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集

關燈
第一 色等品 一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中給孤獨園。

     于其處,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彼諸比丘即回答世尊:“大德!”世尊曰: “諸比丘!我不見另有一更能抓緊男子心之色者,諸比丘!此即婦人之色。

     諸比丘!婦人之色是最能抓緊男子之心者。

     二 諸比丘!我不見另有一更能抓緊男子心之聲者,諸比丘!此即婦人之聲是。

     諸比丘!婦人之聲是最能抓緊男子之心者。

     三 諸比丘!我不見另有一更能抓緊男子心之香者,諸比丘!此即婦人之香是。

     諸比丘!婦人之香是最能抓緊男子之心者。

     四 諸比丘!我不見另有一更能抓緊男子心之味者,諸比丘!此即婦人之味是。

     諸比丘!婦人之味是最能抓緊男子之心者。

     五 諸比丘!我不見另有一更能抓緊男子心之觸者,諸比丘!此即婦人之觸是。

     諸比丘!婦人之觸是最能抓緊男子之心者。

     六 諸比丘!我不見另有一更能抓緊婦人心之色者,諸比丘!此即男子之色是。

     諸比丘!男子之色是最能抓緊婦人之心者。

     七 諸比丘!我不見另有一更能抓緊婦人心之聲者,諸比丘!此即男子之聲是。

     諸比丘!男子之聲是最能抓緊婦人之心者。

     八 諸比丘!我不見另有一更能抓緊婦人心之香者,諸比丘!此即男子之香是。

     諸比丘!男子之香是最能抓緊婦人之心者。

     九 諸比丘!我不見另有一更能抓緊婦人心之味者,諸比丘!此即男子之味是。

     諸比丘!男子之味是最能抓緊婦人之心者。

     一〇 諸比丘!我不見另有一更能抓緊婦人心之觸者,諸比丘!此即男子之觸是。

     諸比丘!男子之觸是最能抓緊婦人之心者。

    ” 第二 斷蓋品 一 “諸比丘!我不見另有一法,能令生未生之欲,或能令已生之欲增廣。

    諸比丘!此即淨相是。

     諸比丘!不如理思惟淨相者,即令生未生之欲,或能令已起之欲增廣。

     二 諸比丘!我不見另有一法,能生未生之瞋,或能令已生之瞋增廣。

    諸比丘!此即是瞋恚相。

     諸比丘!不如理思惟瞋恚相者,即令生未生之瞋,或能令已生之瞋增廣。

     三 諸比丘!我不見另有一法,能生未生之惛眠,或能令已生之惛眠增廣。

    諸比丘!此即不樂、頻申、缺呿、食不調、心昧劣性是。

     諸比丘!心昧劣者,即令生未生之惛眠,或能令已生之惛眠增廣。

     四 諸比丘!我不見另有一法,能生未生之掉悔,或能令已生之掉悔增廣。

    諸比丘!此即心之不寂靜。

     諸比丘!心不寂靜者,即令生未生之掉悔,或能令已生之掉悔增廣。

     五 諸比丘!我不見另有一法,能生未生之疑,或能令已生之疑增廣。

    諸比丘!此即不如理之思惟。

     諸比丘!不如理思惟者,即能生未生之疑,或能令已生之疑增廣。

     六 諸比丘!我不見另有一法,能令未生之欲不生,能令已生之欲斷者。

    諸比丘!此即不淨相。

     諸比丘!如理思惟不淨相者,即未生之欲令不生,或能令已生之欲斷。

     七 諸比丘!我不見另有一法,能未生之瞋令不生,或能令已生之瞋斷者。

    諸比丘!此即慈心之解脫。

     諸比丘!如理思惟慈心之解脫者,即未生之瞋令不生,或能令已生之瞋斷。

