禦選語錄卷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晝永閑無事。
渾忘歲月過。
錯錯 十八木珠一串穿。
終朝念佛滌心愆。
可憐不識彌陀旨。
數盡恒沙也枉然。
解脫 悟是迷根。
修為法縛。
不悟不修。
歲月耽擱。
何計度生。
對病設藥。
海上奇方。
一服病卻。
平地金仙。
百億化身。
不悟不修。
名解脫人。
笑話 難明此事是何因。
到底皆緣信不真。
一切圖維齊放下。
寒灰豆爆笑當人。
竹 數莖翠竹。
移自幽谷。
亭亭拂雲。
青青覆屋。
何以名之。
本來面目。
念珠 百八心珠顆顆圓。
癡人誤作手中禅。
其間妙義無多子。
佛尾佛頭一串穿。
扇 玉骨冰肌得自由。
山川人物半輪收。
收開捏聚渾閑事。
一度風生一度秋。
真經 說經萬八千。
未曾道一言。
欲識西來意。
香爐與柱礎。
鼻煙壺 全體琉璃靜發光。
頂門具眼豈尋常。
等閑嗅破其中味。
誰道壺中日月長。
止兒啼。
人我生是非。
是非生憎愛。
憎愛心一生。
萬有為對待。
寡豈能敵衆。
處處成滞礙。
何如渾物我。
悠然得自在。
紙 冰肌素質無瑕垢。
一任東君自剪裁。
饒他玉簡金經出。
若個不登寶筏來。
露 出入同門。
形影莫喻。
無量劫來。
不離寸步。
愚者自瞞。
對面不晤。
一朝打破。
廓然獨露。
釋迦文佛 大慈悲父大醫王。
演說衆生療病方。
砒霜翻作醍醐用。
笑煞階前石敢當。
觀音大士 三十二應露全身。
拯救衆生渡苦津。
隻此慈悲心太切。
卻将覺海作紅塵。
六句 聞不是耳。
見不是眼。
但可轉物。
莫被物轉。
非垢非淨。
無增無減。
示人 佛與衆生差别處。
隻于覺識轉移間。
回頭直下之成也。
乎者從教一串穿。
警世俗句 笑凡夫。
何太愚。
珍糞土。
棄寶珠。
甘五濁。
樂三塗。
忘生死。
逐有無。
蓬舞風。
葉泛湖。
堪憐愍。
可嗟籲。
當警醒。
莫踟蹰。
誠省已。
自識吾。
隻彈指。
一斯須。
超彼岸。
踏仙衢。
真活計。
實良圖。
休遲疑。
莫含糊。
千聖轍。
萬佛途。
明指示。
莫負辜。
不二 佛生相隔多少。
隻在一念之間。
失之毫厘千裡。
得來沙界眉端。
偶成 紅塵覺海原無隔。
堪笑衆生眼自瞞。
莫謂毫端全攝去。
者毫更是障知端。
塵心 身是心中物。
心是身中神。
法界亦若爾。
塵空兮空塵。
石女曲 佛祖無言徹底宣。
幾人能不錯流傳。
當時古德曾經道。
卻是虛空舉得圓。
愛山居 誰是山中人。
渠是山中叟。
有人來訪問。
渠便大開口。
木人歌雪 即心即佛是非是。
非佛非心非不非。
試把是非皆坐斷。
管他心佛作何依。
實相頌 雲何名實相。
湛湛與堂堂。
虛空有損墜。
真體無戕傷。
此共天天久。
此同地地長。
保經八萬劫。
終不落空亡。
拟金丹 金丹一粒水銀團。
光射三千星鬥寒。
恰似碧潭秋月影。
清清湛湛徹層巒。
聞鐘聲 一聲萬籁寂。
萬籁一聲鳴。
不是知音者。
徒勞側耳聽。
忏修 心從何起将心忏。
忏得心空罪福空。
修幻修兮行幻行。
上天下地自從容。
無理之談 鐵舟泛巨海。
泥牛踏太空。
個中真意味。
料得幾人同。
中秋 真空世界中秋月。
旋碾清霄無障遮。
盤古至今明此夜。
何曾有意照天涯。
燒香 我香我焚。
我煙我聞。
香聞合一。
我我誰分。
物我 情愛空閑閑空裡。
性耽山水水山中。
謾言魚鳥非相識。
且共升沈上下同。
月中兔 我家有一物。
大似月中兔。
遇霞便餐霞。
逢霧便吐霧。
或時躍天衢。
或時步雲路。
玉毫現三千。
眼光射四部。
不染亦不貪。
無喜亦無怒。
升沈同古今。
往來任朝暮。
悠悠度歲華。
長生不拘數。
自在 明明洞洞絕塵纖。
露露堂堂遍大千。
妙谛不言空與色。
人間天上任安然。
白猿捉月圖 老猿閑不住。
頻捉水中月。
因迷月體無。
狂心不肯歇。
淨土 一念不生此淨土。
直心前往彼西天。
内丹成了外丹就。
三字拈來豎作川。
真心詠 皎潔虛明空界寂。
青山綠水意分明。
秋來春去渾閑事。
月印寒潭一色清。
合頭語 明頭明明合。
