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華嚴同教一乘策

關燈
亦即教章之初同教。

    以此同教。

    始自一乘。

    終至多乘。

    無不包故。

    (問。

    此之分齊。

    與諸文不同如何。

    答。

    雖知同教皆由圓該教章之初。

    兼用宗義。

    是故分二。

    已去文中。

    一乘皆是圓教。

    太一曰。

    依法華經。

    三乘一乘約界分體相。

    方便究竟不同故。

    又曰。

    依攝論。

    一乘三乘小乘。

    於教門中。

    成機欲性。

    顯法本末不同故)亦即賢首總收十門。

    唯心之同。

    (探玄十三雲。

    上來十門唯識道理。

    於中初三門。

    約初教說。

    次四門。

    約終頓教說。

    後三門。

    約圓教中别教說。

    總具十門。

    約同教說。

    問。

    複古記雲。

    前五總融為同教如何。

    答。

    第五圓教。

    猶金剛齊。

    餘方悉轉。

    此地不動。

    今作此說。

    則孰為别教。

    若爾。

    豈異笑庵同成一教。

    易簡普收諸教。

    則亦濫有奴無主過也。

    細思)清涼曰。

    如海包含。

    無不具故。

    則同頓同實之義。

    亦是此義。

    下文亦說三乘故。

    章中前曰華嚴一乘。

    後曰圓之同教。

    (如行位差别)非海而何。

    (會解謂初義具三一少異全收。

    非也)至相亦曰。

    會三歸一。

    故如同也。

    三即諸教故。

    如初義已辨。

    (所攝之乘。

    既唯一勝方便。

    能攝之教。

    豈合有多門。

    故上雲亦即等也)彥和可常共取至相。

    此義釋章初二門。

    但不用同。

    與今有異。

    (華〔嚴〕笑庵。

    不以孔目與章初是同。

    遂與法真碩異)義苑亦指此同章初之義。

    此有深理。

    昔可尚也。

    安更有詞。

    (義苑曰。

    若會三歸一屬於同。

    若稱性融通。

    法本如是。

    一屬於别。

    此與孔目同等)此義祖語稍多。

    然又易見。

    不多雲也。

     清涼全曰。

    大海必攝百川。

    同一醎味。

    圓必攝四。

    圓以貫之。

    亦圓教攝。

    尚非三四等。

    有其所通。

    無其所病。

    圭山大抄。

    指全收為一。

    是别教。

    (大疏雲。

    初總為一。

    謂圓教攝於前四。

    一一同圓。

    注雲。

    海中百川無非海等。

    大抄五雲。

    言一一同圓者。

    謂應難雲。

    既攝前四。

    何殊小乘。

    及法相等。

    故今釋雲。

    圓教攝四之時。

    一一同圓。

    尚非終頓。

    何況初二。

    故注中舉喻意雲。

    如海中百川。

    滴滴皆具十德。

    及百川之味。

    不同江河。

    雖千萬裡。

    終無海中之一德)又曰。

    統收不異曰一。

    運載含容曰乘。

    (願抄第六)章門探玄等亦爾圓教或一。

    餘相盡故。

    一切三乘。

    本來悉是一乘法等故。

    則全收是别。

    義亦可見。

    (莊子曰。

    日月出矣。

    而爝火不息。

    其於光也。

    亦不難乎)不能廣辨。

    過吾門者。

    熟聞之矣。

    況孔目問答。

    此之同别。

    文義如雲。

    (選西都賦曰。

    冠蓋如雲。

    注雲。

    如雲言多也)然二師既但此之三四。

    且亦逢場作戲耳(清涼曰。

    若有過不說。

    是非渾和。

    豈唯掩傳者之明。

    實乃壅學人之路。

    是以法真具錄諸祖微言。

    秉真立破。

    義苑才吐。

    便自成溪。

    然亦不獲已而為之。

    豈好辨也)。

     此後二章當時失入卷内。

    遂不達寶塔之手。

    因複入之。

     祖曰。

    一乘教義分齊。

    雲何一乘教。

    有二種。

    一共教。

    二不共教。

    圓教一乘所明諸義。

