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栖淨土彙語
關燈
小
中
大
續藏經雲栖淨土彙語
清虞執西.嚴培西同錄
雲栖淨土彙語
像贊(廣龠吳應賓)開示
水陸會中普示持名念佛三昧 普勸念佛往生淨土 普勸念佛(二章) 示閱藏要語 示在家二衆 示病人(二章) 示耄年居士 示臨終善女人 示大同(二章) 示王智第 示明宗大曉 示吳大峻 示于廣慧 示王廣第 示廣耆 示吳廣绶 示福建林榮 示薛廣閱 示某居士 示洞庭山翁門石氏 示洞庭山許門石氏 示學者 警衆
書
答江西謝青蓮孝廉廣珍 答湖州董浔陽宗伯 答餘姚孫居士大珩(二章) 答德清許廓如居士廣钺 答湖廣劉守複居士廣曙 答蘇州遠心遠居士廣绶 答紹興張居士 答休甯居伯陽居士廣安 答通州孫居士廣諒 答吳居士大澈 答張杏苑居士廣經 答金居士廣聚 答檀林廣元 答餘姚韓清泰居士廣梵 答嘉興孫無高居士廣抑 答張百戶廣湉 答徽州吳季立居士大州 與蘇州劉羅陽居士 與江陰馮筠居居士 與嘉興朱西宗居士廣振(五章) 與王居士大琸 與秦明中居士 與吳江秦任南居士廣俍 與南城吳念慈居士廣翊 與太倉王子颙孝廉智第
答問
答聞谷廣印 答錢養淳州守廣沾 答朱西宗居士 答江廣宥居士 答吳廣颕居士 答餘姚蔣居士 答龔廣淇居士 答大鏡 答姜居士 答廣鐈為母堕胎求忏
附
勸修作福念佛圖說
人天路上作福為先 作福 念佛 歸戒圖說 六齋月齋圖說 念佛追薦亡靈往生圖說
普勸為人必修淨土 勸修淨土代言 佛示念佛十種功德
記
香光室奉安彌陀聖像記
說
骷髅圖記
偈頌
勸修四料簡 示廣位 示大聞 示大琸 劉廣盤請代日祝貞母項偈
贊銘
蘭谷居士郁公像贊 畫像自贊
詩歌
義不可背 恩不可忘 情不可系 怨不可藏 驅烏歎 次高瑞南韻 沈居士廣珊八十 題涅盤堂(有序) 次韻答王百谷居士 拟首尾吟(四首) 除夕上堂有出多娑婆三韻索偈者口占二首(選) 一字至七字與長兄三洲分詠風花雪月(錄花)
記事
淨業堂對聯
竹窗随筆
念佛鬼敬 以苦為樂 武夷圖 念佛 禮忏僧 念佛不專一 想見昆侖
竹窗二筆
雁蕩山 鮑勔 結社會 後身(三章) 參究念佛 淨土難信之法(三章) 念佛不礙參禅 出世間大孝 得悟人正宣往生淨土 淨土不可言無 随處淨土 出胎隔陰之迷 願力 九品往生
竹窗三筆
晝夜彌陀十萬聲 遊名山不願西方 淨土壽終 不願西方(二章) 念佛不見悟人 一蹉百蹉 蔑視西方 出世間大孝 三難淨土 念荳佛 念佛人惟一心不亂 簡藏煉磨 雲栖法彙(四十八問答錄出) 壽光禅師偈
附
答虞德園 共命鳥 白鶴 耳所未聞目所未見 淨土四十八問答後序(李陽春) 淨土疑辨序(陳所蘊) 淨土疑辨後跋
蓮池大師像贊
廣瀹吳應賓(觀我)
師之目兮 平等一光 師之臂兮 普導群盲 師之舌兮 華開四色 師之身兮 月印千江
戒皮定肉兮。
得微妙之心髓 六度四攝兮。
作九品之津梁。
雲栖淨土彙語 開示 水陸會中普示持名念佛三昧 竊惟淨土之為教也。
肇始於釋迦世尊。
闡揚於曆代聖賢。
於是以念佛一門。
而分四種。
曰持名念佛。
曰觀像念佛。
曰觀想念佛。
曰實相念佛。
雖有四種之殊。
究竟歸乎實相而已。
又以前三約之為二。
一為觀想。
一為持名。
觀想則十六觀經。
言之詳矣。
此論持名。
則阿彌陀經雲。
聞說阿彌陀佛。
執持名号。
若一日。
二日。
乃至七日。
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
與諸聖衆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
心不颠倒。
