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三玄甲胄棄置路傍。

    到今日隻好唱個自來腔清平樂。

    謂我福輕有愧累君忍垢無涯大事既已了畢一齊歸堂吃茶。

     覺初慶悟禅本師壽請上堂。

    雲門倒腹傾腸說個最初方便。

    休将禅道商量。

    莫作迷悟判斷。

    為從僧祇劫來。

    随汝所求無厭好看大夢覺時始快平生志願。

    拈拄杖曰。

    百千三昧無量義門皆從者裡流出。

    無量壽如來竭盡神機思也不可思算也不可算。

    嶺梅臘後最先開。

    吹動春風香滿院。

    卓拄杖一下。

     除夜小參。

    靜地籌思鬧叢觀。

    望鍋邊分飯。

    碗上添羹冬殘歲暮無非豐儉随家。

    事絕理融總要函蓋相應。

    蓋循途守轍底自謂生鐵鑄成脊梁。

    純鋼煉就骨力。

    彼此不敢是非。

    今昔莫能移易。

    事事仍舊規。

    法法住本位。

    各各不相知。

    彼彼不相到。

    殊不知到得者般境界。

    正恐諸事煎逼不得安閑。

    惟有奔逸絕塵底漢。

    臘月三十日到來。

    一切人說不來者好肆縣河之辨。

    一切人行不去者獨跨通霄之步。

    不妨拿三道五一味豎抹橫該。

    欲知達磨于普通年間十萬裡來心上為着何事。

    是人眼裡有珠。

    那個口中無舌。

    喝。

     複舉香林因僧問。

    如何是衲衣下事。

    林曰臘月火燒山。

    師曰香林惟将尋常活計任意施為。

    大似推車撞壁将無作有。

    以緻天下尊宿互相激揚。

    紛纭酬醋簡點将來。

    譬如飲大海中水随量而止。

    衲衣下事何曾夢見。

    今夜如有僧問雲門。

    如何是衲衣下事。

    但向他道火爐邊坐成佳話。

    玉燭歌清聽野樵。

     元旦上堂。

    威音那畔嘉猷古佛堂前景緻。

    冠古冠今無異。

    徹頭徹尾常新。

    乃擊拂子一下曰。

    山僧今日盡情托出了也。

    有力大人能擔荷得去。

    将舊時窠臼一腳趯翻。

    别轉機輪全體作用。

    熙然布劫外祥光。

    廓爾轉域中泰運。

    國治邦甯民安物阜。

    祖園春燠法海冰融。

    萬彙俱遂欣榮四生。

    均陶化日世界一時平等。

    聖凡曾不異同。

    衲僧家己事未得發明。

    他緣不能湊合。

    不必深憂重慮。

    何謂。

    皇風一片渾無畛。

    春色千奇在繡楹。

     肅衆上堂。

    細吹無孔笛。

    亂打寬皮鼓。

    酽茶八九杯。

    戲笑三五日。

    觀音大士從傍破顔拊掌大聲喝彩道。

    佛之心兮不覆藏。

    祖之髓兮都擠出。

    境界風所高。

    般若力愈大。

    文殊普賢正言厲色曰。

    汝等以思惟心測度如來大圓覺海。

    如人以手撮摩虛空。

    隻益自勞無濟于事。

    三個老古錐互相争論不已。

    拄杖子聽見乃以直判斷曰。

    觀音大士固然和以優賢不應以冬瓜印子妄搭。

    文殊普賢雖是肅以莅衆未免法令過嚴。

    各與三十棒趁出。

    且道利害在甚麼處。

    不見道執之失度。

    必入邪路。

     退院小參。

    鈍牯輪耕祖父田。

    茫茫業識已三年。

    苔路滑蹄恒自忖。

    芒繩纏鼻任人牽。

    盤旋泥水真堪笑。

    憔悴風霜孰可憐。

    上下人情慵浃洽。

    紛纭毀譽理當然。

    利生接物同春夢。

    救弊扶危歎力綿。

    正法凋殘心耿耿。

    祖園仍複草芊芊。

    定策籌時勤舊智。

    搪風抵露股肱賢。

    梵宮雍肅帡幪德。

    龍象飽參檀信緣。

    惟我羞慚深細想。

    曾無一得好流傳。

    慶快犁耙離項背。

    輕身至樂勝三禅。

    此去優遊無變異。

    垂楊芳草看雲眠。

    更問渠侬端的處。

    月在青天水在川。

     複舉金峰和尚上堂曰。

    事存函蓋合理應箭鋒拄還有人道得麼。

    若有出來道得相應金峰分半院與他住。

    時有僧才出。

    峰曰相見易得好共住難為人。

    便下。

    座師曰。

    稽功必以事為的。

    論賞必以言為符。

    者僧不諒才度能将強據而驟奪之。

    金峰不考功審績。

    既許與而複吝惜。

    從古到今不能清楚。

    山僧不似金峰有口無心。

    有一句子千聖莫分彼此。

    萬人難辨去留。

    有人道得恰好。

    雲門院子盡情分付。

    設有人出但曰且緩緩着。

    今日天晚總到明朝交代。

     退院上堂。

    僧問久親猊座。

    未敢輕扣玄音。

    末後當陽要聞法王獅奏。

    師曰仙子持金碗。

    佳人罷錦梭。

    曰果然塗山鑒水非同調。

    别有驚天動地聲。

    師曰上座固樂矣。

    山僧也快哉。

    曰隻如雙鳳淩巢一龍出海又作麼生。

    師曰日後再來有人與你道乃曰三載濫竽慚色既多面上。

    寸功匪立恢崇徒切心中。

    一言有乖于度。

    大違上祖典谟。

    一行不蹈于常。

    知辱先師化軌。

    所以高低普應莫非合水和泥。

    毀譽不移正是将南作北。

    田頭也到地上也到。

    閑時也說忙處也說。

    可謂徹骨徹髓盡心盡力了也。

    若據明眼證驗将來。

    卻道怠玩過時陶鑄洪規弛廢。

    不以佛法為事。

    有失龍象所望。

    不覺抓着山僧痛處。

    隻得向法堂前高聲唱道。

    大衆大衆如是如是。

    要識他家全意氣。

    飛鴻踏雪思優遊。

    (叙謝不錄)。

     複舉長慶棱和尚拈拄杖示衆曰。

    識得者個一生參學事畢。

    雲門偃曰識得者個為甚不肯住。

    師曰一個得少為足。

    一個貪多無厭。

    二大老終非大人作略。

    山僧則不然。

    蓦拈拄杖曰。

    識得者個青山養拙不為晚。

    綠水盟心未是遲。

     蔗庵範禅師語錄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