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百九十二 銘記二
關燈
小
中
大
鐘樓,唐鹹通年間,突然倒塌。
有一條屋檩,中間是空的。
每當用手拍打、觸動或轉動,裡面就有敲磕的聲響傳出來。
人們相互傳說,都競相來看。
道士李威儀不願意讓許多人聚攏而來,就讓人劈開它。
在中間得到一個黑漆闆,闆上有陰文金字。
金字是:“山水誰無言,元年遇福重修。
”道士把它拿給洛中的各官員看,都不能明了它的意思。
這時,李福相公不鎮守西川回歸洛陽。
看見這個隐文,反複細讀多次後,就對觀主說:“隻管請些木工、瓦工之類的人,我要用我俸祿中的餘錢,來獨力完成修葺的任務。
在百年前,有智慧的人,刻下的志文、現在已經應合在今天。
怎麼能不重新振興觀宇呢?”到觀修好,有人問李福為什麼要出錢修觀。
李福說:“‘山水誰無言’這句說的是現在天子的名字。
(鹹通帝的名叫漼)‘元年遇福’,說的是改元之初作鎮,獲俸祿而歸洛陽。
李福我不修這觀,還等什麼人修呢?” 熊博 熊博者,本建安津吏。
岸崩,得一古冢。
藤蔓纏其棺,旁有石銘雲:“欲陷不陷被藤縛,欲落不落被沙閣。
五百年後遇熊博。
”博時貧老,僧為率錢葬之。
博後至建州刺史。
(出《稽神錄》) 熊博是管理建安津的官吏。
有一天河岸塌陷,露出一座古墓。
隻見藤蔓纏繞着棺木,旁邊有塊石頭刻銘文說:“欲陷不陷被藤縛,欲落不落被沙閣。
五百年後遇熊博。
”熊博當時很貧困。
是由僧人集錢替他安葬了古棺。
熊博後來官至建州刺史。
王敬之 故邺都之西北門,曰芳林鄉。
齊村民王敬之,編戶中尤貧者,常以樵蘇為業。
丙午歲秋九月,因掘一株銅雀台下,其地歘然小陷。
随而锸之,三尺許,得一蒼石,大如盆。
遂力索之,石忽破為二。
若摧殻然。
中有蒼石匣,長尺有咫,厚三寸,廣四寸。
敬之駭,内諸畚中以歸。
潔之以水,則溫潤昭爛,真奇寶也。
四旁及背引起龍骧鳳翥及花葩之狀,雕镂奇詭,殆非人工。
徐啟之,中有白玉闆,上刻大篆六行。
文曰:“上土巴灰除虛除,伊尹東北八九餘,秦趙多應分五玉,白絲(明抄本無“絲”字)竹木子世世居。
但看六六百中外,世主留難如國如。
”于是敬之持以獻魏帥樂彥真,彥真赍以束帛,而蠲其地征焉。
亦無能洞達其隐詞者。
噫,當曹氏石氏高氏之代,斯則邺之王氣休運所鐘,于是諸賢衆矣。
焉知不有陰睹後代,總括風雲,幅裂山河之事,而瘗玉以谶之。
今石既出,其事将兆矣。
(出皇甫枚《玉匣記》) 原邺都的西北門外,有個叫芳林鄉的地方。
有個平民百姓王敬之,在所有在冊的平民中,是最為貧困的。
他常常靠打柴割草為業。
丙午年九月間,因在銅雀台下挖一棵樹,地面突然下陷,于是就往下挖,挖到三尺多深時,發現一塊青石,其大小如盆。
于是就用力往出摳,結果石頭忽然破裂為兩半,簡直像裂開的果核一般。
裡面有一個青石匣,長一尺多,厚三寸,寬四寸。
王敬之很驚懼,把匣放到竹筐中拿回去。
用水洗幹淨後,那石匣光滑璀璨,真是奇世之寶。
四面及背上均有盤龍雕鳳和花葩圖形,雕刻得十分奇特,決非人工所緻。
慢慢地把它打開,裡邊有塊白玉闆,上面用大篆刻了六行字。
那銘文寫道:“上土巴灰除虛除,伊尹東北八九餘,秦趙多應分五玉,白絲竹木子世世居。
