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之上)
關燈
小
中
大
高下法爾必然無位之中有此位故論結四位雲而實無有始覺之異本來平等同一覺故問起信豈亦頓教乎答以起信三重因地凡賢聖果四位圭山釋義總屬頓門與圓覺一體又雲今用論者分齊一也良以論中從生滅門入真如門生滅是能入之假真如是所入之實以假從實故屬於頓又此論雖有四法正以一體摩诃衍為宗故故當頓教若爾何以複雲正終兼頓當知此約衆生心生起染法如來藏随染故雲欲究妄本約凡以标心義判要彰動末先明靜體故正終而兼於頓也。
【科】若依圓教者有二義。
【科】一攝前諸教所明行位以是此方便故。
攝前諸教者則知前四皆圓中四教非圓中别有四教也諸門攝前義皆同此。
【科】二據别教有其三義。
【科】一約寄位顯謂始從十信乃至佛地六位不同随得一位得一切位何以故由以六相取故主伴故相入故相即故圓融故。
始從下謂寄彼三乘次第六位顯此教中一得一切得也何以下擇相收清涼曰六位不亂以更収。
【科】經雲在於一地普攝一切諸地功德是故經中十信滿心勝進分上得一切位及佛地者是其事也。
即初地經文此與演義第二用意小異彼但當位之中自一攝十此證一得一切得五十二位正當彼中總攝諸位故此雲得一切位及佛地故是故下義引梵行品文雲若諸菩薩能與如是觀行相應於諸法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現前初發心時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惠身不由他悟。
【科】又以諸位及佛地等相即等故即因果無二始終無礙於一一位上即是菩薩即是佛者是此義也。
言相即等等於相收相入也一一位者此别明五位互攝如初住攝於初行初回向初地第二住攝二行等第十住滿則十行滿等十行智度圓十地智度滿如海憧比丘寄第十住頂出諸佛灌頂成佛者即其事也前約理行圓融此兼行證相似。
【科】二約報明位相者但有三生。
【科】一成見聞位謂見聞此無盡法門成金剛種子等如性起品說。
亦名見聞生故曰三生未起解行前皆見聞生性起品彼經說親近如來見聞所種善根皆悉不虗出生無盡覺慧乃至到無功用智地即引喻雲佛子譬如丈夫食少金剛終竟不消要穿其身出在于外何以故金剛不與肉身雜穢同處故。
【科】二成解行位謂都率天子等從惡道出已一生即得離垢三昧前得十地無生法忍及十眼十耳等境界廣如小相品說。
經雲佛子我為菩薩時於兜率天宮放大光明名光幢王照十佛刹微塵數世界彼世界中地獄衆生遇斯光者衆苦休息得十種清淨眼等鹹生歡喜踴躍稱慶從彼命終生兜率天又足輪有光名清淨功德阿鼻地獄極苦衆生遇斯光者皆悉命終生兜率天既生天已天鼓說法時諸天子聞說普賢廣大回向得十地故等離垢三昧前者地論說得離垢三昧現在前又此是果定而有二分今得十地故言前也。
【科】又如善财始從十信乃至十地於善友所一生一身上皆悉具足如是普賢諸行位者亦是此義也。
初見表十信至釋種童女得法雲地最後見普賢菩薩與諸佛等普賢等至覺位清涼曰非唯前後理觀圓融行布亦足彌勒言餘諸菩薩無量劫修善财一生皆得故言具足諸行位也。
【科】三證果海位謂如彌勒告善财言我當來世成正覺時汝當見我如是等。
即入證分齊處也彌勒等者入法界品經雲善男子我願滿足成一切智得菩提時汝及文殊俱來見我。
【科】當知此約因果前後分二位是故前位但是因圓果在後位故說當見我也。
今見彌勒但是因圓見成正覺則是果滿也。
【科】三約行明位即唯有二謂自分勝進分此門通前諸位解行及以得法分齊處說如普莊嚴童子等也。
