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金剛錍
關燈
小
中
大
能了菩提故為菩提了因又雲善男子因有二種一者正因二者緣因正因者如乳生酪緣因者如酵暖等顯無緣了不見正因虛空無性故無緣因佛言善男子若使乳中定有性者何須緣因師子吼菩薩言世尊有性故故須緣因何以故欲明見故緣因者即是了因世尊譬如暗中先有諸物為欲見故以燈照了若本無者燈何所照如土有瓶故須人工水輪繩杖等而為了因是故雖先有性要假了因然後得見以是義故定知乳中先有酪性性體雖有須籍了因修之令現衆生佛性不得言定有定無涅盤三十五雲說如是言一切衆生定有佛性是名執着若無佛性是名虛妄智者應說衆生佛性亦有亦無然佛性有四門涅盤經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如乳有酪性等斯即有門也又雲石無金性乳無酪性衆生佛性猶如虛空迦毗羅城空大涅盤空即空門也又雲衆生佛性亦有亦無何以為有一切衆生悉同有故何以為無謂從善方便而得見故即亦有亦無門也又雲衆生佛性即是中道非有如虛空非無如兔角百非斯遣此即非有非無門也若取經論唯識多明有門掌珍多辨空門中邊論多辨亦有亦無門中百論多辨非有非空門涅盤三十六又雲善男子若有人言一切衆生定有佛性當知是人謗佛法僧若有人言一切衆生定無佛性當知是人謗佛法僧乃是涅盤具談正緣二因如何将緣因判為權門涅盤大旨有所未盡燈物之喻其理甚明傥有公論其诤自息也。
金錍雲不覺無覺法性不成覺無不覺佛性甯立是則佛性之法性容在小宗即法性之佛性方曰大教故今問子諸經論中法界實際相真性等為同法性在無情中為同真如分為兩派若同真如諸經不見無情法界及實際等若在無情但名法性非佛性者何故華嚴須彌山頂偈贊品雲了知一切法自性無所有若能如是解則見盧舍那豈非諸法本有舍那之性耶。
評曰彼雲不覺無覺法性不成覺無不覺佛性甯立者法性乃目諸法差别自性就無情說覺與不覺乃就有情說故起信論雲凡夫謂之不覺菩薩謂之分覺如來名究竟覺如何謂法性不成佛性甯立耶又雲法界實際實相真性等為同法性在無情中為同真如分為兩派者肇公雲本無實相法性性空緣會一義耳如何将實相同法性作難問也又雲為同真如分為兩派起信論雲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真如法界如理虛融平等無二如何卻雲分成兩派又引華嚴證法性佛性為一故雲豈非諸法本有舍那之性者華嚴往往非所宗經論故至率略也清涼曰情破理現則見舍那以性融相故無内外也如何卻雲諸法本有舍那之性孔目雲佛性者據覺語時佛者覺也口稱無情複言有覺若如所謂則情變無情無情變情大同邪見。
金錍雲餘欲開導子之情懷更以四十六問而問於子子若能曉餘之一問則衆滞自消法界融通釋然大觀洞見法界生佛依正一念具足一塵不虧者。
評曰然佛性要義不可不知今此涅盤宗於法性故以法性而為佛性則非内非外随物迷悟強說升沉宗法性者以無障礙法界為宗則法性即佛性知一切法即心自性若以心性無佛性者無法非心性則不隔内外而體非内外内外屬相性不同相何有内外然迷一性而變成外外既唯心何有非佛所變無實故說牆壁言無佛性以性該相無非性矣如煙因火煙即是火如水成波波即是水境因心變境不異心心若有性境甯非有況心與境皆即真性真性不二心境豈乖若以性從相不妨内外若以外境而例於心令有覺知修行作佛即是邪見外道之法故須常照不即不離不一不異無所惑矣。
金錍雲最初一問問佛性之名從因從果從因非佛果不名性。
評曰涅盤經雲佛性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因者即十二因緣因因者即是智慧果者謂大菩提果果者謂大涅盤既有四種皆名佛性前二本有後二當有文理昭然如何難雲從因非佛果不名性此言悞矣。
金錍末後一問問行者觀心心佛衆生因果身土法相融攝一切同耶。
評曰華嚴經雲心佛與衆生是三無差别心是總相悟之名佛成淨緣起迷作衆生成染緣起染淨雖殊心體一耳此說心徧融攝一切何以用證身土法相一切同耶。
金錍雲客曰何故不多不少唯四十六餘曰攻惑攻疑攻行攻理通教通義通自通他一問亦足為對鈍根故有四十六應知一問亦皆能攻。
評曰但破初後中亦可破則四十六問皆可破也何者彼以一念三千以伸四十六問該取因果依正色心生佛等一切諸法以至後文皆是此義故不評議也然但得以相從性一義而未曉以性從相說也故以牆璧瓦礫抑在權門矣學者當去情思之然聖旨幽遠随智取會各伸己見共贊大猷。
