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義記一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然真宗虛寂。
妙絕言像言。
像既絕。
豈容名數于其間者。
但衆生居見聞之境。
處視聽之域。
自非垂影像之迹。
布聲言之教。
無以引之以歸宗。
延之以入轶。
是以大聖如來。
将欲曜真儀于淨土。
垂應形于娑婆。
故能降神兜率。
誕應王宮。
降魔成道。
處世垂化。
形言之迹。
自茲而興。
但群生根有利鈍不同。
心有廣狹之異緻。
使一味聖典無量軀分。
教雖軀分。
大判唯二。
一曰大乘滿字法門。
二曰小乘半字法門。
大乘滿字法者。
如來始從得道。
終至泥曰。
大行之徒。
諸菩薩等。
說華嚴。
十地。
大雲。
法鼓。
摩诃般若。
大集。
涅槃。
如是無量諸修多羅海。
是等諸經。
皆辨生法二空。
無作四谛。
說應大機。
進成大行。
運物中極故曰大乘滿字。
言周義足。
稱曰滿字。
小乘半字教者。
如來始欲鹿苑終至娑婆羅。
為聲聞緣覺。
小行之徒。
說戒律毗昙。
阿含雜藏。
如是無量小乘契經。
是等諸經。
但明生空。
及有作四谛說應小機。
進成小行。
運物未極。
稱曰小乘。
言局義隐。
名為半字。
故經雲。
如是苦等。
我于彼經。
竟不說之。
今此經乃是大乘滿字所攝。
就大乘滿字教中。
如來一代。
凡說八部般若。
利益當時。
何者為八。
初部十萬偈。
第二部二萬五千偈。
此之二部。
猶在西國。
此土所無。
第三部一萬八千偈。
此中名為大品般若。
第四部八千偈。
此中名為小品般若。
第五部四千偈。
第六部二千五百偈。
此之二部。
由在胡本。
未曾幡譯。
第七部六百偈。
此中名為文殊般若。
第八部三百偈。
而此名金剛般若。
然數雖有八。
得名唯二。
前之七部。
同名摩诃般若。
第八一部名金剛般若。
然名既唯二。
所以有八部者。
此乃時會不同。
廣略有以。
故有八部之數。
前七摩诃。
對小彰大。
以法為名。
非無金剛之義。
第八金剛。
此乃寄喻明法。
顯其治或之功。
非無摩诃之義。
且倚互彰名。
又人王。
光贊。
大空。
道行等。
流支三藏雲。
此皆十萬偈般若中一品。
非是别部。
八部大宗。
莫不皆名窮衆典之要義。
盡萬法之剛。
顯明常佛果。
至極圓報。
佛性正因。
十地了因。
二種智慧。
顯性之解。
解滿性顯。
則證于常果。
于菩薩所行。
其德具足。
若談其體。
則古今清淨。
離有離無。
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
若辯其用。
則無相未常不相。
大用無方。
曠周法界。
此是八部大宗。
今言金剛者。
此借喻之名。
然世間金剛。
有其多義。
金略明三種。
一寶中最精。
希有難得。
若人得者。
則除貧得福。
二體性堅實。
能壞萬物。
不為萬物所俎。
三随寶住處。
能辟毒氣。
喻般若亦爾。
明般若妙慧。
萬行中主。
若人得者。
則離生死貧窮。
證涅槃福樂之果。
二明般若智慧。
以此法性為體。
能彌或盡原。
不為煩或所俎。
三明般若住處不為邪魔所繞有此相似。
借之為況。
故雲金剛。
般若者。
是中國語音。
此方雲智慧。
能照盡空原。
窮監萬有。
故雲智慧。
仍彼語音。
稱曰般若。
波羅蜜者。
亦是西音。
此方名度。
亦言到彼岸。
明大涅槃。
清升累表。
名為彼岸。
若人修學般若。
則能超度生死。
到大涅槃。
存彼語音。
名波羅蜜。
經者。
中國名修多羅。
此方名為本。
明聖人言語。
能與衆生。
生善滅惡。
修道之本又理教相望。
互為本義。
明理不自顯。
由教故彰。
