禦選語錄卷十七

關燈


    仔細看時。

    元來青布幔裡有人。

    山僧忍俊不禁。

    乃問長史高姓。

    他道老和尚看便了。

    問甚麼姓。

    大衆。

    山僧被他一問。

    直得無言可對。

    無理可伸。

    還有人為山僧道得麼。

    昨日那裡落節。

    今日這裡拔本。

     師垂語曰。

    譬如水牯牛過窗棂。

    頭角四蹄都過了。

    因甚尾巴過不得。

     室中常問僧。

    倩女離魂。

    那個是真底。

     示衆雲。

    每日起來拄卻臨濟棒。

    吹雲門曲。

    應趙州拍。

    擔仰山鍬。

    驅沩山牛。

    耕白雲田。

    七八年來漸成家活。

    更告諸公。

    每人出一隻手。

    相共扶助。

    唱歸田樂。

    粗羹淡飯。

    且恁麼過。

    何也。

    但願今年蠶麥熟。

    羅睺羅兒與一文。

    僧問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

    曰頭上戴累垂。

    雲見後如何。

    曰青布遮前。

    雲未見四祖時為甚麼百鳥銜花獻。

    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

    雲見後為甚麼百鳥不銜花獻。

    曰貧與賤是人之所惡。

     問一代時教是個切腳。

    未審切那個字。

    師曰。

    缽啰娘。

     天童正覺禅師 師至汝州香山。

    成枯木一見深所器重。

    一日聞僧誦蓮經。

    至父母所生眼。

    悉見三千界。

    瞥然有省。

    即詣丈室陳所悟。

    香山指台上香合曰。

    裡面是甚麼物。

    師曰。

    是甚麼心行。

    香山曰。

    汝悟處又作麼生。

    師以手畫一圓相呈之。

    複抛向後。

    香山曰。

    弄泥團漢有甚麼限。

    師曰錯。

    香山曰。

    别見人始得。

    師應喏喏。

    即造丹霞。

    丹霞問如何是空劫巳前自己。

    師曰。

    井底蝦蟆吞卻月。

    三更不借夜明簾。

    丹霞曰未在。

    更道。

    師拟議。

    丹霞打一拂子曰。

    又道不借。

    師言下釋然。

     華藥智朋禅師 師依寶峰有年無省。

    因為衆持缽。

    寶峰自題其像曰。

    雨洗淡紅桃萼嫩。

    風搖淺碧柳絲輕。

    白雲影裡怪石露。

    綠水光中古木清。

    噫。

    你是何人。

    至焦山。

    枯木成禅師見之歎曰。

    今日方知此老親見先師來。

    師遂請益其贊。

    成曰。

    豈不見法眼拈夾山境話曰。

    我二十年隻作境會。

    師即契悟。

    乃曰元來恁麼地。

    成曰。

    汝作麼生會。

    師曰。

    春生夏長。

    秋收冬藏。

    成曰。

    直須保任。

    師應喏。

     寶林果昌禅師 師與提刑楊次公入山同遊山次。

    楊拈起大士飯石問。

    既是飯石。

    為甚麼咬不破。

    師曰。

    祗為太硬。

    楊曰。

    猶涉繁詞。

    師曰。

    未審提刑作麼生。

    楊曰硬。

    師曰。

    也是第二月。

    楊為寫七佛殿額。

    乃問七佛重出世時如何。

    師曰。

    一回相見一回新。

     雲蓋智本禅師 上堂。

    滿口道不出。

    句句甚分明。

    滿目觑不見。

    山山疊亂青。

    鼓聲猶不會。

    何況是鐘鳴。

    喝一喝。

     禾山方禅師 上堂。

    舉拂子曰。

    看看。

    祗這個在臨濟。

    則照用齊行。

    在雲門。

    則理事俱備。

    在曹洞。

    則偏正[口+十]通。

    在沩山。

    則暗機圓合。

    在法眼。

    則何止于心。

    然五家宗派。

    門庭施設則不無。

    直饒辯得倜傥分明去。

    猶是光影邊事。

    若要抵敵生死。

    則霄壤有隔。

    且超越生死一句作麼生道。

    良久曰。

    洎合錯下注腳。

