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栖淨土彙語
關燈
小
中
大
。
陪羅绮席。
戀王孫家。
曉露新妝濕。
春風舞袖斜。
青帝俄歸幻化。
玉容已付塵沙。
洛陽園上無顔色。
西土池中有物華。
紀事 淨業堂對聯 主極樂六八大願之慈尊。
絕限。
量壽命光明。
不離當處。
過娑婆萬兆佛邦之淨土。
妙莊嚴樓台池沼。
原是吾鄉。
竹窗随筆 念佛鬼敬 海昌村民某。
有老媪死。
附家人。
言平生事。
及陰府報應。
甚悉家人環而聽之。
某在衆中。
忽攝心念佛媪謂曰。
汝常如此。
何患不成佛道。
問何故。
曰。
汝心念阿彌陀佛。
故問何以知之。
曰。
見汝身有光明故。
村民不識一字。
瞥爾顧念。
尚使鬼敬。
況久修者乎。
是故念佛功德不可思議。
以苦為樂 廁蟲之在廁也。
自犬羊視之。
不勝其苦。
而廁蟲不知苦。
方以為樂也。
犬羊之在地也。
自人視之。
不勝其苦。
而犬羊不知苦。
方以為樂也。
人之在世也自天視之不勝其苦。
而人不知苦。
方以為樂也。
推而極之天之苦樂。
亦猶是也。
知此而求生淨土。
萬牛莫挽矣。
武夷圖 予病中。
有贈以武夷九曲圖者。
閱之忻然。
因思古人沉疴不起。
一友教玩辋川圖。
不浃旬而愈。
況西方極樂世界。
繪畫流布朝夕參禮。
而未聞奇驗速效。
如辋川者。
何耶良繇辋川迹在寰中。
易為描寫。
極樂境超世外。
難以形容。
則不若繪辋川者之備極工巧。
聳人心目故也。
彼雞頭摩之所傳。
十六觀經之所說。
亦略示其槩而已。
夫極樂世界。
忉利兜率。
化樂諸天。
所不能及其少分。
使人得而詳睹。
何止四百四病之俱忘将八萬四千煩惱諸病。
皆消滅無餘矣。
昔人謂神栖安養。
又為先送心歸極樂天豈徒然哉。
念佛 世人稍利根。
便輕視念佛。
謂是愚夫愚婦勾當。
彼徒見愚夫愚婦。
口誦佛名。
心遊千裡。
而不知此等是名讀佛。
非念佛也。
念從心。
心思憶而不忘。
故名曰念。
言以儒喻。
儒者念念思憶孔子。
其去孔子不亦庶幾乎。
今念念思憶五欲。
不以為非。
而反以念佛為非。
噫。
似此一生空過。
何如作愚夫愚婦耶。
而惜乎智可能也。
愚不可能也。
禮忏僧 有修淨土忏法者。
一僧謂曰。
經不雲何。
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
胡為是仆仆爾。
亟拜也忏者問。
如何是實相。
僧雲。
心不起妄。
即是實相。
又問。
心是何物。
妄又何物。
能制心者。
複是何物。
僧無對。
忏者曰吾聞之。
忏以理為正。
以事為助。
雖念實相。
而三業翹勤。
亦不相礙。
何以故。
初機。
行人。
未能卒。
與實相相應。
須藉外緣輔翼。
法華謂我以異方便。
助顯第一義。
是也。
起信亦言。
末法衆生。
修是法者。
自懼不常值佛。
如來世尊。
有異方便。
教令念佛。
求生淨土。
故知慈雲大師淨土忏法。
酌古準今至為精密。
與法華光明諸忏。
俱事理雙備。
人天交欽照。
末法昏衢之大寶炬也。
且治生産業。
不背實。
相是佛說否。
僧雲如是。
曰。
然則禮忏不及治生産業乎。
僧又無對。
念佛不專一 予昔在煉磨場中。
時方丈謂衆雲。
中元曰當作盂蘭盆齊。
予以為設供也。
俄而無設。
唯念佛三日而已。
又聞昔有院主為官司所勾攝。
堂中第一座。
集衆救護衆以為持誦也。
亦高聲念佛而已。
此二事。
逈出常情。
有大人作略。
真可師法。
彼今之念佛者。
名為專修。
至於禱壽命。
則藥師經。
解罪愆。
則梁皇忏。
濟厄難。
則消災咒。
求智慧。
則觀音文。
向所念佛。
束之高閣。
若無補於事者。
不思彼佛壽命無量。
況百年壽命乎。
不思念彼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況目前罪垢厄。
難乎。
不思彼佛言我以知慧光。
廣照無央界。
況時人所稱智慧乎。
阿伽陀藥。
萬病總持。
二三其心。
莫肯信服。
神聖工巧。
獨且奈之何哉。
想見昆侖 漢莊伯微。
每於日落。
時。
面對西北。
想昆侖山。
久之見昆侖仙人。
傳法得度。
此彷佛與西方日觀相似。
