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确指
關燈
小
中
大
西方确指序
丁未夏過雪山和尚方丈。
和尚出一書授(餘)曰。
此寶筏也。
且緣起甚奇。
明末時。
吳城八友同修??門。
日請乩仙以談其術。
于卒也。
有仙至。
所談與諸仙異。
因日事之甚狎熟。
久之。
忽勸以念佛。
衆問念佛可乎。
曰善。
衆皆稱南無佛。
曰不如是念也。
衆問如何。
曰汝須合掌至心。
向西頂禮。
念南無阿彌陀佛。
衆從之。
于是為之微細開示念佛法門。
令舍僞歸真求生極樂。
始宣示夙昔因緣。
菩薩名号。
及現異香天花種種靈瑞。
而八人者。
皆反其邪修。
歸于正信。
無朽者。
八人中之師也。
菩薩令往三昧和尚處。
受毗尼圓僧相。
和尚始難之。
既而見菩薩月偈。
遂敬禮西方為之剃度。
蓋菩薩始至時。
衆以為仙。
指月為題求句。
因示以偈曰。
一月光含千世界。
分身無量照群迷。
當知本體原無二。
不動莊嚴變化機。
始于明崇祯癸未五月二十八日。
迄 清順治丁亥十月初二日。
前後共二十四會。
所說皆修行要妙。
因偈中有确指正修路句。
遂名之曰西方确指。
餘讀之。
身心踴躍。
不啻醍醐之滴入焦腸也。
因歎奇不已。
和尚曰。
(餘)始亦不之信。
既而閱之。
神采煥發。
即欲不信而不能矣。
(餘)曰菩薩往昔因中與八人具有大緣。
悲念深故權巧接引。
此豈同于應乩之流。
且觀菩薩臨行。
有曰鸾乩之設。
本為神鬼依憑。
非大菩薩應化常事。
則是書也。
豈可作乩書視也。
(餘)時即願刊布流通。
廣利群有。
而因緣未和。
迄今己酉春。
僧俗道侶。
無不踴躍歡喜願施赀助成。
至有讀而哭。
哭而讀。
頓舍所愛室宇衣服器具。
入深山念佛者。
豈非菩薩以無緣慈。
攝化衆生。
不可思議乎。
遂與靈曦慧楫二老師。
謀付諸梓。
梓成道其始末如此。
時康熙己酉九月既望古吳淨業弟子朗西金锷撰 西方确指後序 古先聖人。
去今遠矣。
然讀其書知其言。
決不可以僞為者。
斷之于理而已矣。
佛法入中國千五百年。
其間豪傑明睿之士。
得一經一偈。
決定信入。
了脫生死者。
殆不可悉數。
而淺智之流。
辄以私意窺之。
謂其原出于老莊。
乃其徒所僞作。
即今老莊書具在。
試取而與楞嚴圓覺諸經潔之。
其淺深離合之故。
略可見矣。
老莊所不能為。
而謂學老莊者能為之乎。
此不能察理。
而自徇其私者之過也。
近世飛鸾之化行。
三教聖賢往往随方應感。
宏法度人。
是皆出于不得已之心。
讀其書。
知其言。
決不可以僞為者。
亦斷之于理而已矣。
西方确指者。
極樂界中。
覺明妙行菩薩所說法也。
其為教貶斥邪修。
指歸淨土。
闡一心之妙谛。
窮向上之??關。
誠學佛者之指南也。
予反覆讀之。
作而歎曰。
嗟夫蓮華國土。
不離當處。
阿彌陀佛。
全體衆生。
奈此衆生日用不知。
未曾發一念回向心。
從迷入迷。
漂流長劫。
可不哀哉。
菩薩悲願深重。
與此衆生世世随逐。
不相舍離。
飛鸾之化。
與現身說法何異。
讀是書者。
誠能信自本心。
如說修行。
心心回向。
無諸異念。
念極情空。
脫然無住。
雖現居五濁惡世。
已渾身坐在蓮華國裡。
報緣一謝。
彈指往生。
是果是因。
初無先後。
如其不信自心。
因而不信淨土。
甚者或疑此書為僞作。
則吾末如之何也矣。
是書得之友人王貫三。
向有刻闆。
頃毀于火。
吾黨諸賢将複刻以行世。
子謹為訂其章句。
次其先後。
既成而為之叙如此。
乾隆三十八年秋八月 東林後學彭紹升撰 西方确指 覺明妙行菩薩說 菩薩戒弟子常攝集 一時菩薩自極樂國來。