     八 諸比丘!我不見另有一法,能令未生之惛眠不生,或能令已生之惛眠斷者。

    諸比丘!此即發勤、精進、勇猛。

     諸比丘!發勤者即未生之惛眠令不生,或能令已生之惛眠斷。

     九 諸比丘!我不見另有一法,能令未生之掉悔不生,或能令已生之掉悔斷者,諸比丘!此即心之寂靜。

     諸比丘!心寂靜者,即未生之掉悔令不生,或能令已生之掉悔。

     一〇 諸比丘!我不見另有一法,能令未生之疑不生,或能令已生之疑斷者,諸比丘!此即如理思惟。

     諸比丘!如理思惟者,即未生之疑令不生,或能令已生之疑斷。

    ” 第三 無堪忍品 一 “諸比丘!我不見其他有一無修無堪忍之法,諸比丘!此即是心。

     諸比丘!心者,即無修無堪忍者。

     二 諸比丘!我不見其他有一修堪忍之法,諸比丘!此即是心。

     諸比丘!心者,即修為堪忍者是。

     三 諸比丘!我不見其他有一不修時,則能成大無利之法,諸比丘!此即是心。

     諸比丘!不修之心者,能成大無利者。

     四 諸比丘!我不見其他有一已修時,則能成大利之法,諸比丘!此即是心。

     諸比丘!已修之心者,能成大利者。

     五 諸比丘!我不見其他有一無修無顯者,能成大無利之法,諸比丘!此即是心。

     諸比丘!無修無顯之心者,能成大無利者。

     六 諸比丘!我不見其他有一已修已顯之時,能成大利之法,諸比丘!此即是心。

     諸比丘!已修已顯之心者,能成大利者。

     七 諸比丘!我不見其他有一無修無多所作時,能成大無利之法,諸比丘!此即是心。

     諸比丘!無修無多所作之心者,能成大無利者。

     八 諸比丘!我不見其他有一已修已多所作時,能成大利之法,諸比丘!此即是心。

     諸比丘!已修已多所作之心者,能成大利者。

     九 諸比丘!我不見其他有一無修無多所作時,能成引苦之法,諸比丘!此即是心。

     諸比丘!無修無多所作之心者,能成引苦者。

     一〇 諸比丘!我不見其他有一已修已多所作時,能成引樂之法,諸比丘!此即是心。

     諸比丘!已修已多所作之心者,能成引樂者是。

    ” 第四 無調品 一 “諸比丘!我不見另有一法于無調時,能成大無利者,諸比丘!此即是心。

     諸比丘!無調之心者,能成大無利者。

     二 諸比丘!我不見另有一法于有調之時,能成大利者,諸比丘!此即是心。

     諸比丘!有調之心者,能成大利者。

     三 諸比丘!我不見另有一法于無守之時,能成大無利者,諸比丘!此即是心。

     諸比丘!無守之心者,能成大無利者。

     四 諸比丘!我不見另有一法于有守之時,能成大利者,諸比丘!此即是心。

     諸比丘!有守之心者,能成大利者。

     五 諸比丘!我不見另有一法于無護之時,能成大無利者,諸比丘!此即是心。

     諸比丘!無護之心者,能成大無利者。

     六 諸比丘!我不見另有一法于有護之時,能成大利者,諸比丘!此即心是。

     諸比丘!有護之心者,能成大利者。

     七 諸比丘!我不見另有一法于無防之時,能成大無利者,此即心是。

     諸比丘!無護之心者,能成大無利者。

     八 諸比丘!我不見另有一法于有防之時,能成大利者,諸比丘!此即心是。

     諸比丘!有防之心者,能成大利者。

     九 諸比丘!我不見另有一法于無調、無守、無護、無防之時,能成大無利者,諸比丘!此即心是。

     諸比丘!無調、無守、無護、無防之心者,能成大無利者。