暗頭暗暗合。
色頭色色合。
空頭空空合。
明此四和合。
是名一相合。
一相無和合。
一一一和合。
俗談 葛藤亘古自如如。
萬别千差總一渠。
識得個中非物我。
縱橫自在任收舒。
誰說 渠本自無生。
何處窮渠滅。
塵塵露其體。
刹刹演其說。
五蘊當下空。
三毒霎時歇。
湛湛碧天清。
浩劫一輪月。
遣懷 昨自神洲遊北溟。
今從天竺到台山。
雖然行腳癡狂客。
卻是乘空一地仙。
徹論 動靜原一體。
是非無二心。
不空亦不有。
無古亦無今。
魔說 我佛道無生。
我卻道有生。
如來說不滅。
我卻說有滅。
若不如是說。
不得大休歇。
說夢 甲子周流年複年。
幾番滄海變桑田。
翻雲覆雨渾閑事。
誰解壺中别有天。
行腳 東西十萬裡。
南北八千程。
會得腳根下。
移來一步行。
引鏡 你是我兮我是你。
你我對面不相識。
二人合眼細商量。
一片青銅一飯器。
答起滅 起從何處起。
滅向何處滅。
如念亦如風。
何處可把捉。
起滅既若爾。
生死亦如說。
法界亦同然。
空不空無别。
但了取舍心。
洞然自明白。
任運兮如如。
悠悠兮萬劫。
不是躲根 無相光中藏日月。
驢胎馬腹作生涯。
山河大地渾閑事。
錦被蒙頭是處家。
心體 明者明其心。
見者見其體。
見性明心體。
明心見性理。
理體無回互。
心性無比拟。
曆曆與明明。
如斯而巳矣。
指路 煙水雲山千萬疊。
就中一路坦然平。
世間多少探奇客。
妄覓鵬程鳥道行。
對月談心 不是惺惺不是癡。
個中滋味幾人知。
試看秋夜搏空月。
湛湛清光誰可移。
書齋述心 風花雪月天真佛。
幾簟琴書迦葉身。
不是懶于拈妙句。
隻緣無處覓詩心。
一物頌 身中有一物。
時時身外安。
或同鸾鶴清霄裡。
或共蟲魚山水間。
不動不定。
無往無還。
飛潛任其所以。
出沒聽其如然。
極樂界。
自在天。
彌勒後。
威音前。
不得号佛。
強名曰仙。
西江月(乘片時之興率成一十六首書罷不覺擲筆大笑)。
其一 海底泥牛聲寂。
挂樹石羊沒蹤。
三千破衲擁晴空。
卻惹非人出夢。
耳觑鐵驢拽磨。
目聽木馬嘶風。
銅蛇鑽入石棱中。
兔角龜毛厮共。
其二 大道非三非一。
凡夫說一說三。
終朝捏怪曰參禅。
此句何嘗夢見。
此句卻非此句。
此句不出一三。
高低普應霎時間。
一月千潭遍現。
其三 遍界如來妙體。
萬象隐顯其中。
乾坤物我本來同。
莫作經文空誦。
會得千途一轍。
不會六道縱橫。
如如若若自從容。
豈費绉毫功用。
其四 煙水雲山疊疊。
浩浩萬裡前程。
默移寸步自分明。
大千須臾坐定。
從他寒來暑往。
誰雲地濁天清。
笑看日月任西東。
一曲無聲三弄。
其五 八風吹來不動。
還同柳絮楊花。
個中妙理實堪誇。
不是脫空說話。
會得途中受用。
不會屋裡波查。
分明直截報君家。
不必别探奇法。
其六 春夏秋冬四序。
覆載高厚乾坤。
就中一物太殷勤。
處處皆有渠分。
視之卻又不見。
聽之更複無音。
欲識此物名和身。
塞耳合睛相認。
其七 鼻舌身意眼耳。
香味觸法色聲。
但不對待便靈通。
翻成六般神用。
凡情聖見無二。
佛性即是無明。
幻化空身妙體成。
何止三十二應。
其八 佛性戒珠心印。
廓周沙界沒垠。
塵塵刹刹滿圓身。
拆合不離方寸。
識得無形妙體。
如來寶藏奇珍。
但棄生滅守常真。
根塵自然脫盡。
其九 空空空兮色色。
色色色兮空空。
色空通塞本來同。
隐顯測其定動。
動動動兮定定。
定動豈假施功。
榮枯得失聽天公。
自在彌陀淨境。
其十 霧鎖長江浩瀚。
雲封華嶽氤氲。
霎時風卷霧雲分。
山水依然遠近。
濁浪攪為酥酪。
大千變作黃金。
不須蔔度妄勞心。
雲霧從他為暈。
其十一 一二三四五六。
六一二五四三。
芥納須彌自等閑。
說甚颠倒互換。
不是神通妙用。
亦非法爾如然。
石人鼻孔垂唇邊。
誰道一條白練。
其十二 善惡種瓜種豆。
收來亦屬空花。
何如自種野人家。
心田一粒無價。
此粒非空非有。
大千随處生芽。
根深蒂固遍天涯。
道子難描難畫。
其十三 十方世界法體。
名曰如來化身。