時紹熙甲寅十月日日頤庵苾刍善喜 書 評金碑(終) 建長五年八月二十二日(巳時)於花洛之邊梅尾之庵染紫毫於清泷川浪打白麻於高雄山岚為散後學疑朦書寫新渡唐書回向無貳隻為興華嚴佛法願念非他偏為遂兜率上生也願一宗三寶垂哀愍二世善願令成就而已。
沙門釋心海(俗齡三十二戒度一十七) 文化十一甲戌年九月偶得此珍篇不耐蹈舞令學生臨寫自手校合了此編鳳潭德門未見處可秘藏可秘藏。
高野山日光院潮音窟主輝潭識 文政二己卯年四月十八日(巳時)書寫於洛陽第五橋頭天照山極樂寺中喜雲窟了緣山蔡華樓主杜多連常。
金錍雲不覺無覺法性不成覺無不覺佛性甯立是則佛性之法性容在小宗即法性之佛性方曰大教故今問子諸經論中法界實際相真性等為同法性在無情中為同真如分為兩派若同真如諸經不見無情法界及實際等若在無情但名法性非佛性者何故華嚴須彌山頂偈贊品雲了知一切法自性無所有若能如是解則見盧舍那豈非諸法本有舍那之性耶。
評曰彼雲不覺無覺法性不成覺無不覺佛性甯立者法性乃目諸法差别自性就無情說覺與不覺乃就有情說故起信論雲凡夫謂之不覺菩薩謂之分覺如來名究竟覺如何謂法性不成佛性甯立耶又雲法界實際實相真性等為同法性在無情中為同真如分為兩派者肇公雲本無實相法性性空緣會一義耳如何将實相同法性作難問也又雲為同真如分為兩派起信論雲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真如法界如理虛融平等無二如何卻雲分成兩派又引華嚴證法性佛性為一故雲豈非諸法本有舍那之性者華嚴往往非所宗經論故至率略也清涼曰情破理現則見舍那以性融相故無内外也如何卻雲諸法本有舍那之性孔目雲佛性者據覺語時佛者覺也口稱無情複言有覺若如所謂則情變無情無情變情大同邪見。
金錍雲餘欲開導子之情懷更以四十六問而問於子子若能曉餘之一問則衆滞自消法界融通釋然大觀洞見法界生佛依正一念具足一塵不虧者。
評曰然佛性要義不可不知今此涅盤宗於法性故以法性而為佛性則非内非外随物迷悟強說升沉宗法性者以無障礙法界為宗則法性即佛性知一切法即心自性若以心性無佛性者無法非心性則不隔内外而體非内外内外屬相性不同相何有内外然迷一性而變成外外既唯心何有非佛所變無實故說牆壁言無佛性以性該相無非性矣如煙因火煙即是火如水成波波即是水境因心變境不異心心若有性境甯非有況心與境皆即真性真性不二心境豈乖若以性從相不妨内外若以外境而例於心令有覺知修行作佛即是邪見外道之法故須常照不即不離不一不異無所惑矣。
金錍雲最初一問問佛性之名從因從果從因非佛果不名性。
評曰涅盤經雲佛性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因者即十二因緣因因者即是智慧果者謂大菩提果果者謂大涅盤既有四種皆名佛性前二本有後二當有文理昭然如何難雲從因非佛果不名性此言悞矣。
金錍末後一問問行者觀心心佛衆生因果身土法相融攝一切同耶。
評曰華嚴經雲心佛與衆生是三無差别心是總相悟之名佛成淨緣起迷作衆生成染緣起染淨雖殊心體一耳此說心徧融攝一切何以用證身土法相一切同耶。
金錍雲客曰何故不多不少唯四十六餘曰攻惑攻疑攻行攻理通教通義通自通他一問亦足為對鈍根故有四十六應知一問亦皆能攻。
評曰但破初後中亦可破則四十六問皆可破也何者彼以一念三千以伸四十六問該取因果依正色心生佛等一切諸法以至後文皆是此義故不評議也然但得以相從性一義而未曉以性從相說也故以牆璧瓦礫抑在權門矣學者當去情思之然聖旨幽遠随智取會各伸己見共贊大猷。
時紹熙甲寅十月日日頤庵苾刍善喜 書 評金碑(終) 建長五年八月二十二日(巳時)於花洛之邊梅尾之庵染紫毫於清泷川浪打白麻於高雄山岚為散後學疑朦書寫新渡唐書回向無貳隻為興華嚴佛法願念非他偏為遂兜率上生也願一宗三寶垂哀愍二世善願令成就而已。
沙門釋心海(俗齡三十二戒度一十七) 文化十一甲戌年九月偶得此珍篇不耐蹈舞令學生臨寫自手校合了此編鳳潭德門未見處可秘藏可秘藏。
高野山日光院潮音窟主輝潭識 文政二己卯年四月十八日(巳時)書寫於洛陽第五橋頭天照山極樂寺中喜雲窟了緣山蔡華樓主杜多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