但彼屬妄想。
不修正。
觀耳。
久積妄想以精誠之極。
尚得遂其所見。
況一心正。
觀。
三昧成就。
而不往生者哉。
竹窗二筆 雁蕩山 台雁号兩浙名山。
而雁蕩尤奇有。
輕千裡裹糧而往遊者予昔應太平之請。
去雁蕩僅一由旬。
期滿院主白予為雁蕩遊。
予欲往。
而忻然從遊者百餘衆。
因計彼山久無接待。
徘徊曆覽。
往返不下半月費粟數石。
院貧不能支遂堅執己之。
衆怏怏。
乃慰之曰。
雁蕩之勝。
在震旦中。
尚有過之者。
即震旦最勝處。
不及天宮天宮展轉最勝處。
不及西方極樂。
世界。
公等不慕極樂。
而沾沾雁蕩是慕。
也竟不去。
鮑勔 真诰雲。
鮑勔未知道但朝暮扣齒不息鬼使不能取。
蓋扣齒集身中之神。
神不離。
故鬼不得近。
向使以扣齒之力修真。
何真之不成。
予謂豈獨修真。
以扣齒之力。
念念扣已而參。
何佛之不成乎。
夫身中之神。
秪是一精魂耳。
力尚。
伏鬼。
況經雲。
受持一佛名者有百千大力天神為之擁護。
又雲。
念佛之人。
佛在其頂。
今也勤為扣齒之細故。
而甘舍念佛之大道惜哉。
結社會 結社念佛。
始自廬山遠師今之人。
主社者得如遠師否。
與社者得如。
十八賢否則。
宜少不宜多耳以真實修淨土。
者。
亦如僧堂中人故也。
至於男女雜而同社此則廬山所未有。
女人自宜在家念佛勿入男群。
遠世譏嫌。
護佛正法。
莫斯為要。
願與同衣共守之。
又放生社。
亦宜少不宜多。
以真實慈救生靈者。
亦如佛會中人故也。
愚意各各随目所見。
随力所能。
買而放之或至季終。
或至歲終。
同詣一處。
會計所放。
考德論業片時而散。
母侈。
費齋供。
毋耽玩光陰。
可也。
願與同衣共守之。
後身(一) 贊西方者。
記戒禅師後身為蘇子瞻。
青草堂後身為曾魯公。
遜長老後身為李侍郎。
南庵主後身為陳忠肅。
知藏某後身為張文定。
嚴首座後身為王龜齡。
其次。
則乘禅師為韓氏子。
敬寺僧為岐王子。
又其次。
善旻為[菧-氐+((中-口+(巨-匚))/土)]司戶女。
海印為朱防禦女。
又甚而雁宕僧為秦氏子桧。
居權要。
造諸惡業。
此數公者。
向使精求淨土。
則焉有此。
愚謂大願大力。
如靈樹生生為僧。
而雲門三作國王。
遂失神通。
百世而下。
如雲門者能幾。
況靈樹乎。
為常人。
為女人。
為惡人。
則展轉下劣矣。
即為諸名臣。
非計之得也。
甚哉西方之不可不生也。
後身(二) 或謂諸師後身之為名臣。
猶醒醐反而為酥也。
猶可也。
為常人則酪矣。
為女人則乳矣。
乃至為惡人則毒藥矣。
平生所修。
果不足憑仗乎。
則何貴於修乎。
是大有說。
凡修行人二力。
一曰福力。
堅持戒行。
而作種種有為功德者是也。
二曰道力。
堅持正觀。
而念念在般。
若中者是也。
純乎道力如靈樹者置弗論。
道力勝福力。
則處富貴而不迷。
福力勝道力。
則迷於富貴。
固未可保也。
於中貪欲重而為女人。
貪嗔俱重而為惡人。
則但修福力而道。
力轉輕之故也。
為僧者。
究心於道力。
宜何如也。
雖然。
倘勤修道力。
而更助之以願力。
得從於諸上善人之後。
豈惟惡人。
将名臣亦所不為矣。
甚哉西方之不可不生也。
後身(三) 韓擒虎雲。
生為上柱國。
死作閻羅王。
榮之也。
不知閻王雖受王樂。
而亦二時受苦。
蓋罪福相兼者居之。
非美事也。
古有一僧。
見鬼使至。
問之。
則曰迎取作閻王。
僧懼。
乃勵精正念。
使遂不至。
昔人謂。
行僧不明心地。
多作水陸靈祇。
雖未必盡然。
容有是理。
下生猶勝天宮。
天且弗為。
況鬼神乎。
甚哉西方之不可不生也。
參究念佛 國朝洪永間。
有空谷。
天奇。
毒峰。
三大老其論念佛。
天毒二師。
俱教人看念佛是誰。
唯空谷謂隻直念去。
亦有悟門。
此二各随機宜。
皆是也。
而空谷但言直念亦可。
不曰參究為非也。
予於疏鈔。
已略陳之。
而猶有疑者。
謂參究主於見性。
單持乃切往生。
遂欲廢參究而事單持。
言經中止雲執持名号。
曾無參究之說。
此論亦甚有理。
依而行之決定往生。
但欲存此廢彼。
則不可蓋念佛人見性。
正上品上生事。
而反憂其不生耶。
故。
疏鈔兩存而待擇。
請無疑焉。
若夫以誰字逼氣下行。
