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栖淨土彙語

關燈
第一。

    非虛言也。

     又 既高聲默念。

    金剛持。

    皆無益而反損。

    今當於妄想紛飛時。

    隻輕輕舉佛一聲。

    即住了。

    看他是誰念佛。

    久之念起又如是舉。

    如是看。

    念若不起。

    隻看着。

    其舉業文字等俱歇下。

    歇下亦於舉業無妨。

     答德清許廓如居士廣钺 來問攝心用。

    觀坐立想像等。

    此俱随時無定。

    但常觀無常。

    非塵緣未了者所能為。

    雖不能常觀。

    亦是工夫。

    毋用為慮。

    又塵緣中。

    觀法難成。

    不如直以學業家業得暇之時。

    即便默默執持名号。

    隻貴字字分明。

    句句親切。

    心則自攝。

    若久之不退。

    三昧成就。

    即此是觀。

     答湖廣劉守複居士廣曙 凡夫放心。

    初學攝心。

    後乃得心。

    攝心非止一法。

    功高易進。

    念佛為先。

    古雲。

    餘門學道。

    如蟻子上於高山。

    念佛往生。

    似風帆行於順水。

    想起時不須别作除滅。

    但舉阿彌陀佛四字。

    盡力挨拶。

    便是攝心工夫。

    忽然悟去。

    名曰得心。

     答蘇州遠心遠居士廣绶 畏死者。

    以未悟本來無生故也。

    本自無生。

    焉得有死。

    何畏之有。

    然無生未易卒悟。

    今惟當專誠念佛。

    久久念至一心不亂。

    必得開悟。

    就令不悟。

    而一生念力。

    臨終自知。

    死去必生淨土。

    則如流落他鄉。

    得歸故裡。

    阿彌陀佛。

    垂手接引往生。

    歡喜無量何畏之有。

     答紹興張居士 營靜室。

    同修淨業。

    此世間最上事也。

    然室不必全美足供佛。

    及行坐禮拜即已。

    亦不必候家事俱了。

    日出事生。

    欲了固無了日也。

    随即下手。

    已遲遲矣。

    生死海中。

    念佛法門。

    最為第一。

    宜盡心焉。

     答休甯吳伯陽居士廣安 楞嚴分别真妄處。

    曾不談及。

    觀想西方。

    執持名号等事。

    何為全沒幹涉。

    而無風起浪。

    貶他是妄。

    若言妄則坐禅亦妄。

    持戒亦妄。

    講經亦妄。

    乃至得菩提入涅盤亦妄。

    可自一心念佛。

    莫生疑也。

     答通州孫居士廣諒 來問出世真谛。

    夫世即出世。

    則不須求出。

    真非妄外。

    則何用覓真。

    此意未會。

    則莫若一心念佛。

    念極而悟。

    悟則無論。

    縱不大悟。

    而離此娑婆。

    生彼淨土。

    即是出世。

    消滅雜念。

    純一正念。

    即是真谛。

    今亦不管出不出真不真。

    但工夫做到一心。

    自然了當矣。

     答吳居士大澈 念佛即是持咒。

    念佛得力後。

    對境自如。

    作厭離想。

    即是解脫初門。

    但目前如何。

    便得自在。

    久持不退。

    自有相應時也。

     答張杏苑居士廣經 所問雲門語。

    不須究。

    他說教外别傳。

    隻看他說。

    須退步向自己腳跟下。

    推尋是個甚麼道理。

    其推尋今亦不難。

    既信念佛。

    但内看念佛的是誰。

    便是腳跟下推尋也。

    久之則正訛中所雲。

    最後窮元極微一假事。

    不患其不得矣。

     答金居土廣聚 來問曰末後緊關。

    曰甚深之旨。

    曰本地相應。

    曰直提指斯事。

    緊也。

    深也。

    本也。

    直也。

    皆切問也。

    然隻在近思而已。

    除此靈知炯炯外。

    皆緩耳。

    淺耳。

    末耳。

    曲耳。

    誠即此念佛一念所起。

    觑得破。

    管取大事了畢。

    又不可見如是說。

    便作思惟蔔度。

    穿鑿求通。

    則反失之矣。

    但念念體究。

    真積力久。

    而自得之。

    方是證悟。

     答檀林廣元 耆宿未見了了。

    不足恐怖。

    蓋彼心力。

    實不曾用盡耳。

    今既有疾。