但看六六百中外,世主留難如國如。
”于是王敬之拿着它獻給了魏帥樂彥真。
樂彥真賞給他帛五匹,并免除了他的租稅等。
後來也沒有人能洞察通曉那些隐詞的。
唉,當年曹氏石氏高氏各個朝代,全都是憑借邺都的王氣所鐘愛,因此聖賢出的很多。
誰知道它不蔭庇後代呢?總括風雲變幻、江山易代之事,都可以用埋在地的玉石來預言。
如今石頭已出,那些事将要得到應驗了。
王承檢 王蜀秦州節度使王承檢,築防蕃城。
至上邽山下,獲瓦棺,内無屍,唯有一片舌,肉色紅潤,堅如鐵石。
其舌上隻有一髑髅,中有一古錢,有二蠅,振然飛去。
片石刻篆字曰:“大隋開皇二年,渭州刺史遊崇妻夫人王氏,年二十五,嫁于崇,三年而娠。
惡其妊娠,遂卒。
銘曰:“車道之北,邽山之陽,深深葬玉,郁郁埋香。
刻斯貞石,煥乎遺芳。
地變陵谷,崄列城隍。
乾德丙年,壞者合郎。
”是歲僞乾德六年,丙子歲也。
言‘壞者合郎’,即王承檢小字也。
(出《玉溪編事》) 王氏前蜀秦州節度使王承檢,築防蕃的城池。
修築到邽山下時,挖到一口瓦棺。
棺内沒有屍首,隻有一片舌頭。
舌頭的肉色紅潤,堅硬如鐵石。
在舌頭上面有一塊死人的頭骨,内含一枚古錢。
有二隻蒼蠅,從裡面振翅飛走。
有片石上刻着篆字說:“大隋開皇二年,渭州刺史張崇妻夫人王氏,年二十五歲時,嫁于張崇。
三年後而懷孕,因妊娠惡阻,不久就死了。
銘文說:‘車道之北,邽山之陽,深深葬玉,郁郁埋香。
刻斯貞石,煥乎遺芳。
地變陵岩,崄列城隍。
乾德丙年,壞者合郎。
”這年正好是前蜀後主乾德六年,丙子年。
銘文中說的壞基人的“合郎”,就是王承檢的小名。
有一條屋檩,中間是空的。
每當用手拍打、觸動或轉動,裡面就有敲磕的聲響傳出來。
人們相互傳說,都競相來看。
道士李威儀不願意讓許多人聚攏而來,就讓人劈開它。
在中間得到一個黑漆闆,闆上有陰文金字。
金字是:“山水誰無言,元年遇福重修。
”道士把它拿給洛中的各官員看,都不能明了它的意思。
這時,李福相公不鎮守西川回歸洛陽。
看見這個隐文,反複細讀多次後,就對觀主說:“隻管請些木工、瓦工之類的人,我要用我俸祿中的餘錢,來獨力完成修葺的任務。
在百年前,有智慧的人,刻下的志文、現在已經應合在今天。
怎麼能不重新振興觀宇呢?”到觀修好,有人問李福為什麼要出錢修觀。
李福說:“‘山水誰無言’這句說的是現在天子的名字。
(鹹通帝的名叫漼)‘元年遇福’,說的是改元之初作鎮,獲俸祿而歸洛陽。
李福我不修這觀,還等什麼人修呢?” 熊博 熊博者,本建安津吏。
岸崩,得一古冢。
藤蔓纏其棺,旁有石銘雲:“欲陷不陷被藤縛,欲落不落被沙閣。
五百年後遇熊博。
”博時貧老,僧為率錢葬之。
博後至建州刺史。
(出《稽神錄》) 熊博是管理建安津的官吏。
有一天河岸塌陷,露出一座古墓。
隻見藤蔓纏繞着棺木,旁邊有塊石頭刻銘文說:“欲陷不陷被藤縛,欲落不落被沙閣。
五百年後遇熊博。
”熊博當時很貧困。
是由僧人集錢替他安葬了古棺。
熊博後來官至建州刺史。
王敬之 故邺都之西北門,曰芳林鄉。
齊村民王敬之,編戶中尤貧者,常以樵蘇為業。
丙午歲秋九月,因掘一株銅雀台下,其地歘然小陷。
随而锸之,三尺許,得一蒼石,大如盆。
