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綱目貫攝

關燈
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海。

    皆豎高十九佛剎微塵數世界。

    上齊寶雲。

    下齊寶地。

    最下極于風輪。

    統八極為法界。

    安立海之邊疆也。

    研究至此。

    至廣至大。

    無量無邊。

    斯乎似極。

    然猶未也。

    等而上之。

    尚有上下方故。

    若爾則彼華藏莊嚴世界海。

    浮幢之上。

    空曠無窮。

    複有風輪。

    (如平等住風輪有須彌山微塵數持上)大海(如普光海)華幢(如蕊香幢)剎海(如下華藏世界海)如是上行。

    過一剎海。

    複過十剎海。

    百千萬億超諸世數。

    乃至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剎海最上方。

    至於說佛種性。

    無有盡世界普智輪光明音佛所。

    (上方盡際)又複彼華藏莊嚴世界海最下風輪。

    名平等。

    住其風輪下。

    空曠莫測。

    複有諸浮幢(如寶光明種上二十層等)華王(如蕊香幢)香海(如普光海)風輪(如殊勝威光藏等須彌山微塵數)其下渡虛空。

    至第二剎海。

    (下方第二世界海也)又渡第三第四十百千萬。

    乃至非世所知。

    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海最下方。

    至於一切如來圓滿光普照世界虛空無礙相智幢王佛所。

    (下方至極)總法界十方而觀之。

    則華藏周匝得八數。

    上下得二數。

    如豎軸水車輪狀(上下孤豎如軸八方周辏如幅)及傘蓋形。

    如是揆之。

    亦未可為盡。

    何也。

    今會華藏為主。

    而十方乃有多剎塵數之伴。

    則上下諸佛剎海。

    豈獨無伴乎。

    是知經文含隐。

    詳夫上下方之剎海。

    一一各有衆多塵數剎海圍繞。

    亦如華藏。

    八方之數。

    如是則八方齊等。

    上下相當。

    風輪香海。

    重重相間。

    華王剎海。

    行行相稱。

    譬如百千大蓮華池。

    徧立空界。

    嗚呼孰能縱金剛翮。

    豁天眼光。

    而遊觀此廣大法界者哉。

    即使邁過斯界。

    四顧茫茫。

    而太虛空外複何物。

    即又複谛審谛觀十方剎海。

    亦非止此而已矣。

    是以諸佛境界廣大無邊。

    非入解脫得火三昧。

    莫能見之。

    為啟凡愚故。

    下本經文。

    略言毫末而已。

    (下本文亦未全。

    尚有十品。

    存於天竺)中上本經。

    當更有餘義。

    信乎須彌聚筆。

    大海量墨。

    莫能書也。

    十千塵偈。

    大地塵品。

    未足為多。

    原極于此。

    則情忘智絕。

    廓然無思矣。

    噫回視我輩叢爾之身心。

    寸靈之知覺。

    類夫酰雞處于太虛。

    浮區流於大海。

    存耶亡耶。

    恍乎惚乎。

    如夢想焉。

    如幻化焉。

    罔知所以然而然者也。

    故經雲。

    十方虛空。

    生汝心中。

    猶如片雲。

    點太清裡。

    如法界性。

    究竟圓滿。

    遍十方故。

    豈欺我哉。

    是故理極故令事廣。

    花大故省池深者也。

     又今将此娑婆世界四大部洲之寬廣。

    須彌山之高大名相。

    次第列明。

    此世界東西相對七十二萬裡。

    南北相對六十四萬裡。

    正中有須彌山。

    縱廣八萬四千由旬。

    七寶所成。

    正中天城名曰善見。

    是帝釋所居。

    四方四隅是三十三天所居。

    此天正名忉利天。

    又名帝釋天。

    又從須彌山。

    根上升一萬由旬。

    縱廣一萬由旬。

    是堅手天住。

    複上一倍繞山八千由旬。

    是持華鬘天住。

    複上一倍繞山四千由旬。

    是放逸天住。

    複上一倍繞山四千由旬。

    是日月星宿天住。

    複上一倍繞山四千由旬。

    是四王天住。

    從此複上四萬由旬至山頂。

    縱廣四萬由旬。

    又即從上升四萬由旬。

    有處如雲。

    七寶所成其猶大地。

