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請問經疏一卷
關燈
小
中
大
。
無善知識。
無親友人。
故言悭貪舍親友也。
成實論有五悭。
一施悭。
二家悭。
三處悭。
四贊悭。
五法悭。
此之五悭并舍親友也。
染著障生天者答第四問。
天謂二十八天。
皆須厭下而得上生。
若染著下地。
不得生上。
若染著人中五欲。
縱情放逸不肯厭離。
不得上生六欲天中。
如經廣說。
佛弟難陀厭孫陀羅欣天上女。
方始持戒願生天。
如若染著六天五欲。
不得上生色界天中。
若染著色天果報。
不得上生無色天中。
故言染著障生天也。
又三乘聖人名為淨天。
若染著三界二十八天有漏果報。
不得入彼三乘聖道。
亦名染著障生天也。
經曰。
天複請曰。
誰非火所燒。
風亦不能碎。
誰非水所爛。
能浮持世間。
誰能與王賊。
勇猛相抗敵。
不為人非人。
之所來侵奪 述曰。
此下第八請答也。
此即先請。
問有兩意。
一問誰無七難。
二問誰有一能。
七難者。
一火難。
二風難。
三水難。
四王難。
五賊難。
六人難。
七鬼難。
火以燒燋為難風以飄碎為難。
水以溺爛為難。
王以威力為難。
賊以劫殺為難。
人以侵害為難。
鬼以精魅為難。
世間之人多不免此七種災難。
未知法中誰能免此七種災難也。
經文可解。
一能者能浮持世間也。
世間有二。
一器世間。
即依報。
二衆生世間。
即正報。
如世水輪能浮持地輪及衆生類。
未知法中誰能浮持此二世間。
此由水有二用。
一能爛物。
二能持地故。
問水爛之次即問浮持也。
經曰。
世尊告曰。
福非火所燒。
風亦不能碎。
福非水所爛。
能浮持世間。
福能與王賊。
勇猛相抗敵。
不為人非人。
之所來侵奪 述曰。
此答也。
答前二問。
福謂施戒修三種福也。
如前善眷屬中釋。
答無七難意雲。
凡遭七種災難。
為造十惡罪因。
既修三種福德。
甯罹七種災難。
問。
賊行非理容可拒之。
人法屬王。
何得抗敵。
答。
如殷纣暴虐周武拒之。
雖是王人。
有相抗敵。
又王是總語。
兼稱臣屬。
銜王命者并亦名王。
如此王臣暴行酷虐。
非理同賊。
亦得抗之。
且如經說。
有王責臣令簿錄家财。
其臣遂錄已修福物。
王嗔責言。
已修福物今并見無。
何不錄汝家中現物。
臣答王言。
已修福物是臣之物。
家中現物元屬五家。
非臣獨有。
所以不錄。
王心開悟。
遂亦修福。
故知其福非他能奪。
答有一能意雲。
由三福故。
感得人天殊勝正報。
兼感器界屋宇資緣種種依果。
故言福能浮持世間。
問。
孔老等雲。
從道以生一。
從一以生二。
從二以生三。
從三生萬物。
道謂虛通。
一謂元氣。
二謂陰陽。
三謂天地人。
萬物謂離畜草木等。
又雲。
人頭圓像天。
足方像地。
感天地精靈以成于人。
據此而言。
即是外器世界能持衆生世間。
豈是衆生内福能持水外器世界。
答。
孔老所說則天地生人釋宗所明則人生天地。
謂由衆生共相業力外感器界天地依報。
若成若壞如餘處廣說。
故經雲。
三界所作皆是一心。
又論雲。
外由内得成。
此則孔老但觀外相先後。
即謂天地生人。
如來洞知内體因果。
故說人生天地。
三教深淺觀此可知。
經曰。
天複請曰。
我今猶有疑。
佛應為除斷。
今世往後世。
誰極自欺诳 述曰。
此下第九請答也。
此則先請。
上半叙問。
下半正問。
叙問意雲。
上蒙廣答。
已析諸滞。