而謂是追究念佛者。
此邪謬誤人。
獲罪無量。
淨土難信之法 淺淨土者。
以為愚夫愚婦所行道。
天如斥之。
謂非鄙愚夫愚婦。
是鄙馬鳴。
龍樹。
文殊。
普賢也。
故予作彌陀經。
疏鈔。
乃發其甚深旨趣。
則又以為解此經不宜太深。
是畢竟愚夫愚婦所行道也。
佛謂此經難信之法不宜然乎。
淨土難信之法(二) 或謂不宜太深者。
此經本淺鑿之使深。
故不可噫。
法華以治世語言。
皆即實相。
而此經橫截生死。
直登不退。
甯不及治世語言乎。
或又謂此經屬方等。
疏以為圓。
則不可。
噫觀經亦方等攝也。
智者圓之。
圓覺亦方等攝也。
圭峰圓之。
彌陀經予特以為分圓。
何不可之有。
佛言難信之法。
不其然乎。
淨土難信之法(三) 華嚴第十。
主藥神得念佛。
滅一切衆生病解脫門。
清涼疏。
謂趣稱一佛。
三昧。
易成。
敬一心濃。
餘盡然矣。
況心凝覺路。
暗蹈大方者哉。
前數語宏贊專念。
後二句入理深談。
誰謂淨土淺也。
行願品廣陳不可說世界海。
不可說佛菩薩功德。
臨終乃不求生華。
藏而求生極樂。
誰謂淨土淺也。
聖賢垂訓如是。
而人自淺之。
佛言難信之法。
不其然乎。
念佛不礙參禅 古謂參禅不礙念佛。
念佛不礙參禅。
又雲。
不許互相兼帶。
然亦有禅兼淨土者。
如圓照本。
真歇了。
永明壽。
黃龍新。
慈受深等諸師。
皆禅門大宗匠。
而留心淨土。
不礙其禅。
故知參禅人。
雖念念究自本心。
而不妨發願願命終時。
往生極樂。
所以者何。
參禅雖得個悟處。
倘未能如諸佛住常寂光。
又未能如阿羅漢不受後有。
則盡此報身。
必有生處。
與其生人世而親近明師。
孰若生蓮花而親近彌陀之為勝乎。
然則念佛不惟不礙參禅。
實有益於參禅也。
出世間大孝 人子於父母。
服勞奉養以安之。
孝也。
立身行道以顯之。
大孝也。
勸以念佛法門。
俾得生淨土。
大孝之大孝也。
予生晚。
甫聞佛法。
而風水之悲已至。
痛極終天。
雖欲追之。
末繇也已。
奉告諸人。
父母在堂。
早勸念佛。
父母亡日。
課佛三年。
其不能者。
或一周歲。
或七七日。
皆可也。
孝子欲報劬勞之恩。
不可不知此。
得悟人正宜往生淨土 或問某甲向修淨土。
有禅者曰。
但悟自佛即已。
何必外求他佛而願往生。
此意何如。
予謂此實最上開示。
但執之亦能有悞。
請以喻明。
假使有人。
颕悟同於顔子。
而百裡千裡之外。
有聖如夫子者。
倡道於其間。
七十子。
三千賢。
相與周旋焉。
汝聞其名。
往而見之。
未必不更有長處而自恃颕悟。
拒不觐谒。
可乎。
雖然得悟。
不願往生。
敢保老兄未悟在。
何者。
天如有言。
汝但未悟。
若悟。
則汝淨土之生。
萬牛不能挽矣。
深矣哉言乎。
淨土不可言無 有謂唯心淨土。
無複十萬億剎外。
更有極樂淨土。
此唯心之說。
原出經語。
真實非謬。
但引而據之者。
錯會其旨。
夫即心即境。
終無心外之境。
即境即心。
亦無境外之心。
既境全是心。
何須定執心而斥境。
撥境言心。
未為達心者矣。
或又曰。
臨終所見淨土。
皆是自心。
故無淨土。
不思古今。
念佛往生者。
其臨終聖衆來迎。
與天樂異香幢幡樓閣等。
惟彼一人獨見。
可雲自心。
而一時大衆。
悉皆見之。
有聞天樂隐隐向西而去者。
有異香在室。
多日不散者。
夫天樂不向他方而西向以去。
彼人已故。
此香猶在。
是得謂無淨土乎。
圓照本禅師。
人見其标名蓮品。
豈得他人之心。
作圓照之心乎。
又試問汝臨終地獄相現者。
非心乎。
曰。
心也。
其人堕地獄乎。
曰。
堕也。
夫既堕地獄。
則地獄之有明矣。
淨土獨無乎。
心現地獄者。
堕實有之地獄。
心現淨土者。
不生實有之淨土乎。
甯說有如須彌。
莫說無如芥子。
戒之戒之。
随處淨土 有謂吾非不信淨土。
亦非薄淨土而不往。
但吾所往與人異。
東方有佛吾東往。
西方有佛吾西往。
四維上下。
天堂地獄。
但有佛處。
吾則随往。
非如天台。
永明諸求淨土者。
必專往西方之極樂世界也。
此說語甚高。
旨甚深。
義甚玄。
然不可以訓。
經雲。
譬如弱羽。
止可纏枝。
則知翮翼既成。
身強氣茂。
方可翺翔霄漢。
橫飛八方耳。
非初發菩提心者所能也。