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此萬世持名念佛。
從出之大原。
乃金口所親宣之妙法也。
古德雲。
觀法理微。
衆生心雜。
雜心修觀。
觀想難成。
大聖悲憐。
直勸專持名号。
良由稱名易故。
相續即生。
此闡揚持名念佛之功。
最為往生淨土之要。
若其持名。
深達實相。
則與妙觀同功。
上上品生當不疑矣。
現前諸佛子。
如前忏悔門中。
二乘聖人。
圓心大士。
乃至等覺。
尚須忏悔。
既彼均當忏悔。
豈不鹹應往生。
而況位在凡夫。
生居學地者乎。
我今奉為六道現前諸弟子等。
皆同一心稱佛名号。
求生淨土。
願佛慈悲。
特垂攝濟。
普勸念佛往生淨土 彌陀經言。
若人念佛。
臨命終時。
必生彼國。
又觀經言。
念佛之人。
生彼國者。
蓮分九品。
蓋此念佛法門。
不論男女僧俗。
不論貴賤賢愚。
但一心不亂。
随其功行大小。
九品往生。
故知世間。
無有一人不堪念佛。
若人富貴受用現成。
正好念佛。
若人貧窮。
家小累少。
正好念佛。
若人有子。
宗祀得記。
正好念佛。
若人無子。
孤身自由。
正好念佛。
若人子孝。
安受供養。
正好念佛。
若人子逆。
免生恩愛。
正好念佛。
若人無病。
趁身康健。
正好念佛。
若人有病。
切近無常。
正好念佛。
若人年老。
光景無多。
正好念佛。
若人年少。
精神清利。
正好念佛。
若人處閑。
心無事擾。
正好念佛。
若人處忙。
忙裡偷閑。
正好念佛。
若人出家。
逍遙物外。
正好念佛。
若人在家。
知是火宅。
正好念佛。
若人聰明。
通曉淨土。
正好念佛。
若人愚魯。
别無所能。
正好念佛。
若人持律。
律是佛制。
正好念佛。
若人看經。
經是佛說。
正好念佛。
若人參禅。
禅是佛心。
正好念佛。
若人悟道。
悟須佛證。
正好念佛。
普勸諸人。
火急念佛。
九品往生。
華開見佛。
見佛聞法。
究竟成佛。
始知自心。
本來是佛。
普勸念佛 夫學佛者。
無論莊嚴形迹。
止貴真實修行。
在家居士。
不必定要缁衣道巾。
帶發之人。
自可常服念佛。
不必定要敲魚擊鼓。
好靜之人。
自可寂默念佛。
不必定要成群做會。
怕事之人。
自可閉門念佛。
不必定要入寺聽經。
識字之人。
自可依教念佛。
千裡燒香。
不如安坐家堂念佛。
供奉邪師。
不如孝順父母念佛。
廣交魔友。
不如獨身清淨念佛。
寄庫來生。
不如見在作福念佛。
許願保禳。
不如悔過自新念佛。
習學外道文書。
不如一字不識念佛。
無知妄談禅理。
不如老實持戒念佛。
希求妖鬼靈通。
不如正信因果念佛。
以要言之。
端心滅惡。
如是念佛。
号曰善人。
攝心除散。
如是念佛。
号曰賢人。
悟心斷惑。
如是念佛。
号曰聖人。
又 一勸極閑人念佛。
婚嫁都畢。
子孫克家。
安閑無事。
正好盡心。
盡力念佛。
每日念幾千聲。
乃至幾萬。
一勸半忙閑人念佛。
半了不了。
或忙或閑。
雖不極閑。
亦可忙時治事。
閑時念佛。
每日念幾百聲。
乃至幾千。
一勸極忙人念佛。
勸勞王事。
奔波家業。
雖無閑時。
也須忙裡偷閑念佛。
每日晨朝十念。
乃至日間。
或念幾百。
示閱藏要語 大藏經所诠者。
不過戒定慧而已。
然閱藏者。
二種過失。
一者執文字而迷理緻。
二者識理緻而不會心。
徒廢光陰。
祇成緣種耳。
若能體達戒定慧熏修。
則一大藏經教。
所謂念念常住。
即念百千萬億卷經者此也。
亦複識此戒定慧。
即是念佛法門何也。
戒乃防非為義。
若能一心念佛。
諸惡不敢入。
即戒也。
定乃除散為義。
若一心念佛。
心不異緣。
即定也。
慧乃明照為義。
若觀佛聲。
字字分明。
亦觀能念所念。
皆不可得。
即慧也。
如是念佛。
即是戒定慧也。