    亦不必以勉強勇作。

    但依經中執持名号。

    一心不亂。

    一味省緣。

    可省便省。

    不得已者。

    然後應之。

    自然工夫得力矣。

     答餘姚韓清泰居士廣梵 來問一門深入之旨。

    彼蓋為門庭各别者言。

    今念佛者。

    即在念佛上參。

    依舊是一門。

    非二事也。

    若參究不便。

    則蓦直念去。

    亦得複說一喻。

    如習舉業者。

    易與詩等二門也。

    則誠不可兼。

    以無雙經入試故。

    隻易一經。

    或讀文或解理。

    可雲二門否。

    未聞解理之悖於讀文。

    而不可兼也。

     答嘉興孫無高居士廣抑 日課就帖上略注。

    以今尚有舉業。

    其淨修。

    惟貴簡約直捷。

    未可繁多。

    如觀音文。

    金剛經。

    無暇誦持。

    則一味念佛。

    亦自功德不少耳。

     答張百戶廣湉 妄念是病。

    念佛是藥。

    久病非片劑所能療。

    積妄非暫念所能除。

    其理一也。

    莫管他妄念紛飛。

    隻貴在念佛精切。

    字字分明。

    句句接續。

    極力執持。

    方有趨向。

    分此謂真積力久。

    而一旦豁然。

    喻如磨杵作針。

    煉鐵作鋼者。

    定不誣也。

    入道多門。

    惟此一門最為捷徑。

    不可忽不可忽。

     答徽州吳季立居士大州 不必憂罪業深。

    不必疑根性鈍。

    經雲。

    至心念阿彌陀佛一聲。

    滅八十萬億劫生死重罪。

    何疑乎業深。

    又古聖雲惟有徑路修行。

    但念阿彌陀佛。

    何憂乎根鈍。

    見方友。

    即以此告之。

     與蘇州劉羅陽居士 曩啟專以念佛。

    求生淨土奉勸。

    然此道至元至妙。

    亦複至簡至易。

    以簡易故。

    高明者忽焉。

    夫生死。

    不離一念。

    乃至世出世間萬法。

    皆不離一念。

    今即以此念念佛。

    何等切近精實。

    若觑破此念起處。

    即是自性彌陀。

    即是祖師西來意。

    縱令不悟。

    乘此念力。

    往生極樂。

    且橫截生死。

    不受輪回。

    終當大悟耳。

    願翁放下萬緣。

    十二時中。

    念念提撕。

    是所至望。

     與江陰馮筠居居士 七十古稀。

    百年能幾。

    今此暮景。

    正宜放開懷抱。

    看破世間。

    宛如一場戲劇。

    何有真實。

    但以一聲阿彌陀佛。

    消遣光陰。

    但以西方極樂世界。

    為我家舍。

    我今念佛。

    日後當生西方。

    何幸如之。

    發大歡喜。

    莫生煩惱。

    倘遇不如意事。

    即便撥轉心頭。

    這一聲佛。

    急急提念。

    卻回光返照。

    我是阿彌陀佛世界中人。

    奈何與世人一般見識。

    回嗔作喜。

    一心念佛。

    此是智慧中人。

    大安樂大解脫法門也。

     與嘉興朱西宗居士廣振 人之處世。

    遇順境者。

    其情愉以安。

    遇逆境者。

    其情憂以危。

    然而順未足為幸。

    逆未足為不幸也。

    溺於意之所便。

    則出世之心不生。

    戚戚乎不得志。

    夫然後厭身世之桎梏。

    而求以出世。

    是故萬苦交於前。

    但以正智觀察。

    苦從何生。

    從身生。

    身從何生。

    從業生。

    業從何生。

    從惑生。

    因惑造業。

    因業成身。

    因身受苦。

    但能破惑。

    一切空寂。

    敢問所以破惑之方。

    隻須就本參話頭上。

    理會念佛的是誰。

    捉敗此疑。

    諸惑皆破。

    思之毋忽。

     又 聞病。

    今開三法。

    一曰對治。

    病既生於勞郁。

    當以逸治勞。

    以舒治郁。

    逸非懶惰不簡之謂也。

    萬緣盡廢。

    如初生孩子。

    六識不行。

    是之謂逸。

    舒非散放無忌之謂也。

    知身世如幻夢。

    随緣順受。

    不被境瞞。

    和即今病之愈否。

    身之生死。

    一并放下。

    是之謂舒。

    二曰調攝。

    調攝在節飲食。

    慎藥餌。

    飲食不待論矣。

    藥餌不宜多服。

