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百八十一 再生七
關燈
小
中
大
地府,求生人間不得。
君可為寫《金光明經》、法華、維摩、涅痏等經,兼為設齋度,我即得生人間。
”齡悉許之。
吏複求金銀錢各三千貫。
齡雲,京官貧窮、實不能辦。
吏雲:“金錢耳,是世間黃紙錢。
銀錢者。
白紙錢耳。
”齡曰:“若求紙錢,當亦可辦,不知何所送之。
”吏雲:“世作錢於都市,其錢多為地府所收。
君可呼鑿錢人,於家中密室作之。
畢,可以袋盛。
當於水際焚之,我必得也。
受錢之時,若橫風動灰,即是我得。
若有風飏灰,即為地府及地鬼神所受。
此亦宜為常占。
然鬼神常苦饑,燒錢之時,可兼設少佳酒飯,以兩束草立席上,我得映草而坐,亦得食也。
”辭訖,行數裡,至舍。
見家人哭泣,因爾覺痛。
遍身恍惚,迷悶久之,開視遂活。
造經像及燒錢畢,十數日平複如常。
(出《廣異記》) 唐玄宗開元間,長安縣尉裴齡。
曾突然患病已經好多天了。
到了正月十五日,夜晚二更以後,忽然看見堂屋前有兩個穿黃色衣衫的差役手裡拿着公文說:“閻王抓你。
”裴齡推辭自己有病。
呼喚家人把馬牽來,過了很久,也不見來。
于是就随差役去了。
看見街上的燈火輝煌。
差役出門走了十多裡,燈火就沒有了,隻在枯草中間有一條唯一的小路。
約走了五十裡,到了一座城,牆壁全是黑色的,周圍沒有多少樹木。
忽然又遇到一位白衣居士,身材魁偉,相貌堂堂,對二個差役說:“這個人沒有罪,為什麼把他抓來?”回過頭來看看裴齡說:“你知道死了沒有?”裴齡因此痛哭流涕,合掌作揖告訴白衣居士:“生來不曾做過有罪的事情,到現在,我也不知道今天的事究竟為什麼?請求幫助料理。
”居士對差役說:“這個人外表莊重,而且又沒有罪過,不應該拿去他的頭巾衣帶。
”差役于是還給了他。
于是又進了城。
在幾裡地之間,看見朱門華麗,奇樹繁茂。
前面一個官人,說是主簿。
主簿派遣付典,檢查他的罪福。
典說:“你沒有大的罪過,按理不應該來。
”裴齡便苦苦請求他幫助和解救。
檢查案卷的人說:“殺了一頭驢,所以抓你。
”“然而這頭驢卻是市吏所殺。
你如果不承認。
事情一定能解決。
”不一會。
閻王就坐。
主簿領着裴齡進來。
王問:“為什麼抓這個人?”主簿說把市吏也領來,正好一塊盤問。
說:“其實是要腸子,不讓殺驢。
”說完,看見市吏脖子上帶着枷鎖在前面走,有驢、羊、雞、豬數十隻跟在他的後邊。
王問市吏,為什麼攀扯這個人。
驢便走上前去說:“我們這些實在是被市吏所殺,他把肉賣給了過路的人。
這件事與裴少府沒有關系。
”市吏剛想說話,其他羊豬等各各堅持前邊說的話。
王說:“這個人還享有數年的國家官祿,不可在這久留,應該趕快把他放回去。
如果再遲延下去,恐怕他的形駭會腐爛變壞。
”因此對裴齡說:“叫人放你回去,應該千方百計修善造福,裴齡再次拜謝出去。
王又招呼主簿對他說可以領着這個人去看所有的地獄。
主簿叫人領着裴齡在前面走進一個小洞中,看見長着牛頭的小卒,用叉子刺人,按照所犯的罪受到不同的懲罰。
裴齡不肯看,走出小洞。
告别了主簿以後,又到其他差役那裡。
差役說:“我原來是戶部令史。
”另一個說:“我原來是京兆府史,長期生活在地府裡,請求到人間,得不到允許。
你可為我們寫金光明經、法華、維摩、涅巉等經,同時再為我設齋超度,我們就能到人間生活。
”裴齡全部答應了,差役又請求給他們金銀錢各三千貫。
裴齡說:京官貧窮,實在沒有辦法。
”差役說:“金錢就是人間的黃紙,銀錢是白紙。
裴齡說:如果請求紙錢,那當然可以辦到,不知道什麼辦法送給你們?差役說,人世間在都市裡制作錢,這些錢大多數被地府收去了。
你可以叫制錢的人到家中密室裡做完以後,用袋子裝好,要在水邊燒了它。