不須斷妄莫求真。
即在目前切近。
取之轉迷轉遠。
舍之愈沈愈深。
的實妙訣在無心。
曆曆明明普印。
其十四 石火電光歲月。
急忙下手猶遲。
光陰荏苒幾多時。
刹那疾如彈指。
心田離此即此。
迷途百轍千岐。
茫茫堪笑世人癡。
大似河邊覓水。
其十五 至道本離言語。
風雲月露成吟。
信手拈出卻無心。
聊寄閑情一哂。
多少詞壇詩社。
刻畫争欲驚人。
平頭合掌各評論。
總被文魔牽引。
其十六 西江月詞數首。
堪笑不谙宮商。
參差韻調欠铿锵。
大似無聲演唱。
乘興豈知工拙。
推敲不費思量。
遊戲三昧偶逢場。
腔闆原來一樣 教外别傳。
不立語言文字。
如何是三寶。
大地是佛。
虛空是法。
衆生是僧。
如威音前彌勒後之說。
世尊若不指出。
我輩何以得聞。
凡似此皆從緣所知。
非自真見。
但了目前虛空。
自然會豎窮三際。
但了目前片地。
自然會得棋遍十方三寶一體。
大道隻在目前。
不必向高遠奇妙會。
實不用一句語言文字。
如來參。
上谕附錄 佛祖之道。
指悟自心為本。
是此說者。
名為正知正見。
用之以利人接物。
令人直遠心源。
方得稱佛祖兒孫。
所言外道魔道者。
亦具有知見。
因其妄認識神生死本。
以為極則。
誤認佛性。
謗毀戒行。
所以謂之外道魔道。
朕覽密雲悟。
天隐修。
語錄。
其言句機用。
單提向上。
直指人心。
乃契西來的意。
得曹溪正脈者。
及見密雲悟錄内。
示其徒法藏辟妄語。
其中所據法藏之言。
駭其全迷本性。
無知妄說。
不但不知佛法宗旨。
即其本師悟處。
亦全未窺見。
肆其臆誕。
狂世惑人。
此真外魔知見。
所以其師。
一辟再辟。
而天隐修。
亦有釋疑普說。
以斥其謬。
然當日魔心不歇。
其所著述。
不行即毀。
如魔嗣弘忍。
中其毒者。
複有五宗救一書。
一并流傳。
冀魔說之不朽。
造魔業于無窮。
天下後世。
具眼者少。
不知其害。
即有知而辟之者。
有德無位。
一人之言。
無征不信。
将使究竟禅宗者。
懷疑而不知所歸。
而傳染其說者。
将謂禅宗在是。
始而起邪信。
繼而具邪見。
起邪信則正信斷。
具邪見則正見滅。
必至處處有其魔種。
人人承其魔說。
自具之性宗不明。
而言條之枝蔓肆出。
今其魔子魔孫。
至于不坐香。
不結制。
甚至于飲酒食肉。
毀戒破律。
唯以吟詩作文。
媚悅士大夫。
同于倡優伎倆。
豈不污濁祖庭。
若不剪除。
則諸佛法眼。
衆生慧命。
所關非細。
朕為天下主。
精一執中。
以行修齊治平之事。
身居局外。
并非開堂說法之人。
于悟修何有又于藏忍何有。
但既深悉禅宗之旨。
洞知魔外之情。
灼見現在魔業之大。
預識将來魔患之深。
實有不得不言。
不忍不言者。
夫禅宗者。
教外别傳。
可以無言。
可以有言。
古德雲。
窮諸玄辨。
若一毫置于太虛。
竭世樞機。
若一滴投于巨海。
如是言者。
言言從本性中。
自然流出。
如三藏十二部。
千七百則公案。
何一非從本性中。
自然流出。
從無一實法。
系綴人天。
今魔藏立一○相。
為千佛萬佛之祖。
以袈裟縷縷。
為宗旨所系。
有四法。
有雙頭。
有小法大法。
有大法之大法。
稱為細宗密旨。
有傳有授。
而魔嗣弘忍。
以僧伽難提。
遇童子持鑒直前。
為從來有象可示。
證其魔師。
一○之象為不悖。
又以多子塔前。
袈裟圍繞一事。
作袈裟為宗旨。
所系之明證。
又以臨濟。
打克苻普化。
鑿為黃檗。
三頓棒之彖象。
種種作為實法。
不勝枚舉。
全從知解穿鑿。
失卻自心。
黃檗雲。
今時人。
隻欲多知多解。
翻成壅塞。
唯知多與兒酥吃。
消與不消。
都總不知。
三乘學道人。
皆是此樣。
盡名食不消者。
所以知解不消。
皆為毒藥。
盡向生滅中取。
真如之中。
都無此事。
夫食不消之人多。
而魔藏父子。
則是巳經飽毒者也。
佛法不二。
豈可執定三四。
而更有密傳三四之宗旨。
廣引從上古德。
言句相似者。
為之注腳。
轉以較勘不立言說。
單提向上之正宗。
仰面唾雲。
反污已面。
趙州雲。
老僧此間。
