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會譯

關燈


    又瑜珈師地論雲。

    劫盡之時。

    阿彌陀佛四字。

    世間無能念全。

    或能一字。

    或能二字。

    若有能念全四字者。

    即為天人師。

    是知法愈末。

    則根愈鈍。

    又法苑珠林。

    言餓鬼地獄。

    有菩薩憫之。

    教以念佛。

    皆不成聲。

    或以佛号寫其手掌。

    字不能現。

    是知業障愈重。

    則信受愈難。

    故人身難得。

    佛法難聞。

    況淨土橫超三界。

    至易簡。

    至難信。

    佛經末丁甯告戒以難中之難。

    無過此難。

    讀者當發深慶幸深悲恐。

    方不負金口囑付之苦心也)。

     汝等當受持我語。

    廣流末法。

    毋令斷絕。

     爾時世尊說此經已。

    無量衆生。

    皆發無上正覺之心。

    萬二千那由他人。

    得清淨法眼。

    二十二億諸天人民。

    得阿那含果。

    八百比丘。

    漏盡意解。

    四十億菩薩。

    得不退轉。

    以宏誓功德。

    而自莊嚴。

    于将來世。

    當成正覺。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

    六種震動。

    光明普照十方國土。

    百千音樂。

    自然而作。

    無量妙華。

    雨滿虛空。

    佛說是經已。

    尊者阿難。

    及彌勒菩薩。

    天龍八部。

    一切大衆。

    皆大歡喜。

    信受奉行(此用魏宋二譯)。

     觀無量經叙 蓮池大師之不疏十六觀經。

    以有智者之疏。

    四明尊者之鈔也。

    天台以三觀三谛。

    釋一切經。

    而于是經尤切。

    一心三觀者為能觀。

    一境三谛者為所觀。

    然即佛即心。

    即心即境。

    則所即是能。

    能即是所。

    初無彼此之别。

    台宗一色一香。

    無非中道。

    所謂即妄全真。

    況我佛依正。

    無上勝境乎。

    但在行人根器不同。

    修持有序。

    則有次第三觀。

    一心三觀之别。

    次第三觀者。

    從空入假。

    從假入空。

    從空入中。

    此經先觀依正。

    日水冰地。

    寶樹樓台。

    以漸及觀金容。

    因以漸契心源也。

    一心三觀者。

    即假即空即中。

    諸佛正遍知海。

    從心想生。

    故行者觀佛時。

    此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相好。

    則無次第之可言矣。

    徹悟禅師語錄曰。

    觀經是心作佛。

    是心即佛。

    此言較之宗門見性成佛。

    尤為直捷。

    何者。

    以成佛難而作佛易也。

    見佛時即成佛時。

    知此則以彌陀之自性。

    念自性之彌陀。

    以淨土之惟心。

    念惟心之淨土。

    而淨業純是第一義谛矣。

    古德曰。

    諸佛心内衆生。

    塵塵極樂。

    衆生心内諸佛。

    念念證真。

    自非用志不分。

    絕利一源者。

    豈易語此哉。

    但需依經次第。

    谛審觀境。

    如對目前。

    自然定中夢中。

    默為感應。

    心境圓融。

    入不思議。

    略述指歸。

    以告持誦是經者。

     菩薩戒弟子魏承貫謹叙 問觀佛依正之時。

    不可念佛号乎。

    曰是何言也。

    如落日蓮華。

    此方所有。

    觀之易現。

    至于觀水觀冰。

    不過江河湖蕩之水。

    已難成天水相接。

    琉璃世界之象。

    況七寶之樹。

    八功德之水。

    若非求佛加被。

    于夢寐之中現之。

    豈凡夫心想所能現乎。

    至于觀三聖金容之時。

    則觀佛之日。

    必須終日念佛名。

    觀二大士之日。

    必須終日念二大士之名。

    是觀佛念佛。

    兩不可離也。

    念佛在一心不亂。

    今口中念佛。

    而心觀依正。

    并非二用其心也。

     問觀佛不至有魔。

    而各觀皆防邪觀者。

    何也。

    曰。

    此非邪魔之謂。

    如觀水冰而現落日。

    觀寶樹而現蓮華。

    所現與所觀不相應。

    不得即以為正觀也。

     觀經于觀佛法門。

    備極婆心。

    恐相好太多。

    衆生無由入也。

    則教以從一相好入。

    先觀眉間白毫。

    又恐佛法界身。

    非凡夫心力所能攝也。

    則教以先觀丈六金身立池水上。

    至于普觀。

    想此身生于西方極樂世界蓮華中趺坐。

    華開見佛。

    遍覽依正。

    此則在前此白毫丈六兩觀既成之後。

    非上上根器。

    不得見此。

    有能以法界性。

    觀法界身者。

    則心可契此矣。

     魏承貫謹記 阿彌陀經叙 彌陀一經。

    得雲栖大師疏鈔。

    可謂大湧細入。

    盡美盡善矣。

    大師以乘願再來之人。

    為淨業中興教主。

    後學仰鑽不暇。

    何敢置議。

    惟科判太多。

    初心難入。

    故為疏鈔節要。

    删繁就簡。

    于大師之精華。

    實一字不遺焉。

    夫念佛之聲。

    或默持。

    或金剛持。

    或經行閉關時持。

    其聲至近也。

    去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十萬億刹外。

    豈能得聞。

    乃念者往生。

    不念者不得往生。

    豈非無邊刹海。

    自他不隔于毫端乎。

    又念佛之念。

    惟自知之。

    何故一心不亂者往生。