    是夜摩天住。

    複上一倍或三十二萬由旬。

    有地如雲。

    是兜率天住。

    複上一倍或四十八萬由旬。

    有地如雲。

    是化樂天住。

    複上一倍或六十四萬由旬。

    有地如雲。

    是他化天住。

    次第乃至色究竟天住。

    悉以皆有其地如雲。

    毗昙論雲。

    色究竟天。

    從此天放一大石山。

    經六萬五十五百三十五季。

    中間無礙之處。

    下至閻浮提地。

    抑算高顯。

    總計該經若幹年之久遠。

    如四季一年。

    四十季十年。

    四百季百年。

    四千季千年。

    四萬季萬年。

    如上之季。

    總共抑算。

    該一萬六千三百八十三年。

    多三季。

    如是之高顯者也。

    又須彌山外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

    次第周匝。

    七重金山外。

    大鹹水海有四大洲八中洲數萬小洲。

    徧布安住。

    又鹹水海外。

    有小輪圍山。

    周匝圍繞。

    此四洲等皆一地所持。

    是為一世界輿地之圖也。

    又四部洲者。

    東弗于逮。

    南閻浮提。

    西瞿耶尼。

    北郁單越。

    又名東勝神洲。

    南贍部洲。

    西牛貨洲。

    北俱盧洲。

    釋迦如來居南贍部洲。

    五印土之中印土。

    最中之地。

    名迦毗羅國。

    淨飯王宮降誕。

    應化五印土中。

    轉大法輪。

    導化衆生。

    我輩所居。

    是此南贍部洲。

    邊疆之地。

    古名東震旦。

    國邊連大海。

    又論此界。

    下方虛空中。

    有大風輪。

    高一百六十萬由旬。

    以大由旬數之。

    一由旬八十裡。

    十由旬八百裡。

    百由旬八千裡。

    千由旬八萬裡。

    萬由旬八十萬裡。

    十萬由旬八百萬裡。

    又名八兆萬裡。

    如上一百六十萬由旬。

    叩算共計。

    該一百二十八兆萬裡。

    於是風輪。

    如是高顯者也。

    廣則與世界量等。

    又水輪高八十萬由旬。

    共計該六十四兆萬裡。

    如是之深寬。

    則與世界正等。

    又廣一百二十萬零三千四百五十由旬。

    總計該九十六兆二十七萬六千裡。

    此是一世界。

    而論高廣之說也。

    又金輪高三十二萬由旬。

    廣與水輪同。

    水上有風。

    吹轉此水。

    於上成金輪。

    如熟乳生膏。

    是名金輪。

    厚三洛叉。

    又地輪厚六十萬零八千由旬。

    共計該五十四兆零四萬裡。

    此上四輪所論。

    出因本經。

    俱舍論增一經法界安立圖所集。

    統立綱目。

    已竟。

     表贊四種法界體量形狀。

    就情達理。

    依心對境。

    初稿。

     理法界。

     理為法體  法是理用  體用雙彰  界為際限  理本清淨  法由理緻  理與法一  不真何待 故經雲。

    法界通化。

    一合理相(偈雲)。

     性體圓明理義彰  清淨法界界非方  真如寶相空明靜  太虛不出自性光 事法界。

     事因緣顯  造法由心  界定方位  共資菩美  事本無心  因境成有  事與理合  界得其宜 故經雲。

    事理通達。

    諸法無礙(偈雲)。

     事無大小随圓方  得法源底性清涼  對境因心成幻有  因緣合離各主張 理事法界。

     理事法三  通别各主  界為限齊  其法自立  三事差别  法無定相  界亦混亂  事無一定 故經雲。

    皆因無為法。

    而有差别(偈雲)。

     三事相合法無别  理事圓通法性闊  諸法如義空法界  無人無我無法說 事事法界。

     事事貫通  法法圓融  法界安立  歸心得所  事事各主  權衡綱宗  法界如然  自性如然 故經雲。

    實相無相。

    法界強名(偈雲)。

     事事貫通理如然  歸心得所自在觀  虛空法界歸性海  塵塵剎剎法法圓 又四種無礙法界偈頌。

     理障消除法性明  清淨無為複本真  實際理谛空無相  一體同觀法界身  事與法合理自明  心空及第悟圓音  大地山河空中影  二谛融通法惟心  理事雙彰性相明  塵沙法界總歸真  虛空無盡法無盡  理事法三共一心  事事無礙法法明  一性光中法界身  靜觀法界惟心現  塵塵剎剎總圓音 又一心開十種法界。

