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百七 草木二
關燈
小
中
大
以後過了幾年,文宣王廟被火燒。
那一年閩地自稱尊号,不再向朝廷舉薦人才,直到如今。
辨白檀樹 劍門之左峭岩間(“間”原作“聞”,據明抄本改)有大樹,生于石縫之中,大可數圍,枝幹純白。
皆傳曰白檀樹。
其下常有巨虺,蟠而護之,民不敢采伐。
又西岩之半,有志公和尚影,路人過者,皆西向擎拳頂禮,若親面其如來。
王仁裕癸未歲入蜀,至其岩下,注目觀之,以質向來傳說。
時值晴朗,溪谷洗然,遂勒辔移時望之。
其白檀,乃一白栝樹也。
自曆大小漫天。
夾路溪谷之間,此類甚多,安有檀香蛇繞之事?又西瞻志公影,蓋岩間有圓柏一株,即其笠首也;兩面有上下石縫,限之為身形;斜其縫者,即袈裟之文也;上有苔藓斑駁,即山水之毳文也。
方審其非白檀。
志公不留影于此,明矣。
仍知人之誤傳者何限哉!(出《玉堂閑話》) 劍門左邊的峭岩之間,有一棵大樹,生長在石縫中,好幾圍粗,枝幹純白色。
人們都傳說這是一棵白檀樹。
樹下常常有一條大毒蛇,蟠踞在那裡守護着,村民不敢去采伐它。
又說西岩壁的半腰處,有志公和尚的影像。
路人從這裡走過的時候,都要朝西方擎起雙手頂禮膜拜,就像親眼見到了如來一樣。
王仁裕于癸未年進入蜀地。
他走到那岩下時,尤其注意地觀察了一番,來判斷向來的傳說是否屬實。
這時候正趕上天氣晴朗,溪谷青翠,就像用水洗過的樣子。
于是他就勒住馬辔久久觀望。
那白檀,原來竟是一棵白栝樹!他親自經曆的大小事情漫天皆是。
道路被夾在溪谷中,這類情形特别多,哪有什麼毒蛇盤繞香檀樹的事!他又向西看那志公和尚的影像。
在岩間有圓柏一棵,那就是志公戴着竹笠的頭;兩邊有上下走向的石縫,畫出了志公的身形;斜向的石縫,就是袈裟上的花紋了;那上面有斑斑駁駁的苔藓,就勾勒描畫出山水圖案來。
這才審定,那樹不是白檀樹,那影也不是志公的留影。
弄明白了,才知道人們的誤傳沒有邊際呢! 藟蔓 藤實杯 藤實杯出西域。
藤大如臂。
葉似葛花實如梧桐。
實成堅固,皆可酌酒。
自有文章,映澈可愛。
實大如杯,味如豆蔻,香美消酒。
士人提酒,來至藤下,摘花酌酒,乃以其實消醒。
國人寶之,不傳于中土。
張骞入宛得之。
事在《張骞出關志》。
(出《炙毂子》) 藤實杯來自西域。
藤有胳膊那麼粗。
葉子像葛花的葉,果實像梧桐的果。
果實成熟之後堅硬結實,都可以酌酒。
那上面自然生有花紋,明澈可愛。
果實有杯子那麼大,味道像豆蔻,既香美又有消酒的功效。
士人提着酒來到藤下,摘花舀酒,竟然又用它的果實解酒。
國人把它當成寶貝,不傳給東土。
張骞通西域的時候入大宛而得之。
這事記在《張骞出關志》裡。
鐘藤 松桢,即鐘藤也。
葉大者,晉安人以為盤。
(出《酉陽雜俎》) 松桢就是鐘藤。
晉安人用較大的鐘藤葉做盤子。
人子藤 安南有人子藤,紅色,在蔓端有刺。
其子如人狀。
昆侖燒之集象。
南中亦難得。
(出《酉陽雜俎》) 安南有一種叫做人子藤的植物,紅色,藤蔓的頂端有刺。
它的籽實有如人形。
昆侖島一帶焚燒它的籽實召集大象。
即使在南中,人子藤也是難得的。
蜜草蔓 北天竺國出蜜草,蔓生大葉,秋冬不死。
因重霜露,遂結成蜜,如塞上蓬鹽。
(出《酉陽雜俎》) 北天竺國出産一種植物叫蜜草,蔓生,大葉,秋冬也不凋落。
由于屢經霜露,便積結成蜜,就像塞外大地上的蓬鹽。
胡蔓草 胡蔓草,此草在邕間,叢生。
花偏如栀子,稍大,不成朵,色黃白。
葉稍異。
誤食之,數日卒死。
飲白鵝白鴨血(“血”字原阙,據明抄本補)則解。
或以物投之,祝曰:“我買你,食之不死。
”(出《酉陽雜俎》) 胡蔓草生在邕間,是叢生植物。
花偏,像栀子花,比栀子花稍大,不成朵,黃白色。
葉與栀子葉略有不同。
誤吃了胡蔓草,幾天之内就死。
喝白鵝白鴨血就能解。
有的人把什麼東西扔向它,禱告說:“我買你,吃了别讓我死。
” 野狐絲 有草蔓生,色白,花微紅,大如粟。
秦人呼為野狐絲。
(出《酉陽雜俎》) 有一種草,蔓生,色白,花微紅,大小如同米粒,秦地人叫它野狐絲。