    文文句句皆具一切。

    此是不共教。

    二共教者。

    則小乘三乘教。

    名字雖同。

    意皆别異(要問上一乘分齊義)。

     評曰。

    祖言别即不共。

    (地經抄四十四。

    前已具引)又曰。

    逈異餘宗。

    (圓覺略抄第八)又曰。

    不共二乘。

    (疏九十五曰。

    普賢智境。

    即是舉勝不共二乘。

    名為揀劣)又曰。

    不共三乘小乘同。

    (孔目四十明章)又曰。

    别於三乘。

    (章初)此皆敻絕逈異不共。

    以解别也。

    然其所自。

    蓋出智論。

    太一首由。

    諸祖靡有不從。

    其唯圓融具德。

    乃目普法之自體。

    非釋别名之訓義也。

    又祖曰。

    餘經是共教。

    一乘三乘小乘共依故。

    (要問二十六)又曰。

    二乘共有名數共同。

    (要問二十一)又指成不成等四句。

    則曰。

    是一乘共教。

    非别教也。

    (要問二衆生作佛義)皆以共釋同。

    蓋共者教也。

    又曰。

    三一和合。

    (教章)同一善巧。

    (妙趣章)故名同教。

    此乃以合釋同。

    同者合也。

    則三乘為教。

    一乘為義。

    和合不離。

    攝成益也。

    又同者輩也。

    齊也。

    此言流輩相齊也。

    祖曰。

    同教門者。

    則與三乘義同。

    但由智回向故。

    入一乘(孔目二真如章)又曰。

    依一乘教分。

    與終教相同。

    (要問十修道總别義)又曰。

    同教者同頓同實。

    下同諸乘。

    又曰。

    文雖是同。

    意皆别異。

    (上句孔目十地章。

    下句要問一乘義)皆言三一宗差。

    法門同也。

    又說法華漸同華嚴。

    (教章)此以流輩相齊。

    以釋同也。

    此中法華。

    即圓中同爾。

    又曰。

    今以理求通。

    與同義無别趣。

    蓋以同猶通也。

    故有通教一乘。

    (妙趣曰。

    前德已述通别二教。

    而未見釋相)亦言是一法門。

    通彼三一。

    達乎二宗。

    如曰上件法門。

    攝下諸教。

    頓屬其上。

    分本教義。

    漸從其末。

    義通一乘三乘小乘。

    何以故。

    為彼圓教所目故。

    (孔目一)又曰。

    此義在三乘。

    亦通一乘說。

    (孔目三緣起章)又曰。

    此文在三乘。

    亦通一乘用。

    (要問三十五三性三無性)又曰。

    此又在一乘。

    通彼三乘用。

    (要問四十四悔過法義)此以通釋同也。

    然其濫觞。

    (家語)皆智論之共教。

    共即同故。

    太一用之。

    諸祖同遵。

    豈有異緻。

    故知諸文同教之名。

    釋訓不出三一共通和合。

    流輩相齊。

    故名同也。

    釋訓既爾。

    諸文互成。

    今欲示義。

    且作此耳。

    其會三歸一。

    乃教相也。

    由彼教中诠顯此理。

    知其是同。

    可釋回三入一教之名義也。

    豈有将會三歸一。

    作同字之。

     一乘宗。

    是則一乘還有同别。

    亦順三宗。

    故一乘中。

    無二同教對一别也。

    是則頓實。

    屬三則權。

    屬一則實。

    離偏而合圓也。

    蓋以教海之中接引物機。

    有多方便。

    句數不同。

    前代諸德各述一門。

    (如古今立教)五祖籠絡。

    結成教網。

    故有開合。

    縱成多教。

    皆初圓中漸次開也。

    苟爾。

    亦圓之始小邪。

    答。

    實爾。

    總之别也。

    又何離偏而合圓邪。

    機有普别。

    智有三一。

    得向異故。

    是故卷舒。

    不曰一端。

    舒而常卷。

    卷又即舒舒。

    卷自在。

    為華嚴教網之大宗也(卷舒者。

    地論二雲。

    舒則徧至阿僧祇世界。

    卷則還入常光)。

     注華嚴同教一乘策卷(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