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縱。

    不得别傳非釋種。

    破沙盆内入傳燈。

    大好山中醒世夢。

    醒悟後。

    似非曾。

    何殊萬死及千生。

    祇因不契無生理。

    所以生生起愛憎。

    愛憎盡。

    祇一靈。

    洞然明白是何人。

    這般極則言難會。

    笑殺南無觀世音。

     七旬自慶文 恭惟老老大大幻身。

    屆於古稀。

    孜孜乾乾深造。

    基於志學。

    睹般若之甚深。

    肯心頓發。

    入無住之三昧。

    即色是空。

    覽宗乘之至極。

    決志研窮。

    得綿密之細推。

    是無即有。

    機緣将熟。

    廓值元來天然。

    透過大好山。

    如匙開鎖。

    倐爾沾嘗曹洞水。

    似酪涼心。

    登臨濟之堂。

    争甘棒喝。

    蹑雲門之室。

    曷領顧咦。

    入沩仰之門廳。

    千尺井中不涉。

    蹈法眼之方丈。

    二指掌内無幹。

    僻隐種谷於峨峰寶方。

    近三十白。

    放曠持杖於湖海壽昌。

    餘二十秋。

    坐方丈而捉空花。

    多贻後進。

    登禅床而探水月。

    猶累先參。

    結制各處道場。

    提揭諸緣輻辏。

    挂諸方之唇齒。

    疑殺颟顸。

    走四海之足跟。

    開驗得失。

    古怪去就。

    除解笑者同參。

    奇異行藏。

    唯忘言者共住。

    終朝穿衣吃飯。

    淨裸裸以忍饑。

    恒時待客迎賓。

    絮叨叨而忘語。

    得如是不可思議。

    一任虎嘯龍吟。

    成一切無盡藏微。

    盡從象回獅吼。

    祖師命脈流通。

    聖賢巴鼻露現。

    别傳玄旨應在斯時。

    虛空有窮弘贊莫及。

    傾誠仰祝老和尚住無量壽。

    普利人天。

    藏向上機。

    均膺缁素者也。

     壽昌無明和尚語錄卷四(終) 壽昌無明大師塔銘(有序) 佛祖之道。

    若太虛空。

    亘古常然。

    非晝夜代謝之可明昧。

    惟得之者。

    若獲如意寶。

    應用無窮。

    其不思議力。

    性自具足。

    禀明於心。

    不假外也。

    從上諸祖。

    莫不皆然。

    何近代寥寥。

    匪曰無禅。

    直是無師。

    其果無邪。

    予於壽昌禅師見其人矣。

    謹按狀。

    師諱慧經。

    号無明。

    撫州崇仁裴氏子。

    初産難。

    祖父誦金剛經遂得娩。

    因名經師。

    生而颕異不群。

    形儀蒼古。

    若逸鶴淩空。

    天性澹然無嗜好。

    九歲入鄉校。

    便問浩然之氣是個甚麼。

    師異之。

    居恒若無意於人間世者。

    年十七。

    遂棄筆硯慨然有向道志。

    年二十一偶入居士舍。

    見案頭金剛經。

    閱之不終卷。

    忻然若獲故物。

    即與士言其意。

    士奇之。

    師繇是斷葷酒。

    決出世志。

    父母聽之。

    時邑之蘊空忠禅師說法於廪山。

    遂往依之。

    即其本名曰慧經。

    執侍三載。

    凡聞所教不違如愚。

    嘗疑金剛經四句偈。

    一日見傅太士頌曰。

    若論四句偈。

    應當不離身。

    師不覺灑然。

    因述偈有遍界放光明之句。

    以是知為夙習般若熏發也。

    時年二十四。

    一日閱大藏。

    一覽至宗眼品。

    始知有教外别傳之旨。

    至於五宗差别。

    竊疑之。

    迷悶八月。

    至若無聞見時。

    人以為愚癡。

    久之有省。

    於是切有參究志。

    遂辭廪山欲隐遁。

    乃訪峨峰。

    見其林壑幽邃。

    即誅茆以居。

    誓不發明大事決不下此山。

    居三年。

    人無知者。

    因閱傳燈見僧問興善。

    如何是道。

    善曰大好山。

    師罔措。

    疑情頓發。

    日夜提撕至忘寝食。

    一日因搬石。

    堅不可舉。

    極力推之。

    豁然大悟。

    即述偈曰。

    欲參無上菩提道。

    急急疏通大好山。

    知道始知山不好。

    翻身跳出祖師關。

    因呈廪山。

    山印為法器。

    師生而孱弱。

    若不勝衣。

    及住山日。

    極力砥砺自堅。

    躬自耕作。

    鑿石開田不憚勞苦。

    不事形骸。

    每聞空山境喧。

    乃曰。

    老僧不采無窮。

    遂居不閉戶。

    夜獨山行。

    嘗大雪封路。

    絕食數日。

    向未剃發。

