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一十八 龍一

關燈
之器,令人延壽。

    福德之人,所應受用。

    有聲者,龍欲取之。

    ”帝令馳取赤石。

    如其法,命工琢之以為瓯,各容五鬥之半,以盛禦膳。

    香美殊常。

    以其餘屑,置于舊處。

    忽有赤龍,揚須鼓鬣,掉尾入殿,擁石騰躍而去。

    帝遣推驗。

    乃是普通二年,始平郡石鼓村,鬥龍所競之石。

    其瓯遭侯景之亂,不知所之。

    (出《梁四公記》) 天目山人全文猛,在新豐後湖觀音寺的西岸,得到一塊鬥那麼大的五色石頭。

    石頭的紋彩盤旋緊蹙,好像有夜光。

    全文猛以為是神奇之物,就抱着它獻給了梁武帝。

    梁武帝很高興,讓把它放在大極殿旁邊。

    将近一年多一點的時間,這塊石頭忽然光芒四射,發出雷一樣的響聲。

    梁武帝認為是不祥之兆,就召來傑公,把這石頭給他看。

    傑公說:“這是上界的活龍變成的石頭,不是人間的東西。

    如果用洛水的赤砺石和上酒,合成一種藥,用這藥把這石頭煮沸一百次,這石頭就變得柔軟可吃了。

    把它雕琢成飲食器皿,能使人延長壽命。

    這是有福有德的人才享用得了的。

    其中有聲的,龍就要下來取它。

    ”梁武帝派人騎馬去取來赤色砺石,就像傑公說的辦法那樣,命工匠把石頭雕琢成盆,用來盛禦膳。

    用這種盆盛的飯菜,格外香美,與衆不同。

    把雕琢剩下的石屑,又放到原來的地方。

    忽然有一天,一條紅色的龍,張牙舞爪地掉尾進入大極殿,抱着那些石頭就騰躍而去。

    梁武帝派人推求查驗此事,原來這塊五色之石是普通二年,始平郡石鼓村,鬥龍競賽用的石頭。

    雕成的那個盆,遭到侯景之亂以後,就不知道哪兒去了。

     震澤洞 震澤中,洞庭山南有洞穴深百餘尺。

    有長城乃仰公睺誤堕洞中,旁行,升降五十餘裡,至一龍宮。

    周圍四五裡,下有青泥至膝,有宮室門阙。

    龍以氣辟水,霏如輕霧,晝夜光明。

    遇守門小蛟龍,張鱗奮爪拒之,不得入。

    公睺在洞百有餘日,食青泥,味若粳米。

    忽仿佛說得歸路,尋出之。

    為吳郡守時,乃具事聞梁武帝。

    帝問傑公。

    公曰:“此洞穴有四枝:一通洞庭湖西岸,一通蜀道青衣浦北岸,一通羅浮兩山間穴溪,一通枯桑島東岸。

    益東海龍王第七女掌龍王珠藏,小龍千數衛護此珠。

    龍畏蠟,愛美玉及空青而嗜燕。

    若遣使信,可得寶珠。

    ”帝聞大嘉。

    乃诏有能使者,厚賞之。

    有會稽郡鄮縣白水鄉郎(“郎”原作“即”。

    據明抄本、陳校本改)庾毗羅請行。

    傑公曰:“汝五世祖燒殺鄮縣東海譚之龍百餘頭,還為龍所害。

    汝龍門之宄也,可行乎?”毗羅伏實,乃止。

    于是合浦郡洛黎縣瓯越羅子春兄弟二人,上書自言:“家代于陵水羅水龍為婚,遠祖矜能化惡龍。

    晉簡文帝以臣祖和化毒龍。

    今龍化縣,即是臣祖住宅也。

    象郡石龍,剛猛難化,臣祖化之。

    化石龍縣是也。

    東海南天台湘川彭蠡銅鼓石頭等諸水大龍,皆識臣宗祖,亦知臣是其子孫。

    請通帝命。

    ”傑公曰:“汝家制龍石尚在否?”答曰:“在在。

    謹赍至都,試取觀之。

    ”公曰:“汝石但能制微風雨召戎虜之龍,不能制海王珠藏之龍。

    ”又問曰:“汝有西海龍腦香否?”曰:“無。