遂力索之,石忽破為二。
若摧殻然。
中有蒼石匣,長尺有咫,厚三寸,廣四寸。
敬之駭,内諸畚中以歸。
潔之以水,則溫潤昭爛,真奇寶也。
四旁及背引起龍骧鳳翥及花葩之狀,雕镂奇詭,殆非人工。
徐啟之,中有白玉闆,上刻大篆六行。
文曰:“上土巴灰除虛除,伊尹東北八九餘,秦趙多應分五玉,白絲(明抄本無“絲”字)竹木子世世居。
但看六六百中外,世主留難如國如。
”于是敬之持以獻魏帥樂彥真,彥真赍以束帛,而蠲其地征焉。
亦無能洞達其隐詞者。
噫,當曹氏石氏高氏之代,斯則邺之王氣休運所鐘,于是諸賢衆矣。
焉知不有陰睹後代,總括風雲,幅裂山河之事,而瘗玉以谶之。
今石既出,其事将兆矣。
(出皇甫枚《玉匣記》) 原邺都的西北門外,有個叫芳林鄉的地方。
有個平民百姓王敬之,在所有在冊的平民中,是最為貧困的。
他常常靠打柴割草為業。
丙午年九月間,因在銅雀台下挖一棵樹,地面突然下陷,于是就往下挖,挖到三尺多深時,發現一塊青石,其大小如盆。
于是就用力往出摳,結果石頭忽然破裂為兩半,簡直像裂開的果核一般。
裡面有一個青石匣,長一尺多,厚三寸,寬四寸。
王敬之很驚懼,把匣放到竹筐中拿回去。
用水洗幹淨後,那石匣光滑璀璨,真是奇世之寶。
四面及背上均有盤龍雕鳳和花葩圖形,雕刻得十分奇特,決非人工所緻。
慢慢地把它打開,裡邊有塊白玉闆,上面用大篆刻了六行字。
那銘文寫道:“上土巴灰除虛除,伊尹東北八九餘,秦趙多應分五玉,白絲竹木子世世居。
但看六六百中外,世主留難如國如。
”于是王敬之拿着它獻給了魏帥樂彥真。
樂彥真賞給他帛五匹,并免除了他的租稅等。
後來也沒有人能洞察通曉那些隐詞的。
唉,當年曹氏石氏高氏各個朝代,全都是憑借邺都的王氣所鐘愛,因此聖賢出的很多。
誰知道它不蔭庇後代呢?總括風雲變幻、江山易代之事,都可以用埋在地的玉石來預言。
如今石頭已出,那些事将要得到應驗了。
王承檢 王蜀秦州節度使王承檢,築防蕃城。
至上邽山下,獲瓦棺,内無屍,唯有一片舌,肉色紅潤,堅如鐵石。
其舌上隻有一髑髅,中有一古錢,有二蠅,振然飛去。
片石刻篆字曰:“大隋開皇二年,渭州刺史遊崇妻夫人王氏,年二十五,嫁于崇,三年而娠。
惡其妊娠,遂卒。
銘曰:“車道之北,邽山之陽,深深葬玉,郁郁埋香。
刻斯貞石,煥乎遺芳。
地變陵谷,崄列城隍。
乾德丙年,壞者合郎。
”是歲僞乾德六年,丙子歲也。
言‘壞者合郎’,即王承檢小字也。
(出《玉溪編事》) 王氏前蜀秦州節度使王承檢,築防蕃的城池。
修築到邽山下時,挖到一口瓦棺。
棺内沒有屍首,隻有一片舌頭。
舌頭的肉色紅潤,堅硬如鐵石。
在舌頭上面有一塊死人的頭骨,内含一枚古錢。
有二隻蒼蠅,從裡面振翅飛走。
有片石上刻着篆字說:“大隋開皇二年,渭州刺史張崇妻夫人王氏,年二十五歲時,嫁于張崇。
三年後而懷孕,因妊娠惡阻,不久就死了。
銘文說:‘車道之北,邽山之陽,深深葬玉,郁郁埋香。
刻斯貞石,煥乎遺芳。
地變陵岩,崄列城隍。
乾德丙年,壞者合郎。
”這年正好是前蜀後主乾德六年,丙子年。
銘文中說的壞基人的“合郎”,就是王承檢的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