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八 草木三

關燈
書,嗜酒,每醉曆月不醒。

    于醉時,好言王者興亡之事。

    善戲笑,滑稽無窮。

    常歎雲:“九河之水,不足以為蒸薪;七澤麋鹿,不足以充庖俎。

    ”每言凡人禀天地精靈,不知飲酒者,動肉含氣耳,何必土木之偶而無心識乎?好啜濁嚼糟,恒言渴于醇酒。

    群輩常弄狎之,呼為渴羌。

    及晉武踐位,忽見馥立于階下。

    帝奇其倜傥,擢為朝歌邑宰。

    馥辭曰:“氐羌異域,遠隔風化,得遊中華,已為殊幸。

    請辭朝歌之縣,長充馬圉之役。

    時賜美酒,以樂餘年。

    ”帝曰:“朝歌郡纣之故都,地有酒池,故使老羌不複呼渴。

    ”馥于階下,高聲而應曰:“馬圉老羌,漸染皇教,溥天夷貊,皆為王臣。

    今者歡酒池之樂,受朝歌之地,更為殷纣之比乎?”帝撫玉幾大悅,即遷為酒泉太守。

    其地有青泉,其味如酒。

    馥乘酒而拜之。

    遂為善政。

    民為立生祠。

    後以府地賜張華,猶有此草。

    故茂先《金橙賦》雲:“擢九莖于漢庭,美二株于茲館。

    貴表祥乎金德,名比類而相亂。

    ”至惠帝鹹熙元年,三株草化為樹,條葉似楊樹,高五尺,以應三楊擅(“三”字原阙,“擅”原作“璮”,據《拾遺記》九補改)之事。

    時有楊隽,弟瑤,弟濟,号曰三楊。

    醉羌之驗也。

    (出《拾遺錄》) 晉武帝做撫軍的時候,府内後堂的牆下,忽然間長出三棵奇怪的草來。

    這草莖黃葉綠,宛若在整體的金塊上抽出翠芽。

    花的形狀有如金橙。

    當時的人沒有能夠知道這是什麼祥瑞之兆的,所以就把這三棵草隐蔽起來,不讓外人看見。

    有一個羌人姓姚名馥,字世芬。

    他在馬廄裡養馬,卻懂得陰陽之術。

    他說,這三棵草是預示主人将有美德的。

    姚馥年齡已經九十歲,姚襄就是他的祖父。

    他喜歡讀書,對酒有特殊的嗜好,往往一醉就是一個多月不醒。

    在醉了的時候,他喜歡說些帝王的興亡之事。

    他愛開玩笑,幽默有趣,特别滑稽。

    他常常歎息道:“九河裡的水,不夠用來蒸飯的;七澤裡的鹿,不夠用來做菜的。

    ”他常常談到所有人都是禀承天地的精靈的,不會喝酒的,隻是有一口氣的行屍走肉罷了,何必要做一個沒有思想意識的木偶石像呢?他喜歡喝濃濁的劣酒,嚼其沉澱渣滓,卻總說渴于美酒。

    同輩們經常捉弄他,呼他為“渴羌”。

    到了晉武帝登上尊位的時候,忽然有一天他看到姚馥站在階下。

    他驚奇地發現姚馥也很倜傥,就要提拔姚馥做朝歌郡的郡守。

    姚馥推辭說:“我生在氏羌異域,遠離華夏文化,能到中原來客居,已經是格外的榮幸。

    請别把我派到那裡去。

    長期當一個喂馬的,時常賜我一點好酒,讓我好好打發晚年就行了!”晉武帝說:“朝歌是商纣的故都,地上有酒池子,所以才讓你去,你再也用不着喊渴了!”姚馥在階下高聲答應說:“喂馬的老羌,漸漸懂得皇家禮教,普天下的各族百姓,都是帝王的臣子,今天盡享酒池之樂,我就接受朝歌之地,可以與商纣王相提并論嗎!”晉武帝撫按着玉幾,很是高興,立即改派姚馥為酒泉太守。

    酒泉這地方有一眼清泉,水的味道像酒。

    姚馥乘着酒興拜謝晉武帝。

    于是姚馥成為一個實行善政的好官,老百姓為他立了“活人祠”。

    後來晉武帝把府地賜給張華的時候,那三棵草還在。

    所以茂先的《金橙賦》說:“擢九莖于漢庭,美二株于茲館。

    貴表祥乎金德,名比類而相亂。

    ”到了惠帝鹹熙元年,三棵草變成樹,枝條葉子全都像楊樹,高五尺,以應“三楊”擁有大權。

    當時有楊隽、楊瑤、楊濟三兄弟,号為“三楊”。

    是姚馥的話應驗了。

     望舒草 晉太始十年,立河橋之歲,有扶支國,獻望舒草。

    其色紅,葉如荷。

    近望則如卷荷,遠望則如舒荷,團團如蓋。

    亦雲,月出則葉舒,月沒則葉卷。

    植于宮内,穿池廣百步,名曰“望舒池”。

    愍帝之末,胡人移其種于胡中。

    至今絕矣。

    其池尋亦平也。

    (出《拾遺錄》) 晉太始十年,也就是修建河橋的那年,有個扶支國獻來了望舒草。

    那草是紅色的,葉子像荷葉,近看就像卷荷,遠望就像舒荷,圓圓的,就像車蓋。

    也有人說,月出的時候葉子就舒展,月落時葉子就卷攏。

    這種草被種植在宮内,穿鑿水池寬百步,叫做“望舒池”。

    愍帝末年,胡人把望舒草移植到胡地。

    到如今望舒草已經絕種了。

    那個望舒池不久也成為平地。

     神草 魏明時,苑中有合歡草。

    狀如蓍,一株百莖。

    晝則衆條扶疏,夜乃合作一莖。

    謂之神。

    (出《酉陽雜俎》) 魏明帝的時候,禦花園裡有一種草叫合歡草。

    這種草樣子像蓍草,一棵草有上百的莖,白天則百條紛紛垂挂疏密有緻,到了晚上就百莖并為一莖,人人都說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