    人或勸之。

    師曰待具僧相乃爾。

    至是始剃染授具。

    自此影不出山者二十四年如一日也。

    時邑之寶方。

    乃宋師寶禅師故剎也。

    請師重興。

    乃應命。

    先之廪山掃師塔。

    而後往。

    有倐然三十載忘卻來時道之句。

    時師年五十有一矣。

    當萬曆戊戌歲也。

    師住寶方日。

    益增精進力。

    凡作務必以身先。

    雖形枯骨立不厭其勞。

    故不數年百堵維新。

    開山若幹。

    其佛殿三門堂廚畢備。

    四方衲子聞風而至者日漸集。

    時有僧問。

    師住此山曾見何人。

    師曰總未行腳。

    僧激之曰。

    豈以一隅而小天下乎。

    師善其言。

    遂荷錫遠遊。

    乃過南海訪雲栖。

    複之中原入少林禮初祖塔。

    扣無言宗主。

    問西來單傳之旨。

    尋往京都谒達觀禅師。

    深器重之。

    一時法門大老相與酬酢。

    無不推譽。

    頃之入五台參瑞峰和尚。

    峰門庭孤峻。

    師一見而契。

    乃請益曰。

    某甲於古德機緣數則有疑。

    乞師指示。

    峰曰請道。

    師曰臨濟道佛法無多子。

    又是個甚麼。

    峰雲。

    向道無多子。

    又是個甚麼。

    師曰。

    玄沙謂靈雲敢保老兄未徹在。

    何處是他未徹處。

    峰雲大是玄沙未徹。

    師曰。

    趙州雲。

    台山婆子我為汝勘破了也。

    勘破在甚麼處。

    峰雲卻是婆子勘破趙州。

    師便請頌。

    峰雲。

    知是般事便休。

    師作禮。

    遂相印契。

    峰返诘師。

    各以頌答。

    語載别錄。

    其趙州頌雲。

    暗藏春色。

    明露秋光。

    有眼莫鑒。

    縱智難量。

    到家不上長安路。

    一任風花雪月揚。

    峰深肯之。

    觀師語忌十成。

    機貴回互。

    妙葉洞上之旨。

    自是師心亦倦遊矣。

    乃返錫寶方。

    始開堂說法。

    時以博山來公為第一座。

    師資雅合。

    簧鼓此道。

    激揚宗旨。

    四方衲子日益至。

    戊申邑之壽昌乃西竺禅師所創也。

    久頺。

    衆請師居之。

    遂應命。

    舊傳有谶。

    适師與竺同鄉同姓。

    鹹以師為竺再來雲。

    師住壽昌。

    不扳外援。

    不發化主。

    随緣任用。

    數年之間所費萬計。

    其道場莊嚴煥然。

    叢林所宜纖悉畢具。

    二十年來千指圍繞。

    又别建庵院二十餘所。

    豈師以無作妙力而幻成者邪。

    惟師之生也。

    賦性直質。

    氣柔而志剛。

    心和而行峻。

    雖邊輻不修而容儀端肅。

    嚴霜煦日不怒而威。

    衲子一見失其故。

    有接人單提宗門向上事。

    即遠近參請如銀山鐵壁。

    未嘗輕意印可一人。

    以真參實究為要。

    故海内但聞其風。

    并無一言的據借為口實者。

    其慎密如此。

    然自奉甚薄。

    至有不堪其憂者。

    師澹如也。

    每遇病僧必親調藥餌。

    遷化則躬負薪茶毗。

    凡叢林巨細必自究心。

    不謀而合度。

    不擇淨穢必盡心力而為之。

    胸次浩然。

    耳目若無睹聞者。

    老當益壯。

    迨七旬尚混勞侶。

    耕鑿不息。

    必先出後歸。

    躬率開田。

    三剎歲入可供三百衆。

    故生平佛法未離镢頭邊也。

    四十餘年曾無一息以便自安。

    丈室翛然。

    惟作具而已。

    雖臨廣衆。

    未嘗以師道自居。

    至於應物。

    方行等慈。

    随機善誘。

    各得其宜。

    偈頌法語。

    川流雲湧。

    豈所謂般若光明如摩尼。

    圓照無思而應者邪。

    苟有一念身心之相。

    則疲勞厭倦。

    非一日矣。

    嘗謂自古傳燈諸老雖各具無礙解脫。

    其不疲於萬行者。

    獨永明一人。

    然未及其粗。

    若師者。

    自非道契單傳。

    心融萬法。

    何發強精進之若此邪。

    益王向師道德。

    深加褒美。

    其語别載。

    因歎曰。

    去聖時遙。

    幸遺此老。

    其見重若此。

    故郡之征君潛谷鄧公祠部海若湯公。

    閱師問答深加歎賞。

    以為今日宗風再振。

    一時缙紳先生無不翕然歸仰。

    即諸方久參未決者自遠而來。

    一見靡不泮然冰釋也。

    丁巳臈月七日。

    師自田中歸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