何必随文逐字。
閱此藏經。
光陰迅速。
命不堅久。
願諸人以淨業而為急務。
甚勿以予言為非而弗聽也。
示在家二衆 人生母子夫妻。
一家眷屬。
俱是宿世因緣。
暫時會聚終必别離。
不足悲苦。
可悲可苦者。
乃是空過一生。
不念佛耳。
今但萬緣放下。
回光返照念佛。
即是一生要緊大事。
更無多語。
此外隻管純一念佛。
其念佛要字字心上照過。
曆曆分明。
時刻切心。
不容些須妄想雜念。
早晚禮佛時。
懇苦發願。
求生淨土。
如此捱到。
臨命終時。
自然正念現前。
往生阿彌陀佛。
極樂淨土。
蓮華化生。
永離諸苦。
示病人 古人有言。
病者衆生之良藥。
則人於病中。
當生大歡喜。
一切不如意處。
莫起煩惱。
又言。
生死有命。
則人於病中。
當生大解脫。
任其死生。
莫起恐怖。
又過去如幻。
現在如幻。
未來如幻。
盡情放下。
單持正念而已。
病中千萬甯耐。
莫懷速愈之[跳-兆+參]心。
乃所以為速愈之良方也。
又 将家事處置了卻。
放下萬緣。
空空地心上。
隻念六字佛名。
刻刻不忘。
自然業障消滅。
業障既消。
自然夜卧安甯。
身心康健矣。
念佛人要發願舍此惡世。
生彼樂邦。
示耄年居士 色身固有衰嬴。
法性本無退滅。
盡除萬累。
純淨一心。
淨心而淨土。
斯成往生。
而無生自達。
示臨終善女人 男女之體雖殊。
靈明之性不二。
何言五漏。
惟貴一心。
一心稱念阿彌陀。
決定往生安樂國。
示大同 古人教親近明師。
求善知識。
而善知識。
實無口傳心授秘密法門。
隻替人解粘去縛。
便是秘密。
今但執持名号。
一心不亂。
此八個字。
即是解粘去縛。
秘密法門。
即是出生死堂堂大路。
朝念暮念。
行念坐念。
念念相續。
自成三昧。
莫更他求也。
又 久亂之心。
一時難定。
念佛心不清不必憂。
隻要工夫深耳。
字字句句當心念。
示王智第 心空則業空。
身空病空。
倘有疑心。
可盡情放下。
經雲。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既屬虛妄。
如空中華。
如水上泡。
如夢中事。
何疑之有。
減思慮。
戒惱怒。
節飲食。
慎起居。
但時時刻刻。
将念佛做個話頭。
勿使忘失。
即是覺照常在。
惶惶不昧矣。
示明字大曉 記數太多。
束心太急。
故發諸疾。
但孜孜密密。
無間斷。
無夾雜。
即是工夫。
不須過分苦行。
妄想剛強。
久戰自服。
必無疑也。
示吳大峻 莫管悟與不悟。
莫管有無内外中間。
莫管止觀。
莫管與他法門同與不同。
既疑情不起。
亦莫管是誰不是誰。
但執持名号。
一心一意。
無間無斷。
純一不雜做去。
示于廣慧 古雲。
雜念是病。
念佛是藥。
念佛正治雜念。
而不能治者。
因念不雜切也。
雜念起時。
即用心加功念佛。
字字句句。
精一不二。
雜念自息矣。
示王廣第 不如直下執持。
一句阿彌陀佛。
盡心盡力念去。
無絲毫異念。
即是無字公案。
其無字等話頭。
不必提了。
純一念佛。
念佛上透。
千處萬處俱透。
示廣耆 龐老雲。
十方同聚會。
個個學無為。
此是選佛場。
心空及第歸。
未能空心。
且勤念佛。
念念不已。
心當自空。
示吳廣绶 既不疑生死。
不疑古德公案。
何得生大怖畏。
何得尚慮疑箭入心也。
是所雲不疑者。
猶有疑也。
昔二比邱犯淫殺。
維摩一言之下。
罪滅無餘。
今若能如二比邱。
則不必論。
否則另有一法。
經雲。
至心念佛一聲。
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若虔誠念佛十萬八千。
無罪不滅。
所罰之咒。
如風卷雲。
如日銷露。
如一滴投於大海。
如片雪點於紅爐。
淨盡滅除。
