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寺志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淵明休弄沒絃琴 混沌中含太古音 聞說幾回風雨夜 四山渾作老龍吟
國朝(二見)本元詩
聲非在石由人出 石對人言我獨難 動舌便煩左史筆 誰教相扣破雲頑
(寶嚴爐雪)等慧詩
石鐘鼓浪方成響 石鼓桐魚扣有聲 卻笑當年癡李渤 亂敲湖石向人鳴
又石曰佛蹟,在北山石壁上,其痕廣四寸許。
宋(四見)舒亶詩 蒼崖絕壁印苔痕 陳迹千年尚似新 杖屨紛紛走南北 幾人不是刻舟人 國朝(景星湛菴)行嘗偈 石上分明是腳蹤 不知何處現全容 東風昨夜傳消息 報道山花無賴紅 北山又有石,曰坐禪,相傳開山祖師嘗於此坐悟。
又有石曰問水,活眼泉遶之故名。
明(蕙江)葉憲祖詩 一片磐陀坐自呼 新苔細艸未全枯 我來試效南宮拜 石在不知禪在無 (景心)張憬詩 絕壑探幽蹤 迂廻踏層岌 其上饒古苔 萬木中獨立 悠然山鳥啼 活活流泉集 鳥去泉不停 誰詢風雨急 (太常繭菴)林時對詩 罡風磔磔透重陰 煙樹蒼茫噪夕禽 兀坐相忘鐘磐遠 天光雲影逗禪心 又有石曰饅頭,在小白嶺上。
〔正疏〕《嘉靖郡志》,嶺部、石部,兩載饅頭石。
〈寰宇歌〉註雲:「唐心鏡禪師鎮蟒時,施食所化。
其石圓絫,表白裏黑,宛肖饅頭。
誠心覓之可得。
」 國朝(二見)本?偈 聚沙作供出嬉遊 法食何曾有味投 欲飽禪家無米飯 嶺頭先齩石饅頭 亾名偈 嶺上饅頭石 行人都不識 鐵駿餡子酬 飽供禪和食 山之腠液曰水,水之眾流曰川,川之屬有澗、有溪、有潭、有池、有泉。
水出自東谷,會西澗之流,同趨天童溪而歸於清水潭者,曰東澗。
滙北山諸水,繞寺右,歷外萬工池,瀉清關橋外,注於舊龍湫者,曰西澗。
澗中磊石異狀,素氣雲洄,澴波贔怒,可灌畦凡數十頃。
明(五見)楊明詩 西澗逶迤通石橋 虎泉一派來山坳 瀉月流雲響瓊珮 穿沙觸石鳴仙璈 矮牀虛枕近溪曲 夜半繁聲滿書屋 起喚茶童眠不成 推窗山月皎如燭 (二見)圓悟偈 西澗源從太白來 寺西流出遶東廻 漫將竹接來廚下 飽飲諸人滿腹回 (三見)通門詩 春雨濛濛灑一旬 青山疊疊阻遊人 經行西澗呼童子 攜杖相隨伴老身 山寺泉聲日在門 佇看觸石怒濤噴 老僧斫竹來為筧 抹過重嵓去討源 溪則繇東西兩澗走天童街外者,曰天童溪。
宋(三見)王安石詩 溪水清漣樹老蒼 行穿溪樹踏春陽 溪深樹密無尋處 惟有幽花渡水香 又溪繇唐墺出,與天童溪相會者,曰乾溪。
上有橋,遊寺必經焉。
受天童溪而枉渚澄碧,黛石素鱗皎焉沖照者,曰清水潭,有唐「杜孝子廟」。
國朝(二見)陸朝詩 橋是何人構 溪乾不記年 家雞棲石罅 野菊散葑田 滑滑前泥路 潺潺別澗天 同分山上水 昔在此中旋 (五峯省菴)本沖詩 影落空潭照歲寒 誰將亂石補蒼天 依依孝子思親淚 一片雲心澈九泉 清水潭既納天童溪水,其流合凰下溪,滙東吳,出大涵,謂之三溪。