那一年閩地自稱尊号,不再向朝廷舉薦人才,直到如今。
辨白檀樹 劍門之左峭岩間(“間”原作“聞”,據明抄本改)有大樹,生于石縫之中,大可數圍,枝幹純白。
皆傳曰白檀樹。
其下常有巨虺,蟠而護之,民不敢采伐。
又西岩之半,有志公和尚影,路人過者,皆西向擎拳頂禮,若親面其如來。
王仁裕癸未歲入蜀,至其岩下,注目觀之,以質向來傳說。
時值晴朗,溪谷洗然,遂勒辔移時望之。
其白檀,乃一白栝樹也。
自曆大小漫天。
夾路溪谷之間,此類甚多,安有檀香蛇繞之事?又西瞻志公影,蓋岩間有圓柏一株,即其笠首也;兩面有上下石縫,限之為身形;斜其縫者,即袈裟之文也;上有苔藓斑駁,即山水之毳文也。
方審其非白檀。
志公不留影于此,明矣。
仍知人之誤傳者何限哉!(出《玉堂閑話》) 劍門左邊的峭岩之間,有一棵大樹,生長在石縫中,好幾圍粗,枝幹純白色。
人們都傳說這是一棵白檀樹。
樹下常常有一條大毒蛇,蟠踞在那裡守護着,村民不敢去采伐它。
又說西岩壁的半腰處,有志公和尚的影像。
路人從這裡走過的時候,都要朝西方擎起雙手頂禮膜拜,就像親眼見到了如來一樣。
王仁裕于癸未年進入蜀地。
他走到那岩下時,尤其注意地觀察了一番,來判斷向來的傳說是否屬實。
這時候正趕上天氣晴朗,溪谷青翠,就像用水洗過的樣子。
于是他就勒住馬辔久久觀望。
那白檀,原來竟是一棵白栝樹!他親自經曆的大小事情漫天皆是。
道路被夾在溪谷中,這類情形特别多,哪有什麼毒蛇盤繞香檀樹的事!他又向西看那志公和尚的影像。
在岩間有圓柏一棵,那就是志公戴着竹笠的頭;兩邊有上下走向的石縫,畫出了志公的身形;斜向的石縫,就是袈裟上的花紋了;那上面有斑斑駁駁的苔藓,就勾勒描畫出山水圖案來。
這才審定,那樹不是白檀樹,那影也不是志公的留影。
弄明白了,才知道人們的誤傳沒有邊際呢! 藟蔓 藤實杯 藤實杯出西域。
藤大如臂。
葉似葛花實如梧桐。
實成堅固,皆可酌酒。
自有文章,映澈可愛。
實大如杯,味如豆蔻,香美消酒。
士人提酒,來至藤下,摘花酌酒,乃以其實消醒。
國人寶之,不傳于中土。
張骞入宛得之。
事在《張骞出關志》。
(出《炙毂子》) 藤實杯來自西域。
藤有胳膊那麼粗。
葉子像葛花的葉,果實像梧桐的果。
果實成熟之後堅硬結實,都可以酌酒。
那上面自然生有花紋,明澈可愛。
果實有杯子那麼大,味道像豆蔻,既香美又有消酒的功效。
士人提着酒來到藤下,摘花舀酒,竟然又用它的果實解酒。
國人把它當成寶貝,不傳給東土。
張骞通西域的時候入大宛而得之。
這事記在《張骞出關志》裡。
鐘藤 松桢,即鐘藤也。
葉大者,晉安人以為盤。
(出《酉陽雜俎》) 松桢就是鐘藤。
晉安人用較大的鐘藤葉做盤子。
人子藤 安南有人子藤,紅色,在蔓端有刺。
其子如人狀。
昆侖燒之集象。
南中亦難得。
(出《酉陽雜俎》) 安南有一種叫做人子藤的植物,紅色,藤蔓的頂端有刺。
它的籽實有如人形。
昆侖島一帶焚燒它的籽實召集大象。
即使在南中,人子藤也是難得的。
蜜草蔓 北天竺國出蜜草,蔓生大葉,秋冬不死。
因重霜露,遂結成蜜,如塞上蓬鹽。
(出《酉陽雜俎》) 北天竺國出産一種植物叫蜜草,蔓生,大葉,秋冬也不凋落。
由于屢經霜露,便積結成蜜,就像塞外大地上的蓬鹽。
胡蔓草 胡蔓草,此草在邕間,叢生。
花偏如栀子,稍大,不成朵,色黃白。
葉稍異。
誤食之,數日卒死。
飲白鵝白鴨血(“血”字原阙,據明抄本補)則解。
或以物投之,祝曰:“我買你,食之不死。
”(出《酉陽雜俎》) 胡蔓草生在邕間,是叢生植物。
花偏,像栀子花,比栀子花稍大,不成朵,黃白色。
葉與栀子葉略有不同。
誤吃了胡蔓草,幾天之内就死。
喝白鵝白鴨血就能解。
有的人把什麼東西扔向它,禱告說:“我買你,吃了别讓我死。
” 野狐絲 有草蔓生,色白,花微紅,大如粟。
秦人呼為野狐絲。
(出《酉陽雜俎》) 有一種草,蔓生,色白,花微紅,大小如同米粒,秦地人叫它野狐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