降于娑婆震旦古勾吳地。
在會弟子。
以往昔因緣。
得蒙化度。
菩薩将顯淨土法門。
而說偈言。
諸佛之法要 微密不思議 以非思議故 無能盡宣說 牟尼大慈父 悲憫衆生者 說所不能說 導彼今後世 更以異方便 顯示安樂刹 令發願往生 橫截諸惡趣 繇佛阿彌陀 大願攝群品 聞名能受持 決定生無惑 若有大力人 專念心常一 成就深三昧 現前亦見佛 今我如佛教 将開化導門 念爾等迷倒 确指正修路 是非弱小緣 應具難遭想 西方萬億程 一念信即是。
菩薩說偈已。
令諸弟子朗宣一過。
複言汝等向來學宗玄術。
心溺邪修。
我以夙緣慈念深故。
來此化導。
今已首标西方淨土。
為正向正修一門。
猶慮未能極信。
次當說我名号及我所證。
令知說是法者。
是大菩薩。
善男子。
我昔因中。
以妙湛覺心。
照明一切諸所有刹土。
衆生所同具足。
即以覺妙妙覺。
覺明妙心。
起無量妙行。
度諸衆生。
是故阿彌陀佛印我名号。
号曰覺明妙行。
汝等從此皈依。
更無疑二。
時同會者八人。
俱合掌至心。
念南無覺明妙行菩薩。
敬禮而起。
菩薩曰。
善哉。
如是。
或問持經咒之法。
菩薩曰。
所謂持經咒者。
自持其心也。
要在直明心地。
若止雲持得熟。
誦得多。
又念某經某咒某佛。
謂我有大功德。
而不能句句銷歸自性。
又不能深解如來妙谛。
謂可以獲果證者。
不見十字路口。
若無眼。
若無足。
若乞婦。
若乞男。
終日不住口念到夜。
計其所持。
一歲何啻數十萬遍。
究竟是殘疾者。
求乞者。
并不曾證得一毫果在。
此何以故。
隻無解無行故耳。
故知持是經。
即當依是經而修行。
又發大願。
或求生佛國。
或求明心地。
或發大智慧。
或利濟衆生。
俱仗如來廣大弘通之力。
以成就行人之願。
如是。
方為持經持咒念佛。
天然老僧以久病不愈。
欲入徑山待死。
投骨普同塔中。
菩薩曰。
汝欲住山待死。
是無事讨事耳。
汝愁幾根老骨頭沒處安頓耶。
不知眼光落地。
直伸兩腳。
任他刀砍斧斫。
火燒水浸。
與爾無幹。
乃為他作久遠計。
亦太愚矣。
且此身生時。
尚是無益。
何況死後。
汝今宜簡省諸事。
單持一句阿彌陀佛。
念念不舍。
阿彌陀佛便與汝為好伴侶。
大限到時。
現身接引。
得生極樂。
豈不愈入山待死耶。
又生老病死。
是世間難免之苦。
汝即久病。
亦莫管他愈不愈。
但一念一心。
生也由他。
死也由他便了。
僧不二将投師受戒。
菩薩曰。
惜哉惜哉。
堂堂相貌。
表表儀形不知自反。
計其所作與俗人無異。
吾見汝身在此處。
而神遊地獄矣。
急宜痛加修省。
斷惡遵善。
上求佛果。
下化群生。
不可昏昏昧昧。
失此有限光陰。
自贻萬劫之累。
至受戒一事。
不受則已。
若一受。
更不得分毫毀犯。
當守護清淨。
如白璧明珠。
了無瑕玷。
斯成戒品。
蓋戒為三世諸佛入道根本。
勿同兒戲。
又若住靜參方。
更宜親近善友。
遠諸庸劣。
親善則道業易成。
近惡則戒行易失。
此二語。
終身學道之要。
慎之記之。
馬永錫兄弟夙世為獵戶。
一日入山。
共殺一鹿。
當獲短命報。
又嘗見塔中佛像仆地。
扶起安座。
禮拜而出。
以善因故。
再得人身。
菩薩先為永錫開示已。
永錫懼求永年之道。
菩薩曰。
昔北方妙覺寺。
有童子沙彌。
年十六時。
有一相師。
說人生死。
不爽毫發謂沙彌言。
汝年十八季秋。
當死沙彌恐甚。
夜禱于佛。
願于藏中賜經一卷。
終身受持。
以祈長壽。
言已。
悉泣不勝。
再拜而起。
于大藏中。
随手取得金剛般若經。