     空室道人智通 龍圖範珣女也。

    幼聰慧厭世相。

    求父祝發。

    龍圖難之。

    遂清修。

    因看法界觀有省。

    乃連作二偈見意。

    一曰。

    浩浩塵中體一如。

    縱橫交互印毗盧。

    全波是水波非水。

    全水成波水自殊。

    二曰。

    物我元無異。

    森羅鏡像同。

    明明超主伴。

    了了徹真空。

    一體含多法。

    交參帝網中。

    重重無盡處。

    動靜悉圓通。

    後父母俱亡。

    兄涓領分甯尉通偕行。

    聞死心名重。

    往谒之。

    心見知其所得。

    便問常啼菩薩賣卻心肝。

    教誰學般若。

    通曰。

    你若無心我也休。

    又問一雨所滋。

    根苗有異。

    無陰陽地上。

    生個甚麼。

    通曰。

    一葉五葉。

    複問十二時中向甚麼處安身立命。

    通曰。

    和尚惜取眉毛好。

    心打曰。

    這婦女亂作次第。

    通禮拜。

    心然之。

     政和間。

    居金陵。

    嘗設浴于保甯。

    揭榜于門曰。

    一物也無。

    洗個甚麼。

    纖塵若有。

    起自何來。

    道取一句。

    乃可入浴。

    古靈祗解揩背。

    開士何曾明心。

    欲證離垢地時。

    須是通身汗出。

    盡道水能洗垢。

    焉知水亦是塵。

    直饒水垢頓除。

    到此亦須洗卻。

    後為尼。

    名惟久。

    挂錫姑蘇之西竺。

     雪窦持禅師 上堂。

    悟心容易息心難。

    息得心源到處閑。

    鬥轉星移天欲曉。

    白雲依舊覆青山。

     石佛益禅師 上堂。

    一葉落。

    天下秋。

    一塵起。

    大地收。

    一法透。

    萬法周。

    且道透那一法。

    遂喝曰。

    切忌錯認驢鞍橋作阿爺下颔。

    便下座。

     中岩蘊能禅師 師一日與黃提刑奕棋。

    黃曰。

    數局之中無一局同。

    千著萬著則固是。

    如何是那一著。

    師提起棋子示之。

    黃伫思。

    師曰。

    不見道從前十九路。

    迷殺幾多人。

     慧日安禅師 僧問如何是和尚為人一句。

    師曰。

    狗走抖擻口。

    曰意旨如何。

    師曰。

    猴愁擻欶頭。

     雪窦智鑒禅師 上堂。

    世尊有密語。

    迦葉不覆藏。

    一夜落華雨。

    滿城流水香。

     大平慧勤佛鑒禅師 師以惟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味之。

    有省。

    乃遍參名宿。

    往來五祖之門有年。

    恚祖不為印據。

    與圓悟相繼而去。

    及悟還侍五祖得徹證。

    而師忽至。

    意欲他邁。

    悟勉令挂搭。

    且曰某與兄相别始月餘。

    比舊相見時如何。

    師曰。

    我所疑者此也。

    遂參堂。

    一日聞祖舉僧問趙州。

    如何是和尚家風。

    州曰。

    老僧耳聾。

    高聲問将來。

    僧再問。

    州曰。

    你問我家風。

    我卻識你家風了也。

    師即大豁所疑。

    曰乞和尚指示極則。

    祖曰。

    森羅及萬象。

    一法之所印。

    師展拜。

    祖令掌翰墨。

    後同圓悟語話次。

    舉東寺和尚問仰山。

    汝是甚處人。

    仰山曰。

    廣南人。

    寺曰。

    我聞廣南有鎮海明珠。

    曾收得否。

    山曰收得。

    寺曰。

    珠作何色。

    山曰。

    白月即現。

    黑月即隐。

    寺曰。

    何不呈似老僧。

    山叉手近前雲。

    慧寂昨到沩山。

    被索此珠。

    直得無言可對。

    無理可伸。

    悟顧師曰。

    既雲收得。

    逮索此珠。

    又雲無言可對無理可伸。

    是如何。

    師無語。

    忽一日謂悟曰。

    仰山見東寺因緣。

    我有語也。