即以本分事接人。
若教老僧。
随伊根基接人。
自有三藏十二部接他了也。
隻說無是非分别相。
早不本分。
何況宛立個是非分别相。
世尊四十九年所說。
古錐千七百則公案。
總是語言文字。
若不識得這個。
縱使字字句句。
依樣葫蘆。
即為魔說。
即為謗佛。
縱能記得。
佛祖所說。
三藏十二部。
千七百則公案。
字字句句不差。
正是光明海中。
多著泥滓。
況既落言诠。
即同教相。
既同教相。
則三藏十二部現在。
又何必立教外别傳之旨。
任伊橫說豎說。
能出三藏十二部之外乎。
聖人多能。
佛多神通。
能非聖本。
神通亦非佛宗。
仲尼。
何嘗知西方之梵語。
如來。
不能作震旦之唐言。
能與神通。
各有所窮。
與這個有何交涉。
何況文字一端。
魔藏父子。
辄以不識字譏密雲。
意謂不如伊等學問。
若要诠理論文。
自有秀才們在。
何用宗徒。
識字不識字。
與這個又有何交涉。
博通經史。
如剪彩以添樹上之生花。
目不識丁。
亦飯熟不借鄰家之水火。
若魔藏父子。
其大病根正在識丁。
而不識這個。
今使蒙古人來。
便接蒙古。
俄羅斯人來。
便接俄羅斯。
暹羅。
蘇祿。
琉球。
日本人來。
便接暹羅。
蘇祿。
琉球。
日本。
若必待伊識得文字。
然後接得。
則佛法不能蓋天蓋地矣。
魔藏邪外知見。
自以為言言據古。
字字禀經。
豈知盡三藏十二部。
乃至十三經。
二十一史。
諸子百家。
盡世間四庫缥缃。
所有文字。
并與貫串配合。
極其棱消縫泯。
自道佛來。
也開口不得。
正是佛出世也救不得也。
阿難三十年為侍者。
隻為多聞智慧。
被佛呵雲。
汝千日學慧。
不如一日學道。
若不學道。
滴水難消。
況魔藏以邪外知見。
唐突佛祖。
向上邊事。
尚安得有呵斥分。
隻瞞得有眼無珠之徒。
明眼人前。
魔形自露。
趙州雲。
如今知識。
枝蔓上生枝蔓。
都大是去聖遙遠。
一代不如一代。
隻如南泉尋常道。
須向異類中行。
且作麼生會。
如今黃口小兒。
向十字街頭。
說葛藤。
博飯[口+童]。
覓禮拜。
聚三五百衆。
雲我是善知識。
爾是學人。
可知法藏父子之魔形。
從數百年前。
趙州早為判定。
更不必到眼始知也。
悟修皆以臨濟一棒指人。
魔藏斥曰一橛頭禅。
躲跟窠臼。
若論個事。
無論奇言妙句。
俱用不著。
雖一棒一喝。
亦為剩法。
古人不得巳而用棒喝。
原為剿絕情見。
直指人心。
魔藏若以情見解會。
乖謬之甚。
古不雲乎。
一棒喝。
不作一棒喝用。
何嘗執此一喝一棒也。
魔意但欲抵排棒喝。
希将伊所妄立之一○相。
雙頭四法之實法。
以邀奇取勝。
殊不知其大乖教外别傳。
無法可傳之旨也。
且悟修未嘗謂一棒。
為千佛萬佛之祖。
而魔藏妄捏一○相。
為千佛萬佛之祖。
獨非躲跟窠臼乎。
若将一○相。
作棒喝用。
猶是躲跟窠臼。
若将一 ○相。
為千佛萬佛之祖。
直是魔家窟宅矣。
忠國師以九十七○相雲耽源。
耽源以示沩仰。
魔藏杜撰。
稱為然燈以前。
無文密印。
當日耽源示仰山。
仰山一見即焚卻。
源後問仰。
仰即重集一本呈源。
更無遺失。
又沩山舉○相内。
作一日字。
仰山就地畫一○相内。
作一日字。
以腳抹之。
沩山大笑。
魔藏但于仰山。
一見即能記憶處。
詫為神奇。
而不于沩山大笑處。
仰山焚卻。
及腳抹處薦取。
所謂韓盧逐塊。
若謂九十七○相奇特者。
朕今即作八萬四千○相。
歸于八千三百九十七○相。
又歸于七百九十一○相。
又歸于九十五○相。
又歸于九○相。
又歸于一○相。
正如入海算沙。
亦遊戲華藏之一具。
有何奇特。
至于三玄三要。
自臨濟唱出以來。
古今宗師。
無不拈提。
而皆不能分明舉似。
魔藏乃執黃檗三頓棒。
以附會之。
杜撰差排。
是乃全不知三玄三要。
臨濟不雲乎。
大凡演唱宗乘。
須一句語具三玄門。
一玄中須具三要。
首提演唱二字。
演唱不能無言句。
言句須識玄要。
方成活句。
然一玄而三要即具。
三玄而九要全具。
如此(一三二)(二三一)(三二一)。
乃玄以立要。
要以貫玄。