下情多惑尚有餘疑。
願佛慈悲為我除斷。
正問中雲。
今世謂現在。
後世謂未來。
謂從今生身往後身也。
問。
有為無常不來不去。
又無主宰。
說誰往耶。
答。
前滅後生不常不斷。
因招果續假說往來。
譬如将燈從此至彼。
雖念念滅。
假說往來也問。
三世輪環果因員備。
何故偏請現未。
不問過耶。
答。
前事已經。
無勞更問。
後身未受。
故須請之。
如諸天禮白骨餓鬼鞭死屍即是。
已經之事多分自知。
故不問也。
此問意雲。
世間欺诳但欲侵損他人。
未知法中更有從今向後而自侵損極欺诳耶。
經曰。
世尊告曰。
若多有珍财。
而不能修福。
今世往後世。
彼極自欺诳 述曰。
此答也。
珍謂金銀八珍。
财謂錢絹等物。
世人愚惑。
自謂常存。
不識果因。
多積财寶。
于悲田所無惠施心。
于敬田中無供養意。
忽然命盡無一福資。
輪墜三塗。
長時受苦。
錢财珍寶他人用之。
己無片善。
豈非自負。
故雲若多有珍财而不能修福。
今世往後世彼極自欺诳。
又如經雲惜财不布施。
藏積畏人知。
舍身空手去。
餓鬼中受饑。
又如經雲。
親眷皆分離。
唯業不相舍。
善惡未來世一切時随逐。
此中應引畜三妻人為喻又應引有三子人為喻。
又經雲。
甯自割身肉而啖食之。
不肯持錢财布施求後世之福。
此人當堕地獄畜生餓鬼等苦。
經曰。
爾時彼天聞佛世尊說是經已 述曰。
此下第三依教奉行分即是流通有三。
一聞法。
二申敬。
三隐還。
此即聞法也。
經曰。
歡喜踴躍。
歎未曾有。
頂禮佛足 述曰。
此申敬也。
既聞好法。
不覺欣然為申敬德。
故複歎禮。
經曰。
即于佛前欻然不現 述曰。
此隐還也。
來為咨疑。
已蒙析滞所懷既遂。
故隐還宮也。
天請問經疏一卷
無善知識。
無親友人。
故言悭貪舍親友也。
成實論有五悭。
一施悭。
二家悭。
三處悭。
四贊悭。
五法悭。
此之五悭并舍親友也。
染著障生天者答第四問。
天謂二十八天。
皆須厭下而得上生。
若染著下地。
不得生上。
若染著人中五欲。
縱情放逸不肯厭離。
不得上生六欲天中。
如經廣說。
佛弟難陀厭孫陀羅欣天上女。
方始持戒願生天。
如若染著六天五欲。
不得上生色界天中。
若染著色天果報。
不得上生無色天中。
故言染著障生天也。
又三乘聖人名為淨天。
若染著三界二十八天有漏果報。
不得入彼三乘聖道。
亦名染著障生天也。
經曰。
天複請曰。
誰非火所燒。
風亦不能碎。
誰非水所爛。
能浮持世間。
誰能與王賊。
勇猛相抗敵。
不為人非人。
之所來侵奪 述曰。
此下第八請答也。
此即先請。
問有兩意。
一問誰無七難。
二問誰有一能。
七難者。
一火難。
二風難。
三水難。
四王難。
五賊難。
六人難。
七鬼難。
火以燒燋為難風以飄碎為難。
水以溺爛為難。
王以威力為難。
賊以劫殺為難。
人以侵害為難。
鬼以精魅為難。
世間之人多不免此七種災難。
未知法中誰能免此七種災難也。
經文可解。
一能者能浮持世間也。
世間有二。
一器世間。
即依報。
二衆生世間。
即正報。
如世水輪能浮持地輪及衆生類。
未知法中誰能浮持此二世間。
此由水有二用。
一能爛物。
二能持地故。
問水爛之次即問浮持也。
經曰。
世尊告曰。
福非火所燒。
風亦不能碎。
福非水所爛。
能浮持世間。
福能與王賊。
勇猛相抗敵。
不為人非人。
之所來侵奪 述曰。
此答也。
答前二問。
福謂施戒修三種福也。
如前善眷屬中釋。