    知栢芩連等苦寒之劑。

    使金寒水冷。

    陰未能滋。

    火未能降。

    而胃氣先敗。

    食不下咽。

    或洞洩危矣。

    宣與高明議之。

    三曰正念。

    即前所告。

    苦從身生。

    身從業生等。

    病即苦中之一。

    其展轉相因。

    亦複如是。

    應孜孜密密。

    日夕體究。

    究之不得。

    隻消提一句本參。

    念佛話頭。

    回光自看。

    識得此念下落。

    則惑自破。

    惑破。

    則展轉消滅。

    亦複如是。

    隻此三事。

    宜力行之。

     又 須信萬事是宿緣。

    不但順逆窮通。

    乃至死生。

    都抛卻大海。

    莫起憂怖。

    收拾身心。

    返觀内照。

    本參話頭。

    切記切記。

     又 念佛非止明心。

    亦無病不治。

    倘有勸進道術者。

    不必信受。

    恐失正知見。

    特預陳之。

     又 尊恙至是。

    亦甚危矣。

    宜以所欲言事。

    盡底書付令郎及尊堂。

    令胸中都無牽挂。

    一心正念。

    若平日於念佛法門信得及。

    便可心目内照。

    四字佛名。

    曆曆明明。

    無間無斷。

    從其今日明日去亦可。

    說或不去。

    活到一百二十歲亦可。

    此為要緊語。

    朋友平生相交。

    正在此處。

    他皆小事不暇及也。

    切不可貪生怕死。

    而悞大事。

     與王居士大琸 貴恙宜将身外事。

    并此身四肢百骸。

    盡情放下。

    使空無一物。

    若必不可歇者。

    權且歇下。

    待後處之。

    妄想熾不能制。

    當念佛數聲壓伏之。

    世間榮華富貴。

    亦不過片時間事。

    厄難苦惱。

    亦不過片時間事。

    倐忽便無。

    且萬般皆屬前緣。

    非人力所能奈何者也。

    盡情放下。

    一心念佛。

    至囑至囑。

     與秦明中居士 法門無量。

    要在明心。

    明心要門。

    無如念佛讀作之暇。

    或心煩時。

    靜坐念佛。

    甚有利益。

    一念在佛。

    雜念退休。

    心空境寂。

    妙當何如。

    願無易而忽之。

     與吳江秦任南居士廣俍 所雲開幽暗。

    解業縛。

    若會則幽暗即是光明。

    業縛無非解脫。

    如不會。

    但時時攝心念佛。

    久久靜定。

    自能發慧。

     與南城吳念慈居士廣翊 入道多門。

    直捷簡要。

    無如念佛。

    念佛一門。

    上度最勝利根。

    下至極愚極鈍。

    蓋是徹上徹下之道。

    勿以俗見搖惑。

    古來尊宿教人看話頭。

    起疑情以期大悟。

    或看無字。

    或看萬法等。

    不一而足。

    今試比例。

    假如萬法歸一。

    一歸何處。

    與念佛是誰。

    極相似。

    若於是誰處倒斷。

    一歸何處不着問人。

    自豁然矣。

    古人謂念佛人欲參禅。

    不須别舉話頭。

    正此意也。

    念佛數聲。

    回光自看。

    這念佛的是誰。

    如此用心。

    勿忘勿助。

    久之當自有省。

    如或不能。

    直念亦可。

    使其念不離佛。

    佛不離念。

    念極心空。

    感應道交。

    現前見佛。

    理必然矣。

     與太倉王子颙孝廉智第 貴宅世修盛德。

    何為尊體構斯劇疾。

    得無宿業使之然乎。

    疾病之由。

    多從殺生中來。

    故偏重放生也。

    今更有所陳。

    良以外僧代忏。

    與内心自忏。

    功德懸殊。

    願空其心。

    盡罷一切諸緣。

    於空心中。

    單念一聲阿彌陀佛。

    所雲念者。

    不必啟口動舌。

    但默默以心眼返照。

    一字一字分明。

    一句一句接續。

    從朝至暮。

    從暮至朝。

    心心靡間。

    若有痛苦。

    忍之耐之。

    一心顧念。

    經雲。

    至心念佛一聲。

    滅八十萬億劫生死重罪。

    故功德懸殊也。

     答問 答聞谷廣印 問。

    古人已禀單傳直指。

    後修淨業而欲往生者。

    為是悟後随願起行耶。

    為是未悟二行兼修耶。