     諸佛以清淨為法界  一真法界湛寂圓融  菩薩以十度為法界  萬行莊嚴利濟群品  圓覺以因緣為法界  三世一念十二流轉  聲聞以四谛為法界  知苦斷集漏屍結解  諸天以福樂為法界  福盡人間散入諸趣  世人以事業為法界  功勳道德善惡兩途  修羅以瞋鬥為法界  瞋心不斷鬥诤難息  畜生以愚癡為法界  但念水草餘無所知  餓鬼以饑須為法界  服大咽小針降粒米  地獄以憂苦為法界  苦多樂少無時暫安 前立四種法界。

    初以理論。

    其事在中。

    次以事論。

    其理在中。

    又次以理事。

    合論於事。

    事在中。

    又次以事事。

    通論具理。

    一以貫之。

    所以事因理顯。

    理由事彰。

    理事交徹。

    諸法具備。

    若以法界論之。

    法界即世界之理也。

    世界即法界之事也。

    以世界具一切事。

    法界具一切理。

    理事具備。

    而世界成已。

    世界成已。

    法法物物全體顯露。

    故經雲。

    若入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惟心造。

    所以法界稱理。

    世界即事。

    理事圓通。

    一切無礙。

    又以虛空而論法界。

    虛空無盡。

    法界無邊。

    塵塵剎剎無盡之法界。

    莫不盡在虛空之中矣。

    又以法界而論虛空。

    法界無邊。

    虛空無盡。

    無窮無盡之虛空。

    莫不皆以法界而顯露之。

    若明法界。

    理須會虛空意。

    若明虛空。

    理實在法界中。

    故以法界虛空等無差别。

    事事無礙。

    法法圓融。

    镕成一體。

    一以貫之。

    法界如然。

    虛空如然。

    自性如然。

    理亦如然。

    真空法界。

    法界真空。

    雙收雙放。

    攝歸實際。

    實際性空。

    量等法界。

    故雲三界惟心萬法惟識。

    靜觀法界性。

    一切惟心造。

    又如何惟心造。

    然法界皆因四大所顯。

    四大有成有壞。

    有生有滅。

    皆是心心所發。

    生滅無住。

    操動不停。

    故有流轉。

    四大和合而世界成。

    四大散滅而世界壞。

    成住壞空。

    流轉無窮。

    所以釋迦世尊佛眼遙觀他心。

    洞鑒大地山河。

    微塵國土。

    有情無情。

    萬物萬法。

    天地人民。

    日月星辰。

    君臣父子。

    詩書禮樂。

    萬德斯備。

    又觀衆生。

    造種種業。

    受種種苦。

    生老病死。

    無解脫時。

    佛觀此已。

    頓發慈心。

    因緣時至。

    現大神變。

    從兜率宮。

    下降人間迦毗羅國淨梵王宮。

    降神母懷。

    十月誕生。

    [囗@力]的一聲。

    周行七步。

    目顧四方。

    一手指天。

    一手指地。

    自言天上天下惟吾獨尊。

    其年周昭王二十四甲寅歲。

    四月八日子時。

    十九出家。

    三十成道。

    說法四十九年。

    談經三百餘會。

    天人證果朦胧盡悟。

    一世功勳道德斯備。

    其所說一切法。

    為度一切衆。

    随衆生根性。

    而演說之前。

    以一心開十種法界。

    反覆論之。

    法界體量形狀。

    因衆生心有八萬四千塵勞善惡之造作。

    佛謂開八萬四千方便之法門。

    以種種方便因緣譬喻言辭。

    而敷演之。

    對病與藥。

    令一切衆生各得出滅一切生死之衆病。

    身心安樂。

    而證道果。

    皆以涅盤而滅度之故。

    所以法界而論世界。

    無法不備。

    又以世界而論法界。

    無事不周法。

    法其備。

    事事全周。

    而稱大法界也。

    故華嚴經偈雲。

    遮那妙體徧法界。

    以為身華藏莊嚴。

    等太虛而惟量。

    又偈雲。

    剎塵心量可數知。

    大海中水可飲盡。

    虛空可量風可系。

    無能盡歎佛功德。

    又雲。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

    泡影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是以(泉)識淺智愚。

    不揣鄙漏。

    而将四法。

    通途論之。

    略以大槩。

    名相事理。

    叙列一番。

    祈諸智者。

    再伸發明。

    以示将來。

    廣其見聞。

    開發慧性得大辯才者也。

     遂邑廣德寺釋子 永光 泉 敬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