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二十 龍三

關燈
由是西北之禾稼盡去,地荒而不可治,居人亦遠徙,用逃墊溺之患。

    其吏于北庭沙洲者,皆先備牲酎,望祀于河浒,然後敢視政。

    否即淫雨連月,或大水激射,圮城邑,則裡中民盡魚其族也。

    唐開元中,南陽張嵩奉诏都護于北庭,挈符印至境上,且召郊迎吏訊其事。

    或曰:“黑河中有巨龍,嗜羔特犬彘,故往往漂浪騰水,以凱郡人望祀河浒。

    我知之久矣。

    ”即命緻牢醴,布筵席,密召左右,執弓矢以俟于側。

    嵩率僚吏,班于河上,峨冠斂闆,罄折肅躬。

    俄頃,有龍長百尺自波中躍而出。

    俄然升岸,目有火光射人。

    離人約有數十步,嵩即命彀矢引滿以伺焉。

    既而果及于幾筵,身漸短而長數尺。

    方将食,未及,而嵩發矢。

    一時衆矢共發,而龍勢不能施而摧。

    龍既死,裡中俱來觀之,嘩然若市。

    嵩喜已除民害,遂以獻上。

    上壯其果斷,诏斷其舌,函以賜嵩。

    且(陳校本“且”下有“降優诏勞之。

    賜号龍舌張氏”十一字)子孫承襲在沙州為刺史,至今号為龍舌張氏(陳校本“号為”作“不絕”,無“龍舌張氏”四字)。

     北庭西北的沙州,有一條河叫黑河。

    這河深可以擺船,河水常泛濫,沖毀房舍,淹沒原野。

    因此西北的莊稼全都沒了,田地荒廢,不能耕種。

    當地的居民也都遠走他鄉,以逃避被淹的禍患。

    那些在北庭沙州做官的,都要先準備供品,到河邊認真祭祀禱告一番,然後才能審理政事。

    不然就會淫雨連連,一下就是幾個月,或者大水猛漲,沖淹城邑,那麼廣大百姓就要喂魚了。

    唐開元年中,南陽張嵩奉诏到北庭做都護。

    他拿着符印來到北庭境内,并且召集到郊外迎接他的官吏們詢問此事。

    有的說:“黑河裡有一條大龍,專愛吃羊、牛、狗、豬什麼的,所以它往往興風作浪漂在水上,眼睜睜地看着人們是怎樣在河邊祭祀。

    我知道已經很久了。

    ”張嵩于是就命令準備祭祀用的牛羊豬狗及甘甜的飲料,在河邊布置宴席,秘密召集左右人等,手執弓箭埋伏在兩側。

    張嵩率領着僚屬們排列在河岸上,恭恭敬敬,嚴肅認真地等着。

    不多時,有一條一百尺左右的龍從水中躍出水面,又迅速地來到河岸上。

    它的目光像火,射向岸上的人們。

    離人還有大約幾十步遠的時候,張嵩就命令弓箭手們把弓拉滿等候在那裡。

    然後,那龍果然來到宴席前,它的身體漸漸變短,身長隻有幾尺。

    它正要吃還未來得及吃的時候,張嵩命令開弓放箭。

    一時間萬箭齊發,而龍無法抵禦,中箭而死。

    龍死後,裡中人都來觀看,嘩然若市。

    張嵩為自己為民除害而高興,就把死龍獻給了皇上。

    皇上表揚他做事果斷,讓人把龍的舌頭割下來,裝進小匣子裡,賜給他。

    而且,他的子孫世襲為沙州的刺史,至今被稱為“龍舌張氏”。

     興慶池龍 唐玄宗嘗潛龍于興慶宮。

    及即位,其興慶池嘗有一小龍出遊宮外禦溝水中。

    奇狀蜿蜒,負騰逸之狀。

    宮嫔内豎,靡不具瞻。

    後玄宗幸蜀,銮輿将發,前一夕,其龍自池中禦素雲,躍然亘空,望西南而去。

    環列之士,率共觀之。

    及上行至嘉陵江,乘舟将渡,見小龍翼舟而進。

    侍臣鹹睹之。

    上泫然泣下,顧謂左右曰:“此吾興慶池中龍也。

    ”命以酒沃酹,上親自祝之,龍乃自水中振鬣而去。

    (《出宣室志》) 唐玄宗曾經在興慶宮的池中放養了一條龍。

    等到他即位,興慶宮池中有一條小龍遊到宮外的禦溝水中,騰躍奔馳。

    蜿蜒多姿,宮中的男男女女,沒有不出來看的。

    後來唐玄宗幸遊西蜀,出發前夕,那條龍從池中駕着白雲,躍然升空,橫亘千裡,朝西南方向飛去。

    周圍的文臣武士,大都看到了。

    等到皇上走到嘉陵江,登上船将要過江的時候,看見那條小龍緊靠在船的一側前進,侍臣們全都看到了。

    皇上感動得落下熱淚,看着左右的侍臣們說:“這是我興慶池裡的那條龍啊!”他命人把酒澆灑到江中,自己親自禱告,龍才從水中奮鱗振鬣而去。

     井 龍 開元末,西國獻獅子,至安西道中,系于驿樹。

    近井,獅子吼,若不自安。

    俄頃,風雷大至,有龍出井而去。

    (出《國史補》) 開元年末,西域有一個國家向朝廷進獻一頭獅子,走在安西的道上,有一天把獅子拴到驿站的一棵樹上。

    這棵樹離井很近。

    獅子發出吼聲,好像恐懼不安。

    不一會兒,風雷大作,一條龍從井裡鑽出來向空中飛去。

     旃然 玄宗将封泰山。

    進次荥陽旃然河,上見黑龍,命弓矢。

    親射之。

    矢發龍滅。

    自爾旃然伏流,于今百餘年矣。

    按旃然即濟水也。

    濟水溢而為荥,遂名旃然。

    《左傳》雲“楚師濟于旃然”是也。

    (出《開天傳信記》) 唐玄宗将要上泰山去祭天,走到荥陽旃然河的時候,皇上看到河裡有一條黑龍,就讓人拿來弓和箭,親自射它。

    箭剛發出那龍就消失了。

    從此,旃然河水安穩地流淌,到現在一百多年了。

    旃然河就是濟水。

    濟水溢出來形成荥水,于是就叫旃然河。

    《左傳》上說的“楚師濟于旃然”裡的“旃然”就是這條河。

     龍門 舊說:“春水時至,魚發龍門。

    則有化者。

    ”至今汾晉山中,龍有遺骨遺角甚衆。

    采以為藥。

    有五色者。

    (出《國史補》) 舊時說:“春水按時到來,衆魚争躍龍門。

    就有變做龍的。

    ”直到今天汾晉一帶的山中,還有很多龍的遺骨遺角。

    可以采回來制藥。

    龍骨、龍角有五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