世尊示韋提希十六觀法。
必先之落日懸鼓。
以定志西方。
而古德有坐卧不忘西向者。
豈不知随方皆有佛國耶。
大解脫人。
任意所之。
如其不然。
恪遵佛敕。
出胎隔陰之迷 古雲。
聲聞尚昧出胎。
菩薩猶昏隔陰。
予初疑聲聞已具六通。
菩薩雙修定慧。
何繇昏昧。
均未能免。
及考之自己。
稽之他人。
昨宵之事。
平旦忽爾落然。
況隔陰乎。
乍遷一房夜起。
不知南北。
況出胎乎。
彼諸賢聖之昏昧。
蓋暫昏而即明。
俄昧而漸覺者也。
而我等凡夫。
則終於昏昧而不自知也。
舍身受身。
利害有如此者。
為今之計。
直須堅凝正心。
毋使剎那失照。
而複懇苦虔誠。
求生淨土。
生淨土則昏昧不足慮矣。
既放其心。
複撥淨土。
危乎哉。
願力 呂文正公。
每晨興禮佛。
祝雲。
不信三寶者。
願弗生我家。
願子孫世世食祿護持佛法。
後呂氏所出。
若公着。
若好問。
若用中。
皆貴顯而奉佛。
夫文正亦秪是人。
世之善願而竟酬所期。
至累世不絕。
況求生淨土。
為出世間之大願乎。
文正之願。
取必於子孫者。
得否未可知。
況求生淨土。
取必於自己有乎。
故知淨土不成。
良以其精誠之未至耳。
昔有貴室供養一僧。
問僧雲。
師百年後。
肯來某家否。
僧一笑。
遂為其子。
近世總戎範君。
亦其父所供僧也。
二事正類。
夫一時之笑諾。
即朵質於豪門。
豈得積久之精誠。
不托胎於蓮品。
因果必然。
無容拟議矣。
九品往生 土人有薄淨土而不修者。
曰。
譬如吾輩。
當以科名入仕。
奈何作歲貢授官耶。
一土人雲。
此喻大謬。
蓮台自分九品。
公何不取其最上。
而甘作下品乎。
今蓮士。
科三百。
亦可分上中下而九品之也。
公何不取彼魁元。
而甘作榜尾乎。
上品上生。
即蓮科之榜首也。
故頌之者曰。
三心圓發。
谛理深明。
金台随往。
即證無生。
其在宗門。
則大徹大悟。
而所謂心空及第歸者。
此也。
向土人怃然曰。
吾疑於是冰泮。
竹窗三筆 晝夜彌陀十萬聲 世傳永明大師。
晝夜念彌陀十萬。
予嘗試之。
自今初日分。
至明初日分。
足十二時百刻。
正得十萬。
而所念止是四字名号。
若六字。
則不及滿數矣。
飲食抽解。
皆無間斷。
少間則不及滿數矣。
睡眠語言。
皆悉斷絕。
少縱。
則不及滿數矣。
而忙急迫促。
如趕路人。
無暇細心切念。
細念。
則不及滿數矣。
故知十萬雲者。
大槩極言須臾不離之意。
而不必定限十萬之數也。
吾恐信心念佛者。
或執之成病。
因舉吾所自試者以告。
或曰。
此大師禅定中之事也。
則非吾所知矣。
遊名山不願西方 遊五台者。
曰文殊在。
遊峨嵋者。
曰普賢在。
遊普陀者。
曰觀世音在。
獨不曰西方極樂世界。
有彌陀在乎。
又不曰三大士者徒仰嘉名。
阿彌陀佛現在說法。
親炙休光之為愈乎。
又不曰跋涉三山。
累年月而後到。
信心念佛。
一彈指而往生乎。
大可歎也。
淨土壽終 或問第二願雲。
國中天人壽終更無生三惡道者。
則有生有死。
特不堕落耳。
何謂生彼國者。
皆無量壽。
曰後不雲乎。
國中天人壽皆無量。
除其本願。
願出度生者。
十疑論亦曰。
生彼國土。
得無生忍已。
還來此世。
救苦衆生。
則悲願行化。
非此土死生比也。
不願西方(一) 或問一僧。
公願生西方否。
曰吾不願也。
乃所願來生着緣袍。
一妻一妾而處室也。
此即吾之極樂國也。
問者嘿然以告予。
予謂各人有志。
志在富貴。
何西方之為。
雖然。
富貴雖非道人美事。
而亦須修頑福以得之。
倘不修福。
未必得為緣袍郎。
而或作緣衣人也。
未必配淑女於名門。
而或納六禮於齊人也。
猶未也。
倘有業焉。
且不得為緣衣人。
而或為金衣公子之流。
事未可知也。
且不得納禮於齊人。
而或依栖於圉人校人庖人。
事未可知也。
猶未也。
倘業重焉。
金衣或變而為赤鍱焉。
事未可知也。
圉人校人庖人。
或變而為阿旁焉。
事未可知也。
悲夫。
不願西方(二) 又問一僧。
公願生西方否。
曰吾不願。
亦不不願。
東方有佛。
吾往東方。
西方有佛。
吾往西方。
南北上下。
亦複如是。
吾何定於西方也。
又問一僧。
公願生西方否。
曰八金剛擡我過東方。
吾不來。
