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大衆曰。

    吾自此不複砌石矣。

    衆愕然。

    除夕上堂曰。

    今年隻有茲時在。

    試問諸人知也無。

    誡語諄諄。

    末後雲。

    此是老僧最後一着。

    分付大衆。

    切宜珍重。

    戊午元旦三日示微恙。

    遂不食。

    雲。

    老僧非病。

    會當行矣。

    大衆環侍。

    欣若平昔。

    衆不安。

    以偈谕之曰。

    人生有受非償。

    莫為老病死慌。

    七日以偈示博山。

    次第寫寶方壽昌遺囑。

    乃曰。

    古人護惜常住猶如命根。

    老僧不惜身命為安常住。

    十四日寫書辭遠近道俗。

    且勉以叩己真參。

    十六日衆請留全身。

    師命茶毗。

    自作舉火偈。

    令侍者徹宗唱偈舉火次。

    辰取水漱口洗面拭身。

    囑曰不必再浴。

    恐廢常住薪水也。

    誡衆無得效俗變孝。

    違者非吾弟子。

    乃索筆大書曰。

    今日分明指示。

    擲筆端坐而逝。

    時萬曆戊午正月十有七日未時也。

    茶毗火光五色。

    心焰如蓮花。

    其細瓣如竹葉。

    頂骨諸牙不壞。

    餘者其白如玉。

    重如金。

    文五色。

    藏于本寺方丈。

    建窣堵波。

    當門一齒。

    生時長偃下唇。

    竟不壞。

    留博山師。

    生於嘉靖戊申。

    世壽七十有一。

    僧臈四十有奇。

    得法弟子惟元來開法博山。

    其餘弟子若幹人守三山常住。

    有語錄二卷行於世。

    予向師風。

    丙辰避暑匡山。

    有門人持師圓相真者。

    予展之即知師為格外人。

    而恨未及見也。

    因為之贊。

    有突出大好山。

    千裡遙相見之語相傳。

    博山見之。

    以予為法門知師之深者。

    乃略述師之行狀。

    請予為塔上之銘。

    予痛念禅門寥落。

    向未有以振起者。

    獅弦将絕響矣。

    今按師之行履。

    其見地穩密。

    機辯自在。

    不惟法眼圓明一振頺網。

    而峻節孤風誠足以起末俗。

    至其精進忍力又當求之古人。

    雖影不出山而聲光遠及。

    豈非屍居龍見淵默而雷聲者邪。

    觀其超然生死。

    實踐可知。

    因次序其行實。

    乃為之銘曰。

     大道廓然  如太虛空  聖凡幻華  影落其中  即有求者  竟不可得  拟議思量  掉棒打月  瞿昙熱亂  達磨忙來  到頭落得  一隻皮鞋  建塗毒鼓  全彰正令  如有擊者  喪身失命  不用命者  來時一擊  三日耳聾  晴空霹靂  身心俱碎  魔佛潛蹤  摩尼光耀  八面虛通  惟我壽昌  誤中其毒  遍身毛孔  三昧出沒  化生死窟  作光明聚  日用頭頭  無處不是  提起镢頭  似金剛劍  煩惱稠林  佛祖出現  四十餘年  墾土掘地  瓦礫荊棘  純七寶砌  身心世界  碎為微塵  塵塵佛剎  坐卧經行  佛法禅道  拈向一邊  有來問者  直指目前  如大圓鏡  五色齊至  不出不入  死生遊戲  自堕此中  未嘗住世  即今便行  亦未曾去  不信但看  草芥纖塵  何有一物  不是全身  青天塔影  松風長舌  說法音聲  常無間歇 皇明萬曆四十八年歲次庚申孟夏月朔旦 匡山逸叟憨山釋德清撰 壽昌無明和尚語錄跋 曆參諸祖機緣。