我們一定能夠收到。
給錢的時候如果看見風吹灰動,那就是我們收到了。
如果有大風把灰吹揚,那就是被地府及地鬼神所接受。
這樣的事情常常去做。
當然鬼神也就常常挨餓,燒錢的時候還可以同時備辦少量的好酒飯,把兩束草立在席子上,我們在草影的地方坐着,這樣才能得到食物。
辭别後,走了數裡回到家。
看見家裡都在哭泣,因而感覺到全身很痛,神情恍惚。
迷蒙良久,才睜開了眼睛,于是活了,造經像燒完紙後。
十幾天就恢複到和平常一樣。
六合縣丞 六合縣丞者,開元中暴卒,數日即蘇。
雲初死,被拘見判官,雲是六合劉明府,相見悲喜。
問家安否,丞雲:“家中去此甚迩,不曾還耶?”令雲:“冥陽道殊,何由得往?”丞雲:“郎君早擢第,家甚無橫。
但夫人年老。
微有風疾耳。
”令雲:“君算未盡,為數羊相訟,所以被追。
宜自剖析,當為速返。
”須臾,有黑雲從東來,雲中有大船,轟然墜地,見羊頭四枚。
判官雲:“何以枉殺此輩?”答雲:“刺史正料,非某之罪。
”二頭寂然。
判官罵雲:“汝自負刺史命,何得更訟縣丞?”船遂飛去。
羊大言雲:“判官有情,會當見帝論之。
”判官謂丞曰:“帝是天帝也,此輩何由得見?如地上天子,百姓求見,不亦難乎?然終須為作功德爾。
”言畢,放丞還”既出,見一女子,狀貌端麗,來前再拜。
問其故,曰:“身是揚州譚家女,頃被召至,以無罪蒙放回。
門吏以色美,曲相留連。
離家已久,恐舍宅頹壞,今君得還,幸見料理。
我家素富,若得随行,當奉千貫,兼永為姬妾,無所吝也。
以此求哀。
”丞入白判官,判官謂丞曰:“千貫我得二百,我子得二百,餘六百屬君。
”因為書示之。
判官雲:“我二百可為功德。
”便呼吏問:“何得勾留譚家女子?”決吏二十,遣女子随丞還。
行十餘裡,分路各活。
丞既痊平,便至譚家訪女。
至門,女聞語聲,遽出再拜。
辭曰:“嘗許為妾身不由己,父母遣适他人。
今将二百千贖身,餘一千貫如前契。
”丞得錢,與劉明府子,兼為設齋功德等。
天寶末,其人尚在焉。
(出《廣異記》) 六合縣的縣丞在唐玄宗開元年間得暴病死亡,幾天後又蘇醒了。
說:剛死的時候,被拘捕去見判官,說是六合縣劉明府。
見面後悲喜交加。
問家中是否平安,縣丞說:“家離這特别近,不曾回去嗎?”令說:“陰間和陽間的路不同,怎麼能回去呢?”縣丞說:“您兒子早已及第,家裡也沒有不順心的事。
隻是夫人已年高,稍微患有風濕症。
”令說:“算計起來你陽壽未盡,隻因為幾隻羊告你,所以被追捕。
自己去分辨。
讓你盡快回去。
”不一會,有黑雲從東邊來,雲中有大船,轟隆一聲,落在地上。
看見有四顆羊頭。
判官說:“為什麼無故殺死這此羊呢?”回答說:“刺吏正需要這東西,不是我的罪過。
”二顆羊頭沉默無言可對。
判官大罵說:“你們本來就欠刺使的命,為什麼告縣丞呢?于是,船就飛去了。
羊大聲說:“判官有私情,我們要面見天帝評論這件事。
”判官對縣丞說:“帝是指天上的帝王,這些無名之輩怎麼能見得着呢!就象地上的天子。
百姓要是求見,不也是極難嗎?然而,最終還是應做善事造福積德。
”說完,放縣丞回去。
剛出去,看見一女子,身材相貌都很端莊秀麗,上前拜見。
問她什麼原因,說:“我是揚州譚家的女子,剛才被召到這裡來,因我沒有罪幸蒙放回。
守門的差吏看我長的美貌,找各種籍口留我。
我離開家裡已經很久,恐怕屍體腐爛。
現在你能夠回去,希望有幸得到你的幫助。
我家素來富有,如果能跟你一起走,一定奉送千貫錢,并永做你的姬妾,沒有什麼舍不得的東西,用這些求得你的同情。
”丞進去對判官說這事,判官說:“千貫錢得給我二百,給我兒二百,餘下六百歸你。
”因此寫在紙上讓他看,判官說:“我的二百錢可用來作功德。
”就傳呼門吏問:“為什麼勾引強留譚家女子?”打門吏二十杖。
讓女子随縣丞回去。