四天王擡吾過西方。
吾不
陪羅绮席。
戀王孫家。
曉露新妝濕。
春風舞袖斜。
青帝俄歸幻化。
玉容已付塵沙。
洛陽園上無顔色。
西土池中有物華。
紀事 淨業堂對聯 主極樂六八大願之慈尊。
絕限。
量壽命光明。
不離當處。
過娑婆萬兆佛邦之淨土。
妙莊嚴樓台池沼。
原是吾鄉。
竹窗随筆 念佛鬼敬 海昌村民某。
有老媪死。
附家人。
言平生事。
及陰府報應。
甚悉家人環而聽之。
某在衆中。
忽攝心念佛媪謂曰。
汝常如此。
何患不成佛道。
問何故。
曰。
汝心念阿彌陀佛。
故問何以知之。
曰。
見汝身有光明故。
村民不識一字。
瞥爾顧念。
尚使鬼敬。
況久修者乎。
是故念佛功德不可思議。
以苦為樂 廁蟲之在廁也。
自犬羊視之。
不勝其苦。
而廁蟲不知苦。
方以為樂也。
犬羊之在地也。
自人視之。
不勝其苦。
而犬羊不知苦。
方以為樂也。
人之在世也自天視之不勝其苦。
而人不知苦。
方以為樂也。
推而極之天之苦樂。
亦猶是也。
知此而求生淨土。
萬牛莫挽矣。
武夷圖 予病中。
有贈以武夷九曲圖者。
閱之忻然。
因思古人沉疴不起。
一友教玩辋川圖。
不浃旬而愈。
況西方極樂世界。
繪畫流布朝夕參禮。
而未聞奇驗速效。
如辋川者。
何耶良繇辋川迹在寰中。
易為描寫。
極樂境超世外。
難以形容。
則不若繪辋川者之備極工巧。
聳人心目故也。
彼雞頭摩之所傳。
十六觀經之所說。
亦略示其槩而已。
夫極樂世界。
忉利兜率。
化樂諸天。
所不能及其少分。
使人得而詳睹。
何止四百四病之俱忘将八萬四千煩惱諸病。
皆消滅無餘矣。
昔人謂神栖安養。
又為先送心歸極樂天豈徒然哉。
念佛 世人稍利根。
便輕視念佛。
謂是愚夫愚婦勾當。
彼徒見愚夫愚婦。
口誦佛名。
心遊千裡。
而不知此等是名讀佛。
非念佛也。
念從心。
心思憶而不忘。
故名曰念。
言以儒喻。
儒者念念思憶孔子。
其去孔子不亦庶幾乎。
今念念思憶五欲。
不以為非。
而反以念佛為非。
噫。
似此一生空過。
何如作愚夫愚婦耶。
而惜乎智可能也。
愚不可能也。
禮忏僧 有修淨土忏法者。
一僧謂曰。
經不雲何。
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
胡為是仆仆爾。
亟拜也忏者問。
如何是實相。
僧雲。
心不起妄。
即是實相。
又問。
心是何物。
妄又何物。
能制心者。
複是何物。
僧無對。
忏者曰吾聞之。
忏以理為正。
以事為助。
雖念實相。
而三業翹勤。
亦不相礙。
何以故。
初機。
行人。
未能卒。
與實相相應。
須藉外緣輔翼。
法華謂我以異方便。
助顯第一義。
是也。
起信亦言。
末法衆生。
修是法者。
自懼不常值佛。
如來世尊。
有異方便。
教令念佛。
求生淨土。
故知慈雲大師淨土忏法。
酌古準今至為精密。
與法華光明諸忏。
俱事理雙備。
人天交欽照。
末法昏衢之大寶炬也。
且治生産業。
不背實。
相是佛說否。
僧雲如是。
曰。
然則禮忏不及治生産業乎。
僧又無對。
念佛不專一 予昔在煉磨場中。
時方丈謂衆雲。
中元曰當作盂蘭盆齊。
予以為設供也。
俄而無設。
唯念佛三日而已。
又聞昔有院主為官司所勾攝。
堂中第一座。
集衆救護衆以為持誦也。
亦高聲念佛而已。
此二事。
逈出常情。
有大人作略。
真可師法。
彼今之念佛者。
名為專修。
至於禱壽命。
則藥師經。
解罪愆。
則梁皇忏。
濟厄難。
則消災咒。
求智慧。
則觀音文。
向所念佛。
束之高閣。
若無補於事者。
不思彼佛壽命無量。
況百年壽命乎。
不思念彼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況目前罪垢厄。
難乎。
不思彼佛言我以知慧光。
廣照無央界。
況時人所稱智慧乎。
阿伽陀藥。
萬病總持。
二三其心。
莫肯信服。
神聖工巧。
獨且奈之何哉。
想見昆侖 漢莊伯微。
每於日落。
時。
面對西北。
想昆侖山。
久之見昆侖仙人。
傳法得度。
此彷佛與西方日觀相似。
但彼屬妄想。
不修正。
觀耳。
久積妄想以精誠之極。
尚得遂其所見。
況一心正。
觀。
三昧成就。
而不往生者哉。
