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洪山實情,慶幸嫩草承趺坐,長松響梵音。
昔年遊履處,曆曆總記得。
山僧素承愛教,敢忘提攜。
鄭州梨,青州棗,别地果實。
雲門餅,趙州茶,從上馊殘。
總總不成供養,隻得将缽袋裡所藏一品,聊呈漆器。
非大師知我,鮮有不唾而擲之者。
遂擡手雲,啰邏招啰,邏哩啰邏。
搖顧左右雲,且道是甚物事。
成家當日原無物,知味今朝隻有師。
便下座。
為徐太夫人本淨道人對靈小參。
拈拄杖雲,金剛寶劍,截結使纏縛之憂。
卓一卓雲,般若智光,破生死昏迷之暗。
修短夭壽,出沒縱橫,何去何來。
離名離相,迥絕依倚,放之自然。
苟能一念不落諸緣,便可多方随流認性。
鳥啼無關花落,水綠讵礙山青。
密密綿綿,惺惺曆曆。
既歸根以得旨,宜就位而轉身。
且道即今孝子徐尊顯,迎請山僧升座說法,以資先慈本淨道人。
高超三界,獨步大方。
觌面相親,可曾見否。
遂喝一喝雲,撒手到家人不識,九蓮開合自莊嚴。
竟陵吳太夫人死心覺道人七十壽誕。
請就湖亭升座。
靈機密運,妙智無私。
一句當陽,萬仞壁立。
迥超物表,透出形聲。
高于天而生天,厚于地而育地。
即衆生境界中,作不思議事。
向塵勞窠窟裡,放無畏寶光。
暧顧大衆雲,總是個娘生面目。
三百六十骨節,巍巍卓立。
八萬四千毛竅,孔孔洞彰。
一日十二時,一歲十二月,陰陽寒暑語默動靜種種三昧,皆吾心之常分,非有假于他術也。
今朝東湖園庭有齋,乃吳太夫人本覺道人七十誕辰飯僧營供。
特請山僧升座說法,利益一切。
洪山口門闊大,已如實說了。
現前諸仁,複雲何贊歎。
苟或贊歎不盡,無量壽王如來從山僧舌本上湧出,全身重伸其義。
汝等谛聽,善思念之。
遂震聲一喝雲,百年三萬六千日,日日日頭東畔出。
六根門頭常放光,各各具有大威德。
複喝一喝,下座。
中秋上堂。
舉馬祖西堂百丈南泉玩月次。
祖雲,正恁麼時如何。
堂雲,正好供養。
丈雲,正好修行。
泉拂袖便行。
祖雲,經入藏,禅歸海,惟有普願獨超物外。
師雲,此夜一輪滿,清光何處無。
正恁麼時,馬家父子看即有分。
其奈老簸箕不耐閑情,教人捏目,引出者一隊弄光影漢。
說好供養,掉棒打月。
說好修行,水中撈月。
兩個既然漏逗,一個又更懡 ,拂袖便行,猶存護惜。
道經入藏,禅歸澥,惟有普願獨超物外。
大似憐兒不覺醜。
洪山今日中秋,門戶未緻寥寂。
亦不要好供養,亦不用好修行。
但搭得幾個雲門糊餅,烹得數碗趙州濃茶。
大底大圓,小底小圓。
有功者罰,無功者賞。
諸人拂袖便行,總與本分草料。
打七上堂。
大事未明,如喪考妣。
相罵饒你接嘴。
大事已明,如喪考妣。
相唾饒你潑水。
拈卻缽盂匙箸,吃飯不得。
并卻咽喉唇吻,出氣不得。
諸人也沒量罪過,山僧也沒量罪過,拄杖子也沒量罪過。
遂拈起拄杖雲,罪過深,複何憑。
提來勝得豐城劍,報盡人間兩不平。
下座。
上堂。
好諸和尚子。
千山雲靜,遍野風清。
掃門葉下舊林堆,對客泉飛深澗響。
個個抱荊山之壁,人人懷滄海之珠。
斡旋佛祖樞機,提掇衲僧巴鼻。
透頂透底,亘古亘今。
即有為而顯無為,借俗谛而見真谛。
不遺一物,不立一塵。
鹹承此個威光,特示大人境界。
乃鼓掌三下雲,自從舞得三台後,拍拍原來總是歌。
上堂。
