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十

關燈
異離異無異若法所因出是法不異因言餘二因二等者謂餘過未二因過現及現未二例上現在可知也。

     ▲鈔即中論下解妨也妨雲上所引者即是中論破時果中有因因中有果皆成雜亂既不相有明無定時今何将過以為德耶故此答也遣執成德二義懸差若執三世定有性者尚不見無性之理安知一中即具三耶今由無性方互相由成無盡耳以病成藥豈不良哉其猶良醫以毒為藥。

     ▲鈔廣如離世間品者上已引之彼複有一義雲具緣九世緣起相由如用九日而為九世互為緣起望於一念亦互為緣起故德互相無礙。

     ▲鈔芳春等者初學記雲梁元帝纂要曰春曰青陽(氣清而溫陽)亦曰發生芳春青春陽春三春九春等夏曰朱明(氣赤而光明)亦曰長嬴(以征反)朱夏炎夏三夏九夏等秋曰白藏(氣白而收藏萬物也)亦曰收成亦曰三秋九秋素秋素商高商等冬曰玄英(氣黑而青英)亦曰安甯亦曰玄冬三冬九冬等。

     鈔非長亦非短等者過未各無量劫皆置現在中故非長現在一念能容過未故非短離長短等分别名解脫人智行斯境言此偈前文下亦是唐經雖無量劫以通達故即是一念次句拂迹入玄末句總結如十地下義引經文也。

     鈔三揀濫者以刊定如時為所依體事雜濫疏家以時為玄門故揀之也言斯亦有理者不違教理故古意下出賢首等意然有二意一時是假法故問十對事中位之一法亦是不相應行中次第一義何為所依耶二又緣下恐濫外道可知。

     鈔即主伴所由者緣起相由因也。

     鈔其最後等者經說得百萬阿僧祇三昧此是最後一三昧也疏雲将說受職位分故一切智者佛無分别智也堕在佛數如始出家堕在僧數而不具戒不名大僧未具佛智仍名菩薩。

     ▲鈔又現相品下義引佛放眉間下出現品文也又法界修多下毗盧遮那品文也故随下總結。

     ▲鈔若以下揀辨此且約部帙以揀若餘經有诠圓教義處不遮亦有主伴之義故教義釋法華雲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為主伴門今但為眷屬是此所流故以随根局不得卻為主故即是伴類餘經準知今言下互為主伴故然言眷屬者相親曰眷相順曰屬即人眷屬法似於人亦得此名準集玄應作四句一有唯主伴非眷屬如此方十住法門為主餘方為伴以非附本相從故不名眷屬二有是眷屬非主伴謂如餘經但與華嚴為勝方便故稱眷屬不與華嚴俱時相帶圓融而起不稱為主伴三亦主伴亦眷屬謂法界修多羅起時攝剎塵契經同起與法界經為輔翼故名眷屬而主伴起複名為主伴四非眷屬非主伴謂餘經相望或外典等。

     鈔三重以例釋者前正釋中但明主伴不說見與不見故此重例釋也謂此方法慧下若此方法慧為主時必十方法慧為伴是故此方不得為伴無主可對是誰伴耶此釋伴伴不相見言十方法慧下十方法慧為伴時必此方法慧為主是故十方法慧中有為主義不得與此方法慧相見此釋主主不相見故此下覆釋此為主不與彼為主相見彼為主下彼為主不與此為主相見影取此為伴不得與彼為伴相見彼為伴不得與此為伴相見然為主須一為伴容多言餘如教迹中說者上來所引随一一法皆有主伴明知教迹且約佛菩薩說法儀式以明主伴也。

     鈔謂上廣說等者若泛說時随其一門總依十對體事以明無礙今曆别以論乃唯約事華為總門具餘體事為同時乃至主伴門又此事上有教義别為門具餘體事為同時門乃至主伴門等乃至百門皆以事為首問既言一切事同時具足則理等諸法不在此中同何有十對具足圓滿答現相品鈔雲凡舉一事必具十玄凡一玄門必收十對泛明一法一一圓收準此則一事法圓收一切教義乃至感應皆圓收一切然為門各别故不相濫。

     鈔第二以事所依等者已上於十對中唯說一事不說其理餘之九對相合說之以理為門義沉隐故且略不說。

     鈔例能依玄門亦成千門者問前體事為首有一千玄門今以玄門為首應有一千對體事何故亦成一千玄門答前體事别别為首乃有一千玄門今以别别玄門望十對體事則成千玄門且欲展玄門至無盡故言具同時教義等者此以玄門為首故與前别有本雲教義同時等者傳寫誤耳或順亦成千門之義思之言又前分總别下揀前後不同也前約十門次第行布今約十門緣起圓融各是一義故。

     鈔言重重取者下有其二義重重取之一者如初門中下約其玄門重重取之言初門中具十者如同時門中具十個同時(教義乃至感應也)十中取一同時教義亦須具十對體事十各具十故成百門如同時教義具百既爾餘九同時具百亦然故具千門以緣起法互不相離故言如一既爾千門各十亦然者上千字下十字雕寫者誤應上是十字下是千字雲十門各千亦然意雲其同時一門具千既爾其十門各千亦然例上可知言十千之中下盡理總言也如一千錢下正喻總義上釋初義竟言又重重下第二意約體事重重取之也以十對中如事有多事一一各說十玄乃至感應各有多種一一各說十玄彼複更相涉入以成無盡。

     疏於此千門等者始終備曉曰圓窮微洞奧曰明顯了之言但釋明義或究竟名了亦釋圓義則觸目對境常入法界重重無盡之境。

     鈔以是等者但随一一各具德無盡此猶是入法之門唯普眼下毗盧遮那品疏鈔雲一眼即具十眼融無障礙眼外無法方真普眼以諸緣發見即緣各為眼因沒果中緣皆号眼故全色為眼恒見色而無緣全眼為色恒稱見而非我非我離於情想無緣絕於貪求收萬像於目前全十方於眼際是以緣義無盡随見見而不窮物性叵思應法法而難準法普即眼普義通乃見通體之自隐隐照之遂重重然言上智能入者問既上智能入則中下無分答善财既見文殊令憶宿世善根則知前已修習方成上智安得自欺恒守中下勝進不已乃至極位矣。

     華嚴懸談會玄記卷第三十 音釋 遞 (音地互也)。

     粗 (音粗不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