竹窗二筆 雁蕩山 台雁号兩浙名山。
而雁蕩尤奇有。
輕千裡裹糧而往遊者予昔應太平之請。
去雁蕩僅一由旬。
期滿院主白予為雁蕩遊。
予欲往。
而忻然從遊者百餘衆。
因計彼山久無接待。
徘徊曆覽。
往返不下半月費粟數石。
院貧不能支遂堅執己之。
衆怏怏。
乃慰之曰。
雁蕩之勝。
在震旦中。
尚有過之者。
即震旦最勝處。
不及天宮天宮展轉最勝處。
不及西方極樂。
世界。
公等不慕極樂。
而沾沾雁蕩是慕。
也竟不去。
鮑勔 真诰雲。
鮑勔未知道但朝暮扣齒不息鬼使不能取。
蓋扣齒集身中之神。
神不離。
故鬼不得近。
向使以扣齒之力修真。
何真之不成。
予謂豈獨修真。
以扣齒之力。
念念扣已而參。
何佛之不成乎。
夫身中之神。
秪是一精魂耳。
力尚。
伏鬼。
況經雲。
受持一佛名者有百千大力天神為之擁護。
又雲。
念佛之人。
佛在其頂。
今也勤為扣齒之細故。
而甘舍念佛之大道惜哉。
結社會 結社念佛。
始自廬山遠師今之人。
主社者得如遠師否。
與社者得如。
十八賢否則。
宜少不宜多耳以真實修淨土。
者。
亦如僧堂中人故也。
至於男女雜而同社此則廬山所未有。
女人自宜在家念佛勿入男群。
遠世譏嫌。
護佛正法。
莫斯為要。
願與同衣共守之。
又放生社。
亦宜少不宜多。
以真實慈救生靈者。
亦如佛會中人故也。
愚意各各随目所見。
随力所能。
買而放之或至季終。
或至歲終。
同詣一處。
會計所放。
考德論業片時而散。
母侈。
費齋供。
毋耽玩光陰。
可也。
願與同衣共守之。
後身(一) 贊西方者。
記戒禅師後身為蘇子瞻。
青草堂後身為曾魯公。
遜長老後身為李侍郎。
南庵主後身為陳忠肅。
知藏某後身為張文定。
嚴首座後身為王龜齡。
其次。
則乘禅師為韓氏子。
敬寺僧為岐王子。
又其次。
善旻為[菧-氐+((中-口+(巨-匚))/土)]司戶女。
海印為朱防禦女。
又甚而雁宕僧為秦氏子桧。
居權要。
造諸惡業。
此數公者。
向使精求淨土。
則焉有此。
愚謂大願大力。
如靈樹生生為僧。
而雲門三作國王。
遂失神通。
百世而下。
如雲門者能幾。
況靈樹乎。
為常人。
為女人。
為惡人。
則展轉下劣矣。
即為諸名臣。
非計之得也。
甚哉西方之不可不生也。
後身(二) 或謂諸師後身之為名臣。
猶醒醐反而為酥也。
猶可也。
為常人則酪矣。
為女人則乳矣。
乃至為惡人則毒藥矣。
平生所修。
果不足憑仗乎。
則何貴於修乎。
是大有說。
凡修行人二力。
一曰福力。
堅持戒行。
而作種種有為功德者是也。
二曰道力。
堅持正觀。
而念念在般。
若中者是也。
純乎道力如靈樹者置弗論。
道力勝福力。
則處富貴而不迷。
福力勝道力。
則迷於富貴。
固未可保也。
於中貪欲重而為女人。
貪嗔俱重而為惡人。
則但修福力而道。
力轉輕之故也。
為僧者。
究心於道力。
宜何如也。
雖然。
倘勤修道力。
而更助之以願力。
得從於諸上善人之後。
豈惟惡人。
将名臣亦所不為矣。
甚哉西方之不可不生也。
後身(三) 韓擒虎雲。
生為上柱國。
死作閻羅王。
榮之也。
不知閻王雖受王樂。
而亦二時受苦。
蓋罪福相兼者居之。
非美事也。
古有一僧。
見鬼使至。
問之。
則曰迎取作閻王。
僧懼。
乃勵精正念。
使遂不至。
昔人謂。
行僧不明心地。
多作水陸靈祇。
雖未必盡然。
容有是理。
下生猶勝天宮。
天且弗為。
況鬼神乎。
甚哉西方之不可不生也。
參究念佛 國朝洪永間。
有空谷。
天奇。
毒峰。
三大老其論念佛。
天毒二師。
俱教人看念佛是誰。
唯空谷謂隻直念去。
亦有悟門。
此二各随機宜。
皆是也。
而空谷但言直念亦可。
不曰參究為非也。
予於疏鈔。
已略陳之。
而猶有疑者。
謂參究主於見性。
單持乃切往生。
遂欲廢參究而事單持。
言經中止雲執持名号。
曾無參究之說。
此論亦甚有理。
依而行之決定往生。
但欲存此廢彼。
則不可蓋念佛人見性。
正上品上生事。
而反憂其不生耶。
故。
疏鈔兩存而待擇。
請無疑焉。
若夫以誰字逼氣下行。
而謂是追究念佛者。
此邪謬誤人。
獲罪無量。
淨土難信之法 淺淨土者。
以為愚夫愚婦所行道。
天如斥之。
謂非鄙愚夫愚婦。
