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門寶積錄(序.凡例.目錄)

關燈
續藏經宗門寶積錄(序.凡例.目錄) 清本皙輯 宗門寶積錄序 釋氏之有古德。

    猶吾學之有先儒也。

    先儒以語錄。

    闡聖人之遺經。

    古德以語錄。

    演如來之奧義。

    凡标旨樹訓。

    因源以緻流。

    由本以達末。

    其道一也。

    即以先儒言之。

    自兩漢毛鄭賈服諸家。

    端門講經之外。

    其他儒林着作。

    往往有與六經相為出入。

    而周程張朱後。

    如太極通書正蒙東西二銘全書語類等書。

    尤為指不勝屈。

    卒未聞有人焉。

    舉先儒之議論。

    以類相從。

    而附之聖人之經之後者。

    迨唐之正義。

    明之大全。

    始荟稡諸家。

    而折衷之。

    識者猶或緻譏。

    以為正義興而漢儒之學始絕。

    大全作而宋儒之學亦亡。

    蓋其書割截采取。

    以務合於一人之見。

    則漢宋諸儒之名雖存。

    而僅成為孔穎達所見之漢儒。

    楊榮所見之宋儒。

    固不若各存一編者。

    其人之面目既全。

    而精神畢露。

    能使後人讀之。

    如接其謦欬。

    而承其指授也。

    嗚呼。

    以孔穎達楊榮之學之才。

    而猶不免于斯斃。

    況與二公。

    邈不相及者耶。

    故餘謂。

    輯先儒之語錄者。

    但當汰其重複。

    以期得其人之真。

    輯古德之語錄者。

    惟在去其繁蕪。

    以獨存其人之是。

    固不必推而列諸聖人之書。

    系諸如來之下。

    然後為泗水的傳。

    靈山正脈也。

    西蜀嘯堂晳和尚。

    幼讀儒書。

    長通佛乘。

    得弘覺之真傳。

    紹天童之法席。

    嘗奉诏住持隆安。

    為四方參學所宗歸。

    而一瓢一衲。

    雲流天空。

    眼光透露。

    與古宿無以異。

    使立諸儒者之林。

    其學識所至。

    奚止追蹤仲達。

    方駕勉仁而已哉。

    乃觀其所撰宗門寶積錄一書。

    簡當精确。

    使宋元明以來。

    諸老之聲音笑貌。

    宛然如睹。

    非若區區藉祖燈操觚。

    以衒博采者比。

    因特表其正大之意。

    固可為儒門着書之則。

    甯僅有功古德已耶。

     康熙己未季春中浣賜進士及第通奉大夫經莚日講官記注起居翰林院掌院學士兼禮部侍郎加一級昆山徐元文頓首拜撰 宗門寶積錄序 嘗聞。

    古佛謂。

    娑婆世界。

    以清淨音聞為教體。

    故西來傳心之旨。

    雖欲掃空諸相不落言诠。

    而諸師心心相印。

    皆有契證之句。

    一時學者。

    筆受而寶藏之。

    又刻諸方冊。

    以廣流通。

    而語錄由是興焉。

    猶涉川之必資于舟楫。

    求魚兔者之必假于筌蹄也。

    夫心之本體。

    即性也。

    一法不立。

    而萬用全彰。

    迥脫根塵。

    而真機獨露。

    其微妙至矣。

    然衆生為情見牽纏。

    鮮能安居正受。

    于是向上諸師。

    設立疑情。

    假縱奪殺活之術。

    以去其黏縛。

    而使之透脫。

    粵及百世而下。

    有善思惟者。

    即心而悟其機用。

    蓋如此之妙也。

    欽惟世祖章皇帝。

    乘天宮福德之願。

    執金輪以統禦天下。

    其深仁厚澤所漸被。

    與如來法化相為廣厚。

    而多生自悟之智。

    複有契於當日之涅盤妙心。

    間當萬機暇時。

    遊觀慧海。

    舉暢宗風。

    天光下垂。

    河沙徧照。

    凡得熏心注耳者。

    莫不沾慈蒙潤。

    無異春雷時雨。

    開滋萬卉之甲蘖。

    而使之敷榮也。

    于時弘覺禅師忞公。

    方以天童嫡子。

    主法東南。

    奉诏而來。

    屢承顧問。

    不獨妙悟清機。

    足以仰符睿旨。

    即其送難之際。

    辭辯風馳。

    撰述之餘。

    文采霞燦。

    蓋有石門北磵之遺芳焉。

    其得法上首弟子嘯堂和上。

    以見地超卓。

    代師秉拂入室。

    亦如圓悟之樂有大慧。

    針鋒相拄。

    餘時随侍法筵。

    獲聞實義。

    雖未能現前發悟。

    而此心戚戚。

    識其妙歸。

    而掩關思入。

    則又彌覺不可攀跻。

    間嘗披閱燈錄。

    思盡究古人之機用。

    而又以不見全書為歎。

    今禅師久歸寂滅。

    而餘亦老矣。

    乃嘯公自南還之後。

    奉禅師之遺囑。

    捃集唐宋古德。

    及元明後出諸師語錄。

    凡前人刊布未備者。

    會稡成編。

    名為宗門寶積錄。

    千裡見示。

    且命為之序。

    餘撫今追昔。

    味禅悅而增法喜。

    辄忘其固陋。

    願樂有言。

    以助正信。

    而又愧未能發明心地法門之萬一也。

    雖然寶積經不雲乎。

    如來所演八萬四千聲教。

    皆名為文。

    離諸一切語言文字。

    是名為義。

    學者于茲錄。

    苟能作如是觀。

    向無義路處。

    觌體自見。

    則曆劫所失之衣珠。

    不求自得。

    一彈指頃。

    而家珍種種流出。

    豈不快哉。

    是知嘯公之孜孜結集。

    誠為善繼先志。

    發古尊宿潛德之光。

    而有功于斯道。

    固不小矣。

     康熙歲次癸亥仲冬  宛平王熙熏沐拜撰 序 天童嘯堂和尚。

    适撰其宗門寶積錄成。

    屬餘叙之。

    餘謝曰。

    此禅宗血脈。

    世家所錄。

    俱第一義。

    餘治儒者。

    未能窺其宗旨。

    豈敢為叙首。

    雖然餘嘗考。

    釋氏本末。

    自東漢始傳四十二章。

    至於兩晉。

    而其徒益盛。

    一時江左諸名士。

    若端以文藻自居。

    至辯析理源。

    則必從某法師某道人。

    每标榜諸義。

    辄數百語。

    或至數千言。

    花爛映發。

    惜無記為語錄者。

    然其談理。

    孝經老子。

    與小品法華經并賞。

    大易與逍遙遊同論。

    雜曼已極。

    而釋門諸人。

    其文字幽深劖刻。

    與諸名士。

    争奇流而不已。

    遂至同弊。

    于是。

    西竺菩提不得不折蘆而來。

    直指本性。

    為正法眼藏。

    盡掃除文字語言。

    卷翳霁霾。

    杲杲日出。

    此後儒釋二門。

    使各歸治其學。

    而議論遂日有不同。

    餘則獨驗之。

    凡物之異者。

    每疊相為起伏。

    若寒暑晝夜。

    一來一往。

    一長一消。

    顯然可見。

    而儒釋二門。

    則不然。

    唐人曰。

    聖人之道。

    息于晉宋。

    開于唐。

    自昌黎先生請身列孔門弟子。

    極稱孟子之道。

    六經墜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