行行之中皆有此二探玄雲然此二分通說有七重一約一行生熟分二約二行如先施行已成後修戒等三約二利以分四就行位以得位為勝進五約比證以分六約二位謂前位已成為自分趣向後位為勝進七就因果因成自分入果勝進得法分齊處者所得三昧也如善财於彌勒所得解脫門名入三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莊嚴藏未得三昧是善财自分得三昧已則是勝進二位不同普莊嚴者探玄雲此童子得法是何位者義準上下經有三種成佛一約位以六相方便即十信終心勝進分後入十解初位即成佛以此是三乘終教不退之位故以一乘六相融攝即具諸位至佛果也是故此童子見初佛為信位自分聞初經為信位勝進見後佛當解位自分聞後經為解位勝進以攝諸位皆具足故二約行總不依位但自分勝進究竟即至佛果三約理則一切衆生并已成竟更不新成以餘相皆盡故性德本滿故。
【科】其身在於世界性等以上處住當是白淨寶網轉輪王位得普見肉眼見十佛刹微塵數世界海等。
世界章雲一世界性二世界海乃至十世界相謂積種成性等此當萬子輪王已去所居若晉經寄當十地如兜率天子從惡道出即得離垢三昧前得十地無生法忍位一乘義章曰若證得普賢位在六相方便十地位中何以故依十地證義會普法故今章既雲及以得法分齊處說則知普莊俨等位皆十地準唐經雲種一清淨金網轉輪聖王據晉經雲所謂白淨寶網輪王等清涼會雲是則多個輪王非一輪王之多善也梵本亦然而言清淨金網者準璎珞上卷金輪在十回向中初地已上皆是琉瑠輪而增寶數為别是知舊譯為寶網者勝金網也故彼經雲歡喜地百寶璎珞七寶相輪四天王一萬子為眷屬寶數一一增至第七地十三寶相輪八地但雲大應寶相輪九地雲白雲寶相輪十地雲百萬神通寶光璎珞無畏珠寶相輪若順晉經白淨之言則當九地今章與孔目皆雲十地但據晉經天子所得位判清涼由二經不同以義會通故有是說普見下一乘義在普見肉眼位中見十方界經雲菩薩住金網輪王位放摩尼髻清淨光明若有衆生遇斯光者皆得菩薩第十地位成就智慧光明得十種清淨眼等又菩薩業報清淨肉眼乃至如頗梨鏡清淨光明照十佛刹微塵數世界等。
【科】若三乘肉眼則不如此故智論雲肉眼唯見三千世界内事若見三千世界外者何用天眼為故知不同也。
文處可見。
【科】又彼能於一念中化不可說不可說衆生一時皆至離垢三昧前餘念念中皆亦如是。
經雲菩薩住此轉輪王位於百千億那由他佛刹微塵世界中教化衆生乃至未曾一念而得間斷若有衆生暫得遇光者必獲菩薩第十地位皆至離垢三昧之前者孔目雲若約解行法分齊尅唯未得離垢三昧其離垢三昧是未受職之前定又雲當知白淨輪王之位福分非少若起利用即合無量衆生發不退菩提心及在十地無生法忍地唯未得離垢三昧少分之力故雲至前定也。
【科】其福分感一錠光頗璃鏡照十佛刹微塵數世界等。
一乘義章雲白淨寶網輪王位時有錠光頗梨鏡光明照十佛刹微塵數等世界驗知福分不少也。
【科】當知此是前三生中解行位内之行相也以約因門示故。
如是身土化用福分是解行生行相以此照前約行明位是位内行相矣以約下以因果該徹圓通之法在因為因在果為果總别相成無有前後始終淺深近遠等别今雲解行者就因門示也。
【科】若約信滿得位已去所起行用皆遍法界如經能以一手覆大千界等手出供具與虗空法界等一時供養無盡諸佛作大佛事饒益衆生不可說也廣如信位經文說又雲不離一世界不起一坐處而能現一切無量身所行等又於一念中十方世界一時成佛轉法輪等乃至廣說。
言得位即信滿不退際上以終教三乘至此入住名為得位今以一乘同彼而說引彼三乘令入一乘故三一義章雲但不退以後即明得彼普賢之法約熟教比之即十信滿心已去即是其位其普賢位中對彼解行法及彼得義唯有自分勝進兩義不同故下文問答備揀終教三乘皆遍法界已得普賢法故經引晉譯賢首品十種三昧中第四手出廣供三昧門偈也。
