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複古記(一名扶焚薪)
關燈
小
中
大
二義宛然。
上兼一乘。
下并愚法。
三宗備矣。
斯蓋法真大師。
有唐親承。
承三宗也。
一時開悟。
悟三宗也。
三昧醞釀。
釀三宗也。
縱辨而說三宗也。
則知吾教宗部雖繁。
要歸不出三宗。
舍三宗不足以明賢首道。
不足以議賢首教。
故學者不可不思。
思者不可不學也。
記曰。
此中下三科揀通大示要。
問曰。
仍諸共教上下相望。
有共不共等。
評曰。
此中合引探玄。
共大之小非愚法。
共小之大非别教。
卻引要問共教之下共不共。
於章何用。
記曰。
依此三義者。
進指智論。
遠則指其開三本義通文。
評曰。
智論唯有共不共二種般若。
何三義之可指耶。
記曰。
前二不融為同教。
後一圓融為别教。
則一乘宗中。
離同别外。
亦無餘法。
是故諸祖并無二種同教。
對一别也。
評曰。
既曰諸祖并無二種。
何忽判孔目。
橫依方便者。
圓通不圓通之異邪。
當知非即圓通自在。
雙結二義。
并皆不融。
為同教一乘也。
記曰。
為相宗學人有不信者。
是故再三指示也。
評曰。
賢首所以重示三宗者。
聖者格言不可舍也。
謂治相學。
妄誕太甚。
記曰。
二從理成行門。
此有三義。
初中約一乘辨者。
以大乘揀二乘故。
小乘則回心也。
就普機說。
故知約一乘辨。
評曰。
就普機說。
故知約一乘辨者。
科家雲。
從理成行門。
太一曰。
於方便中。
從理成行分三。
就普機否。
前記曰。
是故下同教中。
始自一乘二三乘等。
皆是眷屬經攝。
良由是方便等。
且眷屬方便。
就普機否。
苟爾。
其九本更被何器。
又況焚薪自明此義。
記曰。
總開意者。
約三世門及人天為四。
評曰。
此約何三世間。
若智正覺等三世間。
總開中将何乘配器世間。
若出出世等三世間。
何雲及人天為四。
若作此釋。
三轉本子不勝憤悶也。
記雲。
上來下三結指。
是知大小人天等法皆入此門。
良由是方便故。
評曰。
據上統列方便。
總入正乘。
今雲皆入此門者。
乃是大小人天皆入正乘也。
且下雲。
三一無礙皆入此門。
應是正乘邪。
既失旨歸。
莫知所主。
是知用三寶章者。
迷東為西也。
記曰。
吾祖曰。
然此教海最深。
包含無外。
語其橫收。
全收吾教。
乃至人天總無不包。
乃至真不曉者也。
評曰。
前釋标數。
雲顯全收。
此引清涼。
全收五教。
是将诰所以。
現全收釋。
分諸乘也。
且分諸乘。
是該攝門否。
文呵或者不曉。
是亦強酒而惡醉者也。
記曰。
此同教者。
指分諸乘中或三或一。
權實無礙。
角立互成。
而總名一乘者。
良由應法界。
而有二門。
有二門故。
兩宗并立。
應法界故。
三一無礙。
評曰。
此文具三種宗法。
其因有總别焉。
且華嚴笑庵。
将同一法界。
作同教得名所以。
法真以乘錯宗。
因力排之。
今記仍用因一法界。
有其二門。
為因可乎。
又雲。
權實無礙用立互成者。
力量平等也。
且攬實成權。
能全成泯權歸實否。
既能全成。
何以章雲實現未必一向藉於權。
又雲。
雖具在壞竟必有盡邪。
又泯權歸實全成攬實成權者。
何以章雲攬實實不失。
又雲。
雖具隐顯。
竟恒無盡邪。
記曰。
又雲。
此文在三乘一乘方究竟。
何以故。
稱法界故。
評曰。
此文乃約前教三乘。
後教一乘為門。
說因緣義。
非約同教何以知者。
下章雲。
若三乘賴耶識如來藏法無我因中。
有六義名義。
而主伴未具。
若一乘普賢圓因中。
具足主伴。
無盡緣起。
方究竟也。
以此得知非同教也。
記曰。
一泯等者。
則三亡而一顯。
至别教唯有初門。
評曰。
别教唯有初門者。
誠是也。
然準上記。
文分諸乘。
乃并列餘經。
皆是第九眷屬經攝。
良由是方便故。
融本末乃是諸乘。
得名一乘之因法。
又應法界故。
三一無礙。
皆屬不融同教。
今問曰。
此泯權歸實門。
分諸乘中來耶。
融本末中出耶。
若分諸乘中來者。
眷屬經中豈有别教一乘。
若融本末中出者。
且本是不融同教。
能毓圓通華嚴可乎。
記曰。
以義從門。
則權實常在。
法界理圓。
其體不二。
評曰。
以義從門者。
其門乃義門邪。
法門邪。
若法門者。
何以章雲。
義門異故權實恒存。
若義門者。
何以義從義。
記曰。
由此下作句數。
至一唯一乘。
普法獨立無一切故。
如上别教。
乃至非三非一者。
性果圓極。
如前所辨。
評曰。
此之四句。
為通結同别二門耶。
獨結同教一門耶。
若獨同教者。
何以前雲但為方便非主經邪。
且初後二句。
但為方便。
非主經乎。
莫是分乘窄融未寬乎。
或唯一乘非一非三。
引屬餘經眷屬攝乎。
若通結二門者。
何科在融本末中邪。
然學教菩薩在理所歸。
句私其黨。
誠欲以斯童之是務。
契大經之沖玄。