    東寺當時隻索一顆珠。

    仰山傾出一栲栳。

    悟深肯之。

    乃告之曰。

    老兄更宜親近老和尚去。

    師一日造方丈。

    未及語。

    被祖诟罵[忏-千+麼][忏-千+羅]而退。

    歸寮閉門打睡。

    恨祖不巳。

    悟巳密知。

    即往扣門。

    師曰。

    誰。

    悟曰。

    我。

    師即開門。

    悟問你見老和尚何如。

    師曰。

    我本不去。

    被你賺累我遭這老漢诟罵。

    悟呵呵大笑曰。

    你記得前日下的語麼。

    師曰。

    是甚麼語。

    悟曰。

    你又道東寺祗索一顆。

    仰山傾出一栲栳。

    師當下釋然。

    悟遂領師同上方丈。

    祖才見。

    遽曰。

    勤兄。

    且喜大事了畢。

     龍門清遠佛眼禅師 師讀法華。

    至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質其講師。

    師不能答。

    遂遍參。

    至太平見五祖。

    旋丐于廬州。

    偶雨仆地。

    煩懑間。

    聞二人交相惡罵。

    谏者曰。

    你猶自煩惱在。

    師于言下有省。

    及歸。

    凡有所問。

    祖即曰。

    我不如你。

    你自會得好。

    或曰我不會。

    我不如你。

    師愈疑。

    遂咨決。

    于元禮首座。

    禮乃以手引師之耳。

    繞圍罏數匝。

    且行且語曰。

    你自會得好。

    師曰。

    有冀開發。

    乃爾相戲耶。

    禮曰。

    你他後悟去。

    方知今日曲折耳。

    太平将遷海會。

    師慨然曰。

    吾持缽方歸。

    複參随往一荒院。

    安能究決已事耶。

    遂作偈告辭。

    之蔣山坐夏。

    邂逅靈源禅師。

    相與甚善。

    話次。

    師曰。

    比見都下一尊宿語句。

    似有緣。

    源曰。

    演公天下第一宗師。

    何故舍而事遠遊耶。

    所謂有緣者。

    蓋知解之師。

    與公初心相應耳。

    師從所勉。

    徑趨海會。

    後命典谒。

    适寒夜孤坐。

    撥罏見火如豆許。

    恍然自喜。

    曰深深撥。

    有些子。

    平生事。

    隻如此。

    遽起閱幾上傳燈錄。

    至破竈堕因緣。

    忽大悟。

    作偈曰。

    刀刀林鳥啼。

    披衣終夜坐。

    撥火悟平生。

    窮神歸破堕。

    事皎人自迷。

    曲淡誰能和。

    念之永不忘。

    門開少人過。

     示衆。

    以迷心故。

    山林中來見善知識。

    将謂别有一道。

    可令人安樂。

    不知返究向來迷處工夫。

    乃最第一。

     大随南堂元靜禅師 師參永安恩。

    于臨濟三頓棒話發明。

    次依諸名宿。

    無有當意者。

    聞五祖機峻。

    欲抑之。

    遂谒祖。

    祖乃曰。

    我此間不比諸方。

    凡于室中。

    不要汝進前退後。

    豎指擎拳。

    繞禅床作女人拜。

    提起坐具。

    千般伎倆。

    祗要你一言下谛當。

    便是汝見處。

    師茫然。

    退參。

    曆三載。

    一日入室罷。

    祖謂曰。

    子所下語。

    巳得十分。

    試更與我說看。

    師即剖而陳之。

    祖曰。

    說亦說得十分。

    更與我斷看。

    師随所問而判之。

    祖曰。

    好即好。

    祗是未得老僧說話在。

    齋後。

    汝可來祖爺塔所。

    與汝一一按過始得。

    至及彼。

    祖便以即心即佛非心非佛。

    睦州擔闆漢。

    南泉斬貓兒。

    趙州狗子無佛性。

    有佛性之語編辟之。

    其所對了無凝滞。

    至子胡狗話。

    祖遽轉面曰。

    不是。

    師曰。

    不是卻如何。

    祖曰。

    此不是。

    則和前面皆不是。

    師曰。

    望和尚慈悲指示。

