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關燈
親。

    廓同法界。

    纖毫不得。

    故世人信不及也。

    且聖賢有現量。

    凡夫有比量。

    世間之法若是有者。

    何故一息不來。

    便同隔世。

    毫不可得。

    何止奄息合眼入夢。

    彼此不知。

    如此。

    則凡夫所信是假。

    聖賢所信是真。

    然有四種料揀。

    若信世間。

    不信出世間。

    者。

    是凡夫。

    信出世間。

    不信世間者。

    是二乘。

    二俱不信者。

    是愚人。

    二者俱信。

    是菩薩。

    然於初心菩薩。

    勢難兩兼。

    當先務其急。

    譬如攫金者不見人。

    探珠者不見水。

    一直勇進。

    得其金珠。

    然後可以利己利人。

    苟顧危亡。

    較利害。

    忖得失。

    思前後。

    則終莫可得也。

    修行之人亦複如是。

    家鄉名利得失恩愛。

    必須一割割斷。

    危亡利害。

    一切不顧。

    斯可直進。

    複須識病。

    所謂舍動求靜。

    驅昏敵散。

    厭事忻理。

    乃至六度萬行禅定解脫。

    以及佛之阿[少/兔]菩提。

    凡有大小名相。

    纖悉有重於心者。

    皆名障礙。

    故須一切斬斷。

    直使胸中常閑閑地。

    像個有氣死人相似。

    管教有日保任去在。

    不能如此。

    将個生死二事頓在面前。

    如手握太阿寶劍相似。

    毋論是非好惡。

    提起一揮。

    莫留朕迹。

    自然有入頭日也。

    餘不瑣瑣。

    各各珍重。

     普說。

    今人猶如蝼蟻入穴。

    疑為不是。

    又走出了。

    善知識說言。

    此原不是。

    何時得到穴中去。

     普說。

    今人胡喝亂喝。

    殊不知古人下一喝時。

    如舉烽火。

    諸侯皆至。

    如放号炮。

    伏兵齊起。

    不是容易的。

    若是纣王因媚妲己喜笑。

    漫舉烽火。

    後來真正有事。

    所舉烽火。

    諸侯亦皆謂是妄作而不至矣。

     茶話 雲門結制茶話。

    大衆。

    大凡衲子一動一靜。

    一出一入。

    俱要辨明題目。

    題目分明。

    則修道不緻混濫。

    何名題目。

    隻如辦茶。

    名為結制。

    夫結者結同志之友。

    制者制伏狂心。

    假如在家之士。

    無論善良。

    缁素有異。

    非在所結之内。

    便如出家師友攀緣名利。

    涉獵俗務者。

    亦非所結之内。

    惟有發上上志。

    同期出世。

    以生死為苦。

    以道德為懷。

    得失不動其心。

    名利不幹其慮。

    如是千萬中難得一二者。

    與其結之。

    是為生死之友也。

    其猶亂世結盟以拒群盜者。

    一苟得其友矣。

    若不立誓。

    制伏其心。

    雖結奚為。

    故須制其貪心嗔心癡心名利心是非心得失心挂礙心疑惑心狂亂心。

    一切制伏。

    不令再起。

    如一刀斬一握絲。

    一斬一切斷。

    更無不斷者。

    如是用心。

    不假功程。

    便同本得。

    天然自性。

    豈假強求。

    求得之者。

    得亦不真。

    說個用功。

    早遲八刻。

    苟無如是利根。

    且把本參話頭頓在面前。

    晝夜挨拶。

    以悟為期。

    忽爾開明。

    不枉今日之結友也。

    故茶猶齋。

    齋者齊也。

    齊心辦道以茶為制。

    春秋歃血立盟。

    實有仿於道人之意耳。

     茶話。

    凡學道者。

    猶如種禾。

    日日要見工程。

    以至收割已竟。

    方始放心。

    若是應種不種。

    當耘不耘。

    失其時序。

    欲望其收。

    蓋亦難矣。

    今時兄弟家。

    徒見古人一語之下。

    心地開通。

    半軸之中。

    義天朗曜。

    便向門頭戶底。

    學一轉兩轉語句。

    以當平生。

    參學。

    便乃放心自在。