    散心不一者不得往生。

    豈非十世古今。

    始終不離于當念乎。

    藕益大師彌陀要解。

    自十方佛贊以後。

    即判為流通。

    良為直捷。

    可以并行。

    惟其弟子成時作淨土十要序。

    專主持名。

    而斥觀想參究之非。

    其言譬如魇人。

    不可照以燈燭。

    照則失心。

    止宜喚其本名。

    自然醒寤。

    夫魇人待他人喚醒。

    與醒人之觀佛依正。

    即心即佛者。

    何可同年而語。

    又斥參究之人。

    曰纖兒得些活計。

    急須吐棄無餘。

    此謂參念佛是誰話頭。

    難起疑情。

    故有是詞。

    若其他話頭公案。

    多可逆流而入。

    直徹真源者。

    上品上生。

    即契無生法忍。

    上品中生。

    亦必契第一義谛。

    雲栖師禅關策進。

    以制心一處。

    無事不辦。

    為參究之要。

    其疏鈔中言言歸性。

    昔有人問雲栖師者曰。

    參禅與念佛二事。

    還可通融否。

    師應聲曰。

    若言是兩事。

    用得通融着。

    請舉之以告持誦是經者 菩薩戒弟子魏承貫謹叙 雲栖法彙。

    或問一心不亂。

    有理一心。

    有事一心。

    倘但得事一心。

    未得理一心。

    何如。

    曰。

    但得事一心。

    亦必往生。

    又問未得事一心。

    何如。

    曰。

    不得事一心。

    難以往生。

     有但念阿彌陀佛四字者。

    有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者。

    然當閉關觀佛之時。

    若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十二字。

    尤尊重而心易專。

    蓋世人不解阿彌陀三字何義。

    念之易生玩。

    故須念十二字提醒之。

    苦樂明則欣厭易生也。

     夜眠默念。

    較旦晝尤心易專。

    初念時或夢穢垢恐怖。

    以心未一則境不淨也。

    久念則夢見佛境。

    或惺惺無夢。

    是心一而境淨也。

    夢寐時尚做不得主。

    而生死大事當前。

    能自主者。

    未之有也。

    故一心念佛者。

    先驗過夢覺關。

    而生死關。

    不必問矣。

    旦晝所念一不一。

    皆于夢寐征之。

    夢者心之影也。

     魏承貫謹記 普賢行願品叙 普賢菩薩行願品。

    乃華嚴一經之歸宿。

    非淨土一門之經也。

    華嚴以華藏世界海。

    諸佛微塵國。

    無量無邊。

    明心佛之無盡。

    何嘗專指極樂。

    然清涼疏。

    分信解行證。

    而自入法界品下。

    普賢告善财五十三參。

    遍遊佛國。

    得無量法門。

    皆證道之實。

    而末後獨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者。

    蓋以經十大願末。

    皆結曰。

    念念相續。

    無有間斷。

    身語意業。

    無有疲厭。

    則是并法界微塵數佛微塵數衆生而念之也。

    人以為念盡法界微塵之生佛。

    卒歸于彌陀。

    而不知自性彌陀之一心。

    本周乎法界。

    雲栖所謂傾華藏海水。

    入西方一蓮華中。

    曾不滿蓮之一蕊也。

    盡法界為一念。

    故為念中之王。

    修淨土而不讀行願品。

    則其教偏而不圓。

    故以殿四經之末。

    為淨土之歸宿。

    蓋念佛人至一心不亂。

    則千念萬念。

    并為一念。

    猶之煉乳出酪也。

    由一心之淨。

    而更念至于即假即空即中。

    離四句。

    絕百非。

    是事一心入理一心。

    猶從酪出酥也。

    從一念佛法門。

    遍通華藏海一切法門。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此從酥出醍醐也。

    世之以宗教輕淨土者。

    曷一誦普賢十大願王乎。

     菩薩戒弟子魏承貫謹叙 重刊淨土四經跋 予初聞佛法。

    惟尚宗乘。

    見淨土經論。

    辄不介意。

    以為着相莊嚴。

    非了義說。

    及見雲栖諸書。

    闡發奧旨。

    始知淨土一門。

    普被群機。

    廣流末法。

    實為苦海之舟航。

    入道之階梯也。

    無如兵燹之餘。

    僅見小本彌陀經。

    而于大本無量壽經。

    及十六觀經。

    迄不可得。

    适來金陵。

    獲見此本于王君梅叔處。

    覓之數年者。

    一旦得。

    之喜出望外。

    此本為邵陽魏公默深所輯。

    魏公經世之學人。

    所共知。

    而不知其本源心地。

    淨業圓成。

    乃由體以起用也。

    世緣将盡。

    心切利人。

    遂取無量壽經。

    參會數譯。

    删繁就簡。

    訂為善本。

    複以十六觀經及阿彌陀經普賢行願品。

    合為一集。

    名曰淨土四經。

    使世之習淨業者。

    但受此本。

    無不具足。

    自逆匪竄擾以來。

    其闆想不複存。

    今者廣募信施。

    重锓梨棗。

    庶幾魏公一片婆心。

    末學鹹受其惠。

    伏願世間修佛乘者。

    毋于淨土。

    便生輕慢。

    須信念佛一門。

    乃我佛世尊。

    别開方便普度群生之法。

    倘不知其義旨深微。

    但能谛信奉行。

    自有開悟之期。

    知其義者。

    正好一心回向。

    萬行圓修。

    轉五濁為蓮邦。

    證彌陀于自性。

    是則予之所厚望焉。

     同治五年佛成道日淨業弟子楊文會謹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