莫若法真大師焚折薪者也。
上兼一乘。
下并愚法。
三宗備矣。
斯蓋法真大師。
有唐親承。
承三宗也。
一時開悟。
悟三宗也。
三昧醞釀。
釀三宗也。
縱辨而說三宗也。
則知吾教宗部雖繁。
要歸不出三宗。
舍三宗不足以明賢首道。
不足以議賢首教。
故學者不可不思。
思者不可不學也。
記曰。
此中下三科揀通大示要。
問曰。
仍諸共教上下相望。
有共不共等。
評曰。
此中合引探玄。
共大之小非愚法。
共小之大非别教。
卻引要問共教之下共不共。
於章何用。
記曰。
依此三義者。
進指智論。
遠則指其開三本義通文。
評曰。
智論唯有共不共二種般若。
何三義之可指耶。
記曰。
前二不融為同教。
後一圓融為别教。
則一乘宗中。
離同别外。
亦無餘法。
是故諸祖并無二種同教。
對一别也。
評曰。
既曰諸祖并無二種。
何忽判孔目。
橫依方便者。
圓通不圓通之異邪。
當知非即圓通自在。
雙結二義。
并皆不融。
為同教一乘也。
記曰。
為相宗學人有不信者。
是故再三指示也。
評曰。
賢首所以重示三宗者。
聖者格言不可舍也。
謂治相學。
妄誕太甚。
記曰。
二從理成行門。
此有三義。
初中約一乘辨者。
以大乘揀二乘故。
小乘則回心也。
就普機說。
故知約一乘辨。
評曰。
就普機說。
故知約一乘辨者。
科家雲。
從理成行門。
太一曰。
於方便中。
從理成行分三。
就普機否。
前記曰。
是故下同教中。
始自一乘二三乘等。
皆是眷屬經攝。
良由是方便等。
且眷屬方便。
就普機否。
苟爾。
其九本更被何器。
又況焚薪自明此義。
記曰。
總開意者。
約三世門及人天為四。
評曰。
此約何三世間。
若智正覺等三世間。
總開中将何乘配器世間。
若出出世等三世間。
何雲及人天為四。
若作此釋。
三轉本子不勝憤悶也。
記雲。
上來下三結指。
是知大小人天等法皆入此門。
良由是方便故。
評曰。
據上統列方便。
總入正乘。
今雲皆入此門者。
乃是大小人天皆入正乘也。
且下雲。
三一無礙皆入此門。
應是正乘邪。
既失旨歸。
莫知所主。
是知用三寶章者。
迷東為西也。
記曰。
吾祖曰。
然此教海最深。
包含無外。
語其橫收。
全收吾教。
乃至人天總無不包。
乃至真不曉者也。
評曰。
前釋标數。
雲顯全收。
此引清涼。
全收五教。
是将诰所以。
現全收釋。
分諸乘也。
且分諸乘。
是該攝門否。
文呵或者不曉。
是亦強酒而惡醉者也。
記曰。
此同教者。
指分諸乘中或三或一。
權實無礙。
角立互成。
而總名一乘者。
良由應法界。
而有二門。
有二門故。
兩宗并立。
應法界故。
三一無礙。
評曰。
此文具三種宗法。
其因有總别焉。
且華嚴笑庵。
将同一法界。
作同教得名所以。
法真以乘錯宗。
因力排之。
今記仍用因一法界。
有其二門。
為因可乎。
又雲。
權實無礙用立互成者。
力量平等也。
且攬實成權。
能全成泯權歸實否。
既能全成。
何以章雲實現未必一向藉於權。
又雲。
雖具在壞竟必有盡邪。
又泯權歸實全成攬實成權者。
何以章雲攬實實不失。
又雲。
雖具隐顯。
竟恒無盡邪。
記曰。
又雲。
此文在三乘一乘方究竟。
何以故。
稱法界故。
評曰。
此文乃約前教三乘。
後教一乘為門。
說因緣義。
非約同教何以知者。
下章雲。
若三乘賴耶識如來藏法無我因中。
有六義名義。
而主伴未具。
若一乘普賢圓因中。
具足主伴。
無盡緣起。
方究竟也。
以此得知非同教也。
記曰。
一泯等者。
則三亡而一顯。
至别教唯有初門。
評曰。
别教唯有初門者。
誠是也。
然準上記。
文分諸乘。
乃并列餘經。
皆是第九眷屬經攝。
良由是方便故。
融本末乃是諸乘。
得名一乘之因法。
又應法界故。
三一無礙。
皆屬不融同教。
今問曰。
此泯權歸實門。
分諸乘中來耶。
融本末中出耶。
若分諸乘中來者。
眷屬經中豈有别教一乘。
若融本末中出者。
且本是不融同教。
能毓圓通華嚴可乎。
記曰。
以義從門。
則權實常在。
法界理圓。
其體不二。
評曰。
以義從門者。
其門乃義門邪。
法門邪。
若法門者。
何以章雲。
義門異故權實恒存。
若義門者。
何以義從義。
記曰。
由此下作句數。
至一唯一乘。
普法獨立無一切故。
如上别教。
乃至非三非一者。
性果圓極。
如前所辨。
評曰。
此之四句。
為通結同别二門耶。
獨結同教一門耶。
若獨同教者。
何以前雲但為方便非主經邪。
且初後二句。
但為方便。
非主經乎。
莫是分乘窄融未寬乎。
或唯一乘非一非三。
引屬餘經眷屬攝乎。
若通結二門者。
何科在融本末中邪。
然學教菩薩在理所歸。
句私其黨。
誠欲以斯童之是務。
契大經之沖玄。
莫若法真大師焚折薪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