    證此妙明覺性。

    大似千機布錦。

    各事後素色色。

    頭頭撐天撐地。

    不離這個。

    正所謂即此用離此用者是也。

    竊融生逢震旦。

    幻寄東流。

    破衲中關心此事。

    合參語錄。

    得力壽昌之。

    旨自将鴻寶家藏。

    未經一示道侶。

    頃念浮生景急迅若電光。

    披沙見金莫從師法。

    是昨虔至瓣香尺楮。

    馳啟 黃檗隐元和尚。

    發祥東渡。

    開倡宗風。

    接引同志。

    紫氣瞻臨。

    将焉旦暮掃關遙企間。

    适有 藤原朝臣谏早宮内少輔茂誠公快然鳥道居士者。

    亦來商略此道。

    因緣直指。

    用合機投。

    是融不秘家珍。

    手出斯帙與勉。

    目參心證。

    願公剞劂流廣日東。

    不絕繩繩接引。

    噫。

    若居士者。

    大人現相。

    風化相推。

    不難彈指。

    如我破瓠壞衲。

    一針半線。

    匪易告成。

    是望亟力應渴同俦。

     承應歲次甲午遁月朔日 住長崎興福禅寺後學性融逸然氏敬題 吾宗有語句。

    别有可與一法。

    隻此雲門湛然禅師之語錄。

    佩離文字印。

    能拂言句。

    破諸見矣。

    誠人天眼目也。

    武城适有 藤原氏戶田五郎右衛門尉直正公。

    幻化全身居士。

    浮舟於正徧智海。

    見雲門波瀾。

    雲奇哉妙哉。

    能掀翻窠臼。

    脫盡廉纖。

    此是一顆神珠。

    豈可塵勞封鎖。

    即命工镂梓流廣日東而耳。

     壽昌語錄序 達磨大師雲。

    明 佛心宗。

    行解相應。

    名之曰祖。

    從上諸先德。

    通身不挂寸絲。

    良繇見處圓明。

    故行處自然剿截耳。

    或有眼而無足。

    或有足而無眼。

    偏枯之學。

    古德所呵。

    惡能擔荷佛祖大事乎。

    然初祖達磨大師記。

    已有明道者多行道者少。

    說理者多通理者少。

    豈緣會使然耶。

    我明自正嘉以來禅道中絕。

    先師乘悲願力應化閻浮。

    於是江西之宗旨始立。

    最初從廪山發悟。

    而末後印法於五台。

    入室升堂全提正令。

    諸方尊之為壽昌古佛。

    故壽昌之名獨傳。

    先師悟道之後。

    住山三十年。

    戴笠披蓑與黃牛白牯同事。

    常示參徒曰。

    凡行處不孤硬者。

    必見處猶帶廉纖也。

    牽犂拽钯法法全彰。

    豈待老僧再舉揚乎。

    會下飽參弟子鼻孔遼天。

    先師把住咽喉不許轉身通氣。

    即上首來公谧公賢公等。

    猶以出世一着囑之。

    餘見近代宗師草草傳授。

    末流之弊師弟交譏。

    然後服先師手段之辣也。

    或曰壽昌應西竺懸記而來。

    故作用與古人一體。

    不知為西竺易。

    為壽昌難。

    西竺當佛道熾昌之日。

    徧地皆旃檀林。

    龍象如雲。

    其扶豎法幢也殊易。

    壽昌當宗風寥絕之時。

    觸處荊棘。

    狐狸作崇。

    其建立宗旨也特難。

    乃參悟既與德山臨濟同堂。

    而操履又與百丈趙州共路。

    餘所見諸方善知識。

    未有過壽昌者。

    其古佛再來耶。

    自壽昌單提向上一路。

    於是雲門黃蘗徑山天童諸大老。

    嗣與皆聞壽昌之風而起者也。

    雖見地未敢輕議。

    而踐履終遜之。

    行解相應名之曰祖。

    吾師乎。

    吾師乎。

     時 崇祯十年夏月既望 西江門人黃端伯稽首撰 題無明和尚真贊并引 久向和尚開法於壽昌。

    往來衲子傳者淆訛。

    要之皆望剎竿影者也。

    頃予自吳越吊紫栢雲栖二大老還歸匡山。

    作逸老計。

    适頑石禅人自壽昌來。

    述和尚入室機緣。

    予合掌贊曰。

    向禅宗澹薄。

    今幸見和尚标格。

    為向上典刑。

    況今此道中興。

    後生晚進得有龜鑒。

    法門之幸。

    端有賴焉。

    予愧久沉瘴海。

    忍苦不禁。

    禅道佛法束之高閣。

    安敢置身人前。

    喜得青山白雲伴此朽骨。

    自謂了此餘年。

    所慶法門有人。

    恨不及一見面。

    聊申拙贊以述傾慕之懷。

     久向無明名。

    未識無明面。

    突出大好山。

    千裡遙相見。

    生涯在镢頭。

    說法如奔電。

    提張沒弦弓。

    慣用石鞏箭。

    隻要射個人。

    應弦早奔竄。

    忽撞頑石頭。

    镞羽一齊限。

    抛出鐵渾淪。

    見者絕思算。

    此是吾師老面皮。

    相看隻許言前薦。

    若問當陽向上機。

    雲山滿目難分辯。

     憨山老人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