更無蹤迹矣。
示福建林榮(榮具陳所見異境) 經雲。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眼見耳聞。
悉盡掃除。
一心念佛。
示薛廣閱 參究不便。
專持亦得。
但得一心。
自不随境。
示某居士 堅持五戒。
一心念佛。
孝養父母。
亦勸其一心念佛。
求願母子。
同生淨土。
随緣度日。
來供則受莫行募化。
莫作念佛會。
守分修行。
即是末法中。
大善人真居士也。
示洞庭山翁門石氏(求來世為官) 為官雖好。
倚官為業。
後生堕落。
受苦無量。
應當一心念佛。
求生淨土。
直饒位至三公。
不若蓮登九品。
念佛求生淨土。
勝似為官。
遠之遠矣。
示洞庭山許門石氏(求來世為僧) 為僧雖好。
僧不修行。
後生堕落。
受無量苦。
應當一心念佛。
求生淨土。
親近金木雕裝之假像。
不若親近現在說法之真佛也。
淨土為僧。
勝過此世界為僧。
遠之遠矣。
示學者 今人多好說參悟。
好說了生死。
不知在此土了悟甚難。
謂之豎超三界。
斯那含猶一往一來。
況凡人乎。
此土衆生多是先生西方。
然後了悟。
生西方一門。
謂之橫超三界。
萬無一失。
警衆 我出家後。
到處參訪。
時徧融師門庭大振。
予至京師叩之。
膝行再請。
師曰。
你可守本分。
不要去貪名逐利。
不要去攀援。
隻要因果分明。
一心念佛。
予受教出。
同行者大笑。
以為這幾句話。
那個說不出。
千裡遠來。
隻道有甚高妙處。
原來不值半文。
予曰。
這個正見他好處。
我們渴仰企慕。
遠來到此。
他卻不說元說妙。
淩駕我們。
隻老老實實。
把自家體認過。
切近精實的工夫。
丁甯開示。
故此是他好處。
我至今着實遵守。
不曾放失。
入道要門。
信為第一。
要事非信。
尚不成就。
況善事乎。
譬如世間盜賊。
時乎敗露。
官府非不以極刑繩之。
迨後釋免。
依舊不悔。
所以者何。
他卻信得這條門路。
不赍一文本錢。
自獲利無算。
所以備受苦痛。
決不退悔。
今人念佛。
爾不肯真切加功。
隻是不曾深思谛信。
不要說不信淨土。
隻如世尊說。
人命在呼吸間。
這一句話。
於義理不是難解說。
你們眼裡親見。
耳裡親聞。
經過許多榜樣。
如今要你信得這句話。
早是不能勾也。
你若真實信得這句話。
則念佛法門。
不必要我費盡力氣。
千叮萬囑。
爾自如水赴壑。
萬牛不能挽矣。
即如前日津送亡僧時。
你們睹此榜樣。
當愀然不樂。
痛相警策道大衆。
我與你。
但今日送某僧。
明日送某僧。
不知不覺。
輪到自身。
此時悔恨無及。
須疾忙念佛。
時刻不要放過方好。
我見你們。
自家也說可惜。
對人也說可惜。
及乎堂中估唱。
依然言笑自如。
你隻不信人命在呼吸間也。
予見新學後生。
才把一句佛。
頓在心頭閉思妄想。
越覺騰沸。
便謂念佛工夫。
不能攝心。
不知汝無量劫來。
生死根由。
如何能得即斷。
且萬念紛飛之際。
正是做工夫時節。
旋收旋散。
旋散旋收。
久後工夫純熟。
自然妄念不起。
且汝之能覺妄念重者。
虧這句佛耳。
如不念佛之時。
瀾翻潮湧。
剎那不停者。
自己豈能覺乎。
念佛有默持。
有高聲持。
有金剛持。
然高聲覺太費力。
默念又易昏沉。
隻是綿綿密密。
聲在於唇齒之間。
乃謂金剛持。
又不可執定。
或覺費力。
則不妨默持。
或覺昏沉。
則不妨高聲。
如今念佛者。
隻是手打魚子。
随口叫喊。
所以不得利益。
必須句句出口入耳。
聲聲喚醒自心。
譬如一人濃睡。
一人喚雲某人。
則彼即醒矣。
所以念佛最能攝心。
今人不肯念佛。
隻是輕視西方不知生西方。
乃是大德大福。
大智大慧。
大聖大賢。
的勾當轉娑婆。
成淨土。
不同小可因緣。