供養百千諸佛,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
者樣說話,直是好笑。
舉世間人眼睛鼻孔最親最近。
喜則滿面生光,怒即雙眉陡豎。
開口未全抛,舉意便知有。
好所好,碓嘴生華。
惡所惡,佛面百醜。
阿那個是無心者。
蓦指露拄雲,你是腳跟點地底。
近前來,解開胸懷道一句看。
良久,自掴口雲,幾令教壞人家男女。
比丘湛源薦親,請上堂。
有情之本,依智海以為源。
含識之流,總法身而成體。
要識此源麼。
以拂子作流水勢雲,不離當處嘗湛然,覓即知君不可見。
要識此體麼。
擊禅床雲,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澄澄絕照,凜凜孤危。
本生父母,處處逢渠。
現前諸人,莫不是爺娘養底,未必鐵打心肝,因甚全忘奉重。
山僧慈悲之故,與你直截提撕。
遂拈拄杖卓一卓雲,為人子,止于孝。
諸山師友見訪,請上堂。
與麼來者,風生百谷。
不與麼來者,水肅千江。
與麼不與麼來者,日照寒光澹。
不與麼與麼來者,山搖翠色新。
拈拄杖卓一卓雲,者裡捱開線路,便見自他一緻,賓主互融。
以白雲為蓋,以流泉作琴。
松間石上,不妨舉古論今。
水際山颠,豈礙抛沙撒土。
會心處,萬象開顔。
點頭時,森羅起舞。
敢問諸仁,畢竟其中事作麼生。
良久雲,謾說人情如太華,人情難比道情高。
上堂。
拈拄杖卓一卓雲,心不是佛,佛與心俱非。
又卓一卓雲,智不是道,道與智俱遣。
山門外石幢子,雨洗風吹青又黃。
猝然讨他頭鼻不着,祗如缽盂口向天,露拄腳踏地,從來不曾轉變。
你道又成得甚麼邊事。
喝一喝。
俞昭禅師語錄卷之四(終)
昔年遊履處,曆曆總記得。
山僧素承愛教,敢忘提攜。
鄭州梨,青州棗,别地果實。
雲門餅,趙州茶,從上馊殘。
總總不成供養,隻得将缽袋裡所藏一品,聊呈漆器。
非大師知我,鮮有不唾而擲之者。
遂擡手雲,啰邏招啰,邏哩啰邏。
搖顧左右雲,且道是甚物事。
成家當日原無物,知味今朝隻有師。
便下座。
為徐太夫人本淨道人對靈小參。
拈拄杖雲,金剛寶劍,截結使纏縛之憂。
卓一卓雲,般若智光,破生死昏迷之暗。
修短夭壽,出沒縱橫,何去何來。
離名離相,迥絕依倚,放之自然。
苟能一念不落諸緣,便可多方随流認性。
鳥啼無關花落,水綠讵礙山青。
密密綿綿,惺惺曆曆。
既歸根以得旨,宜就位而轉身。
且道即今孝子徐尊顯,迎請山僧升座說法,以資先慈本淨道人。
高超三界,獨步大方。
觌面相親,可曾見否。
遂喝一喝雲,撒手到家人不識,九蓮開合自莊嚴。
竟陵吳太夫人死心覺道人七十壽誕。
請就湖亭升座。
靈機密運,妙智無私。
一句當陽,萬仞壁立。
迥超物表,透出形聲。
高于天而生天,厚于地而育地。
即衆生境界中,作不思議事。
向塵勞窠窟裡,放無畏寶光。
暧顧大衆雲,總是個娘生面目。
三百六十骨節,巍巍卓立。
八萬四千毛竅,孔孔洞彰。
一日十二時,一歲十二月,陰陽寒暑語默動靜種種三昧,皆吾心之常分,非有假于他術也。
今朝東湖園庭有齋,乃吳太夫人本覺道人七十誕辰飯僧營供。
特請山僧升座說法,利益一切。
洪山口門闊大,已如實說了。
現前諸仁,複雲何贊歎。
苟或贊歎不盡,無量壽王如來從山僧舌本上湧出,全身重伸其義。
汝等谛聽,善思念之。
遂震聲一喝雲,百年三萬六千日,日日日頭東畔出。