答無七難意雲。
凡遭七種災難。
為造十惡罪因。
既修三種福德。
甯罹七種災難。
問。
賊行非理容可拒之。
人法屬王。
何得抗敵。
答。
如殷纣暴虐周武拒之。
雖是王人。
有相抗敵。
又王是總語。
兼稱臣屬。
銜王命者并亦名王。
如此王臣暴行酷虐。
非理同賊。
亦得抗之。
且如經說。
有王責臣令簿錄家财。
其臣遂錄已修福物。
王嗔責言。
已修福物今并見無。
何不錄汝家中現物。
臣答王言。
已修福物是臣之物。
家中現物元屬五家。
非臣獨有。
所以不錄。
王心開悟。
遂亦修福。
故知其福非他能奪。
答有一能意雲。
由三福故。
感得人天殊勝正報。
兼感器界屋宇資緣種種依果。
故言福能浮持世間。
問。
孔老等雲。
從道以生一。
從一以生二。
從二以生三。
從三生萬物。
道謂虛通。
一謂元氣。
二謂陰陽。
三謂天地人。
萬物謂離畜草木等。
又雲。
人頭圓像天。
足方像地。
感天地精靈以成于人。
據此而言。
即是外器世界能持衆生世間。
豈是衆生内福能持水外器世界。
答。
孔老所說則天地生人釋宗所明則人生天地。
謂由衆生共相業力外感器界天地依報。
若成若壞如餘處廣說。
故經雲。
三界所作皆是一心。
又論雲。
外由内得成。
此則孔老但觀外相先後。
即謂天地生人。
如來洞知内體因果。
故說人生天地。
三教深淺觀此可知。
經曰。
天複請曰。
我今猶有疑。
佛應為除斷。
今世往後世。
誰極自欺诳 述曰。
此下第九請答也。
此則先請。
上半叙問。
下半正問。
叙問意雲。
上蒙廣答。
已析諸滞。
下情多惑尚有餘疑。
願佛慈悲為我除斷。
正問中雲。
今世謂現在。
後世謂未來。
謂從今生身往後身也。
問。
有為無常不來不去。
又無主宰。
說誰往耶。
答。
前滅後生不常不斷。
因招果續假說往來。
譬如将燈從此至彼。
雖念念滅。
假說往來也問。
三世輪環果因員備。
何故偏請現未。
不問過耶。
答。
前事已經。
無勞更問。
後身未受。
故須請之。
如諸天禮白骨餓鬼鞭死屍即是。
已經之事多分自知。
故不問也。
此問意雲。
世間欺诳但欲侵損他人。
未知法中更有從今向後而自侵損極欺诳耶。
經曰。
世尊告曰。
若多有珍财。
而不能修福。
今世往後世。
彼極自欺诳 述曰。
此答也。
珍謂金銀八珍。
财謂錢絹等物。
世人愚惑。
自謂常存。
不識果因。
多積财寶。
于悲田所無惠施心。
于敬田中無供養意。
忽然命盡無一福資。
輪墜三塗。
長時受苦。
錢财珍寶他人用之。
己無片善。
豈非自負。
故雲若多有珍财而不能修福。
今世往後世彼極自欺诳。
又如經雲惜财不布施。
藏積畏人知。
舍身空手去。
餓鬼中受饑。
又如經雲。
親眷皆分離。
唯業不相舍。
善惡未來世一切時随逐。
此中應引畜三妻人為喻又應引有三子人為喻。
又經雲。
甯自割身肉而啖食之。
不肯持錢财布施求後世之福。
此人當堕地獄畜生餓鬼等苦。
經曰。
爾時彼天聞佛世尊說是經已 述曰。
此下第三依教奉行分即是流通有三。
一聞法。
二申敬。
三隐還。
此即聞法也。
經曰。
歡喜踴躍。
歎未曾有。
頂禮佛足 述曰。
此申敬也。
既聞好法。
不覺欣然為申敬德。
故複歎禮。
經曰。
即于佛前欻然不現 述曰。
此隐還也。
來為咨疑。
已蒙析滞所懷既遂。
故隐還宮也。
天請問經疏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