    笑傲雲山。

    更不加功詢法。

    不亦難乎。

    未悟之人。

    且置而勿論。

    隻如已悟之人。

    豈肯便放其心。

    故曰大事已明。

    如喪考妣。

    故有牧牛之說。

    所言尋牛者即參扣話頭也。

    見迹者初見靜功也。

    見牛者即開悟見性也。

    放牛者斷習也。

    牛馴者習氣薄熟也。

    牛睡者忘功也。

    忘牛忘人者證二空也。

    返本還源者得正位也。

    經雲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

    即此位也。

    此乃猶是因心法身。

    未說報身。

    若論報身。

    曆劫熏修相好。

    方乃成佛。

    故梵語盧舍那。

    此雲福智圓滿。

    所以南泉石鞏等諸大老有牧牛之說。

    豈是如今這等容易。

    經教不明一卷。

    公案不透一則。

    出語大似醉人。

    一任便宜自在。

    規矩不循。

    威儀不整。

    於止靜時強坐一炷香。

    坐香才罷。

    便乃出外閑遊。

    乃雲無挂無礙。

    才上單來。

    便被昏沉。

    及與散亂。

    遞相溷擾。

    卻不奈何。

    即起寄心放逸。

    不知不覺把好光陰差過了也。

    山僧不解佛法。

    所說的都是老實事。

    若肯相悉。

    不枉同住。

    若不相信。

    莫謂山僧不說好。

     茶話。

    古人於朔望前一日。

    住持備茶者。

    謂之普茶。

    普會大衆叙半月之程。

    用考功績也。

    今時叢林。

    徒有備茶之禮。

    曾無考績之說。

    徒費檀信供奉之心。

    住持營辦之念。

    於事何益。

    且天下億萬之中。

    曾得一二出家。

    既出家已。

    千萬之中。

    得一二發心修行。

    既發心已。

    千萬之中。

    得一二坐禅。

    我等既已坐禅。

    不可因循度日。

    昨日已是差過。

    今日不可更踏其阱。

    須猛着精彩。

    此生決要了辦。

    不爾。

    則誓不休也。

    堂外者自作念雲。

    佛會難逢。

    福田難遇。

    大衆難值。

    我等盡心供給。

    不令乏少。

    倘彼得道。

    我等可作得度因緣。

    此隻是中根所見。

    若是上根即不然。

    觀他沩山典座。

    雪峰飯頭。

    百丈開田。

    雲峰化主。

    皆不壞日用而心契真乘。

    彼既丈夫我亦爾。

    好事豈可都讓别人做了。

    我等亦當晝夜竭力參扣。

    倘或發明。

    不空出家也。

    大衆。

    山僧不解說法。

    但所舉的俱是真實。

    如肯依行。

    必不相賺。

     徑山馮秀才請茶話。

    念地獄苦。

    發菩提心。

    不知者以為離地獄别有菩提。

    安知菩提雲覺。

    覺知為苦。

    發心求道。

    是名菩提。

    無别有也。

    如世人無知。

    五欲所系。

    名利所拘。

    恩愛所捆。

    冤憎所縛。

    無繇出期。

    蓋不知為苦。

    不求出離。

    是則為迷。

    苟一念覺知。

    發心解脫。

    便乃棄恩愛。

    遠名利。

    斷五欲。

    離冤憎。

    撇家鄉。

    抛妻子。

    抖擻塵勞。

    徑身獨脫。

    可謂菩薩一念發心便登正覺也。

    不意到出家地位。

    反認庵堂廓宇為家。

    以施主為親。

    以徒弟為子。

    多方系縛。

    如欲坐禅參學。

    不勝其難。

    是昧其初心也。

    更有一等兄弟。

    發心參學。

    為惡知識所誤。

    或自緣經教。

    心标二境。

    祇欲離動求靜。

    舍妄取真。

    除昏敵散。

    緻使終其身而不能見道者無他。

    蓋繇心緣二法故也。

    豈不聞經雲識心達本。

    解無為法。

    故号沙門。

    豈無為法中。

    有如是等閑名相耶。

    故我本師為斷如是過故。

    說常樂涅盤。

    故曰。

    一切法趣。

    涅盤是趣不過者。

    夫涅盤者安樂也。

    惟安與樂是人所欲。