    ”公曰:“奈之何禦龍?”帝曰:“事不諧矣。

    ”公曰:“西海大船,求龍腦香可得。

    昔桐柏真人數揚道義,許谧、茅容乘龍,各贈制龍石十斤。

    今亦應在,請訪之。

    ”帝敕命求之。

    于茅山華龍(許本、“龍”作“陽”)隐居陶弘景得石兩片。

    公曰:“是矣。

    ”帝敕百工,以于阗舒河中美玉,造小函二,以桐木灰發其光,取宣州空青,汰其甚精者,用海魚膠之,成二缶。

    火燒(“火燒”原作“大船”。

    據陳校本改)之,龍腦香尋亦繼至。

    傑公曰:“以蠟塗子春等身及衣佩。

    ”又乃赍燒燕五百枚入洞穴,至龍宮。

    守門小蛟聞蠟氣,俯伏不敢動。

    乃以燒燕百事賂之,令其通問。

    以其上上者獻龍女,龍女食之大嘉。

    又上玉函青缶,具陳帝旨。

    洞中有千歲龍能變化,出入人間,有善譯時俗之言。

    龍女知帝禮之,以大珠三、小珠七、雜珠一石,以報帝。

    命子春乘龍,載珠還國,食頃之間便至。

    龍辭去,子春薦珠。

    帝大喜。

    得聘通靈異,獲天人之寶。

    以珠示傑公。

    傑公曰:“三珠,其一是天帝如意珠之下者,其二是骊龍珠之中者。

    七珠,二是蟲珠,五是海蚌珠,人間之上者。

    雜珠是蚌蛤等珠,不如大珠之貴。

    ”帝遍示百僚,朝廷鹹謂傑公虛誕,莫不诘之。

    傑公曰:“如意珠上上者,夜光照四十餘裡;中者十裡;下者一裡。

    光之所及,無風雨雷電水火刀兵諸毒厲。

    骊珠上者,夜光百步;中者十步;下者一室。

    光之所及,無蛇虺豸之毒。

    蟲珠,七色而多赤,六足二目,當其凹處,有臼(“臼”原作“舊”。

    據明抄本改)如鐵鼻。

    蚌珠五色。

    皆有夜光,及數尺。

    無瑕者為之上,有瑕者為下。

    珠蚌五,于時與月盈虧。

    蛇珠所緻,隋侯哙參,即其事也。

    ”又問蛇鶴之異。

    對曰:“使其自适。

    ”帝命傑公記蛇鶴二珠。

    鬥餘雜珠,散于殿前。

    取大黃蛇玄鶴各十數,處布珠中間。

    于是鶴銜其珠,鳴舞徘徊;蛇銜其珠,盤曲宛轉。

    群臣觀者,莫不歎服。

    帝複出如意龍蟲等珠,光之遠近。

    七九八數。

    皆如傑公之言。

    子春在龍宮得食,如花如藥。

    如青如饴,食之香美。

    赍食至京師,得人間風日,乃堅如石,不可咀咽。

    帝令秘府藏之。

    拜子春為奉車都尉,二弟為奉朝請,賜布帛各千匹。

    追訪公睺往不為龍害之由,為用麻油和蠟,以作照魚衣,乃身有蠟氣故也。

    (同《梁四公記》) 太湖之中,洞庭山南有一個一百多尺深的洞穴。

    有一個叫仰公睺的人無意掉到洞裡,向旁邊走,升升降降五十多裡,來到一所龍宮。

    龍宮周圍四五裡,下邊有齊膝深的青泥,宮室門戶樣樣不少。

    龍用氣把水分開,霏霏然有如輕霧。

    白天黑夜都有光明。

    他來到宮門前。

    守門的是一條小蛟龍。

    小蛟龍張鱗奮爪地阻止他,他進不去。

    他在這洞中一百多天,吃青泥,味道象稻米。

    忽然有一天好像找到了一條回家的路,順着那路就出來了。

    他做吳郡太守的時候,把這事詳細地告訴過梁武帝。

    梁武帝就向傑公問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