    祖曰。

    看他道子胡有一狗。

    上取人頭。

    中取人腰。

    下取人腳。

    入門者好看。

    才見僧入門。

    便道看狗。

    向子胡道看狗處。

    下得一轉語。

    教子胡結舌。

    老僧钤口。

    便是你了當處。

    次日入室。

    師密啟其說。

    祖笑曰。

    不道你不是千了百當底人。

    此語祗似先師下底語。

    師曰。

    某何人。

    得似端和尚。

    祖曰。

    不然。

    老僧雖承嗣他。

    謂他語拙。

    蓋祗用遠錄公手段接人故也。

    如老僧共遠錄公。

    便與百丈黃檗南泉趙州輩把手共行。

    才見語拙即不堪。

    師以為不然。

    乃拽杖渡江。

    适大水泛漲。

    因留四祖。

    侪輩挽其歸。

    又二年。

    祖方許可。

    嘗商略古今次。

    執師手曰。

    得汝說須是吾舉。

    得汝舉須是吾說。

    而今而後。

    佛祖秘要。

    諸方關鍵。

    無逃子掌握矣。

     上堂。

    有祖巳來。

    時人錯會。

    祗将言句以為禅道。

    殊不知道本無體。

    因體而立名。

    道本無名。

    因名而立号。

    祗如适來上座。

    才恁麼出來。

    便恁麼歸衆。

    且道具眼不具眼。

    若道具眼。

    才恁麼出來。

    眼在甚麼處。

    若道不具眼。

    争合便恁麼去。

    諸仁者。

    于此見得倜傥分明。

    則知二祖禮拜依位而立。

    真得其髓。

    祗這些子。

    是三世諸佛命根。

    六代祖師命脈。

    天下老和尚安身立命處。

    雖然如是。

    須是親到始得。

     有一老宿垂語雲。

    十字街頭起一間茅厮。

    祗是不許人屙。

    僧舉以叩師。

    師曰。

    是你先屙了。

    更教甚麼人屙。

    宿聞。

    焚香遙望大随拜謝。

     無為宗泰禅師 師參五祖。

    祖舉趙州洗缽盂話俾參。

    洎入室。

    舉此話問師。

    你道趙州向伊道甚麼。

    這僧便悟去。

    師曰。

    洗缽盂去呢。

    祖曰。

    你祗知路上事。

    不知路上滋味。

    師曰。

    既知路上事。

    路上有甚滋味。

    祖曰。

    你不知耶。

    又問你曾遊浙否。

    師曰。

    未也。

    祖曰。

    你未悟在。

    師自此凡五年。

    不能對。

    祖一日升堂。

    顧衆曰。

    八十翁翁輥繡毬。

    便下座。

    師欣然出衆曰。

    和尚試輥一輥看。

    祖以手作打杖鼓勢。

    操蜀音。

    唱綿州巴歌曰。

    豆子山。

    打瓦鼓。

    楊平山。

    撒白雨。

    白雨下。

    取龍女。

    織得絹。

    二丈五。

    一半屬羅江。

    一半屬元武。

    師聞大悟。

    掩祖口曰。

    隻消唱到這裡。

    祖大笑而歸。

     五祖表自禅師 師依五祖最久。

    未有省。

    時圓悟為座元。

    往請益。

    悟曰。

    兄有疑處。

    試語我。

    師遂舉德山小參不答話。

    問話者三十棒。

    悟曰。

    禮拜著。

    我作得你師。

    舉話尚不會。

    師作禮竟。

    悟令再舉前話。

    師曰。

    德山小參不答話。

    悟掩其口曰。

    但恁麼看。

    師出揚聲曰。

    屈屈。

    豈有公案隻教人看一句底道理。

    有僧謂師曰。

    兄不可如此說。

    首座須有方便。

    因靜坐體究。

    及旬。

    頓釋所疑。

    詣悟禮謝。

    悟曰。

    兄始知吾不汝欺。

    又詣萬丈。

    祖迎笑。

     師榜侍者門曰。

    東山有三句。

    若人道得即挂搭。

    衲子皆披靡。

    一日有僧攜坐具。

    徑造丈室謂師曰。

    某甲道不得。

    隻要挂搭。

    師大喜。

    呼維那于明窗下安排。