行了十餘裡,分路各回各的家,活了。
縣丞很快痊愈
君可為寫《金光明經》、法華、維摩、涅痏等經,兼為設齋度,我即得生人間。
”齡悉許之。
吏複求金銀錢各三千貫。
齡雲,京官貧窮、實不能辦。
吏雲:“金錢耳,是世間黃紙錢。
銀錢者。
白紙錢耳。
”齡曰:“若求紙錢,當亦可辦,不知何所送之。
”吏雲:“世作錢於都市,其錢多為地府所收。
君可呼鑿錢人,於家中密室作之。
畢,可以袋盛。
當於水際焚之,我必得也。
受錢之時,若橫風動灰,即是我得。
若有風飏灰,即為地府及地鬼神所受。
此亦宜為常占。
然鬼神常苦饑,燒錢之時,可兼設少佳酒飯,以兩束草立席上,我得映草而坐,亦得食也。
”辭訖,行數裡,至舍。
見家人哭泣,因爾覺痛。
遍身恍惚,迷悶久之,開視遂活。
造經像及燒錢畢,十數日平複如常。
(出《廣異記》) 唐玄宗開元間,長安縣尉裴齡。
曾突然患病已經好多天了。
到了正月十五日,夜晚二更以後,忽然看見堂屋前有兩個穿黃色衣衫的差役手裡拿着公文說:“閻王抓你。
”裴齡推辭自己有病。
呼喚家人把馬牽來,過了很久,也不見來。
于是就随差役去了。
看見街上的燈火輝煌。
差役出門走了十多裡,燈火就沒有了,隻在枯草中間有一條唯一的小路。
約走了五十裡,到了一座城,牆壁全是黑色的,周圍沒有多少樹木。
忽然又遇到一位白衣居士,身材魁偉,相貌堂堂,對二個差役說:“這個人沒有罪,為什麼把他抓來?”回過頭來看看裴齡說:“你知道死了沒有?”裴齡因此痛哭流涕,合掌作揖告訴白衣居士:“生來不曾做過有罪的事情,到現在,我也不知道今天的事究竟為什麼?請求幫助料理。
”居士對差役說:“這個人外表莊重,而且又沒有罪過,不應該拿去他的頭巾衣帶。
”差役于是還給了他。
于是又進了城。
在幾裡地之間,看見朱門華麗,奇樹繁茂。
前面一個官人,說是主簿。
主簿派遣付典,檢查他的罪福。
典說:“你沒有大的罪過,按理不應該來。
”裴齡便苦苦請求他幫助和解救。
檢查案卷的人說:“殺了一頭驢,所以抓你。
”“然而這頭驢卻是市吏所殺。
你如果不承認。
事情一定能解決。
”不一會。
閻王就坐。
主簿領着裴齡進來。
王問:“為什麼抓這個人?”主簿說把市吏也領來,正好一塊盤問。
說:“其實是要腸子,不讓殺驢。
”說完,看見市吏脖子上帶着枷鎖在前面走,有驢、羊、雞、豬數十隻跟在他的後邊。
王問市吏,為什麼攀扯這個人。
驢便走上前去說:“我們這些實在是被市吏所殺,他把肉賣給了過路的人。
這件事與裴少府沒有關系。
”市吏剛想說話,其他羊豬等各各堅持前邊說的話。
王說:“這個人還享有數年的國家官祿,不可在這久留,應該趕快把他放回去。
如果再遲延下去,恐怕他的形駭會腐爛變壞。
”因此對裴齡說:“叫人放你回去,應該千方百計修善造福,裴齡再次拜謝出去。
王又招呼主簿對他說可以領着這個人去看所有的地獄。
主簿叫人領着裴齡在前面走進一個小洞中,看見長着牛頭的小卒,用叉子刺人,按照所犯的罪受到不同的懲罰。
裴齡不肯看,走出小洞。
告别了主簿以後,又到其他差役那裡。
差役說:“我原來是戶部令史。
”另一個說:“我原來是京兆府史,長期生活在地府裡,請求到人間,得不到允許。
你可為我們寫金光明經、法華、維摩、涅巉等經,同時再為我設齋超度,我們就能到人間生活。
”裴齡全部答應了,差役又請求給他們金銀錢各三千貫。
裴齡說:京官貧窮,實在沒有辦法。
”差役說:“金錢就是人間的黃紙,銀錢是白紙。
裴齡說:如果請求紙錢,那當然可以辦到,不知道什麼辦法送給你們?差役說,人世間在都市裡制作錢,這些錢大多數被地府收去了。
你可以叫制錢的人到家中密室裡做完以後,用袋子裝好,要在水邊燒了它。
我們一定能夠收到。
給錢的時候如果看見風吹灰動,那就是我們收到了。
如果有大風把灰吹揚,那就是被地府及地鬼神所接受。
這樣的事情常常去做。