【科】是故當知與彼三乘分齊全别何以故以三乘行位是約信解阿含門中作如是說也。
與彼下建立一乘十義差别後結判雲此上十證足為龜鏡其别教一乘所明行位因果等相與彼三乘教施設分齊全别不同廣在經文略如下辨行位因果則此複揀者會成前義此中正揀終教三乘豈有前後義異文句全同祖師不明辨而示後學聖言甯容有失何以下徵三乘行位者種性章雲三乘教種性差别略有三說一約始教二約終教三約頓教真如章雲真如有二門一者一乘真如二者三乘真如次釋雲三乘真如複有二門一頓教門二漸教門又次雲漸教門者略有三門一終教門二始教門三所知門又此下問答正以三乘終教對揀則所揀三乘通諸教甚明矣良以長養彼根器故施設行布十地等行位令生信解阿含此雲淨教乃至佛果并是教佛一乘義章約諸教說行位竟頓教末文結雲此據三乘方便說章初雲今依大乘雲昔日但有言教無實行果故雲三車空無又雲臨門牛車亦同羊鹿但有其名以望一乘但是教故是故經雲以佛教門出三界苦等妙趣雲又諸三乘經論所明位地及差别次第法相門等并約信解門中依如是說故大論雲随一方化儀也若據行法則不如是行解亦入解門彼亦通揀諸教也問頓實二教豈皆權也答既皆一方化儀非無盡說是故前四皆方便權施也行法分齊雲若修菩薩道為回聲聞初教許行為引初教終教許行為引漸教頓教許行為引頓教圓教許行當知頓實皆是所引唯圓教究竟非所引也又雲據佛别意唯一乘可行餘不可行何以故非究竟依故是故前四皆是此經方便枝末法輪并非本究竟正乘也。
【科】問前終教中不退際上亦得如是八相等用與此何别。
終教三乘信滿入住亦得八相等與今一乘何别此如起信等說。
【科】答彼於此位示成佛時於後諸位皆不自在以未得故但是當位蹔起化故此即不爾於初位中起此用時於後諸位并同時起皆已得故是實行故該六位故。
答彼終教但於信滿入住得位證如能起化用示現成佛於後諸位并未得故皆不自在不同一乘一得一切得一起一切起并皆自在妙趣雲華嚴中信解行等諸位以信一言成其信位位中所含即通成解行理事一切法門等。
【科】問義既不同何故一種同是信滿勝進分上起此用耶。
一三義異權實宗差何故同此起用。
【科】答為欲方便顯此一乘信滿成佛令易信受故於彼教先作此說。
良以信該果海理圓難信故佛菩薩於彼三乘終教信滿之處說能作佛巧令聞者易信斯經也。
【科】問既一位中有一切位及信滿心即得佛者何須更說後諸位耶。
文處可見。
【科】答說後諸位即是初中之一切也如初後亦爾。
初後亦爾者所說一切即後中所具一切也。
【科】問若初即具後得初即得後者亦可後亦具初既不得後應亦不得初耶。
以後例前可見。
【科】答實爾但以得初無不得後故是故無有未得後而不得初也。
實爾者理實如是若無十一不成故餘文可知。
【科】問若爾雲何得說諸位階降次第。
若初後皆具一切義實夷齊雲何經中複說階降。
【科】答以此經中安立諸位有二善巧一約相就門分位前後寄同三乘引彼方便是同教也二約體就法前後相入圓融自在異彼三乘是别教也。
約相者且入法行位皆有體相用三若就十住約法說者十住之中教義二分吾祖乃言義中以平等法界為體十住行位為相應教所诠為用教中以六決定為體十住不同為相益機為用就門者以住行向等為門卻以住向地等相就於六位之門故有前後階降次第不同寄同三乘引彼之機令舍權三而入一實也此中所同即終頓三乘能同即别教一乘寄同三乘融會雲又華嚴經文前之五會及十明已後盡不思議品即以别教從三乘說十地文中即用一乘圓教從三乘教以顯别教說又十地已前四會中六決定文何故不依十數而說答六決定是本分義深體略難解故寄三乘之教