遂書寫受持。
曉夜無懈。
兼持戒精嚴。
了悟玄理。
年未四十。
道風流播。
四衆歸仰。
後至八十坐化。
即洛陽微行禅師也。
為唐玄宗開元六年事。
我所親見。
汝今既怖短命。
欲求永命。
當依此沙彌求金剛善本。
發心書寫。
勤行讀誦。
複求解義趣。
此内功德也。
從今日始。
不得更殺物命。
當愛如己身。
又多積陰德。
此外功德也。
内外俱修。
功德甚大。
自能與天合體。
而夭壽不二之理立矣。
何慮年壽之不永乎。
然須慎終如始。
如彼沙彌八十而不怠。
方為合道。
切莫有頭無尾。
或行十日半月。
一年兩歲便丢手了也。
若果盡形遵奉。
先後無間。
不遂所求。
諸佛及我。
俱堕妄語。
菩薩示陳定專曰。
汝父子奉行我教。
最為難得。
但必持志久遠。
不得便生感應希求之念。
将修行二字。
正如日用間穿衣吃飯之事方可。
菩薩示查定宏母曰。
汝夙有向道之念。
而未遇正人。
深為可憫。
今當為汝分别開示。
汝往昔為比邱時。
力行精進。
晝夜不怠。
心猛烈故。
于靜定中。
忽起一見。
雲我何故不能速得成佛。
又一日聞諸佛無相。
即心是佛之語。
複益邪思。
雲既諸法空寂。
我心是佛。
何用修習。
不知此為究竟空理。
而非初入法界所易言者。
比邱從此竟堕邪見。
不複進修。
自謂已證大道。
所以從迷入迷。
沉淪長夜。
悲哉衆生。
求道不遇真善知識。
未免陷于羅網。
不可不慎。
汝今當知。
由昔以見邪故。
報獲五漏。
失正知故。
複遇邪師。
毒螫親遭。
豈得不生恐怖。
今應速發正信。
至心憶念阿彌陀佛。
求生極樂國土。
無朽為一友問。
得壽幾何。
菩薩示偈曰。
人命如朝露 虛浮無定期 未能逃夢幻 何必預求知 複示曰。
且莫為他問日期。
到臘月三十日。
管取手忙腳亂在。
(是友果以次年臘月三十日疾終)無朽聞說
和尚出一書授(餘)曰。
此寶筏也。
且緣起甚奇。
明末時。
吳城八友同修??門。
日請乩仙以談其術。
于卒也。
有仙至。
所談與諸仙異。
因日事之甚狎熟。
久之。
忽勸以念佛。
衆問念佛可乎。
曰善。
衆皆稱南無佛。
曰不如是念也。
衆問如何。
曰汝須合掌至心。
向西頂禮。
念南無阿彌陀佛。
衆從之。
于是為之微細開示念佛法門。
令舍僞歸真求生極樂。
始宣示夙昔因緣。
菩薩名号。
及現異香天花種種靈瑞。
而八人者。
皆反其邪修。
歸于正信。
無朽者。
八人中之師也。
菩薩令往三昧和尚處。
受毗尼圓僧相。
和尚始難之。
既而見菩薩月偈。
遂敬禮西方為之剃度。
蓋菩薩始至時。
衆以為仙。
指月為題求句。
因示以偈曰。
一月光含千世界。
分身無量照群迷。
當知本體原無二。
不動莊嚴變化機。
始于明崇祯癸未五月二十八日。
迄 清順治丁亥十月初二日。
前後共二十四會。
所說皆修行要妙。
因偈中有确指正修路句。
遂名之曰西方确指。
餘讀之。
身心踴躍。
不啻醍醐之滴入焦腸也。
因歎奇不已。
和尚曰。
(餘)始亦不之信。
既而閱之。
神采煥發。
即欲不信而不能矣。
(餘)曰菩薩往昔因中與八人具有大緣。
悲念深故權巧接引。
此豈同于應乩之流。
且觀菩薩臨行。
有曰鸾乩之設。
本為神鬼依憑。
非大菩薩應化常事。
則是書也。
豈可作乩書視也。
(餘)時即願刊布流通。
廣利群有。
而因緣未和。
迄今己酉春。
僧俗道侶。
無不踴躍歡喜願施赀助成。
至有讀而哭。
哭而讀。
頓舍所愛室宇衣服器具。
入深山念佛者。
豈非菩薩以無緣慈。
攝化衆生。
不可思議乎。
遂與靈曦慧楫二老師。
謀付諸梓。
梓成道其始末如此。