當然鬼神也就常常挨餓,燒錢的時候還可以同時備辦少量的好酒飯,把兩束草立在席子上,我們在草影的地方坐着,這樣才能得到食物。
辭别後,走了數裡回到家。
看見家裡都在哭泣,因而感覺到全身很痛,神情恍惚。
迷蒙良久,才睜開了眼睛,于是活了,造經像燒完紙後。
十幾天就恢複到和平常一樣。
六合縣丞 六合縣丞者,開元中暴卒,數日即蘇。
雲初死,被拘見判官,雲是六合劉明府,相見悲喜。
問家安否,丞雲:“家中去此甚迩,不曾還耶?”令雲:“冥陽道殊,何由得往?”丞雲:“郎君早擢第,家甚無橫。
但夫人年老。
微有風疾耳。
”令雲:“君算未盡,為數羊相訟,所以被追。
宜自剖析,當為速返。
”須臾,有黑雲從東來,雲中有大船,轟然墜地,見羊頭四枚。
判官雲:“何以枉殺此輩?”答雲:“刺史正料,非某之罪。
”二頭寂然。
判官罵雲:“汝自負刺史命,何得更訟縣丞?”船遂飛去。
羊大言雲:“判官有情,會當見帝論之。
”判官謂丞曰:“帝是天帝也,此輩何由得見?如地上天子,百姓求見,不亦難乎?然終須為作功德爾。
”言畢,放丞還”既出,見一女子,狀貌端麗,來前再拜。
問其故,曰:“身是揚州譚家女,頃被召至,以無罪蒙放回。
門吏以色美,曲相留連。
離家已久,恐舍宅頹壞,今君得還,幸見料理。
我家素富,若得随行,當奉千貫,兼永為姬妾,無所吝也。
以此求哀。
”丞入白判官,判官謂丞曰:“千貫我得二百,我子得二百,餘六百屬君。
”因為書示之。
判官雲:“我二百可為功德。
”便呼吏問:“何得勾留譚家女子?”決吏二十,遣女子随丞還。
行十餘裡,分路各活。
丞既痊平,便至譚家訪女。
至門,女聞語聲,遽出再拜。
辭曰:“嘗許為妾身不由己,父母遣适他人。
今将二百千贖身,餘一千貫如前契。
”丞得錢,與劉明府子,兼為設齋功德等。
天寶末,其人尚在焉。
(出《廣異記》) 六合縣的縣丞在唐玄宗開元年間得暴病死亡,幾天後又蘇醒了。
說:剛死的時候,被拘捕去見判官,說是六合縣劉明府。
見面後悲喜交加。
問家中是否平安,縣丞說:“家離這特别近,不曾回去嗎?”令說:“陰間和陽間的路不同,怎麼能回去呢?”縣丞說:“您兒子早已及第,家裡也沒有不順心的事。
隻是夫人已年高,稍微患有風濕症。
”令說:“算計起來你陽壽未盡,隻因為幾隻羊告你,所以被追捕。
自己去分辨。
讓你盡快回去。
”不一會,有黑雲從東邊來,雲中有大船,轟隆一聲,落在地上。
看見有四顆羊頭。
判官說:“為什麼無故殺死這此羊呢?”回答說:“刺吏正需要這東西,不是我的罪過。
”二顆羊頭沉默無言可對。
判官大罵說:“你們本來就欠刺使的命,為什麼告縣丞呢?于是,船就飛去了。
羊大聲說:“判官有私情,我們要面見天帝評論這件事。
”判官對縣丞說:“帝是指天上的帝王,這些無名之輩怎麼能見得着呢!就象地上的天子。
百姓要是求見,不也是極難嗎?然而,最終還是應做善事造福積德。
”說完,放縣丞回去。
剛出去,看見一女子,身材相貌都很端莊秀麗,上前拜見。
問她什麼原因,說:“我是揚州譚家的女子,剛才被召到這裡來,因我沒有罪幸蒙放回。
守門的差吏看我長的美貌,找各種籍口留我。
我離開家裡已經很久,恐怕屍體腐爛。
現在你能夠回去,希望有幸得到你的幫助。
我家素來富有,如果能跟你一起走,一定奉送千貫錢,并永做你的姬妾,沒有什麼舍不得的東西,用這些求得你的同情。
”丞進去對判官說這事,判官說:“千貫錢得給我二百,給我兒二百,餘下六百歸你。
”因此寫在紙上讓他看,判官說:“我的二百錢可用來作功德。
”就傳呼門吏問:“為什麼勾引強留譚家女子?”打門吏二十杖。
讓女子随縣丞回去。
行了十餘裡,分路各回各的家,活了。
縣丞很快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