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野奇禪師語錄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住華亭船子法忍寺嗣法門人行謐等編
住浙江台州府天台山通玄禪寺語錄
師於崇禎癸未四月四日就本寺,受請開堂。
拈疏示眾,雲:「此是姚江諸護法於毫端上吐出底一道寶光,彌布法筵,光輝泉石。
諸人還見麼?若也見得,不復者也。
周繇其或未然,卻請維那宣過。
」宣畢,舉起衣雲:「者是先師用不盡底。
爭之不足,讓之有餘。
隻得信手拈來,大似鋪花錦上。
」乃披,指法座雲:「此者華王座,從來無沮壞。
山僧不免縱步踏破毘盧腦蓋。
」遂陞,拈香雲:「此瓣香端為祝延 今上皇帝萬歲萬歲萬萬歲。
伏願龍圖永固,帝道遐昌,寶祚彌隆,亙河沙劫。
」次拈雲:「此瓣香奉為滿朝文武各省尊官并本郡在任官僚,今辰請主鄉紳文學遠近檀那本山耆宿,伏願同明般若正因,共證金剛種智。
」又拈雲:「此瓣香光吞群象,氣絕諸塵。
烈燄堆裏拾來,奔流刃上拈出,爇向爐中供養再住本山傳曹溪正脈南嶽下第三十四世先師密雲大和尚,用酬法乳。
」乃斂衣就座。
維那白槌,雲:「法筵龍象眾,當觀第一義。
」師雲:「若論第一義諦,未白槌前早已露布了。
也還有委悉者麼?若有,不妨出眾與山僧相見。
」僧問:「高提祖印,獨振寰中。
且道祝聖一句如何展演?」師雲:「天高群象正,海闊百川朝。
」進雲:「恁麼則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都?」師雲:「一句道著。
」進雲:「可謂聖明恒慶泰,臨濟又重光?」師雲:「誰不恁麼道?」問:「今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
釋迦老子來也,和尚如何相待?」師擲拂雲:「恁麼相待。
」進雲:「賓主相逢,二俱作家,和尚如何相見?」師雲:「兩眼卓豎。
」進雲:「謝師答話。
」師雲:「向你道甚麼?」僧擬議,師便打。
問:「選佛場開花雨紛,鐘鼓交參龍象集。
玄峰迥出眾峰巔,無上法王登寶座。
今日陞座,即不問個中結解事如何?」師豎拂雲:「會麼?」進雲:「有水皆含月,無山不帶雲。
」師雲:「且不是者個道理。
」僧擬議,師便打。
乃雲:「今日諸公畢集,鹹欲山僧陞座。
既然推免不下,隻得將錯就錯。
鼓已擊,座已登,爭奈無禪可說,無理可伸。
幸喜時逢結夏,綠樹垂陰,水流碧澗,鳥囀幽林,歷歷無回互,分明沒兩人。
所以昔日韶國師道:『通玄峰頂不是人間,心外無法滿目青山。
』先師亦道:『通玄峰頂別是人間,隻緣不薦錯認青山。
』此二老宿與麼?吐露山僧與麼?舉揚大似,難忘熟處。
汝等諸人還薦麼?若薦得,方知不費纖毫力,便登解脫場。
其或未然山僧不免重為顯示。
玉竹高高揮驟雨,楊柳紛紛舞翠煙。
」復喝一喝,以拄杖卓一卓,下座。
維那白槌,雲:「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
」 佛誕。
上堂:「昔日吾佛降生,卻向金盤澡洗。
便乃指天指地,大似不知羞恥。
更道惟吾獨尊,山僧未敢相許。
且道山僧有甚長處,便乃開許大口。
」以杖卓一卓,雲:「當門不用栽荊棘,後代兒孫惹著衣。
」 上堂。
「今日端陽節,諸所鹹無,有幸有化主歸,做得大饅首。
且道與觀音將錢買餬餅,放下手卻是饅頭,又差幾許。
」以目視左右,雲:「座中亦有江南客,休向樽前唱鷓鴣。
」 解夏上堂。
「四月初四,雨灑長空。
七月初一,涼生蘁首。
山僧如此告報,切忌腰包浪走。
所以古人道:『不離當處嘗湛然覓即知君不可見。
』諸人還信得及麼?若信得及,不妨拗折拄杖,高挂瓶盂。
其或未然黃葉清秋多勝緻,天涯一缽任遨遊。
」 中元。
上堂:「此日中元節,令士庶鹹欲報祖。
爾我林下道人,當合鳴鐘擊鼓。
然雖如是,不用感傷。
但能情無倚托,便見祖父乘祥。
且薦拔一句作麼生?道:『接引慈尊曾弗隱,大千無不體全彰。
』」 新方丈。
師以杖指門雲:「實相妙門,廓通內外。
等閒出入,全無障礙。
何以見得?」拽杖便入,據座,雲:「踞此室,坐此座,任伊伶俐,衲僧到來,頂門一一按過。
何故如此驗人?端的處下口即知音。
」 上堂。
「去冬結制,囊褁十虛。
今春解制,廓通萬象。
然雖結解,不同個裏,曾無背向。
所謂歷歷明明絕覆藏,勸君不必苦思量。
倦頓不妨勤打睡,自然無夢到諸方。