國朝(三見)本?詩 入山迢遰一溪曲 溪上人家隱花竹 炊煙相接雞犬連 帶有高原與平綠 行行轉過數峯青 又見溪流環衍沃 白沙灘沸合遠湍 蒼崖深處澄青玉 雲物幽森更一天 風清宛在子真谷 流沿清淺步遲遲 忽聽鐘聲飛林麓 不知山寺在何方 惟見菁蔥擁萬木 (二見)本孚和韻 繚繞行來知幾曲 過橋不記石與竹 急流緩流浮落紅 深邊淺邊湛寒綠 家家門徑俯瀠洄 處處平原資灌沃 有時峽東乍驚雷 旋逢石咽潄鳴玉 指其大者有三溪 聚彼眾流成百谷 予生蹤跡半天涯 佳處無如此林麓 隨向一溪縛草堂 水檻悠悠負灌木 池則有內、外萬工,又名雙鏡。
內池當寺之前,外池與內者相隔方塘。
明(六見)楊明詩 雙鏡拭開秋萬頃 素娥中夜臨妝靚 沙邊鷗鷺窺蟾宮 水底魚龍眠桂影 野仙踏月池上來 坐披鶴氅心顏開 袖中拈出一枝篴 吹散碧雲無點埃 國朝(四見)通門詩 飯後步空池 春風颺綠漪 出坡人去盡 白鷺冷相窺 (二見)通賢詩 頭上有天池作底 夜間無月鳥疑空 遊人隻愛開雙鏡 不道當年費萬工 池之霛者,有神龍宅焉。
在太白峰頂,雲霧滃勃,生於水面。
若麗日晴霄,澂澈如鏡;或風振林木,葉落無墮池中者。
舊在清關橋左,相傳心鏡禪師徙此。
宋(六見)舒亶詩 靈蹤聊寄數峯雲 雨意含雲白晝昏 不用高僧時咒鉢 一泓長貯萬家村 明(三見)餘寅詩 人傳茲地是龍圍 竝海岡巒面面歸 功德滿山無一字 空多蒼莽白雲飛 國朝(觀察.楚黃.念尼)王爾祿詩 鏡湖梅溼蒼鱗鬬 夜半光生忽清晝 樹杪飛泉幾百重 高田低畝皆成就 雲是東山太白龍 亂驅列??向雲中 我方偶讀懶堂句 萬村時雨多濛濛 太白峯高白日近 一泓池水龍常隱 應與青山疊往來 片言不合興孤憤 自是龍性最難馴 霖雨蒼生亦苦辛 何時獨上孤峯頂 呼取雲歸大海濱 (五見)通門詩 白雲杳杳接青峯 峯上寒潭拜老松 縱使晴空常起霧 為霖此處有神龍 泉之利濟者,一曰虎跑,在西澗之濱,相傳有虎跑地所出。
宋(四見)王安石詩 供廚煮浴方成沼 轉磨鳴舂始到田 還了山中清淨債 卻來人世作豐年 (七見)舒亶詩 一嘯風從谷口生 直教平地作滄溟 靈山不與江心比 誰會茶仙補水經 又泉曰活眼,出鉢盂峰下,涓涓不絕。
明(蕙江)劉憲寵歌 衲僧幾個眼睛活 惟有此泉真活潑 一滴疑傳獅子乳 九天倒瀉蒼龍沫 源混混兮來無端 聲淙淙兮去不歇 君不見 波面無風紋自生 山頭有月光可掇 我來拊手嵓石間 空華何事金鎞撥 泉之澇不盈、暵不涸者,曰弘法,在寺法堂下。
密雲禪師甃之而未名,今奉新錫寺額名焉,昭恩澤也。
國朝(太史.立菴)史大成銘 未有此泉 法從誰液 謂泉即法 泉從誰闢 靄靄密雲 ??此一脈 弘覺溯之 迺霑天澤 泉乎法乎 弘之無斁 水非石鑿 而能入石 入山之關有三:一曰萬松關,「二十裡松」之始,在小白嶺外。
二曰鐵蛇關,在小白嶺上,心鏡禪師築鎮蟒塔於此,故名。
三曰清關,在外萬工池之左,有橋跨澗上。
其下飛泉噴玉,清響如環珮。