     九頂清素禅師 師聞五祖舉首山西來意話。

    倏然契悟。

    述偈曰。

    颠倒颠。

    颠倒颠。

    新婦騎驢阿家牽。

    便恁麼。

    太無端。

    回頭不覺布衫穿。

    祖見。

    乃問百丈野狐話又作麼生。

    師曰。

    來說是非者。

    便是是非人。

    祖大悅。

     太守呂公來瞻大像。

    問曰。

    既是大像。

    因甚肩負兩楹。

    師曰。

    船上無散工。

    至閣下睹觀音像。

    又問彌勒化境。

    觀音何來。

    師曰。

    家富小兒嬌。

    守乃禮敬。

     法閃上座 師久依五祖。

    未有所入。

    一日造室。

    祖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甚麼人。

    曰法閃即不然。

    祖以手指曰。

    住住。

    法閃即不然作麼生。

    師于是啟悟。

     師至東林宣密度禅師席下。

    見其得平實之旨。

    一日拈花繞度禅床一匝。

    背手插香罏中。

    曰和尚同道意作麼生。

    度屢下語。

    皆不契。

    逾兩月。

    乃令師試說之。

    師曰。

    某祗将花插香罏中。

    和尚自疑。

    有甚麼事來。

     金陵俞道婆 市油餐為業。

    常随衆參問琅玡。

    玡以臨濟無位真人話示之。

    一日聞丐者唱蓮花落雲。

    不因柳毅傳書信。

    何緣得到洞庭湖。

    忽大悟。

    以油糍投地。

    夫曰。

    你颠耶。

    婆掌曰。

    非汝境界。

    往見琅玡。

    玡望之。

    知其造詣。

    問那個是無位真人。

    婆應聲曰。

    有一無位真人。

    六臂三頭努力嗔。

    一擘華山分兩路。

    萬年流水不知春。

     圓悟蔣山開堂。

    方至法座前。

    婆于衆中躍出。

    以身一拶。

    便歸衆。

    悟曰。

    見怪不怪。

    其怪自壞。

    悟次日至其家。

    婆不出。

    厲聲曰。

    這般黃口小兒。

    也道出來開堂說法。

    悟曰。

    婆子少賣弄。

    我識得你了也。

    婆遂大笑出相見。

     凡有僧至。

    則曰兒兒。

    僧拟議。

    即掩門。

    佛燈珣禅師往勘之。

    婆見如前問。

    珣曰。

    爺在甚處。

    婆轉身拜露柱。

    珣即踏倒曰。

    将謂有多少奇特。

    便出。

    婆蹶起曰。

    兒兒來。

    惜你則個。

    珣竟不顧。

     頌馬祖不安因緣曰。

    日面月面。

    虛空閃電。

    雖然截斷天下人舌頭。

    分明隻道得一半。

     石門聰和尚 師在報慈聞鸠子鳴。

    乃問僧是甚麼聲。

    雲鸠鸠聲。

    師曰。

    欲得不招無間業。

    莫謗如來正法輪。

     淨慈慧晖禅師 師谒宏智。

    智舉當明中有暗。

    不以暗相遇。

    當暗中有明。

    不以明相睹問之。

    語不契。

    初夜定回。

    往聖僧前燒香。

    而宏智适至。

    師見之頓明前話。

    次日入室。

    智舉堪嗟去日顔如玉。

    卻歎回時鬓似霜诘之。

    師曰。

    其入離。

    其出微。

    自爾問答無滞。

    智許為室中真子。

     雪窦嗣宗禅師 僧問。

    如何是正法眼。

    師曰烏豆。

     問如何是君。

    師曰。

    磨砻三尺劍。

    待斬不平人。

    曰如何是臣。

    師曰。

    白雲閑不徹。

    流水太忙生。

    曰如何是君臣道合。

    師曰。

    雲行雨施。

    月皎星輝。

     問如何是正中偏。

    師曰。

    菱華未照前。

    曰如何是偏中正。

    師曰。

    團圞無少剩。

    曰如何是正中來。

    師曰。

    遍界絕绉埃。

    曰如何是兼中至。

    師曰。

    齧镞功前戲。

    曰如何是兼中到。

    師曰。

    十道不通耗。

     問如何是轉功就位。

    師曰。