汝但看此城中。
一日一夜。
死卻多少人。
不要說生西方。
即生天。
千百人中尚無一個。
其有自負修行者。
秪是不失人身而已。
故我世尊。
大慈大悲。
示此法門。
功過乾坤。
恩逾父母。
粉骨碎身。
不足為報。
幼時尚不知念佛。
見鄰家一老妪。
每日課佛數千。
間雲。
為何如此。
彼雲。
先夫往時念佛。
去得甚好。
故我如此念。
先夫去時。
并無他病。
隻與人一請而别。
出家人奈何不念佛。
書 答江西謝青蓮孝廉廣珍 提話頭。
是宗門發悟最緊切工夫。
修淨土人。
即以一聲佛号做個話頭。
此妙法也。
但心粗氣浮。
則未能相應。
須是沉潛反照。
至於力極勢窮。
乃有因地一聲消息。
答湖州董浔陽宗伯 心本不生。
緣合而生。
心本不死。
緣散而死。
似有生死。
原無去來。
於斯會得。
生順死安。
常寂常照。
如或未能。
便當全身放下。
密密持念一句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假使諸緣未盡。
壽命未終。
倍應念佛。
有大利益。
古雲。
念佛法門。
此是金仙氏之長生也。
答餘姚孫居士大珩 若淨土起信。
則看教宜專本經疏鈔。
而他經次之。
其看疏鈔。
莫作一氣讀畢。
宜少看而以多日畢之。
蓋細細玩味。
然後深信淨土。
為修行至要之門。
古人謂生死海中。
念佛
得微妙之心髓 六度四攝兮。
作九品之津梁。
雲栖淨土彙語 開示 水陸會中普示持名念佛三昧 竊惟淨土之為教也。
肇始於釋迦世尊。
闡揚於曆代聖賢。
於是以念佛一門。
而分四種。
曰持名念佛。
曰觀像念佛。
曰觀想念佛。
曰實相念佛。
雖有四種之殊。
究竟歸乎實相而已。
又以前三約之為二。
一為觀想。
一為持名。
觀想則十六觀經。
言之詳矣。
此論持名。
則阿彌陀經雲。
聞說阿彌陀佛。
執持名号。
若一日。
二日。
乃至七日。
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
與諸聖衆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
心不颠倒。
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此萬世持名念佛。
從出之大原。
乃金口所親宣之妙法也。
古德雲。
觀法理微。
衆生心雜。
雜心修觀。
觀想難成。
大聖悲憐。
直勸專持名号。
良由稱名易故。
相續即生。
此闡揚持名念佛之功。
最為往生淨土之要。
若其持名。
深達實相。
則與妙觀同功。
上上品生當不疑矣。
現前諸佛子。
如前忏悔門中。
二乘聖人。
圓心大士。
乃至等覺。
尚須忏悔。
既彼均當忏悔。
豈不鹹應往生。
而況位在凡夫。
生居學地者乎。
我今奉為六道現前諸弟子等。
皆同一心稱佛名号。
求生淨土。
願佛慈悲。
特垂攝濟。
普勸念佛往生淨土 彌陀經言。
若人念佛。
臨命終時。
必生彼國。
又觀經言。
念佛之人。
生彼國者。
蓮分九品。
蓋此念佛法門。
不論男女僧俗。
不論貴賤賢愚。
但一心不亂。
随其功行大小。
九品往生。
故知世間。
無有一人不堪念佛。
若人富貴受用現成。
正好念佛。
若人貧窮。
家小累少。
正好念佛。
若人有子。
宗祀得記。
正好念佛。
若人無子。
孤身自由。
正好念佛。
若人子孝。
安受供養。
正好念佛。
若人子逆。
免生恩愛。
正好念佛。
若人無病。
趁身康健。
正好念佛。
若人有病。
切近無常。
正好念佛。
若人年老。
光景無多。
正好念佛。
若人年少。
精神清利。
正好念佛。
若人處閑。
心無事擾。
正好念佛。
若人處忙。
忙裡偷閑。
正好念佛。