若不得言。
無以得證。
故論雲。
果雖不住道。
而道能為因。
此明教為理本。
然教不自發。
由理故生。
故論雲。
若不證者。
則不能說。
此明理為教本。
具此二義。
故名為本。
今言經者。
乃是此方五經之名。
須其字當修多羅。
非正相幡。
所以得用經字。
相須者。
凡有三義。
一說人相似。
二常義是同。
三所随人情所貴。
具此義故。
以經代之。
經者常也。
雖複先賢後聖。
代謝不同。
而君子風禮始終常定。
故名為常。
明佛法亦爾。
然三世諸佛。
雖複随滅去留。
而教軌常定。
故名為經。
論者佛去世後。
像連之中。
北天笠有大乘開士。
名和修槃陀。
亦名婆薮豆。
此方雲天方菩薩。
亦名天親菩薩。
付法藏中。
是第二十人。
實是高行大士。
妙辯超群。
遍見如來大小教意。
常以此經文約義隐。
理教玄密。
恐末代衆生。
尋此略文。
取悟莫由。
故能仰依聖典。
圓制茲論。
廣釋實相。
敷宣玄要。
欲今顯剛中舉大道再興。
然無盡法燈。
庚晖長夜。
問答解釋。
目之名論。
故名此經。
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然聖人出世。
正為利益衆生。
但利道多途。
化門非一。
化意業冥加。
與念增道。
然能化有三為化衆生。
亦有三種。
一邪歸依。
二未知法。
三禅默衆生。
邪歸依者。
此人有心求出。
但所憑非正。
故曰邪歸依。
如來為此衆生。
故以身業神通。
顯佛法勝事。
轉彼邪心。
回令入正。
此是身業。
益利邪歸衆生。
未知者。
此人敬信佛法。
但于法未解。
故以口業辨才。
廣說三乘教門。
修道方軌。
令使得知。
此是口業。
教化未知法衆生。
禅默者。
此人唯樂獨靜。
厭于愦鬧。
宜以意業冥加。
使增道位。
此是業。
利益禅默衆生。
此泛舉三人。
彰三業不同。
若就一人始終。
亦須三業。
何者此人。
雖有心求道。
而不
妙絕言像言。
像既絕。
豈容名數于其間者。
但衆生居見聞之境。
處視聽之域。
自非垂影像之迹。
布聲言之教。
無以引之以歸宗。
延之以入轶。
是以大聖如來。
将欲曜真儀于淨土。
垂應形于娑婆。
故能降神兜率。
誕應王宮。
降魔成道。
處世垂化。
形言之迹。
自茲而興。
但群生根有利鈍不同。
心有廣狹之異緻。
使一味聖典無量軀分。
教雖軀分。
大判唯二。
一曰大乘滿字法門。
二曰小乘半字法門。
大乘滿字法者。
如來始從得道。
終至泥曰。
大行之徒。
諸菩薩等。
說華嚴。
十地。
大雲。
法鼓。
摩诃般若。
大集。
涅槃。
如是無量諸修多羅海。
是等諸經。
皆辨生法二空。
無作四谛。
說應大機。
進成大行。
運物中極故曰大乘滿字。
言周義足。
稱曰滿字。
小乘半字教者。
如來始欲鹿苑終至娑婆羅。
為聲聞緣覺。
小行之徒。
說戒律毗昙。
阿含雜藏。
如是無量小乘契經。
是等諸經。
但明生空。
及有作四谛說應小機。
進成小行。
運物未極。
稱曰小乘。
言局義隐。
名為半字。
故經雲。
如是苦等。
我于彼經。
竟不說之。
今此經乃是大乘滿字所攝。
就大乘滿字教中。
如來一代。
凡說八部般若。
利益當時。
何者為八。
初部十萬偈。
第二部二萬五千偈。
此之二部。
猶在西國。
此土所無。
第三部一萬八千偈。
此中名為大品般若。
第四部八千偈。
此中名為小品般若。
第五部四千偈。
第六部二千五百偈。
此之二部。
由在胡本。
未曾幡譯。
第七部六百偈。
此中名為文殊般若。
第八部三百偈。
而此名金剛般若。
然數雖有八。
得名唯二。
前之七部。
同名摩诃般若。
第八一部名金剛般若。
然名既唯二。
所以有八部者。
此乃時會不同。
廣略有以。
故有八部之數。
前七摩诃。