舊龍湫承之,復從縣崖奔壑,練影拖巖、鏞聲振谷,「滿地白雲關不住,清泉流出落花香」,斯實錄也。
明(三見)圓悟偈 萬松關不為關松 警策行人入路通 忽若有人親撞破 方知直透萬松中 鐵蛇雄踞嶺頭峯 截斷行人路不通 直下一刀全
宋(四見)舒亶詩 蒼崖絕壁印苔痕 陳迹千年尚似新 杖屨紛紛走南北 幾人不是刻舟人 國朝(景星湛菴)行嘗偈 石上分明是腳蹤 不知何處現全容 東風昨夜傳消息 報道山花無賴紅 北山又有石,曰坐禪,相傳開山祖師嘗於此坐悟。
又有石曰問水,活眼泉遶之故名。
明(蕙江)葉憲祖詩 一片磐陀坐自呼 新苔細艸未全枯 我來試效南宮拜 石在不知禪在無 (景心)張憬詩 絕壑探幽蹤 迂廻踏層岌 其上饒古苔 萬木中獨立 悠然山鳥啼 活活流泉集 鳥去泉不停 誰詢風雨急 (太常繭菴)林時對詩 罡風磔磔透重陰 煙樹蒼茫噪夕禽 兀坐相忘鐘磐遠 天光雲影逗禪心 又有石曰饅頭,在小白嶺上。
〔正疏〕《嘉靖郡志》,嶺部、石部,兩載饅頭石。
〈寰宇歌〉註雲:「唐心鏡禪師鎮蟒時,施食所化。
其石圓絫,表白裏黑,宛肖饅頭。
誠心覓之可得。
」 國朝(二見)本?偈 聚沙作供出嬉遊 法食何曾有味投 欲飽禪家無米飯 嶺頭先齩石饅頭 亾名偈 嶺上饅頭石 行人都不識 鐵駿餡子酬 飽供禪和食 山之腠液曰水,水之眾流曰川,川之屬有澗、有溪、有潭、有池、有泉。
水出自東谷,會西澗之流,同趨天童溪而歸於清水潭者,曰東澗。
滙北山諸水,繞寺右,歷外萬工池,瀉清關橋外,注於舊龍湫者,曰西澗。
澗中磊石異狀,素氣雲洄,澴波贔怒,可灌畦凡數十頃。
明(五見)楊明詩 西澗逶迤通石橋 虎泉一派來山坳 瀉月流雲響瓊珮 穿沙觸石鳴仙璈 矮牀虛枕近溪曲 夜半繁聲滿書屋 起喚茶童眠不成 推窗山月皎如燭 (二見)圓悟偈 西澗源從太白來 寺西流出遶東廻 漫將竹接來廚下 飽飲諸人滿腹回 (三見)通門詩 春雨濛濛灑一旬 青山疊疊阻遊人 經行西澗呼童子 攜杖相隨伴老身 山寺泉聲日在門 佇看觸石怒濤噴 老僧斫竹來為筧 抹過重嵓去討源 溪則繇東西兩澗走天童街外者,曰天童溪。
宋(三見)王安石詩 溪水清漣樹老蒼 行穿溪樹踏春陽 溪深樹密無尋處 惟有幽花渡水香 又溪繇唐墺出,與天童溪相會者,曰乾溪。
上有橋,遊寺必經焉。
受天童溪而枉渚澄碧,黛石素鱗皎焉沖照者,曰清水潭,有唐「杜孝子廟」。
國朝(二見)陸朝詩 橋是何人構 溪乾不記年 家雞棲石罅 野菊散葑田 滑滑前泥路 潺潺別澗天 同分山上水 昔在此中旋 (五峯省菴)本沖詩 影落空潭照歲寒 誰將亂石補蒼天 依依孝子思親淚 一片雲心澈九泉 清水潭既納天童溪水,其流合凰下溪,滙東吳,出大涵,謂之三溪。
國朝(三見)本?詩 入山迢遰一溪曲 溪上人家隱花竹 炊煙相接雞犬連 帶有高原與平綠 行行轉過數峯青 又見溪流環衍沃 白沙灘沸合遠湍 蒼崖深處澄青玉 雲物幽森更一天 風清宛在子真谷 流沿清淺步遲遲 忽聽鐘聲飛林麓 不知山寺在何方 惟見菁蔥擁萬木 (二見)本孚和韻 繚繞行來知幾曲 過橋不記石與竹 急流緩流浮落紅 深邊淺邊湛寒綠 家家門徑俯瀠洄 處處平原資灌沃 有時峽東乍驚雷 旋逢石咽潄鳴玉 指其大者有三溪 聚彼眾流成百谷 予生蹤跡半天涯 佳處無如此林麓 隨向一溪縛草堂 水檻悠悠負灌木 池則有內、外萬工,又名雙鏡。