若人出家。
逍遙物外。
正好念佛。
若人在家。
知是火宅。
正好念佛。
若人聰明。
通曉淨土。
正好念佛。
若人愚魯。
别無所能。
正好念佛。
若人持律。
律是佛制。
正好念佛。
若人看經。
經是佛說。
正好念佛。
若人參禅。
禅是佛心。
正好念佛。
若人悟道。
悟須佛證。
正好念佛。
普勸諸人。
火急念佛。
九品往生。
華開見佛。
見佛聞法。
究竟成佛。
始知自心。
本來是佛。
普勸念佛 夫學佛者。
無論莊嚴形迹。
止貴真實修行。
在家居士。
不必定要缁衣道巾。
帶發之人。
自可常服念佛。
不必定要敲魚擊鼓。
好靜之人。
自可寂默念佛。
不必定要成群做會。
怕事之人。
自可閉門念佛。
不必定要入寺聽經。
識字之人。
自可依教念佛。
千裡燒香。
不如安坐家堂念佛。
供奉邪師。
不如孝順父母念佛。
廣交魔友。
不如獨身清淨念佛。
寄庫來生。
不如見在作福念佛。
許願保禳。
不如悔過自新念佛。
習學外道文書。
不如一字不識念佛。
無知妄談禅理。
不如老實持戒念佛。
希求妖鬼靈通。
不如正信因果念佛。
以要言之。
端心滅惡。
如是念佛。
号曰善人。
攝心除散。
如是念佛。
号曰賢人。
悟心斷惑。
如是念佛。
号曰聖人。
又 一勸極閑人念佛。
婚嫁都畢。
子孫克家。
安閑無事。
正好盡心。
盡力念佛。
每日念幾千聲。
乃至幾萬。
一勸半忙閑人念佛。
半了不了。
或忙或閑。
雖不極閑。
亦可忙時治事。
閑時念佛。
每日念幾百聲。
乃至幾千。
一勸極忙人念佛。
勸勞王事。
奔波家業。
雖無閑時。
也須忙裡偷閑念佛。
每日晨朝十念。
乃至日間。
或念幾百。
示閱藏要語 大藏經所诠者。
不過戒定慧而已。
然閱藏者。
二種過失。
一者執文字而迷理緻。
二者識理緻而不會心。
徒廢光陰。
祇成緣種耳。
若能體達戒定慧熏修。
則一大藏經教。
所謂念念常住。
即念百千萬億卷經者此也。
亦複識此戒定慧。
即是念佛法門何也。
戒乃防非為義。
若能一心念佛。
諸惡不敢入。
即戒也。
定乃除散為義。
若一心念佛。
心不異緣。
即定也。
慧乃明照為義。
若觀佛聲。
字字分明。
亦觀能念所念。
皆不可得。
即慧也。
如是念佛。
即是戒定慧也。
何必随文逐字。
閱此藏經。
光陰迅速。
命不堅久。
願諸人以淨業而為急務。
甚勿以予言為非而弗聽也。
示在家二衆 人生母子夫妻。
一家眷屬。
俱是宿世因緣。
暫時會聚終必别離。
不足悲苦。
可悲可苦者。
乃是空過一生。
不念佛耳。
今但萬緣放下。
回光返照念佛。
即是一生要緊大事。
更無多語。
此外隻管純一念佛。
其念佛要字字心上照過。
曆曆分明。
時刻切心。
不容些須妄想雜念。
早晚禮佛時。
懇苦發願。
求生淨土。
如此捱到。
臨命終時。
自然正念現前。
往生阿彌陀佛。
極樂淨土。
蓮華化生。
永離諸苦。
示病人 古人有言。
病者衆生之良藥。
則人於病中。
當生大歡喜。
一切不如意處。
莫起煩惱。
又言。
生死有命。
則人於病中。
當生大解脫。
任其死生。
莫起恐怖。
又過去如幻。
現在如幻。
未來如幻。
盡情放下。
單持正念而已。
病中千萬甯耐。
莫懷速愈之[跳-兆+參]心。
乃所以為速愈之良方也。
又 将家事處置了卻。
放下萬緣。
空空地心上。
隻念六字佛名。
刻刻不忘。
自然業障消滅。
業障既消。
自然夜卧安甯。
身心康健矣。
念佛人要發願舍此惡世。
生彼樂邦。
示耄年居士 色身固有衰嬴。
法性本無退滅。
盡除萬累。
純淨一心。
淨心而淨土。
斯成往生。
而無生自達。
示臨終善女人 男女之體雖殊。
靈明之性不二。
何言五漏。
惟貴一心。
一心稱念阿彌陀。
決定往生安樂國。
示大同 古人教親近明師。
求善知識。