非九要不
渾忘歲月過。
錯錯 十八木珠一串穿。
終朝念佛滌心愆。
可憐不識彌陀旨。
數盡恒沙也枉然。
解脫 悟是迷根。
修為法縛。
不悟不修。
歲月耽擱。
何計度生。
對病設藥。
海上奇方。
一服病卻。
平地金仙。
百億化身。
不悟不修。
名解脫人。
笑話 難明此事是何因。
到底皆緣信不真。
一切圖維齊放下。
寒灰豆爆笑當人。
竹 數莖翠竹。
移自幽谷。
亭亭拂雲。
青青覆屋。
何以名之。
本來面目。
念珠 百八心珠顆顆圓。
癡人誤作手中禅。
其間妙義無多子。
佛尾佛頭一串穿。
扇 玉骨冰肌得自由。
山川人物半輪收。
收開捏聚渾閑事。
一度風生一度秋。
真經 說經萬八千。
未曾道一言。
欲識西來意。
香爐與柱礎。
鼻煙壺 全體琉璃靜發光。
頂門具眼豈尋常。
等閑嗅破其中味。
誰道壺中日月長。
止兒啼。
人我生是非。
是非生憎愛。
憎愛心一生。
萬有為對待。
寡豈能敵衆。
處處成滞礙。
何如渾物我。
悠然得自在。
紙 冰肌素質無瑕垢。
一任東君自剪裁。
饒他玉簡金經出。
若個不登寶筏來。
露 出入同門。
形影莫喻。
無量劫來。
不離寸步。
愚者自瞞。
對面不晤。
一朝打破。
廓然獨露。
釋迦文佛 大慈悲父大醫王。
演說衆生療病方。
砒霜翻作醍醐用。
笑煞階前石敢當。
觀音大士 三十二應露全身。
拯救衆生渡苦津。
隻此慈悲心太切。
卻将覺海作紅塵。
六句 聞不是耳。
見不是眼。
但可轉物。
莫被物轉。
非垢非淨。
無增無減。
示人 佛與衆生差别處。
隻于覺識轉移間。
回頭直下之成也。
乎者從教一串穿。
警世俗句 笑凡夫。
何太愚。
珍糞土。
棄寶珠。
甘五濁。
樂三塗。
忘生死。
逐有無。
蓬舞風。
葉泛湖。
堪憐愍。
可嗟籲。
當警醒。
莫踟蹰。
誠省已。
自識吾。
隻彈指。
一斯須。
超彼岸。
踏仙衢。
真活計。
實良圖。
休遲疑。
莫含糊。
千聖轍。
萬佛途。
明指示。
莫負辜。
不二 佛生相隔多少。
隻在一念之間。
失之毫厘千裡。
得來沙界眉端。
偶成 紅塵覺海原無隔。
堪笑衆生眼自瞞。
莫謂毫端全攝去。
者毫更是障知端。
塵心 身是心中物。
心是身中神。
法界亦若爾。
塵空兮空塵。
石女曲 佛祖無言徹底宣。
幾人能不錯流傳。
當時古德曾經道。
卻是虛空舉得圓。
愛山居 誰是山中人。
渠是山中叟。
有人來訪問。
渠便大開口。
木人歌雪 即心即佛是非是。
非佛非心非不非。
試把是非皆坐斷。
管他心佛作何依。
實相頌 雲何名實相。
湛湛與堂堂。
虛空有損墜。
真體無戕傷。
此共天天久。
此同地地長。
保經八萬劫。
終不落空亡。
拟金丹 金丹一粒水銀團。
光射三千星鬥寒。
恰似碧潭秋月影。
清清湛湛徹層巒。
聞鐘聲 一聲萬籁寂。
萬籁一聲鳴。
不是知音者。
徒勞側耳聽。
忏修 心從何起将心忏。
忏得心空罪福空。
修幻修兮行幻行。
上天下地自從容。
無理之談 鐵舟泛巨海。
泥牛踏太空。
個中真意味。
料得幾人同。
中秋 真空世界中秋月。
旋碾清霄無障遮。
盤古至今明此夜。
何曾有意照天涯。
燒香 我香我焚。
我煙我聞。
香聞合一。
我我誰分。
物我 情愛空閑閑空裡。
性耽山水水山中。
謾言魚鳥非相識。
且共升沈上下同。
月中兔 我家有一物。
大似月中兔。
遇霞便餐霞。
逢霧便吐霧。
或時躍天衢。
或時步雲路。
玉毫現三千。
眼光射四部。
不染亦不貪。
無喜亦無怒。
升沈同古今。
往來任朝暮。
悠悠度歲華。
長生不拘數。
自在 明明洞洞絕塵纖。
露露堂堂遍大千。
妙谛不言空與色。
人間天上任安然。
白猿捉月圖 老猿閑不住。
頻捉水中月。
因迷月體無。
狂心不肯歇。
淨土 一念不生此淨土。
直心前往彼西天。
内丹成了外丹就。
三字拈來豎作川。
真心詠 皎潔虛明空界寂。
青山綠水意分明。
秋來春去渾閑事。
月印寒潭一色清。
合頭語 明頭明明合。
暗頭暗暗合。
色頭色色合。
空頭空空合。
明此四和合。
是名一相合。
一相無和合。
一一一和合。