卻顯一乘玄趣令其聞者一往易解也經文善巧交絡二義顯宗分齊極善妙也又言同者吾祖雲同者通也故名通教一乘或名通相一乘又雲通之與同義無别趣所言同者三乘同一乘故又言同者小乘同一乘故經雲毗尼即大乘也又雲汝等所行是菩薩道等今以一同於三彼以三同於一是則兩宗交接連綴引攝令歸别教一乘也又雲同教者經雲會三歸一故知同也是則全収諸教前四皆三乘是遠方便攝故上雲則三乘等并名一乘是故總列同教中也若爾何以大疏但同頓實答且収江河若地品疏鈔亦說若下同三乘亦収始小但彼文正約性相料揀對權顯實以後三為一於一乘以分同别則頓實為同圓教為别能揀十條亦即此經同教中義圭峯指雲華嚴同教故大疏至義理分齊中即言同教者同頓同實理事無礙法界一一會前終頓未說同於始小至地品方該前四貞元疏總相會通中第三於大乘中複分為二一者權教大乘亦名三乘即第二大乘始教二實教大乘亦名一乘謂會三歸一十方國土中唯有一乘法故即後三教合名為實即今性相二宗乃至有多差别十對料揀竟即雲第四就實教中複分二教一約有位無位以分頓漸二約圓融不融分成二種即實教頓教并皆不融為同教一乘第五圓融具德名别教一乘故知同頓同實是合終頓歸於一乘為同教也貞元至義理分齊中亦雲故此圓教語廣名無量乘語深唯顯一乘一乘有二一同教一乘同頓同實故乃至雲以别該同皆圓教攝等鎮國二疏其義一揆若言華嚴經中自有能同一性一相為同教者豈得便雲不融又不應後三合為一實開同别矣但彼合二教歸圓此引三機入一但小異耳問分四教中同教一乘如探玄等從共教開出何以今雲圓教攝耶答當知總相會通義意雖同文言小别或有廣略一或合為一圭峯雲圓教攝於前四一一同圓唯一善巧二或開為二探玄首開一乘前四為三乘即是智論共教三於共教中開出小乘四於共中開出終頓為同教一乘貞元則初開小乘次開權教三乘後於一乘開為同别玄談該於多義對小顯大則先開小乘對權顯實乃開前二為權後三合為一乘乃至開成四五皆圓教漸次開也故此同教從一從三理無不可但由不知或總為一即是圓教乃雲非圓中開出又問何以定知是今圓教章雲若依圓教有二義一攝前諸教等又雲三約一乘有二說一攝前諸教所明種性并皆具足主伴成宗以同教故攝方便故如此文義溢目盈空不知思耳由是義故所揀三乘正揀終頓但異權三不足為别教也餘如同教策辨二約體者如十住以平等法界為體今以行位等為體以就圓融普法是故前後圓融異彼三乘是别教也。
【科】但以不移門而恒相即不壞即而恒前後是故二義融通不相違也。
不移門而恒相即行布不礙圓融不壞即而恒前後圓融不礙行布行布是教相施設圓融是理性德用相是即性之相性是即相之性是故不相違也。
【科】問若爾是初門即一切者何不說信位初心即得而說滿心等耶。
文處可見。
【科】答若自别教即不依位成今寄三乘終教位說以彼教中信滿不退方得入位今即寄彼得入位處一時得此一切前後諸位行相是故不於信初心說以未得不退不成位相但是行故。
答若直自宗别教則不依位成一乘義章雲若依一乘圓通之教由義自在總别相成故無前後始終淺深近遠等别又要問雲若須成佛則數數成新新斷結亦不住學地若對不成機則常不成由如大海於諸位中無有溢滿等今寄下義皆可見【科】問若爾應言住位成佛何名信滿。
【科】答由信成故是故是行佛非位佛也餘義準之。
今但是信行成就故非位佛若但言十信作佛不論十地終心作佛則是三乘教若具五位及九位作佛則是一乘圓教攝若小乘三乘并是阿含佛一乘是義佛也。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複古記卷第二(之上)
【科】若依圓教者有二義。
【科】一攝前諸教所明行位以是此方便故。
攝前諸教者則知前四皆圓中四教非圓中别有四教也諸門攝前義皆同此。