時康熙己酉九月既望古吳淨業弟子朗西金锷撰 西方确指後序 古先聖人。
去今遠矣。
然讀其書知其言。
決不可以僞為者。
斷之于理而已矣。
佛法入中國千五百年。
其間豪傑明睿之士。
得一經一偈。
決定信入。
了脫生死者。
殆不可悉數。
而淺智之流。
辄以私意窺之。
謂其原出于老莊。
乃其徒所僞作。
即今老莊書具在。
試取而與楞嚴圓覺諸經潔之。
其淺深離合之故。
略可見矣。
老莊所不能為。
而謂學老莊者能為之乎。
此不能察理。
而自徇其私者之過也。
近世飛鸾之化行。
三教聖賢往往随方應感。
宏法度人。
是皆出于不得已之心。
讀其書。
知其言。
決不可以僞為者。
亦斷之于理而已矣。
西方确指者。
極樂界中。
覺明妙行菩薩所說法也。
其為教貶斥邪修。
指歸淨土。
闡一心之妙谛。
窮向上之??關。
誠學佛者之指南也。
予反覆讀之。
作而歎曰。
嗟夫蓮華國土。
不離當處。
阿彌陀佛。
全體衆生。
奈此衆生日用不知。
未曾發一念回向心。
從迷入迷。
漂流長劫。
可不哀哉。
菩薩悲願深重。
與此衆生世世随逐。
不相舍離。
飛鸾之化。
與現身說法何異。
讀是書者。
誠能信自本心。
如說修行。
心心回向。
無諸異念。
念極情空。
脫然無住。
雖現居五濁惡世。
已渾身坐在蓮華國裡。
報緣一謝。
彈指往生。
是果是因。
初無先後。
如其不信自心。
因而不信淨土。
甚者或疑此書為僞作。
則吾末如之何也矣。
是書得之友人王貫三。
向有刻闆。
頃毀于火。
吾黨諸賢将複刻以行世。
子謹為訂其章句。
次其先後。
既成而為之叙如此。
乾隆三十八年秋八月 東林後學彭紹升撰 西方确指 覺明妙行菩薩說 菩薩戒弟子常攝集 一時菩薩自極樂國來。
降于娑婆震旦古勾吳地。
在會弟子。
以往昔因緣。
得蒙化度。
菩薩将顯淨土法門。
而說偈言。
諸佛之法要 微密不思議 以非思議故 無能盡宣說 牟尼大慈父 悲憫衆生者 說所不能說 導彼今後世 更以異方便 顯示安樂刹 令發願往生 橫截諸惡趣 繇佛阿彌陀 大願攝群品 聞名能受持 決定生無惑 若有大力人 專念心常一 成就深三昧 現前亦見佛 今我如佛教 将開化導門 念爾等迷倒 确指正修路 是非弱小緣 應具難遭想 西方萬億程 一念信即是。
菩薩說偈已。
令諸弟子朗宣一過。
複言汝等向來學宗玄術。
心溺邪修。
我以夙緣慈念深故。
來此化導。
今已首标西方淨土。
為正向正修一門。
猶慮未能極信。
次當說我名号及我所證。
令知說是法者。
是大菩薩。
善男子。
我昔因中。
以妙湛覺心。
照明一切諸所有刹土。
衆生所同具足。
即以覺妙妙覺。
覺明妙心。
起無量妙行。
度諸衆生。
是故阿彌陀佛印我名号。
号曰覺明妙行。
汝等從此皈依。
更無疑二。
時同會者八人。
俱合掌至心。
念南無覺明妙行菩薩。
敬禮而起。
菩薩曰。
善哉。
如是。
或問持經咒之法。
菩薩曰。
所謂持經咒者。
自持其心也。
要在直明心地。
若止雲持得熟。
誦得多。
又念某經某咒某佛。
謂我有大功德。
而不能句句銷歸自性。
又不能深解如來妙谛。
謂可以獲果證者。
不見十字路口。
若無眼。
若無足。
若乞婦。
若乞男。
終日不住口念到夜。
計其所持。
一歲何啻數十萬遍。
究竟是殘疾者。
求乞者。
并不曾證得一毫果在。
此何以故。
隻無解無行故耳。
故知持是經。
即當依是經而修行。
又發大願。
或求生佛國。
或求明心地。
或發大智慧。
或利濟衆生。
俱仗如來廣大弘通之力。
以成就行人之願。
如是。
方為持經持咒念佛。
天然老僧以久病不愈。
欲入徑山待死。
投骨普同塔中。
菩薩曰。
汝欲住山待死。