俗談 葛藤亘古自如如。
萬别千差總一渠。
識得個中非物我。
縱橫自在任收舒。
誰說 渠本自無生。
何處窮渠滅。
塵塵露其體。
刹刹演其說。
五蘊當下空。
三毒霎時歇。
湛湛碧天清。
浩劫一輪月。
遣懷 昨自神洲遊北溟。
今從天竺到台山。
雖然行腳癡狂客。
卻是乘空一地仙。
徹論 動靜原一體。
是非無二心。
不空亦不有。
無古亦無今。
魔說 我佛道無生。
我卻道有生。
如來說不滅。
我卻說有滅。
若不如是說。
不得大休歇。
說夢 甲子周流年複年。
幾番滄海變桑田。
翻雲覆雨渾閑事。
誰解壺中别有天。
行腳 東西十萬裡。
南北八千程。
會得腳根下。
移來一步行。
引鏡 你是我兮我是你。
你我對面不相識。
二人合眼細商量。
一片青銅一飯器。
答起滅 起從何處起。
滅向何處滅。
如念亦如風。
何處可把捉。
起滅既若爾。
生死亦如說。
法界亦同然。
空不空無别。
但了取舍心。
洞然自明白。
任運兮如如。
悠悠兮萬劫。
不是躲根 無相光中藏日月。
驢胎馬腹作生涯。
山河大地渾閑事。
錦被蒙頭是處家。
心體 明者明其心。
見者見其體。
見性明心體。
明心見性理。
理體無回互。
心性無比拟。
曆曆與明明。
如斯而巳矣。
指路 煙水雲山千萬疊。
就中一路坦然平。
世間多少探奇客。
妄覓鵬程鳥道行。
對月談心 不是惺惺不是癡。
個中滋味幾人知。
試看秋夜搏空月。
湛湛清光誰可移。
書齋述心 風花雪月天真佛。
幾簟琴書迦葉身。
不是懶于拈妙句。
隻緣無處覓詩心。
一物頌 身中有一物。
時時身外安。
或同鸾鶴清霄裡。
或共蟲魚山水間。
不動不定。
無往無還。
飛潛任其所以。
出沒聽其如然。
極樂界。
自在天。
彌勒後。
威音前。
不得号佛。
強名曰仙。
西江月(乘片時之興率成一十六首書罷不覺擲筆大笑)。
其一 海底泥牛聲寂。
挂樹石羊沒蹤。
三千破衲擁晴空。
卻惹非人出夢。
耳觑鐵驢拽磨。
目聽木馬嘶風。
銅蛇鑽入石棱中。
兔角龜毛厮共。
其二 大道非三非一。
凡夫說一說三。
終朝捏怪曰參禅。
此句何嘗夢見。
此句卻非此句。
此句不出一三。
高低普應霎時間。
一月千潭遍現。
其三 遍界如來妙體。
萬象隐顯其中。
乾坤物我本來同。
莫作經文空誦。
會得千途一轍。
不會六道縱橫。
如如若若自從容。
豈費绉毫功用。
其四 煙水雲山疊疊。
浩浩萬裡前程。
默移寸步自分明。
大千須臾坐定。
從他寒來暑往。
誰雲地濁天清。
笑看日月任西東。
一曲無聲三弄。
其五 八風吹來不動。
還同柳絮楊花。
個中妙理實堪誇。
不是脫空說話。
會得途中受用。
不會屋裡波查。
分明直截報君家。
不必别探奇法。
其六 春夏秋冬四序。
覆載高厚乾坤。
就中一物太殷勤。
處處皆有渠分。
視之卻又不見。
聽之更複無音。
欲識此物名和身。
塞耳合睛相認。
其七 鼻舌身意眼耳。
香味觸法色聲。
但不對待便靈通。
翻成六般神用。
凡情聖見無二。
佛性即是無明。
幻化空身妙體成。
何止三十二應。
其八 佛性戒珠心印。
廓周沙界沒垠。
塵塵刹刹滿圓身。
拆合不離方寸。
識得無形妙體。
如來寶藏奇珍。
但棄生滅守常真。
根塵自然脫盡。
其九 空空空兮色色。
色色色兮空空。
色空通塞本來同。
隐顯測其定動。
動動動兮定定。
定動豈假施功。
榮枯得失聽天公。
自在彌陀淨境。
其十 霧鎖長江浩瀚。
雲封華嶽氤氲。
霎時風卷霧雲分。
山水依然遠近。
濁浪攪為酥酪。
大千變作黃金。
不須蔔度妄勞心。
雲霧從他為暈。
其十一 一二三四五六。
六一二五四三。
芥納須彌自等閑。
說甚颠倒互換。
不是神通妙用。
亦非法爾如然。
石人鼻孔垂唇邊。
誰道一條白練。
其十二 善惡種瓜種豆。
收來亦屬空花。
何如自種野人家。
心田一粒無價。
此粒非空非有。
大千随處生芽。
根深蒂固遍天涯。
道子難描難畫。
其十三 十方世界法體。
名曰如來化身。
不須斷妄莫求真。
即在目前切近。
取之轉迷轉遠。
舍之愈沈愈深。
的實妙訣在無心。
曆曆明明普印。