    撒手無依全體現。

    扁舟漁父宿蘆華。

    曰如何是轉位就功。

    師曰。

    半夜嶺頭風月靜。

    一聲高樹老猿啼。

    曰如何是功位齊彰。

    師曰。

    出門不踏來時路。

    滿目飛塵絕點埃。

    曰如何是功位俱隐。

    師曰。

    泥牛飲盡澄潭月。

    石馬加鞭不轉頭。

     吉祥元實禅師 師自到天衣。

    早夜精勤。

    脅不至席。

    一日偶失笑喧衆。

    天衣擯之。

    中夜宿田裡。

    睹星月粲然有省。

    曉歸趨方丈。

    天衣見。

    乃問洞山五位君臣。

    如何話會。

    師曰。

    我這裡一位也無。

    天衣令參堂。

    謂侍僧曰。

    這漢卻有個見處。

    奈不識宗旨何。

    入室次。

    天衣預令行者五人。

    分序而立。

    師至俱召實上座。

    師于是密契奧旨。

    述偈曰。

    一位才彰五位分。

    君臣[口+十]處紫雲屯。

    夜明簾卷無私照。

    金殿重重顯至尊。

    天衣稱善。

     左丞範沖緻虛居士 公由翰苑守豫章。

    過圓通谒旻禅師。

    茶罷曰。

    某行将老矣。

    堕在金紫行中。

    去此事稍遠。

    通呼内翰。

    公應諾。

    通曰。

    何遠之有。

    公躍然曰。

    乞師再垂指示。

    通曰。

    此去洪都有四程。

    公伫思。

    通曰。

    見即便見。

    拟思即差。

    公豁然有省。

     士與圓通擁罏次。

    公問諸家因緣。

    不勞拈出。

    直截一句。

    請師指示。

    通厲聲指曰看火。

    公急撥衣。

    忽大悟。

    謝曰。

    灼然佛法無多子。

    通喝曰。

    放下著。

    公應諾諾。

     士問圓通曰。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如何湊泊。

    通曰。

    全身入火聚。

    公曰。

    畢竟如何會。

    通曰。

    蓦直去。

    公沉吟。

    通曰。

    可更吃茶麼。

    公曰。

    不必。

    通曰。

    何不恁麼會。

    公契旨曰。

    元來太近。

    通曰。

    十萬八千。

    公占偈曰。

    不可思議。

    是大火聚。

    便恁麼去。

    不離當處。

    通曰咦。

    猶有這個在。

    公曰。

    乞師再垂指示。

    通曰。

    便恁麼去铛是鐵鑄。

    公頓首謝之。

     徑山塗毒智策禅師 師初谒寂室光。

    灑然有省。

    次谒大圓于萬壽。

    圓問曰。

    甚處來。

    師曰。

    天台來。

    曰見智者大師麼。

    師曰。

    即今亦不少。

    曰因甚在汝腳跟下。

    師曰。

    當面蹉過。

    圓曰。

    上人不耘而秀。

    不扶而直。

    一日辭去。

    圓送之門。

    拊師背曰。

    寶所在近。

    此城非實。

    師颔之。

    往豫章谒典牛。

    道由雲居。

    風雪塞路。

    坐閱四十二日。

    午時版聲铿然。

    豁爾大悟。

    及造門。

    典牛獨指師曰。

    甚處見神見鬼來。

    師曰。

    雲居聞版聲來。

    牛曰。

    是甚麼。

    師曰。

    打破虛空。

    全不柄靶。

    牛曰。

    向上事未在。

    師曰。

    東家暗坐。

    西家厮罵。

    牛曰。

    嶄然超出佛祖。

    他日起家。

    一麟足矣。

     虎丘紹隆禅師 師初谒長蘆信禅師。

    得其大略。

    有傳圓悟語至者。

    師讀之。

    歎曰。

    想酢生液。

    雖未澆腸沃胃。

    要且使人慶快。

    第恨未聆謦欬耳。

    遂由寶峰次湛堂。

    客黃龍扣死心禅師。

    次谒圓悟。

    一日入堂。

    悟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