十六。

    溪曰。

    未在更道。

    師曰。

    夜短睡不足。

    日長饑有餘。

    溪曰。

    牛過窗棂。

    頭體四足都過了。

    因甚尾巴過不得。

    師曰。

    了無一法當情。

    瞥爾通身露地。

    溪曰。

    你即今在甚處。

    安身立命。

    師曰。

    何處不稱尊。

    後辭溪。

    遊浙中。

    掩關天目之萬峰庵。

    月溪亦蒙旨欽錫歸金陵太岡。

    遣書诏師付囑。

    師适因事他出。

    溪臨委息。

    命送衣拂畀之。

    師住山凡四十餘年。

    天順間。

    建西湖之三塔。

    洎天目之招明。

    吳山之寶蓮。

    南山之甘露。

    成化初。

    掩關石屋。

    後住天真。

    僧問。

    如何是和尚家風。

    師曰。

    前江潮急魚行澀。

    後嶺風高鳥泊難。

    壬寅示寂。

    塔於本山。

     代州五台孤月淨澄禅師。

    天順改元。

    返清涼。

    代王請詣内掖問道。

    感光明庭煥。

    王心大悅。

    以師禮為。

    遂斥俸金建寺華嚴谷。

    額曰普濟。

    山居偈曰。

    寰中獨許五台高。

    無位真人伴寂寥。

    一任諸方風浩浩。

    常空兩眼視雲霄。

     壞空成禅師法嗣 光澤道惠禅師。

    僧問。

    浩浩靈源。

    如何證得。

    師乃叉手當胸。

    僧參。

    師曰。

    道得轉身句。

    與你烏藤三十。

    道不得。

    籮裡飯。

    桶裡羹。

    一任受用。

    其僧無對。

     建甯鬥峰德章淨滿禅師。

    作務次。

    見朗禅人有喜色。

    呼近前曰。

    公案作麼生。

    朗曰。

    不會。

    師大笑歸方丈。

     妙峰玄禅師法嗣 汝州風穴福緣廣禅師。

    上堂。

    一毛現神變。

    一切佛同說。

    卓拄杖。

    喝一喝。

    下座。

     天池一禅師法嗣 神鼎寶藏淨玉禅師。

    上堂。

    古德道。

    毫厘有差。

    天地懸隔。

    師曰哂。

    又曰。

    青蘿夤緣。

    直上寒松之頂。

    白雲淡伫。

    出沒太虛之中。

    以拄杖。

    卓一卓。

    下座。

     伏牛鑒禅師法嗣 仰山無隐正道禅師。

    上堂。

    者着子混沌已前。

    現現成成。

    惡辣捺諸人。

    隐隐地似覺有個物。

    舌尖有利劍。

    吐得卻。

    自然蕩蕩地。

    與麼省事。

    諸人自作艱難。

     大沩獨潭海昌禅師。

    在伏牛。

    受以鬼神觑不破。

    參究累日。

    聞僧舉眉間挂劍有省。

    後住沩山。

    凡見僧參。

    乃曰。

    看劍。

     洪州西山古岩從定禅師。

    上堂。

    道不用修。

    但莫染污。

    如寡敵衆。

    念念在生死上着腳。

    自然河清海晏。

     杭州天竺行一秀禅師。

    參伏牛。

    看龐居士參馬祖機緣有省。

    住後雲水不絕。

    一日謂侍僧曰。

    風稍不禁。

    便坐化。

     龍牙鐵牛勒禅師。

    僧問。

    如何是諸佛出身處。

    師曰。

    水向石邊流出冷。

    風從花裡過來香。

    問作麼生是玄之又玄。

    師曰。

    死貓頭。

     古庭堅禅師法嗣 五台山顯通大巍淨倫禅師。

    雲南康氏子。

    生於宣德丁未。

    正統間。

    從無極泰芟染。

    古庭住浮山。

    師往叩。

    室中機契。

    後住顯通。

    上堂。

    無孔鐵錘當面擲。

    黑漆昆侖攔路坐。

    莫有挨拶得入拈弄得出底。

    出來道看。

    僧問。

    如何是台山境。

    師曰。

    不是天晴。

    便是下雨。

    曰如何是境中人。

    師曰。

    金剛窟裡萬菩薩。

    曰未審尋常所說何法。

    師曰。

    清風吹幽松。

    近聽聲愈好。

    問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

    師曰。

    今年調雨水。

    農家好春麥。

    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師曰。

    待飯仙山轉身。

    即向汝道。

    乃曰。

    拈砒霜作醍醐。

    亦曾有也。

    撒珍珠於瓦礫。

    誰個不然。

    開眼上樹。

    特地喪全身。

    夢升兜率。

    也是揚家醜。

    未動情思。

    轉魔女盡成菩提寶器。

    不勞腕力。

    指娑婆便為妙喜淨邦。

    長水浚嶽積而來。

    琅琊覺冰消而去。

    信腳踏翻琉璃阱。

    等閑擊碎珊瑚枝。

     上堂。

    三聖震威一喝。

    正法眼裡撒沙。

    南泉白刃高揮。

    古佛家風埽土。

    何必不必探竿。

    豈在人手。

    湘南潭北塔樣。

    脫體持來。

    不萌枝上放春回。

    烈焰堆中飛片雪。

    有斯作略。

    可謂其人。

    誰家井底無天。

    到處波心有月。

     上堂。

    體相用三大齊彰。

    塵塵攝入。

    因果智五周頓證。

    法法圓融。

    百城煙水。

    不出一毫。

    十世古今。

    非移當念。

    紅藕花開。

    水香觸着蟭螟蟲半邊鼻。

    青山低處闊。

    展開瘦蚊子一莖眉。

    百川競注。

    而水體不流。

    萬竅共号。

    而風本自寂。

    金獅子不勞踞地。

    水牯牛随分納些。

    動容滿目家山。

    依然青天白日。

     冬至示衆。

    五頂瓊瑤堆千松珠玉枝。

    盡台山泉石煙雲。

    飛樓擁殿。

    總是文殊一隻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