    若兼修者。

    堕偷心。

    岐路心。

    工夫那得成片耶。

    若已悟。

    則塵塵華藏。

    在在蓮邦。

    十方無不可者。

    何獨樂生西方耶。

     答真信淨土。

    決志往生者。

    不論已悟未悟。

    其從事單傳直指。

    而未悟者。

    雖目以參禅為務。

    不妨發願往生。

    以未能不受後有。

    畢竟有生處故。

    不是偷心岐路心也。

    其已悟者。

    古人雲。

    汝将謂一悟便可上齊諸佛乎。

    故普賢為華嚴長子。

    雖塵塵華藏。

    在在蓮邦。

    而行願品。

    必拳拳乎以往生安樂為言也。

    已悟尚然。

    未悟可知矣。

     問。

    參禅貴一心不生。

    念佛貴淨念相繼。

    茲參究念佛一門。

    意在妙悟而得往生也。

    今念時雖心佛分明。

    參時即二俱坐斷。

    斷故參功漸勝。

    念力漸微。

    則他時焉得亦悟亦生耶。

     答。

    一念不生是禅非參。

    起念下疑。

    乃名曰參。

    楞嚴雲。

    又以此心。

    反覆研究等是也。

    念時參時。

    俱屬有念。

    亦不相悖。

     答錢養淳州守廣沾 問。

    此心放逸來久。

    雖以念佛攝持。

    暫得還失。

    如何保任。

     答。

    久反之地。

    非一戰所可收功。

    惟在堅勇不退。

    直待心地開明。

    自然一得永得。

     問。

    猿方着銷。

    漸即昏沉。

    惺惺策發。

    随複散亂。

    雲何降伏。

     答。

    寂寂治散亂。

    散去。

    則生昏沉。

    惺惺治昏沉昏去。

    則生散亂。

    止觀雙持。

    昏散皆退。

    今隻須精明念佛。

    念無二念曰精。

    念而返照曰明。

    精即止。

    明即觀。

    一念佛而止觀備矣。

     問。

    七處征心。

    心不在内外中間。

    二祖問安心。

    心不可得。

    雲安心竟。

    此非凡夫境界。

    今欲住對面念如何。

     答。

    莫管七處八處。

    亦莫管安與不安。

    亦莫管對面不對面。

    但隻一心念佛。

    古雲。

    直趨無上菩提。

    一切是非莫管。

     問。

    治生産業。

    皆與實。

    相不相違背。

    佛法誓在普濟。

    不愛發膚。

    而治生情存什一。

    如何圓解。

     答。

    若一向舉揚向上。

    不但治生産業。

    即殺盜。

    淫。

    妄。

    何曾與實相違。

    背。

    今就世間論。

    什一是世間常理。

    亦不礙道。

    彼欺罔取利者。

    乃不可耳。

     答朱西宗居士 問。

    苦迫中如何念佛。

     答。

    孔子言終食造次颠沛不違仁。

    此不違工夫。

    雖一時不。

    易到。

    然作之不止。

    乃成自然。

    況久久行持。

    忽地有個省處。

    則苦樂逆順。

    道在其中。

    所謂咳唾掉臂。

    無不是祖師西來意。

    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問。

    觀佛廣大。

    相好。

    不能成就。

     答。

    古德謂衆生心雜。

    觀想難成。

    大聖悲憐。

    直勸專持名号。

    今且持名。

    觀想姑置勿論。

     答江廣宥居士 問。

    一心不亂。

    一日至七日。

    即得往生。

    或一日七日内一心。

    此後。

    複不一心。

    可得生否。

     答。

    既能一心以後。

    心即少散。

    定不至大散。

    如顔子三月不違仁。

    難道三月後。

    便是惡人。

    此等人心中縱有妄生。

    如紅爐點雪。

    未至即化焉得不生。

     問。

    人不信淨土。

    恐隻是本來福薄。

     答。

    此言甚是。

     答吳廣颕居士 問。

    修行人。

    執勞作務。

    固其本分。

    說有色身尪弱者。

    袖手安坐。

    攝心念佛。

    亦可得道往生否。

     答。

    實能一心不動則可。

     問。

    念佛貴乎念念相續。