對小彰大。
以法為名。
非無金剛之義。
第八金剛。
此乃寄喻明法。
顯其治或之功。
非無摩诃之義。
且倚互彰名。
又人王。
光贊。
大空。
道行等。
流支三藏雲。
此皆十萬偈般若中一品。
非是别部。
八部大宗。
莫不皆名窮衆典之要義。
盡萬法之剛。
顯明常佛果。
至極圓報。
佛性正因。
十地了因。
二種智慧。
顯性之解。
解滿性顯。
則證于常果。
于菩薩所行。
其德具足。
若談其體。
則古今清淨。
離有離無。
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
若辯其用。
則無相未常不相。
大用無方。
曠周法界。
此是八部大宗。
今言金剛者。
此借喻之名。
然世間金剛。
有其多義。
金略明三種。
一寶中最精。
希有難得。
若人得者。
則除貧得福。
二體性堅實。
能壞萬物。
不為萬物所俎。
三随寶住處。
能辟毒氣。
喻般若亦爾。
明般若妙慧。
萬行中主。
若人得者。
則離生死貧窮。
證涅槃福樂之果。
二明般若智慧。
以此法性為體。
能彌或盡原。
不為煩或所俎。
三明般若住處不為邪魔所繞有此相似。
借之為況。
故雲金剛。
般若者。
是中國語音。
此方雲智慧。
能照盡空原。
窮監萬有。
故雲智慧。
仍彼語音。
稱曰般若。
波羅蜜者。
亦是西音。
此方名度。
亦言到彼岸。
明大涅槃。
清升累表。
名為彼岸。
若人修學般若。
則能超度生死。
到大涅槃。
存彼語音。
名波羅蜜。
經者。
中國名修多羅。
此方名為本。
明聖人言語。
能與衆生。
生善滅惡。
修道之本又理教相望。
互為本義。
明理不自顯。
由教故彰。
若不得言。
無以得證。
故論雲。
果雖不住道。
而道能為因。
此明教為理本。
然教不自發。
由理故生。
故論雲。
若不證者。
則不能說。
此明理為教本。
具此二義。
故名為本。
今言經者。
乃是此方五經之名。
須其字當修多羅。
非正相幡。
所以得用經字。
相須者。
凡有三義。
一說人相似。
二常義是同。
三所随人情所貴。
具此義故。
以經代之。
經者常也。
雖複先賢後聖。
代謝不同。
而君子風禮始終常定。
故名為常。
明佛法亦爾。
然三世諸佛。
雖複随滅去留。
而教軌常定。
故名為經。
論者佛去世後。
像連之中。
北天笠有大乘開士。
名和修槃陀。
亦名婆薮豆。
此方雲天方菩薩。
亦名天親菩薩。
付法藏中。
是第二十人。
實是高行大士。
妙辯超群。
遍見如來大小教意。
常以此經文約義隐。
理教玄密。
恐末代衆生。
尋此略文。
取悟莫由。
故能仰依聖典。
圓制茲論。
廣釋實相。
敷宣玄要。
欲今顯剛中舉大道再興。
然無盡法燈。
庚晖長夜。
問答解釋。
目之名論。
故名此經。
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然聖人出世。
正為利益衆生。
但利道多途。
化門非一。
化意業冥加。
與念增道。
然能化有三為化衆生。
亦有三種。
一邪歸依。
二未知法。
三禅默衆生。
邪歸依者。
此人有心求出。
但所憑非正。
故曰邪歸依。
如來為此衆生。
故以身業神通。
顯佛法勝事。
轉彼邪心。
回令入正。
此是身業。
益利邪歸衆生。
未知者。
此人敬信佛法。
但于法未解。
故以口業辨才。
廣說三乘教門。
修道方軌。
令使得知。
此是口業。
教化未知法衆生。
禅默者。
此人唯樂獨靜。
厭于愦鬧。
宜以意業冥加。
使增道位。
此是業。
利益禅默衆生。
此泛舉三人。
彰三業不同。
若就一人始終。
亦須三業。
何者此人。
雖有心求道。
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