是鄙馬鳴。
龍樹。
文殊。
普賢也。
故予作彌陀經。
疏鈔。
乃發其甚深旨趣。
則又以為解此經不宜太深。
是畢竟愚夫愚婦所行道也。
佛謂此經難信之法不宜然乎。
淨土難信之法(二) 或謂不宜太深者。
此經本淺鑿之使深。
故不可噫。
法華以治世語言。
皆即實相。
而此經橫截生死。
直登不退。
甯不及治世語言乎。
或又謂此經屬方等。
疏以為圓。
則不可。
噫觀經亦方等攝也。
智者圓之。
圓覺亦方等攝也。
圭峰圓之。
彌陀經予特以為分圓。
何不可之有。
佛言難信之法。
不其然乎。
淨土難信之法(三) 華嚴第十。
主藥神得念佛。
滅一切衆生病解脫門。
清涼疏。
謂趣稱一佛。
三昧。
易成。
敬一心濃。
餘盡然矣。
況心凝覺路。
暗蹈大方者哉。
前數語宏贊專念。
後二句入理深談。
誰謂淨土淺也。
行願品廣陳不可說世界海。
不可說佛菩薩功德。
臨終乃不求生華。
藏而求生極樂。
誰謂淨土淺也。
聖賢垂訓如是。
而人自淺之。
佛言難信之法。
不其然乎。
念佛不礙參禅 古謂參禅不礙念佛。
念佛不礙參禅。
又雲。
不許互相兼帶。
然亦有禅兼淨土者。
如圓照本。
真歇了。
永明壽。
黃龍新。
慈受深等諸師。
皆禅門大宗匠。
而留心淨土。
不礙其禅。
故知參禅人。
雖念念究自本心。
而不妨發願願命終時。
往生極樂。
所以者何。
參禅雖得個悟處。
倘未能如諸佛住常寂光。
又未能如阿羅漢不受後有。
則盡此報身。
必有生處。
與其生人世而親近明師。
孰若生蓮花而親近彌陀之為勝乎。
然則念佛不惟不礙參禅。
實有益於參禅也。
出世間大孝 人子於父母。
服勞奉養以安之。
孝也。
立身行道以顯之。
大孝也。
勸以念佛法門。
俾得生淨土。
大孝之大孝也。
予生晚。
甫聞佛法。
而風水之悲已至。
痛極終天。
雖欲追之。
末繇也已。
奉告諸人。
父母在堂。
早勸念佛。
父母亡日。
課佛三年。
其不能者。
或一周歲。
或七七日。
皆可也。
孝子欲報劬勞之恩。
不可不知此。
得悟人正宜往生淨土 或問某甲向修淨土。
有禅者曰。
但悟自佛即已。
何必外求他佛而願往生。
此意何如。
予謂此實最上開示。
但執之亦能有悞。
請以喻明。
假使有人。
颕悟同於顔子。
而百裡千裡之外。
有聖如夫子者。
倡道於其間。
七十子。
三千賢。
相與周旋焉。
汝聞其名。
往而見之。
未必不更有長處而自恃颕悟。
拒不觐谒。
可乎。
雖然得悟。
不願往生。
敢保老兄未悟在。
何者。
天如有言。
汝但未悟。
若悟。
則汝淨土之生。
萬牛不能挽矣。
深矣哉言乎。
淨土不可言無 有謂唯心淨土。
無複十萬億剎外。
更有極樂淨土。
此唯心之說。
原出經語。
真實非謬。
但引而據之者。
錯會其旨。
夫即心即境。
終無心外之境。
即境即心。
亦無境外之心。
既境全是心。
何須定執心而斥境。
撥境言心。
未為達心者矣。
或又曰。
臨終所見淨土。
皆是自心。
故無淨土。
不思古今。
念佛往生者。
其臨終聖衆來迎。
與天樂異香幢幡樓閣等。
惟彼一人獨見。
可雲自心。
而一時大衆。
悉皆見之。
有聞天樂隐隐向西而去者。
有異香在室。
多日不散者。
夫天樂不向他方而西向以去。
彼人已故。
此香猶在。
是得謂無淨土乎。
圓照本禅師。
人見其标名蓮品。
豈得他人之心。
作圓照之心乎。
又試問汝臨終地獄相現者。
非心乎。
曰。
心也。
其人堕地獄乎。
曰。
堕也。
夫既堕地獄。
則地獄之有明矣。
淨土獨無乎。
心現地獄者。
堕實有之地獄。
心現淨土者。
不生實有之淨土乎。
甯說有如須彌。
莫說無如芥子。
戒之戒之。
随處淨土 有謂吾非不信淨土。
亦非薄淨土而不往。
但吾所往與人異。
東方有佛吾東往。
西方有佛吾西往。
四維上下。
天堂地獄。
但有佛處。
吾則随往。
非如天台。
永明諸求淨土者。
必專往西方之極樂世界也。
此說語甚高。
旨甚深。
義甚玄。
然不可以訓。
經雲。
譬如弱羽。
止可纏枝。
則知翮翼既成。
身強氣茂。
方可翺翔霄漢。
橫飛八方耳。
非初發菩提心者所能也。
世尊示韋提希十六觀法。
必先之落日懸鼓。
以定志西方。
而古德有坐卧不忘西向者。
豈不知随方皆有佛國耶。
大解脫人。