而善知識。
實無口傳心授秘密法門。
隻替人解粘去縛。
便是秘密。
今但執持名号。
一心不亂。
此八個字。
即是解粘去縛。
秘密法門。
即是出生死堂堂大路。
朝念暮念。
行念坐念。
念念相續。
自成三昧。
莫更他求也。
又 久亂之心。
一時難定。
念佛心不清不必憂。
隻要工夫深耳。
字字句句當心念。
示王智第 心空則業空。
身空病空。
倘有疑心。
可盡情放下。
經雲。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既屬虛妄。
如空中華。
如水上泡。
如夢中事。
何疑之有。
減思慮。
戒惱怒。
節飲食。
慎起居。
但時時刻刻。
将念佛做個話頭。
勿使忘失。
即是覺照常在。
惶惶不昧矣。
示明字大曉 記數太多。
束心太急。
故發諸疾。
但孜孜密密。
無間斷。
無夾雜。
即是工夫。
不須過分苦行。
妄想剛強。
久戰自服。
必無疑也。
示吳大峻 莫管悟與不悟。
莫管有無内外中間。
莫管止觀。
莫管與他法門同與不同。
既疑情不起。
亦莫管是誰不是誰。
但執持名号。
一心一意。
無間無斷。
純一不雜做去。
示于廣慧 古雲。
雜念是病。
念佛是藥。
念佛正治雜念。
而不能治者。
因念不雜切也。
雜念起時。
即用心加功念佛。
字字句句。
精一不二。
雜念自息矣。
示王廣第 不如直下執持。
一句阿彌陀佛。
盡心盡力念去。
無絲毫異念。
即是無字公案。
其無字等話頭。
不必提了。
純一念佛。
念佛上透。
千處萬處俱透。
示廣耆 龐老雲。
十方同聚會。
個個學無為。
此是選佛場。
心空及第歸。
未能空心。
且勤念佛。
念念不已。
心當自空。
示吳廣绶 既不疑生死。
不疑古德公案。
何得生大怖畏。
何得尚慮疑箭入心也。
是所雲不疑者。
猶有疑也。
昔二比邱犯淫殺。
維摩一言之下。
罪滅無餘。
今若能如二比邱。
則不必論。
否則另有一法。
經雲。
至心念佛一聲。
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若虔誠念佛十萬八千。
無罪不滅。
所罰之咒。
如風卷雲。
如日銷露。
如一滴投於大海。
如片雪點於紅爐。
淨盡滅除。
更無蹤迹矣。
示福建林榮(榮具陳所見異境) 經雲。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眼見耳聞。
悉盡掃除。
一心念佛。
示薛廣閱 參究不便。
專持亦得。
但得一心。
自不随境。
示某居士 堅持五戒。
一心念佛。
孝養父母。
亦勸其一心念佛。
求願母子。
同生淨土。
随緣度日。
來供則受莫行募化。
莫作念佛會。
守分修行。
即是末法中。
大善人真居士也。
示洞庭山翁門石氏(求來世為官) 為官雖好。
倚官為業。
後生堕落。
受苦無量。
應當一心念佛。
求生淨土。
直饒位至三公。
不若蓮登九品。
念佛求生淨土。
勝似為官。
遠之遠矣。
示洞庭山許門石氏(求來世為僧) 為僧雖好。
僧不修行。
後生堕落。
受無量苦。
應當一心念佛。
求生淨土。
親近金木雕裝之假像。
不若親近現在說法之真佛也。
淨土為僧。
勝過此世界為僧。
遠之遠矣。
示學者 今人多好說參悟。
好說了生死。
不知在此土了悟甚難。
謂之豎超三界。
斯那含猶一往一來。
況凡人乎。
此土衆生多是先生西方。
然後了悟。
生西方一門。
謂之橫超三界。
萬無一失。
警衆 我出家後。
到處參訪。
時徧融師門庭大振。
予至京師叩之。
膝行再請。
師曰。
你可守本分。
不要去貪名逐利。
不要去攀援。
隻要因果分明。
一心念佛。
予受教出。
同行者大笑。
以為這幾句話。
那個說不出。
千裡遠來。