     一〇 諸比丘!我不見另有一法于有調、有守、有護、有防之時,能成大利者,諸比丘!此即心是。

     諸比丘!有調、有守、有護、有防之心者,能成大利者。

    ” 第五 向與隐覆之品 一 “諸比丘!譬如向于稻芒或麥芒之彼方者,以手壓撫,以足踩踏,手足壞裂而出血者,無有是處。

    何以故?諸比丘!因為稻芒向于彼方者。

     諸比丘!正如是,若彼比丘以向謬方之心破無明,生明,證涅槃者,無有是處。

    何以故?諸比丘!因為心向于謬方。

     二 諸比丘!譬如向于稻芒或麥芒之此方者,以手壓撫,或以足踩踏,手足壞裂而出血者,則有是處。

    何以故?諸比丘!因為稻芒向于此方者。

     諸比丘!正如是,若彼比丘必須以向正方之心破無明,生明,證涅槃者。

    則有是處。

    何以故?諸比丘!因為心向于正方。

     三 諸比丘!于此世,我以心而知[他]心,如是而識心污之一類人。

    此類人,今若死,[則堕地獄,]猶如被執置于地獄中者。

    何以故?諸比丘!彼心是污故。

     又諸比丘!心污故,此類有情,于此世身壞,死後,當生無幸處、惡趣、險難處、地獄。

     四 諸比丘!于此世,我以心而知[他]心,如是而識心淨之一類人。

    此類人,今若死,[則生天,]猶如被執置于天中者。

    何以故?諸比丘!彼心是淨故。

     又諸比丘!心淨故,此類有情,于此世身壞,死後,當生善趣、天界。

     五 諸比丘!譬如有濁、污、混泥之池,有眼人立于岸,不得見牡蛎、貝、砂礫,乃至或泳或止之魚群。

    何以故?諸比丘!彼水濁故。

     諸比丘!正如是,若彼比丘以濁心,能知自利、或知他利、或知俱利、或可充分證知超越人教之殊勝聖智見者,無有是處。

    何以故?諸比丘!彼心濁故。

     六 諸比丘!譬如有澄清、不濁之池,有眼人立于岸,可得見牡蛎、貝、砂礫,乃至或泳或止之魚群。

    何以故?諸比丘!彼水不濁故。

     諸比丘!正如是,若彼比丘,以無濁之心,能知自利、或知他利、或知俱利、或可充分證知超越人教之殊勝聖智見者,則有是處。

    何以故?諸比丘!彼心無濁故。

     七 諸比丘!譬如渚樹之種類中,栴檀以柔和堪用而稱第一。

    諸比丘!正如是,我不見有另一法能如是之為所修習,為所複習而成為柔和且堪用者。

    諸比丘!此即是心。

     諸比丘!心是為所修習,為所複習而成為柔和且堪用者。

     八 諸比丘!我不見另有一法容易轉者。

    諸比丘!此即是心。

    諸比丘!心之如何容易轉,極難作比況。

     九 諸比丘!心者,是極光淨者,卻為客随煩惱所雜染。

     一〇 諸比丘!心者,是極光淨者,能從客随煩惱解脫。

    ” 第六 彈指品 一 “諸比丘!心者,是極光淨者,卻為客随煩惱所雜染,而無聞之異生,不能如實解,故我言無聞之異生不修心。

     二 諸比丘!心者,是極光淨者,能從客随煩惱得解脫,而有聞之聖弟子能如實解,故我言有聞之聖弟子修心。

     三 諸比丘!雖一彈指頃,若比丘能發慈心者,則諸比丘!此比丘靜慮而不緻空,可謂有資格為師之教誡、教授、食國之施食,何況于數數發慈心。

     四 諸比丘!雖一彈指頃,若比丘能修慈心者,則諸比丘!此比丘靜慮而不緻空,可謂有資格為師之教誡、教授、食國之施食,何況于數數修慈心。

     五 諸比丘!雖一彈指頃,若比丘能思惟慈心者,則諸比丘!此比丘靜慮而不緻空,可以謂有資格為師之教誡、教授、食國之施食,何況于數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