任意所之。
如其不然。
恪遵佛敕。
出胎隔陰之迷 古雲。
聲聞尚昧出胎。
菩薩猶昏隔陰。
予初疑聲聞已具六通。
菩薩雙修定慧。
何繇昏昧。
均未能免。
及考之自己。
稽之他人。
昨宵之事。
平旦忽爾落然。
況隔陰乎。
乍遷一房夜起。
不知南北。
況出胎乎。
彼諸賢聖之昏昧。
蓋暫昏而即明。
俄昧而漸覺者也。
而我等凡夫。
則終於昏昧而不自知也。
舍身受身。
利害有如此者。
為今之計。
直須堅凝正心。
毋使剎那失照。
而複懇苦虔誠。
求生淨土。
生淨土則昏昧不足慮矣。
既放其心。
複撥淨土。
危乎哉。
願力 呂文正公。
每晨興禮佛。
祝雲。
不信三寶者。
願弗生我家。
願子孫世世食祿護持佛法。
後呂氏所出。
若公着。
若好問。
若用中。
皆貴顯而奉佛。
夫文正亦秪是人。
世之善願而竟酬所期。
至累世不絕。
況求生淨土。
為出世間之大願乎。
文正之願。
取必於子孫者。
得否未可知。
況求生淨土。
取必於自己有乎。
故知淨土不成。
良以其精誠之未至耳。
昔有貴室供養一僧。
問僧雲。
師百年後。
肯來某家否。
僧一笑。
遂為其子。
近世總戎範君。
亦其父所供僧也。
二事正類。
夫一時之笑諾。
即朵質於豪門。
豈得積久之精誠。
不托胎於蓮品。
因果必然。
無容拟議矣。
九品往生 土人有薄淨土而不修者。
曰。
譬如吾輩。
當以科名入仕。
奈何作歲貢授官耶。
一土人雲。
此喻大謬。
蓮台自分九品。
公何不取其最上。
而甘作下品乎。
今蓮士。
科三百。
亦可分上中下而九品之也。
公何不取彼魁元。
而甘作榜尾乎。
上品上生。
即蓮科之榜首也。
故頌之者曰。
三心圓發。
谛理深明。
金台随往。
即證無生。
其在宗門。
則大徹大悟。
而所謂心空及第歸者。
此也。
向土人怃然曰。
吾疑於是冰泮。
竹窗三筆 晝夜彌陀十萬聲 世傳永明大師。
晝夜念彌陀十萬。
予嘗試之。
自今初日分。
至明初日分。
足十二時百刻。
正得十萬。
而所念止是四字名号。
若六字。
則不及滿數矣。
飲食抽解。
皆無間斷。
少間則不及滿數矣。
睡眠語言。
皆悉斷絕。
少縱。
則不及滿數矣。
而忙急迫促。
如趕路人。
無暇細心切念。
細念。
則不及滿數矣。
故知十萬雲者。
大槩極言須臾不離之意。
而不必定限十萬之數也。
吾恐信心念佛者。
或執之成病。
因舉吾所自試者以告。
或曰。
此大師禅定中之事也。
則非吾所知矣。
遊名山不願西方 遊五台者。
曰文殊在。
遊峨嵋者。
曰普賢在。
遊普陀者。
曰觀世音在。
獨不曰西方極樂世界。
有彌陀在乎。
又不曰三大士者徒仰嘉名。
阿彌陀佛現在說法。
親炙休光之為愈乎。
又不曰跋涉三山。
累年月而後到。
信心念佛。
一彈指而往生乎。
大可歎也。
淨土壽終 或問第二願雲。
國中天人壽終更無生三惡道者。
則有生有死。
特不堕落耳。
何謂生彼國者。
皆無量壽。
曰後不雲乎。
國中天人壽皆無量。
除其本願。
願出度生者。
十疑論亦曰。
生彼國土。
得無生忍已。
還來此世。
救苦衆生。
則悲願行化。
非此土死生比也。
不願西方(一) 或問一僧。
公願生西方否。
曰吾不願也。
乃所願來生着緣袍。
一妻一妾而處室也。
此即吾之極樂國也。
問者嘿然以告予。
予謂各人有志。
志在富貴。
何西方之為。
雖然。
富貴雖非道人美事。
而亦須修頑福以得之。
倘不修福。
未必得為緣袍郎。
而或作緣衣人也。
未必配淑女於名門。
而或納六禮於齊人也。
猶未也。
倘有業焉。
且不得為緣衣人。
而或為金衣公子之流。
事未可知也。
且不得納禮於齊人。
而或依栖於圉人校人庖人。
事未可知也。
猶未也。
倘業重焉。
金衣或變而為赤鍱焉。
事未可知也。
圉人校人庖人。
或變而為阿旁焉。
事未可知也。
悲夫。
不願西方(二) 又問一僧。
公願生西方否。
曰吾不願。
亦不不願。
東方有佛。
吾往東方。
西方有佛。
吾往西方。
南北上下。
亦複如是。
吾何定於西方也。
又問一僧。
公願生西方否。
曰八金剛擡我過東方。
吾不來。
四天王擡吾過西方。
吾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