六根門頭常放光,各各具有大威德。
複喝一喝,下座。
中秋上堂。
舉馬祖西堂百丈南泉玩月次。
祖雲,正恁麼時如何。
堂雲,正好供養。
丈雲,正好修行。
泉拂袖便行。
祖雲,經入藏,禅歸海,惟有普願獨超物外。
師雲,此夜一輪滿,清光何處無。
正恁麼時,馬家父子看即有分。
其奈老簸箕不耐閑情,教人捏目,引出者一隊弄光影漢。
說好供養,掉棒打月。
說好修行,水中撈月。
兩個既然漏逗,一個又更懡 ,拂袖便行,猶存護惜。
道經入藏,禅歸澥,惟有普願獨超物外。
大似憐兒不覺醜。
洪山今日中秋,門戶未緻寥寂。
亦不要好供養,亦不用好修行。
但搭得幾個雲門糊餅,烹得數碗趙州濃茶。
大底大圓,小底小圓。
有功者罰,無功者賞。
諸人拂袖便行,總與本分草料。
打七上堂。
大事未明,如喪考妣。
相罵饒你接嘴。
大事已明,如喪考妣。
相唾饒你潑水。
拈卻缽盂匙箸,吃飯不得。
并卻咽喉唇吻,出氣不得。
諸人也沒量罪過,山僧也沒量罪過,拄杖子也沒量罪過。
遂拈起拄杖雲,罪過深,複何憑。
提來勝得豐城劍,報盡人間兩不平。
下座。
上堂。
好諸和尚子。
千山雲靜,遍野風清。
掃門葉下舊林堆,對客泉飛深澗響。
個個抱荊山之壁,人人懷滄海之珠。
斡旋佛祖樞機,提掇衲僧巴鼻。
透頂透底,亘古亘今。
即有為而顯無為,借俗谛而見真谛。
不遺一物,不立一塵。
鹹承此個威光,特示大人境界。
乃鼓掌三下雲,自從舞得三台後,拍拍原來總是歌。
上堂。
供養百千諸佛,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
者樣說話,直是好笑。
舉世間人眼睛鼻孔最親最近。
喜則滿面生光,怒即雙眉陡豎。
開口未全抛,舉意便知有。
好所好,碓嘴生華。
惡所惡,佛面百醜。
阿那個是無心者。
蓦指露拄雲,你是腳跟點地底。
近前來,解開胸懷道一句看。
良久,自掴口雲,幾令教壞人家男女。
比丘湛源薦親,請上堂。
有情之本,依智海以為源。
含識之流,總法身而成體。
要識此源麼。
以拂子作流水勢雲,不離當處嘗湛然,覓即知君不可見。
要識此體麼。
擊禅床雲,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澄澄絕照,凜凜孤危。
本生父母,處處逢渠。
現前諸人,莫不是爺娘養底,未必鐵打心肝,因甚全忘奉重。
山僧慈悲之故,與你直截提撕。
遂拈拄杖卓一卓雲,為人子,止于孝。
諸山師友見訪,請上堂。
與麼來者,風生百谷。
不與麼來者,水肅千江。
與麼不與麼來者,日照寒光澹。
不與麼與麼來者,山搖翠色新。
拈拄杖卓一卓雲,者裡捱開線路,便見自他一緻,賓主互融。
以白雲為蓋,以流泉作琴。
松間石上,不妨舉古論今。
水際山颠,豈礙抛沙撒土。
會心處,萬象開顔。
點頭時,森羅起舞。
敢問諸仁,畢竟其中事作麼生。
良久雲,謾說人情如太華,人情難比道情高。
上堂。
拈拄杖卓一卓雲,心不是佛,佛與心俱非。
又卓一卓雲,智不是道,道與智俱遣。
山門外石幢子,雨洗風吹青又黃。
猝然讨他頭鼻不着,祗如缽盂口向天,露拄腳踏地,從來不曾轉變。
你道又成得甚麼邊事。
喝一喝。
俞昭禅師語錄卷之四(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