內池當寺之前,外池與內者相隔方塘。
明(六見)楊明詩 雙鏡拭開秋萬頃 素娥中夜臨妝靚 沙邊鷗鷺窺蟾宮 水底魚龍眠桂影 野仙踏月池上來 坐披鶴氅心顏開 袖中拈出一枝篴 吹散碧雲無點埃 國朝(四見)通門詩 飯後步空池 春風颺綠漪 出坡人去盡 白鷺冷相窺 (二見)通賢詩 頭上有天池作底 夜間無月鳥疑空 遊人隻愛開雙鏡 不道當年費萬工 池之霛者,有神龍宅焉。
在太白峰頂,雲霧滃勃,生於水面。
若麗日晴霄,澂澈如鏡;或風振林木,葉落無墮池中者。
舊在清關橋左,相傳心鏡禪師徙此。
宋(六見)舒亶詩 靈蹤聊寄數峯雲 雨意含雲白晝昏 不用高僧時咒鉢 一泓長貯萬家村 明(三見)餘寅詩 人傳茲地是龍圍 竝海岡巒面面歸 功德滿山無一字 空多蒼莽白雲飛 國朝(觀察.楚黃.念尼)王爾祿詩 鏡湖梅溼蒼鱗鬬 夜半光生忽清晝 樹杪飛泉幾百重 高田低畝皆成就 雲是東山太白龍 亂驅列??向雲中 我方偶讀懶堂句 萬村時雨多濛濛 太白峯高白日近 一泓池水龍常隱 應與青山疊往來 片言不合興孤憤 自是龍性最難馴 霖雨蒼生亦苦辛 何時獨上孤峯頂 呼取雲歸大海濱 (五見)通門詩 白雲杳杳接青峯 峯上寒潭拜老松 縱使晴空常起霧 為霖此處有神龍 泉之利濟者,一曰虎跑,在西澗之濱,相傳有虎跑地所出。
宋(四見)王安石詩 供廚煮浴方成沼 轉磨鳴舂始到田 還了山中清淨債 卻來人世作豐年 (七見)舒亶詩 一嘯風從谷口生 直教平地作滄溟 靈山不與江心比 誰會茶仙補水經 又泉曰活眼,出鉢盂峰下,涓涓不絕。
明(蕙江)劉憲寵歌 衲僧幾個眼睛活 惟有此泉真活潑 一滴疑傳獅子乳 九天倒瀉蒼龍沫 源混混兮來無端 聲淙淙兮去不歇 君不見 波面無風紋自生 山頭有月光可掇 我來拊手嵓石間 空華何事金鎞撥 泉之澇不盈、暵不涸者,曰弘法,在寺法堂下。
密雲禪師甃之而未名,今奉新錫寺額名焉,昭恩澤也。
國朝(太史.立菴)史大成銘 未有此泉 法從誰液 謂泉即法 泉從誰闢 靄靄密雲 ??此一脈 弘覺溯之 迺霑天澤 泉乎法乎 弘之無斁 水非石鑿 而能入石 入山之關有三:一曰萬松關,「二十裡松」之始,在小白嶺外。
二曰鐵蛇關,在小白嶺上,心鏡禪師築鎮蟒塔於此,故名。
三曰清關,在外萬工池之左,有橋跨澗上。
其下飛泉噴玉,清響如環珮。
舊龍湫承之,復從縣崖奔壑,練影拖巖、鏞聲振谷,「滿地白雲關不住,清泉流出落花香」,斯實錄也。
明(三見)圓悟偈 萬松關不為關松 警策行人入路通 忽若有人親撞破 方知直透萬松中 鐵蛇雄踞嶺頭峯 截斷行人路不通 直下一刀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