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十二 神仙四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鐵盒燒成紅色,裴老在布袍一角解下來一個小口袋,從裡面取出兩粒藥丸,象麻籽一樣。
除去了鐵盒上一些炭火,把藥丸撚碎撒在盒上。
還堆上火燒它,大約過了一頓飯的工夫,裴老說:“成了。
”讓王員外仆人中的有力氣的,用火筷子夾出,扔在地上。
不一會,就變成最上等的金盒了,顔色象雞冠一樣。
王員外下台階再次叩拜,磕頭稱謝。
裴老說:“這金子,一兩可抵上平常金子三兩。
然而,員外不用留它,轉手把它布施了吧!”裴老告别離去的時候說:“我從此也不再來了。
”王員外叩拜乞求說:“末學俗士,情願獻出一片誠心,期待到仙伯居住的山中,才能早晚都能侍候。
”裴老說:“怎麼用這樣呢?”于是約定再過三天,在蘭陵坊西大菜園後面去找他。
王員外到期前往。
到那果然看見一個小門,前去叩門,一個黃頭發的仆人出來詢問說:“你是不是王員外?”當得知來人是王員外時,就拿一個能折疊的坐椅來,讓他在中門外坐。
過了一會兒,領王員外入内,内有小堂很清淨。
裴老身穿道袍下階相迎,侍奉女童十人,都有姿色。
裴老在筵上慰勞問候,風度儀容,氣質狀貌,和以前時顯然不同。
好像是四十多歲人的樣子,所用的茶酒果實都很珍貴奇異,屋室整頓得很清潔,服飾用器精緻華麗。
到了晚上王員外離去,裴老送出了門。
過了十天,王員外又來了,裴老的那間住宅已被他人租賃,裴老也不知去什麼地方了。
李虞 信州李員外虞,嘗與秀才楊棱遊華山,窮搜岩谷。
時李公未仕,及楊君俱有栖遁之志,每遇幽賞,即吟詠移時。
俄至一小洞,巉高數尺,不三四步,甚高,路極平易。
二人欲窮其迹,約行四五裡,拟回又不可,且相勉而進。
更二三裡,稍明。
少頃至洞口。
時已申酉之際,川岩草樹,不似人間,亦有耕者。
耕者睹二人頗有驚異,曰:“郎君何得到此?”乃具言之。
更二裡餘,有佛堂,數人方飲茶次。
李公等因往求宿。
内一人曰:’須報洞主。
”逡巡見有紫衣,乘小馬,從者四五,呵路而至,拜起甚雅,曰:“得到此何也?”一個備述曰:“此處偏陋,請至某居處。
”遂同步而往,到一府署,多竹堂,屋坐甚潔,人吏數十。
因自言曰:“某姓杜,名子華,逢亂避世,遇仙侶,居此已數百年矣。
”因止宿,飲馔皆甚精豐,内有駞芊,其狀如牛。
晝夜論語,因問朝廷之事。
留連累日,各遺銀器數事,遣使者導之而返。
曰:“此可隐逸,頗能住否。
”二子色難。
子華笑,執手而别,且請無漏于人。
後楊君複往尋其洞穴,不可見矣。
楊君改名儉,官至禦史,谪番禺而卒。
李公終亦流蕩,真仙靈境,非所實好,不可依名而往之也。
後君子誡之哉。
(出《逸史》) 信州有一個員外,名叫李虞。
他曾經和秀才楊棱遊覽華山,搜盡了山崖谷地。
當時李虞還沒有入仕做官,他和楊棱都有隐居的志向。
他們每次遇到在幽靜的地方遊覽欣賞,就作詩吟詠一會。
不久,遇到一個小洞,高有幾尺,進洞不過三、四步,就很高了,但路很平容易走。
李、楊二人想要考察完它。
大約走了四、五裡,打算回來又回不來,隻得暫且相互勉勵往前行進。
又走二、三裡,稍微有些光亮了,不一會兒,到了洞的出口。
這會兒,時間已經到了傍晚五時到六時的時候了。
看這裡的山川草木,不象是人間。
也有耕作的人,耕作的人看見李、楊二人很驚異地說:“公子怎麼能到這裡?”李、楊二人就說了進來的全部經過。
他們又走了二裡多路,看見有一座佛堂,佛堂裡有幾個人正在喝茶。
李虞等趁機上前去求宿,其中有一個人說:“這需要報告給洞主。
”不一會兒,看見有一個穿着紫色衣服的人,騎着一匹小馬,有四五個随從仆役跟随,開路而來。
紫衣人舉止很文雅,他問屬下說:“他們能到這裡來,是為什麼?”有一個人詳盡地述說了經過。
紫衣人對李、楊二人說:“這裡偏僻簡陋,請到我的住處。
”于是和李、楊二人一起前往,他們來到一座府第,多半都是竹屋堂舍。
房屋坐席都很潔淨。
吏役有幾十人。
紫衣人自己介紹說:“我姓杜,名子華,遭遇戰亂,避開人世,遇到神仙,在這居住已經有幾百年了。
”就留李、楊二人在這兒住宿,飲食都很精美豐厚。