其十四 石火電光歲月。
急忙下手猶遲。
光陰荏苒幾多時。
刹那疾如彈指。
心田離此即此。
迷途百轍千岐。
茫茫堪笑世人癡。
大似河邊覓水。
其十五 至道本離言語。
風雲月露成吟。
信手拈出卻無心。
聊寄閑情一哂。
多少詞壇詩社。
刻畫争欲驚人。
平頭合掌各評論。
總被文魔牽引。
其十六 西江月詞數首。
堪笑不谙宮商。
參差韻調欠铿锵。
大似無聲演唱。
乘興豈知工拙。
推敲不費思量。
遊戲三昧偶逢場。
腔闆原來一樣 教外别傳。
不立語言文字。
如何是三寶。
大地是佛。
虛空是法。
衆生是僧。
如威音前彌勒後之說。
世尊若不指出。
我輩何以得聞。
凡似此皆從緣所知。
非自真見。
但了目前虛空。
自然會豎窮三際。
但了目前片地。
自然會得棋遍十方三寶一體。
大道隻在目前。
不必向高遠奇妙會。
實不用一句語言文字。
如來參。
上谕附錄 佛祖之道。
指悟自心為本。
是此說者。
名為正知正見。
用之以利人接物。
令人直遠心源。
方得稱佛祖兒孫。
所言外道魔道者。
亦具有知見。
因其妄認識神生死本。
以為極則。
誤認佛性。
謗毀戒行。
所以謂之外道魔道。
朕覽密雲悟。
天隐修。
語錄。
其言句機用。
單提向上。
直指人心。
乃契西來的意。
得曹溪正脈者。
及見密雲悟錄内。
示其徒法藏辟妄語。
其中所據法藏之言。
駭其全迷本性。
無知妄說。
不但不知佛法宗旨。
即其本師悟處。
亦全未窺見。
肆其臆誕。
狂世惑人。
此真外魔知見。
所以其師。
一辟再辟。
而天隐修。
亦有釋疑普說。
以斥其謬。
然當日魔心不歇。
其所著述。
不行即毀。
如魔嗣弘忍。
中其毒者。
複有五宗救一書。
一并流傳。
冀魔說之不朽。
造魔業于無窮。
天下後世。
具眼者少。
不知其害。
即有知而辟之者。
有德無位。
一人之言。
無征不信。
将使究竟禅宗者。
懷疑而不知所歸。
而傳染其說者。
将謂禅宗在是。
始而起邪信。
繼而具邪見。
起邪信則正信斷。
具邪見則正見滅。
必至處處有其魔種。
人人承其魔說。
自具之性宗不明。
而言條之枝蔓肆出。
今其魔子魔孫。
至于不坐香。
不結制。
甚至于飲酒食肉。
毀戒破律。
唯以吟詩作文。
媚悅士大夫。
同于倡優伎倆。
豈不污濁祖庭。
若不剪除。
則諸佛法眼。
衆生慧命。
所關非細。
朕為天下主。
精一執中。
以行修齊治平之事。
身居局外。
并非開堂說法之人。
于悟修何有又于藏忍何有。
但既深悉禅宗之旨。
洞知魔外之情。
灼見現在魔業之大。
預識将來魔患之深。
實有不得不言。
不忍不言者。
夫禅宗者。
教外别傳。
可以無言。
可以有言。
古德雲。
窮諸玄辨。
若一毫置于太虛。
竭世樞機。
若一滴投于巨海。
如是言者。
言言從本性中。
自然流出。
如三藏十二部。
千七百則公案。
何一非從本性中。
自然流出。
從無一實法。
系綴人天。
今魔藏立一○相。
為千佛萬佛之祖。
以袈裟縷縷。
為宗旨所系。
有四法。
有雙頭。
有小法大法。
有大法之大法。
稱為細宗密旨。
有傳有授。
而魔嗣弘忍。
以僧伽難提。
遇童子持鑒直前。
為從來有象可示。
證其魔師。
一○之象為不悖。
又以多子塔前。
袈裟圍繞一事。
作袈裟為宗旨。
所系之明證。
又以臨濟。
打克苻普化。
鑿為黃檗。
三頓棒之彖象。
種種作為實法。
不勝枚舉。
全從知解穿鑿。
失卻自心。
黃檗雲。
今時人。
隻欲多知多解。
翻成壅塞。
唯知多與兒酥吃。
消與不消。
都總不知。
三乘學道人。
皆是此樣。
盡名食不消者。
所以知解不消。
皆為毒藥。
盡向生滅中取。
真如之中。
都無此事。
夫食不消之人多。
而魔藏父子。
則是巳經飽毒者也。
佛法不二。
豈可執定三四。
而更有密傳三四之宗旨。
廣引從上古德。
言句相似者。
為之注腳。
轉以較勘不立言說。
單提向上之正宗。
仰面唾雲。
反污已面。
趙州雲。
老僧此間。
即以本分事接人。
若教老僧。
随伊根基接人。
自有三藏十二部接他了也。
隻說無是非分别相。
早不本分。