    然有大小。

    佛及菩薩永舍二死。

    是大安樂。

    聲聞緣覺已盡分段。

    更不受生。

    是小安樂。

    譬如世人負千百觔擔。

    不勝勞苦。

    一念放下。

    便覺慶快。

    是名安樂也。

    如此則佛及菩薩如擔擔到家者。

    聲聞緣覺如中路放下者。

    小大雖異。

    安樂是同。

    故山僧常教人放下。

    諸兄弟猶以為未盡反緻狐疑者無他。

    但求道不真。

    厭苦未切耳。

    若兄弟家或看教者。

    名相煩心。

    葛藤纏繞。

    或坐禅者。

    昏散作對。

    非是成敵。

    一念放下。

    便覺痛快也。

    譬如世間人有極苦事。

    一念解釋。

    便知安樂。

    如不苦不樂人。

    雖終其身不能自知。

    修行人亦複如是。

    有極難故。

    然後知其為易。

    若疑信相半。

    悠悠自适。

    莫知所反。

    望其安樂。

    不亦難乎。

     天甯寺茶話。

    世亂始知烈士志。

    事難方顯丈夫心。

    所以此法華經。

    如來在世猶難。

    況濁惡世中受持演說耶。

    然受持演說。

    不以為難。

    施主舍所難舍。

    常住辦所難辦。

    是為甚難。

    然施主割其餘分。

    其難猶易。

    常住求人之難求。

    又覺為難矣。

    況三五百衆同居。

    無分田寸土。

    皆出心力經略而得之。

    甯非難之至難耶。

    初非為己。

    先欲成人念佛法之将湮。

    痛慧命之斯絕。

    故不憚勤勞。

    建茲勝會真菩薩之運心也。

    然我在堂安享大衆。

    當思報恩可爾。

    所謂恩有多種。

    諸佛舍淨妙土而示生惡國之恩。

    諸聖賢輔佐助宣之恩。

    諸祖舍萬死一生求教翻譯之恩。

    國王大臣匡護之恩。

    檀那舍所難舍供養之恩。

    會首常住辦所難辦之恩。

    恩德極多。

    不能備述。

    欲報無他。

    惟在精勤學道而已。

    兄弟家。

    進堂兩月餘矣。

    未審有解報恩者也未。

    若有。

    則無論佛恩君恩親恩。

    施主常住。

    一齊報足。

    所謂一念歸真。

    日用鬥金非分外。

    若未報得。

    實謂時餐粒米也難消。

    然根基利鈍亦有不等。

    未可槩言。

    但不可少其退省。

    假如今日常住辦茶。

    是為考功茶也。

    老其半月中間得何功業。

    解得幾句佛法麼。

    誦得幾部經麼。

    作得幾件好事麼。

    或豁然開悟麼。

    或念佛純熟麼。

    有則自生歡喜。

    無則痛加鞭策。

    前半月已差過矣。

    向後不可仍前差過也。

    若如是者亦可雲報恩也已。

    若是吃閑飯。

    鬥是非。

    造謗書。

    揭惡欵。

    損行止。

    如此修行。

    實為魔業。

    所謂滴水難消。

    尚不免於地獄。

    何能望成聖道哉。

    何也。

    儒門有隐惡揚善之句。

    佛氏有護善遮惡之戒。

    若彼有過而謗者。

    律名有根波羅夷。

    若彼無過而謗者。

    律名無根波羅夷。

    波羅夷是梵語。

    此雲棄。

    有犯此者永棄佛法邊外。

    不複更有沙門名字。

    夫有根無根謗人。

    皆得波羅夷罪。

    今時學者思不及此。

    無論師徒道友。

    一有觸忤便寫揭帖。

    捏造惡欵。

    曲盡小心。

    沿門投遞。

    縱彼有過。

    甯不思梵網經雲說四衆過戒謗三寶戒。

    學者豈不讀耶。

    諸方惟尚玄解。

    而論不及此。

    餘一有聞。

    不覺痛心切齒。

    所謂師子身中蟲。

    自食師子身中肉。

    非餘外蟲而能食者。

    繇是而推。

    佛法皆因自破。

    豈三武而能破耶。

    我輩受施主供養。

    負大衆殷勤。

    所圖何事。

    作此行徑。

    既往不咎。

    向後切不得如此。

    若不循諸佛之誡。

    有歲月兮促君壽。

    有閻王兮妬君福。

    甚可寒心。

    珍重。

     會稽雲門湛然澄禅師語錄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