」師誕。
上堂:「等閒坐斷聖凡路,那管人間說死生。
今日香饈須飽食,免于此外別搜尋。
所以道『動則乖乎自性,靜沉昏醉
拈疏示眾,雲:「此是姚江諸護法於毫端上吐出底一道寶光,彌布法筵,光輝泉石。
諸人還見麼?若也見得,不復者也。
周繇其或未然,卻請維那宣過。
」宣畢,舉起衣雲:「者是先師用不盡底。
爭之不足,讓之有餘。
隻得信手拈來,大似鋪花錦上。
」乃披,指法座雲:「此者華王座,從來無沮壞。
山僧不免縱步踏破毘盧腦蓋。
」遂陞,拈香雲:「此瓣香端為祝延 今上皇帝萬歲萬歲萬萬歲。
伏願龍圖永固,帝道遐昌,寶祚彌隆,亙河沙劫。
」次拈雲:「此瓣香奉為滿朝文武各省尊官并本郡在任官僚,今辰請主鄉紳文學遠近檀那本山耆宿,伏願同明般若正因,共證金剛種智。
」又拈雲:「此瓣香光吞群象,氣絕諸塵。
烈燄堆裏拾來,奔流刃上拈出,爇向爐中供養再住本山傳曹溪正脈南嶽下第三十四世先師密雲大和尚,用酬法乳。
」乃斂衣就座。
維那白槌,雲:「法筵龍象眾,當觀第一義。
」師雲:「若論第一義諦,未白槌前早已露布了。
也還有委悉者麼?若有,不妨出眾與山僧相見。
」僧問:「高提祖印,獨振寰中。
且道祝聖一句如何展演?」師雲:「天高群象正,海闊百川朝。
」進雲:「恁麼則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都?」師雲:「一句道著。
」進雲:「可謂聖明恒慶泰,臨濟又重光?」師雲:「誰不恁麼道?」問:「今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
釋迦老子來也,和尚如何相待?」師擲拂雲:「恁麼相待。
」進雲:「賓主相逢,二俱作家,和尚如何相見?」師雲:「兩眼卓豎。
」進雲:「謝師答話。
」師雲:「向你道甚麼?」僧擬議,師便打。
問:「選佛場開花雨紛,鐘鼓交參龍象集。
玄峰迥出眾峰巔,無上法王登寶座。
今日陞座,即不問個中結解事如何?」師豎拂雲:「會麼?」進雲:「有水皆含月,無山不帶雲。
」師雲:「且不是者個道理。
」僧擬議,師便打。
乃雲:「今日諸公畢集,鹹欲山僧陞座。
既然推免不下,隻得將錯就錯。
鼓已擊,座已登,爭奈無禪可說,無理可伸。
幸喜時逢結夏,綠樹垂陰,水流碧澗,鳥囀幽林,歷歷無回互,分明沒兩人。
所以昔日韶國師道:『通玄峰頂不是人間,心外無法滿目青山。
』先師亦道:『通玄峰頂別是人間,隻緣不薦錯認青山。
』此二老宿與麼?吐露山僧與麼?舉揚大似,難忘熟處。
汝等諸人還薦麼?若薦得,方知不費纖毫力,便登解脫場。
其或未然山僧不免重為顯示。
玉竹高高揮驟雨,楊柳紛紛舞翠煙。
」復喝一喝,以拄杖卓一卓,下座。
維那白槌,雲:「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
」 佛誕。
上堂:「昔日吾佛降生,卻向金盤澡洗。
便乃指天指地,大似不知羞恥。
更道惟吾獨尊,山僧未敢相許。
且道山僧有甚長處,便乃開許大口。
」以杖卓一卓,雲:「當門不用栽荊棘,後代兒孫惹著衣。
」 上堂。
「今日端陽節,諸所鹹無,有幸有化主歸,做得大饅首。
且道與觀音將錢買餬餅,放下手卻是饅頭,又差幾許。
」以目視左右,雲:「座中亦有江南客,休向樽前唱鷓鴣。
」 解夏上堂。
「四月初四,雨灑長空。
七月初一,涼生蘁首。
山僧如此告報,切忌腰包浪走。
所以古人道:『不離當處嘗湛然覓即知君不可見。
』諸人還信得及麼?若信得及,不妨拗折拄杖,高挂瓶盂。
其或未然黃葉清秋多勝緻,天涯一缽任遨遊。
」 中元。
上堂:「此日中元節,令士庶鹹欲報祖。
爾我林下道人,當合鳴鐘擊鼓。
然雖如是,不用感傷。
但能情無倚托,便見祖父乘祥。
且薦拔一句作麼生?道:『接引慈尊曾弗隱,大千無不體全彰。
』」 新方丈。
師以杖指門雲:「實相妙門,廓通內外。
等閒出入,全無障礙。
何以見得?」拽杖便入,據座,雲:「踞此室,坐此座,任伊伶俐,衲僧到來,頂門一一按過。
何故如此驗人?端的處下口即知音。
」 上堂。
「去冬結制,囊褁十虛。
今春解制,廓通萬象。
然雖結解,不同個裏,曾無背向。
所謂歷歷明明絕覆藏,勸君不必苦思量。
倦頓不妨勤打睡,自然無夢到諸方。
」師誕。
上堂:「等閒坐斷聖凡路,那管人間說死生。
今日香饈須飽食,免于此外別搜尋。
所以道『動則乖乎自性,靜沉昏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