【科】二據别教有其三義。
【科】一約寄位顯謂始從十信乃至佛地六位不同随得一位得一切位何以故由以六相取故主伴故相入故相即故圓融故。
始從下謂寄彼三乘次第六位顯此教中一得一切得也何以下擇相收清涼曰六位不亂以更収。
【科】經雲在於一地普攝一切諸地功德是故經中十信滿心勝進分上得一切位及佛地者是其事也。
即初地經文此與演義第二用意小異彼但當位之中自一攝十此證一得一切得五十二位正當彼中總攝諸位故此雲得一切位及佛地故是故下義引梵行品文雲若諸菩薩能與如是觀行相應於諸法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現前初發心時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惠身不由他悟。
【科】又以諸位及佛地等相即等故即因果無二始終無礙於一一位上即是菩薩即是佛者是此義也。
言相即等等於相收相入也一一位者此别明五位互攝如初住攝於初行初回向初地第二住攝二行等第十住滿則十行滿等十行智度圓十地智度滿如海憧比丘寄第十住頂出諸佛灌頂成佛者即其事也前約理行圓融此兼行證相似。
【科】二約報明位相者但有三生。
【科】一成見聞位謂見聞此無盡法門成金剛種子等如性起品說。
亦名見聞生故曰三生未起解行前皆見聞生性起品彼經說親近如來見聞所種善根皆悉不虗出生無盡覺慧乃至到無功用智地即引喻雲佛子譬如丈夫食少金剛終竟不消要穿其身出在于外何以故金剛不與肉身雜穢同處故。
【科】二成解行位謂都率天子等從惡道出已一生即得離垢三昧前得十地無生法忍及十眼十耳等境界廣如小相品說。
經雲佛子我為菩薩時於兜率天宮放大光明名光幢王照十佛刹微塵數世界彼世界中地獄衆生遇斯光者衆苦休息得十種清淨眼等鹹生歡喜踴躍稱慶從彼命終生兜率天又足輪有光名清淨功德阿鼻地獄極苦衆生遇斯光者皆悉命終生兜率天既生天已天鼓說法時諸天子聞說普賢廣大回向得十地故等離垢三昧前者地論說得離垢三昧現在前又此是果定而有二分今得十地故言前也。
【科】又如善财始從十信乃至十地於善友所一生一身上皆悉具足如是普賢諸行位者亦是此義也。
初見表十信至釋種童女得法雲地最後見普賢菩薩與諸佛等普賢等至覺位清涼曰非唯前後理觀圓融行布亦足彌勒言餘諸菩薩無量劫修善财一生皆得故言具足諸行位也。
【科】三證果海位謂如彌勒告善财言我當來世成正覺時汝當見我如是等。
即入證分齊處也彌勒等者入法界品經雲善男子我願滿足成一切智得菩提時汝及文殊俱來見我。
【科】當知此約因果前後分二位是故前位但是因圓果在後位故說當見我也。
今見彌勒但是因圓見成正覺則是果滿也。
【科】三約行明位即唯有二謂自分勝進分此門通前諸位解行及以得法分齊處說如普莊嚴童子等也。
行行之中皆有此二探玄雲然此二分通說有七重一約一行生熟分二約二行如先施行已成後修戒等三約二利以分四就行位以得位為勝進五約比證以分六約二位謂前位已成為自分趣向後位為勝進七就因果因成自分入果勝進得法分齊處者所得三昧也如善财於彌勒所得解脫門名入三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莊嚴藏未得三昧是善财自分得三昧已則是勝進二位不同普莊嚴者探玄雲此童子得法是何位者義準上下經有三種成佛一約位以六相方便即十信終心勝進分後入十解初位即成佛以此是三乘終教不退之位故以一乘六相融攝即具諸位至佛果也是故此童子見初佛為信位自分聞初經為信位勝進見後佛當解位自分聞後經為解位勝進以攝諸位皆具足故二約行總不依位但自分勝進究竟即至佛果三約理則一切衆生并已成竟更不新成以餘相皆盡故性德本滿故。