是無事讨事耳。
汝愁幾根老骨頭沒處安頓耶。
不知眼光落地。
直伸兩腳。
任他刀砍斧斫。
火燒水浸。
與爾無幹。
乃為他作久遠計。
亦太愚矣。
且此身生時。
尚是無益。
何況死後。
汝今宜簡省諸事。
單持一句阿彌陀佛。
念念不舍。
阿彌陀佛便與汝為好伴侶。
大限到時。
現身接引。
得生極樂。
豈不愈入山待死耶。
又生老病死。
是世間難免之苦。
汝即久病。
亦莫管他愈不愈。
但一念一心。
生也由他。
死也由他便了。
僧不二将投師受戒。
菩薩曰。
惜哉惜哉。
堂堂相貌。
表表儀形不知自反。
計其所作與俗人無異。
吾見汝身在此處。
而神遊地獄矣。
急宜痛加修省。
斷惡遵善。
上求佛果。
下化群生。
不可昏昏昧昧。
失此有限光陰。
自贻萬劫之累。
至受戒一事。
不受則已。
若一受。
更不得分毫毀犯。
當守護清淨。
如白璧明珠。
了無瑕玷。
斯成戒品。
蓋戒為三世諸佛入道根本。
勿同兒戲。
又若住靜參方。
更宜親近善友。
遠諸庸劣。
親善則道業易成。
近惡則戒行易失。
此二語。
終身學道之要。
慎之記之。
馬永錫兄弟夙世為獵戶。
一日入山。
共殺一鹿。
當獲短命報。
又嘗見塔中佛像仆地。
扶起安座。
禮拜而出。
以善因故。
再得人身。
菩薩先為永錫開示已。
永錫懼求永年之道。
菩薩曰。
昔北方妙覺寺。
有童子沙彌。
年十六時。
有一相師。
說人生死。
不爽毫發謂沙彌言。
汝年十八季秋。
當死沙彌恐甚。
夜禱于佛。
願于藏中賜經一卷。
終身受持。
以祈長壽。
言已。
悉泣不勝。
再拜而起。
于大藏中。
随手取得金剛般若經。
遂書寫受持。
曉夜無懈。
兼持戒精嚴。
了悟玄理。
年未四十。
道風流播。
四衆歸仰。
後至八十坐化。
即洛陽微行禅師也。
為唐玄宗開元六年事。
我所親見。
汝今既怖短命。
欲求永命。
當依此沙彌求金剛善本。
發心書寫。
勤行讀誦。
複求解義趣。
此内功德也。
從今日始。
不得更殺物命。
當愛如己身。
又多積陰德。
此外功德也。
内外俱修。
功德甚大。
自能與天合體。
而夭壽不二之理立矣。
何慮年壽之不永乎。
然須慎終如始。
如彼沙彌八十而不怠。
方為合道。
切莫有頭無尾。
或行十日半月。
一年兩歲便丢手了也。
若果盡形遵奉。
先後無間。
不遂所求。
諸佛及我。
俱堕妄語。
菩薩示陳定專曰。
汝父子奉行我教。
最為難得。
但必持志久遠。
不得便生感應希求之念。
将修行二字。
正如日用間穿衣吃飯之事方可。
菩薩示查定宏母曰。
汝夙有向道之念。
而未遇正人。
深為可憫。
今當為汝分别開示。
汝往昔為比邱時。
力行精進。
晝夜不怠。
心猛烈故。
于靜定中。
忽起一見。
雲我何故不能速得成佛。
又一日聞諸佛無相。
即心是佛之語。
複益邪思。
雲既諸法空寂。
我心是佛。
何用修習。
不知此為究竟空理。
而非初入法界所易言者。
比邱從此竟堕邪見。
不複進修。
自謂已證大道。
所以從迷入迷。
沉淪長夜。
悲哉衆生。
求道不遇真善知識。
未免陷于羅網。
不可不慎。
汝今當知。
由昔以見邪故。
報獲五漏。
失正知故。
複遇邪師。
毒螫親遭。
豈得不生恐怖。
今應速發正信。
至心憶念阿彌陀佛。
求生極樂國土。
無朽為一友問。
得壽幾何。
菩薩示偈曰。
人命如朝露 虛浮無定期 未能逃夢幻 何必預求知 複示曰。
且莫為他問日期。
到臘月三十日。
管取手忙腳亂在。
(是友果以次年臘月三十日疾終)無朽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