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關燈
丈雪兆兄監理院事秋初先老人易庵和尚自雙桂拽杖來秦寓興善雪兄輩堅留過冬己酉春老人欲南行出源流拂子抑逼受法山僧抱病力辭侍者收回暗藏枕後而去及秋初病體稍愈志欲南參一切不顧獨出商山抵岝峉法海寺承南明兄勉留山居三載每于坐卧經行處自覺與衆皆同惟者一念子時刻未敢輕自放過丙午夏閑坐次學者手出楊岐和尚語錄問字山僧随手一揭忽睹前所疑公案宛若雲開見日自此凡古人方冊所載者一一谛子無疑丁未春忽泾陽高陵三原鄉紳缁素具啟禮不辭千裡遠過茶芽設齋堅請者三辭不獲免拽杖旋秦住鐵佛崇文塔寺三載時先老人主興善将五秋明春欲往天童掃塔囑山僧繼席兩月甯夏鎮台桑暨紳衿請住甯夏海寶塔寺未三載先師圓寂涿州訃音至如坐針氈食息未遑百計圖歸未獲一遂切思從上未有不忠孝之佛祖若此羁延有失大節誠生不如死矣猶是閉門絕食聽命而已時阖城缁素驚駭代為禀辭遂獲允許越壬子春方拽杖興善與先師建塔院立普同兼理常住不覺逗留至今自愧生平學淺德行庸常雖承先師格外之恩自慚無益法門且興善祖庭甲秦京第一名刹事多繁冗繼席以來不期十餘載每承衆檀護及列刹衆師德并本寺衆耆舊兩序大衆共囊輔翼山僧愧感曷既今日又承護法熊檀越文學董相公暨佛會衆善士等來寺設齋懷香入室欲山僧行由以刊全錄亦自感愧奈氣短力弱不能備舉勉說概略以告諸公誠所謂家醜外揚取笑大方也不煩久立珍重珍重衆皆歡喜作禮踴躍而去。

     林我禅師塔銘 餘在光祿時每月朔望省視祠壇供獻雖禁中例得往焉一日至萬善寺見正殿懸扁大書敬佛二字為 今上禦筆餘拜手稽首退而歎曰大哉帝王治天下之道不一端也設官分師立綱陳紀章服有辨刑威有施無非納斯民于規物複其天良之性而已故唐虞三代治各不同而訓俗型方之心無不同也況佛為西方聖人所以教民為善者無殊于吾儒之旨使生唐虞三代以前見重于堯舜禹湯文武之君也亦明矣昔 世祖章皇帝時餘叨列侍從之班見經筵有間延禅宗玉林木陳輩闡晰妙義輔佐休隆我 皇上缵承鴻緒學貫百王道該三教沙門高士應運而興大雄之法于斯為盛長安城南大興善寺林我禅師蓋傑出者也師阆州侯氏母蘇夫人生而多病幼好讀書年未及冠父母并亡立志出家初披剃于萬緣寺參學于桂溪莊更曆寒暑道念愈堅繼受戒于寶池和尚終聞法于易庵老人老人為破山法子傳臨濟正宗師道範清高學思淵博有自來也始住南安貴清曆終南岝峉名山大刹聲震關中乃開堂于泾幹之崇文塔院西夏之海寶禅林東西秦川聞風景慕後因易老人圓寂始卓錫興善營建師塔主持法事大振宗風于今八載矣師體質清臞胸懷坦易始以嚴慈立念誓報罔極之恩繼因師祖裁成大闡如來之教金環在手非具夙因者不能瓶水倒流因參大乘而有悟物各有生我示以無生則生生之中另開生面我本無相人見為有相而相相之外别立相宗逐境提撕久而有悟如中山之酒三年不解其酲因人開示各具因緣似春雨之膏萬物鹹沾其潤故所至監司鎮帥賢士大夫文學耆庶村妪市童莫不接踵相迎請益恐後非師德量宏深機緣廣大能如是乎視昔之架箭需人持竿待日此更超出一倍矣慨夫民風不古世道日漓法制禁令移易為艱師以一老頭陀登堂揮塵能令百千萬人革心降志勉登善域而不敢自止使九州四海之大得盡聞師說而孜孜從事焉于以輔 聖化而正人心挽斯民于三代之隆其功不更與吾懦相左右乎乃今歲仲春朔日領衆禮佛畢忽索紙書一偈雲登山足疾忽為魔必欲登山可奈何此去直将空四大笑看白骨豈成痾書畢歸方丈侍者請問其意師笑而不答越五日端坐而逝康熙十有八年二月初六日未時也登涅槃床七日起龛荼毗五色火光熾盛收舍利無數師生于壬子年四月初八日子時壽六十八臘四十八遠近僧俗罔不奔走悲号如失怙恃其法胤海珍亦蜀人器識純誠遺燈有寄先以法叔若水和尚乞序銘于餘繼複躬請憶己酉夏餘曾晤師于文塔有夙契焉不可以辭乃序其始末而系之以銘(銘曰)。

     緬彼迦文  傳法鹫嶺  拈花一笑  妙谛心領 達磨西來  道弘斯境  曹溪一派  汪洋千頃 卓哉林公  巴江鐘奇  風木載悲  誓志披缁 祝發大慈  受戒寶池  破山之徒  易庵為師 柱下無為  鄒魯性善  寂然不動  真如乃見 大覺圓明  三聖無間  道不遠人  人自道畔 性根超朗  領悟獨優  渡杯錦江  飛錫雍州 八水洗腸  三峰點頭  金篦開蒙  四十春秋 清襟映月  逸藻流霞  學究一貫  書富五車 剖玉淘金  忘石與沙  西來大意  樹上三花 三昧無聲  覺來早參  揮毫留偈  歸卧一龛 五色焰中  舍利光含  崚嶒寶塔  高對終南 南山峨峨  渭水洋洋  幻形易化  真性難量 滄波浩渺  一葉慈航  奕世徽音  地久天長 時 康熙十有八年孟夏廿日骊山澹園居士周燦星公甫頓首題于雙峰草堂 (浙江杭州各旗信士宋有德 姜狀元 胡登科 孫道贊 姬守分 謝三魁 王增玉 劉啟鳳 羅立位 段有祯等謹同衆姓共結勝緣福祿名 位吉祥如意   關西漢南戒子寂玉募刻) 康熙辛未歲臘月吉旦闆存嘉興楞嚴寺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