這裡面有駞芊,它的形狀象牛,子華和李、楊二人晝夜談論,順便也問問朝廷的事。
李、楊二人在這裡流連多日,子華各贈送給他們幾件銀器
除去了鐵盒上一些炭火,把藥丸撚碎撒在盒上。
還堆上火燒它,大約過了一頓飯的工夫,裴老說:“成了。
”讓王員外仆人中的有力氣的,用火筷子夾出,扔在地上。
不一會,就變成最上等的金盒了,顔色象雞冠一樣。
王員外下台階再次叩拜,磕頭稱謝。
裴老說:“這金子,一兩可抵上平常金子三兩。
然而,員外不用留它,轉手把它布施了吧!”裴老告别離去的時候說:“我從此也不再來了。
”王員外叩拜乞求說:“末學俗士,情願獻出一片誠心,期待到仙伯居住的山中,才能早晚都能侍候。
”裴老說:“怎麼用這樣呢?”于是約定再過三天,在蘭陵坊西大菜園後面去找他。
王員外到期前往。
到那果然看見一個小門,前去叩門,一個黃頭發的仆人出來詢問說:“你是不是王員外?”當得知來人是王員外時,就拿一個能折疊的坐椅來,讓他在中門外坐。
過了一會兒,領王員外入内,内有小堂很清淨。
裴老身穿道袍下階相迎,侍奉女童十人,都有姿色。
裴老在筵上慰勞問候,風度儀容,氣質狀貌,和以前時顯然不同。
好像是四十多歲人的樣子,所用的茶酒果實都很珍貴奇異,屋室整頓得很清潔,服飾用器精緻華麗。
到了晚上王員外離去,裴老送出了門。
過了十天,王員外又來了,裴老的那間住宅已被他人租賃,裴老也不知去什麼地方了。
李虞 信州李員外虞,嘗與秀才楊棱遊華山,窮搜岩谷。
時李公未仕,及楊君俱有栖遁之志,每遇幽賞,即吟詠移時。
俄至一小洞,巉高數尺,不三四步,甚高,路極平易。
二人欲窮其迹,約行四五裡,拟回又不可,且相勉而進。
更二三裡,稍明。
少頃至洞口。
時已申酉之際,川岩草樹,不似人間,亦有耕者。
耕者睹二人頗有驚異,曰:“郎君何得到此?”乃具言之。
更二裡餘,有佛堂,數人方飲茶次。
李公等因往求宿。
内一人曰:’須報洞主。
”逡巡見有紫衣,乘小馬,從者四五,呵路而至,拜起甚雅,曰:“得到此何也?”一個備述曰:“此處偏陋,請至某居處。
”遂同步而往,到一府署,多竹堂,屋坐甚潔,人吏數十。
因自言曰:“某姓杜,名子華,逢亂避世,遇仙侶,居此已數百年矣。
”因止宿,飲馔皆甚精豐,内有駞芊,其狀如牛。
晝夜
留連累日,各遺銀器數事,遣使者導之而返。
曰:“此可隐逸,頗能住否。
”二子色難。
子華笑,執手而别,且請無漏于人。
後楊君複往尋其洞穴,不可見矣。
楊君改名儉,官至禦史,谪番禺而卒。
李公終亦流蕩,真仙靈境,非所實好,不可依名而往之也。
後君子誡之哉。
(出《逸史》) 信州有一個員外,名叫李虞。
他曾經和秀才楊棱遊覽華山,搜盡了山崖谷地。
當時李虞還沒有入仕做官,他和楊棱都有隐居的志向。
他們每次遇到在幽靜的地方遊覽欣賞,就作詩吟詠一會。
不久,遇到一個小洞,高有幾尺,進洞不過三、四步,就很高了,但路很平容易走。
李、楊二人想要考察完它。
大約走了四、五裡,打算回來又回不來,隻得暫且相互勉勵往前行進。
又走二、三裡,稍微有些光亮了,不一會兒,到了洞的出口。
這會兒,時間已經到了傍晚五時到六時的時候了。
看這裡的山川草木,不象是人間。
也有耕作的人,耕作的人看見李、楊二人很驚異地說:“公子怎麼能到這裡?”李、楊二人就說了進來的全部經過。
他們又走了二裡多路,看見有一座佛堂,佛堂裡有幾個人正在喝茶。
李虞等趁機上前去求宿,其中有一個人說:“這需要報告給洞主。
”不一會兒,看見有一個穿着紫色衣服的人,騎着一匹小馬,有四五個随從仆役跟随,開路而來。
紫衣人舉止很文雅,他問屬下說:“他們能到這裡來,是為什麼?”有一個人詳盡地述說了經過。
紫衣人對李、楊二人說:“這裡偏僻簡陋,請到我的住處。
”于是和李、楊二人一起前往,他們來到一座府第,多半都是竹屋堂舍。
房屋坐席都很潔淨。
吏役有幾十人。
紫衣人自己介紹說:“我姓杜,名子華,遭遇戰亂,避開人世,遇到神仙,在這居住已經有幾百年了。
”就留李、楊二人在這兒住宿,飲食都很精美豐厚。
這裡面有駞芊,它的形狀象牛,子華和李、楊二人晝夜談論,順便也問問朝廷的事。
李、楊二人在這裡流連多日,子華各贈送給他們幾件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