禦選語錄卷十八

關燈
卷十八 禦制後序 朕少年時喜閱内典。

    惟慕有為佛事。

    于諸公案。

    總以解路推求。

    心輕禅宗。

    謂如來正教。

    不應如是。

    聖祖敕封灌頂普慧廣慈大國師章嘉呼土克圖剌麻。

    乃真再來人。

    實大善知識也。

    梵行精純。

    圓通無礙。

    西藏蒙古中外諸土之所歸依。

    僧俗萬衆之所欽仰。

    藩邸清閑。

    時接茶話者十餘載。

    得其善權方便。

    因知究竟此事。

    壬辰春正月。

    延僧坐七。

    二十。

    二十一。

    随喜同坐兩日。

    共五枝香。

    即洞達本來。

    方知惟此一事實之理。

    然自知未造究竟。

    而迦陵音乃踴躍贊歎。

    遂謂巳徹元微。

    儱侗稱許。

    叩問章嘉。

    乃曰。

    若王所見。

    如針破紙窗。

    從隙窺天。

    雖雲見天。

    然天體廣大。

    針隙中之見。

    可謂遍見乎。

    佛法無邊。

    當勉進步。

    朕聞斯語。

    深洽朕意。

    二月中。

    複結制于集雲堂。

    著力參求。

    十四日晚。

    經行次。

    出得一身透汗。

    桶底當下脫落。

    始知實有重關之理。

    乃複問證章嘉。

    章嘉國師雲。

    王今見處。

    雖進一步。

    譬猶出在庭院中觀天矣。

    然天體無盡。

    究未悉見。

    法體無量。

    當更加勇猛精進。

    雲雲。

    朕将章嘉示語。

    問之迦陵音。

    則茫然不解其意。

    但支吾雲。

    此不過剌麻教回途工夫之論。

    更有何事。

    而朕谛信章嘉之垂示。

    而不然性音之妄可。

    仍勤提撕。

    恰至明年癸巳之正月二十一日。

    複堂中靜坐。

    無意中忽蹋末後一關。

    方達三身四智合一之理。

    物我一如本空之道。

    慶快平生。

    詣章嘉所禮謝。

    國師望見。

    即曰。

    王得大自在矣。

    朕進問更有事也無。

    國師乃笑展手雲。

    更有何事耶。

    複用手從外向身揮雲。

    不過尚有恁麼之理。

    然易事耳。

    此朕平生參究因緣。

    章嘉呼土克圖國師剌麻。

    實為朕證明恩師也。

    其他禅侶輩。

    不過曾在朕藩邸往來。

    壬辰癸巳間坐七時。

    曾與會耳。

    迦陵性音之得見朕也。

    乃朕初欲随喜結七。

    因柏林方丈年老。

    問及都中堂頭。

    佥雲。

    隻有千佛音禅師。

    乃命召至。

    既見。

    問難甚久。

    其伎倆未能令朕發一疑情。

    迫窘诘屈。

    但雲王爺解路過于大慧杲。

    貧衲實無計奈何矣。

    朕笑雲。

    汝等隻管打七。

    餘且在傍随喜。

    爾時醒發因緣。

    巳具述如左。

    若謂性音默用神力。

    能令朕五枝香了明此事。

    何得奔波一生。

    開堂數處。

    而不能得一人。

    妄付十數庸徒耶。

    向後性音惟勸朕研辨五家宗旨。

    朕問五家宗旨如何研辨。

    音雲。

    宗旨須待口傳。

    朕意是何言欤。

    口傳耳受。

    豈是拈花别傳之旨。

    堂堂丈夫。

    豈肯拾人涕唾。

    從茲棄置語錄不複再覽者二十年。

    此府中宮中人人之所盡知者。

    夫五家宗旨。

    同是曹溪一味。

    不過權移更換面目接人。

    究之皆是無義味語。

    所為毒藥醍醐。

    攪成一器。

    黃金瓦礫。

    融作一團。

    用處無差。

    拈來有準。

    并皆一代之宗師。

    百世之模楷。

    柰庸流不了自心。

    累他塗污有分。

    鼓動識情。

    橫生法執。

    謬加穿鑿。

    取笑傍觀。

    明眼人前。

    不堪舉似。

    因見性音諄諄于此。

    是乃逐語分宗。

    齊文定旨也。

    甚輕其未能了徹。

    如使性音明知之而勸朕于此打之繞。

    更是何心行也。

    則其限于見地可知矣。

    如達摩傳衣偈雲。

    一花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後世附會其說。

    以為五葉者五宗也。

    夫傳衣止于曹溪。

    則是從慧可而下五世矣。

    因震旦信心巳熟。

    法周沙界。

    衣乃争端。

    不複用以表信。

    達摩黃梅之言具在。

    由可至能。

    豈非五葉。

    後來萬派同源。

    豈非結果自然成耶。

    何得以五宗當之。

    且傳衣公案。

    世多囫囵吞棗。

    全未明白。

    世尊至多子塔前。

    命摩诃迦葉分座令坐。

    以僧伽黎圍之。

    遂告曰。

    吾以正法眼藏密付于汝。

    汝當護持。

    繼又告迦葉。

    吾将金縷僧伽黎衣傳付于汝。

    轉授補處。

    至慈氏佛出世。

    勿令朽壞。

    世尊所分之座。

    究是何座。

    僧伽黎究是何物。

    如雲即是此金縷僧伽黎衣。

    從迦葉傳至六祖者。

    豈有自周昭王至梁武帝時。

    尚不朽壞。

    即屬異寶。

    不可思議。

    便能常存世間。

    又與正法眼藏。

    有何交涉。

    且自六祖以後。

    何以又複消泯。

    世尊明言至慈氏佛出世勿令朽壞。

    乃未至唐時即巳無存。

    豈世尊妄語诳語耶。

    且以僧伽黎圍迦葉者。

    又是何意。

    總之未悟正法眼藏。

    從何推測。

    人必明取僧伽黎。

    定然留得到慈氏出世之故。

    然後可與論傳衣之事。

    何得支離穿鑿。

    妄定宗旨。

    更以五宗牽合附會耶。

    況五宗前後參差。

    亦非一時。

    即五宗所明。

    同是大圓覺性。

    宗若有五。

    性亦當有五矣。

    古人專為剿情絕見。

    惟恐一門路熟。

    又複情見熾然。

    是以别出一番手眼。

    使人悟取衆生心不能緣于般若之上。

    今乃轉以情見分别之。

    埋沒古人不少。

    朕既深明本旨。

    隻圖真實。

    以辦平生。

    豈肯被伊牽絆葛藤窠也。

    因一年之後。

    自清涼山回。

    宗教兩不拈提。

    迨即位以來。

    十年不見一僧。

    未嘗涉及禅之一字。

    蓋此事。

    實明者少。

    逐塊之流。

    徒勞延伫。

    求名之輩。

    更長業緣。

    而世間井底蛙。

    又必妄生議論。

    朕愍諸有情。

    無知愚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