隻道有甚高妙處。
原來不值半文。
予曰。
這個正見他好處。
我們渴仰企慕。
遠來到此。
他卻不說元說妙。
淩駕我們。
隻老老實實。
把自家體認過。
切近精實的工夫。
丁甯開示。
故此是他好處。
我至今着實遵守。
不曾放失。
入道要門。
信為第一。
要事非信。
尚不成就。
況善事乎。
譬如世間盜賊。
時乎敗露。
官府非不以極刑繩之。
迨後釋免。
依舊不悔。
所以者何。
他卻信得這條門路。
不赍一文本錢。
自獲利無算。
所以備受苦痛。
決不退悔。
今人念佛。
爾不肯真切加功。
隻是不曾深思谛信。
不要說不信淨土。
隻如世尊說。
人命在呼吸間。
這一句話。
於義理不是難解說。
你們眼裡親見。
耳裡親聞。
經過許多榜樣。
如今要你信得這句話。
早是不能勾也。
你若真實信得這句話。
則念佛法門。
不必要我費盡力氣。
千叮萬囑。
爾自如水赴壑。
萬牛不能挽矣。
即如前日津送亡僧時。
你們睹此榜樣。
當愀然不樂。
痛相警策道大衆。
我與你。
但今日送某僧。
明日送某僧。
不知不覺。
輪到自身。
此時悔恨無及。
須疾忙念佛。
時刻不要放過方好。
我見你們。
自家也說可惜。
對人也說可惜。
及乎堂中估唱。
依然言笑自如。
你隻不信人命在呼吸間也。
予見新學後生。
才把一句佛。
頓在心頭閉思妄想。
越覺騰沸。
便謂念佛工夫。
不能攝心。
不知汝無量劫來。
生死根由。
如何能得即斷。
且萬念紛飛之際。
正是做工夫時節。
旋收旋散。
旋散旋收。
久後工夫純熟。
自然妄念不起。
且汝之能覺妄念重者。
虧這句佛耳。
如不念佛之時。
瀾翻潮湧。
剎那不停者。
自己豈能覺乎。
念佛有默持。
有高聲持。
有金剛持。
然高聲覺太費力。
默念又易昏沉。
隻是綿綿密密。
聲在於唇齒之間。
乃謂金剛持。
又不可執定。
或覺費力。
則不妨默持。
或覺昏沉。
則不妨高聲。
如今念佛者。
隻是手打魚子。
随口叫喊。
所以不得利益。
必須句句出口入耳。
聲聲喚醒自心。
譬如一人濃睡。
一人喚雲某人。
則彼即醒矣。
所以念佛最能攝心。
今人不肯念佛。
隻是輕視西方不知生西方。
乃是大德大福。
大智大慧。
大聖大賢。
的勾當轉娑婆。
成淨土。
不同小可因緣。
汝但看此城中。
一日一夜。
死卻多少人。
不要說生西方。
即生天。
千百人中尚無一個。
其有自負修行者。
秪是不失人身而已。
故我世尊。
大慈大悲。
示此法門。
功過乾坤。
恩逾父母。
粉骨碎身。
不足為報。
幼時尚不知念佛。
見鄰家一老妪。
每日課佛數千。
間雲。
為何如此。
彼雲。
先夫往時念佛。
去得甚好。
故我如此念。
先夫去時。
并無他病。
隻與人一請而别。
出家人奈何不念佛。
書 答江西謝青蓮孝廉廣珍 提話頭。
是宗門發悟最緊切工夫。
修淨土人。
即以一聲佛号做個話頭。
此妙法也。
但心粗氣浮。
則未能相應。
須是沉潛反照。
至於力極勢窮。
乃有因地一聲消息。
答湖州董浔陽宗伯 心本不生。
緣合而生。
心本不死。
緣散而死。
似有生死。
原無去來。
於斯會得。
生順死安。
常寂常照。
如或未能。
便當全身放下。
密密持念一句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假使諸緣未盡。
壽命未終。
倍應念佛。
有大利益。
古雲。
念佛法門。
此是金仙氏之長生也。
答餘姚孫居士大珩 若淨土起信。
則看教宜專本經疏鈔。
而他經次之。
其看疏鈔。
莫作一氣讀畢。
宜少看而以多日畢之。
蓋細細玩味。
然後深信淨土。
為修行至要之門。
古人謂生死海中。
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