    固矣。

    然有時不整威儀。

    反似渎慢。

    假如脫巾亵服時。

    裸卧澡浴時。

    乃至大小便利時俱可念佛否。

     答。

    默念不妨。

     問。

    設有二人焉。

    一人肉食而不廢念佛。

    一人蔬食而絕不念佛。

    二者孰優。

     答。

    二者病隻一般。

    念佛者稍勝。

    勝彼不知有佛故。

     問。

    念佛或四字。

    或六字。

    稍有繁簡之分。

    經文隻雲執持名号。

    似止四字。

    今叢林盡從六字。

    畢竟何者為是。

    大師自用何法。

     答。

    四字自念。

    六字随衆。

     問。

    終日念佛。

    遇福則作。

    吾師明誨也。

    夫作福時。

    心在福事。

    即不在佛号矣。

    拈一放一。

    可謂一心不亂乎。

     答。

    明鏡本空。

    物來則現。

    於鏡空何礙。

    人但事未至而将迎。

    事已過而留滞。

    乃為病耳。

     答餘姚蔣居士 欲為生人根本。

    斷之誠難。

    有不淨觀。

    治其标也。

    反究欲念起處。

    治其本也。

    今隻消究念佛者就是。

     持名念佛。

    且專一持名。

    但禮佛時作。

    觀可也。

     答龔廣淇居士 不論在家出家。

    執持名号。

    一心不亂。

    即執持名号四宇。

    是入頭處。

    執持二字。

    莫草草看過。

     返照念佛人是誰。

    與參禅意同。

     諸大。

    乘經可看。

    而以顧正念為主。

     答大鏡 以上教意。

    宗意。

    不必妄求。

    但自精勤念佛。

    念到一心不亂。

    自當悟人。

     答姜居士 轉身後更有轉身。

    未得不受後有。

    故求生淨土為貴。

     答為廣鐈為母堕胎求忏 古雲。

    甯可九蓮居下品。

    不來人世受胞胎。

    厭患胞胎但勤念佛。

    一心念佛。

    蓮花化生。

     問。

    一心稱名時。

    又着求生。

    不幾二念乎。

     答。

    求生須於早晚發願時。

    若稱名時。

    一心一念不可夾雜。

    譬如舉業家。

    讀書作文。

    其行也。

    其所以讀書作文者為何。

    要中舉中進士。

    其願也。

     以上未詳問人。

     端坐念佛。

    恐心難攝。

    不若經行。

     參念佛是誰。

    須是有真疑起。

    真疑未起。

    且默念去。

     禅定人雖願力不深。

    亦能往生。

    然修淨業者信願行。

    如鼎三足。

    缺一不可。

     法滅之際。

    凡舉一莖草。

    便成槍刃。

    可以殺人。

    此時諸法已滅。

    止留彌陀一句救人。

    人有念得一句全者。

    便為世間師。

     以上并未詳問語。

     附 勸修作福念佛圖說 人天路上作福為先 生死海中念佛第一 人間天上。

    快樂逍遙。

    皆因廣作諸福。

    最緊最要。

    故曰為先。

    若欲高出人天。

    速超生死。

    者登不退。

    則有念佛往生一門。

    最尊最勝。

    故曰第一。

    偈曰。

    作福不念佛。

    福盡還沉淪。

    念佛不作福。

    入道多苦辛。

    無福不念佛。

    地獄鬼畜群。

    念佛兼作福。

    後證兩足尊。

     作福 但作一福。

    福下一點。

    不論大小多寡 孝順父母  忠報君王  裝塑佛像  印造經典  齋供僧伽  敬事師長  營修寺宇  流通善法  禁絕宰殺  買放生命  飯食饑民  衣濟寒凍  開掘義井  修理橋梁  平砌街道  普施茶湯  看療病人  給散藥餌  伸雪冤枉  出滅刑罪  安養衰老  撫育孤孩  埋藏屍骨  給與棺木  饒免債負  義讓财産  還他遺失  救濟患苦  祈禱災難  薦拔亡魂  勸和争訟  生全人命 念佛 千聲填一圈。

    白黃紅青黑。

    可填五次 無事身間者。

    時時勤念。

    有事纏身者。

    早晚課念。

    至心發願。

    求生淨土。

    平日遇福便作。

    作訖還念。

    即以所作之福。

    回向淨土。

    求願往生。

    善人(某甲)受持。

     歸戒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