何況宛立個是非分别相。
世尊四十九年所說。
古錐千七百則公案。
總是語言文字。
若不識得這個。
縱使字字句句。
依樣葫蘆。
即為魔說。
即為謗佛。
縱能記得。
佛祖所說。
三藏十二部。
千七百則公案。
字字句句不差。
正是光明海中。
多著泥滓。
況既落言诠。
即同教相。
既同教相。
則三藏十二部現在。
又何必立教外别傳之旨。
任伊橫說豎說。
能出三藏十二部之外乎。
聖人多能。
佛多神通。
能非聖本。
神通亦非佛宗。
仲尼。
何嘗知西方之梵語。
如來。
不能作震旦之唐言。
能與神通。
各有所窮。
與這個有何交涉。
何況文字一端。
魔藏父子。
辄以不識字譏密雲。
意謂不如伊等學問。
若要诠理論文。
自有秀才們在。
何用宗徒。
識字不識字。
與這個又有何交涉。
博通經史。
如剪彩以添樹上之生花。
目不識丁。
亦飯熟不借鄰家之水火。
若魔藏父子。
其大病根正在識丁。
而不識這個。
今使蒙古人來。
便接蒙古。
俄羅斯人來。
便接俄羅斯。
暹羅。
蘇祿。
琉球。
日本人來。
便接暹羅。
蘇祿。
琉球。
日本。
若必待伊識得文字。
然後接得。
則佛法不能蓋天蓋地矣。
魔藏邪外知見。
自以為言言據古。
字字禀經。
豈知盡三藏十二部。
乃至十三經。
二十一史。
諸子百家。
盡世間四庫缥缃。
所有文字。
并與貫串配合。
極其棱消縫泯。
自道佛來。
也開口不得。
正是佛出世也救不得也。
阿難三十年為侍者。
隻為多聞智慧。
被佛呵雲。
汝千日學慧。
不如一日學道。
若不學道。
滴水難消。
況魔藏以邪外知見。
唐突佛祖。
向上邊事。
尚安得有呵斥分。
隻瞞得有眼無珠之徒。
明眼人前。
魔形自露。
趙州雲。
如今知識。
枝蔓上生枝蔓。
都大是去聖遙遠。
一代不如一代。
隻如南泉尋常道。
須向異類中行。
且作麼生會。
如今黃口小兒。
向十字街頭。
說葛藤。
博飯[口+童]。
覓禮拜。
聚三五百衆。
雲我是善知識。
爾是學人。
可知法藏父子之魔形。
從數百年前。
趙州早為判定。
更不必到眼始知也。
悟修皆以臨濟一棒指人。
魔藏斥曰一橛頭禅。
躲跟窠臼。
若論個事。
無論奇言妙句。
俱用不著。
雖一棒一喝。
亦為剩法。
古人不得巳而用棒喝。
原為剿絕情見。
直指人心。
魔藏若以情見解會。
乖謬之甚。
古不雲乎。
一棒喝。
不作一棒喝用。
何嘗執此一喝一棒也。
魔意但欲抵排棒喝。
希将伊所妄立之一○相。
雙頭四法之實法。
以邀奇取勝。
殊不知其大乖教外别傳。
無法可傳之旨也。
且悟修未嘗謂一棒。
為千佛萬佛之祖。
而魔藏妄捏一○相。
為千佛萬佛之祖。
獨非躲跟窠臼乎。
若将一○相。
作棒喝用。
猶是躲跟窠臼。
若将一 ○相。
為千佛萬佛之祖。
直是魔家窟宅矣。
忠國師以九十七○相雲耽源。
耽源以示沩仰。
魔藏杜撰。
稱為然燈以前。
無文密印。
當日耽源示仰山。
仰山一見即焚卻。
源後問仰。
仰即重集一本呈源。
更無遺失。
又沩山舉○相内。
作一日字。
仰山就地畫一○相内。
作一日字。
以腳抹之。
沩山大笑。
魔藏但于仰山。
一見即能記憶處。
詫為神奇。
而不于沩山大笑處。
仰山焚卻。
及腳抹處薦取。
所謂韓盧逐塊。
若謂九十七○相奇特者。
朕今即作八萬四千○相。
歸于八千三百九十七○相。
又歸于七百九十一○相。
又歸于九十五○相。
又歸于九○相。
又歸于一○相。
正如入海算沙。
亦遊戲華藏之一具。
有何奇特。
至于三玄三要。
自臨濟唱出以來。
古今宗師。
無不拈提。
而皆不能分明舉似。
魔藏乃執黃檗三頓棒。
以附會之。
杜撰差排。
是乃全不知三玄三要。
臨濟不雲乎。
大凡演唱宗乘。
須一句語具三玄門。
一玄中須具三要。
首提演唱二字。
演唱不能無言句。
言句須識玄要。
方成活句。
然一玄而三要即具。
三玄而九要全具。
如此(一三二)(二三一)(三二一)。
乃玄以立要。
要以貫玄。
非九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