【科】其身在於世界性等以上處住當是白淨寶網轉輪王位得普見肉眼見十佛刹微塵數世界海等。
世界章雲一世界性二世界海乃至十世界相謂積種成性等此當萬子輪王已去所居若晉經寄當十地如兜率天子從惡道出即得離垢三昧前得十地無生法忍位一乘義章曰若證得普賢位在六相方便十地位中何以故依十地證義會普法故今章既雲及以得法分齊處說則知普莊俨等位皆十地準唐經雲種一清淨金網轉輪聖王據晉經雲所謂白淨寶網輪王等清涼會雲是則多個輪王非一輪王之多善也梵本亦然而言清淨金網者準璎珞上卷金輪在十回向中初地已上皆是琉瑠輪而增寶數為别是知舊譯為寶網者勝金網也故彼經雲歡喜地百寶璎珞七寶相輪四天王一萬子為眷屬寶數一一增至第七地十三寶相輪八地但雲大應寶相輪九地雲白雲寶相輪十地雲百萬神通寶光璎珞無畏珠寶相輪若順晉經白淨之言則當九地今章與孔目皆雲十地但據晉經天子所得位判清涼由二經不同以義會通故有是說普見下一乘義在普見肉眼位中見十方界經雲菩薩住金網輪王位放摩尼髻清淨光明若有衆生遇斯光者皆得菩薩第十地位成就智慧光明得十種清淨眼等又菩薩業報清淨肉眼乃至如頗梨鏡清淨光明照十佛刹微塵數世界等。
【科】若三乘肉眼則不如此故智論雲肉眼唯見三千世界内事若見三千世界外者何用天眼為故知不同也。
文處可見。
【科】又彼能於一念中化不可說不可說衆生一時皆至離垢三昧前餘念念中皆亦如是。
經雲菩薩住此轉輪王位於百千億那由他佛刹微塵世界中教化衆生乃至未曾一念而得間斷若有衆生暫得遇光者必獲菩薩第十地位皆至離垢三昧之前者孔目雲若約解行法分齊尅唯未得離垢三昧其離垢三昧是未受職之前定又雲當知白淨輪王之位福分非少若起利用即合無量衆生發不退菩提心及在十地無生法忍地唯未得離垢三昧少分之力故雲至前定也。
【科】其福分感一錠光頗璃鏡照十佛刹微塵數世界等。
一乘義章雲白淨寶網輪王位時有錠光頗梨鏡光明照十佛刹微塵數等世界驗知福分不少也。
【科】當知此是前三生中解行位内之行相也以約因門示故。
如是身土化用福分是解行生行相以此照前約行明位是位内行相矣以約下以因果該徹圓通之法在因為因在果為果總别相成無有前後始終淺深近遠等别今雲解行者就因門示也。
【科】若約信滿得位已去所起行用皆遍法界如經能以一手覆大千界等手出供具與虗空法界等一時供養無盡諸佛作大佛事饒益衆生不可說也廣如信位經文說又雲不離一世界不起一坐處而能現一切無量身所行等又於一念中十方世界一時成佛轉法輪等乃至廣說。
言得位即信滿不退際上以終教三乘至此入住名為得位今以一乘同彼而說引彼三乘令入一乘故三一義章雲但不退以後即明得彼普賢之法約熟教比之即十信滿心已去即是其位其普賢位中對彼解行法及彼得義唯有自分勝進兩義不同故下文問答備揀終教三乘皆遍法界已得普賢法故經引晉譯賢首品十種三昧中第四手出廣供三昧門偈也。
【科】是故當知與彼三乘分齊全别何以故以三乘行位是約信解阿含門中作如是說也。
與彼下建立一乘十義差别後結判雲此上十證足為龜鏡其别教一乘所明行位因果等相與彼三乘教施設分齊全别不同廣在經文略如下辨行位因果則此複揀者會成前義此中正揀終教三乘豈有前後義異文句全同祖師不明辨而示後學聖言甯容有失何以下徵三乘行位者種性章雲三乘教種性差别略有三說一約始教二約終教三約頓教真如章雲真如有二門一者一乘真如二者三乘真如次釋雲三乘真如複有二門一頓教門二漸教門又次雲漸教門者略有三門一終教門二始教門三所知門又此下問答正以三乘終教對揀則所揀三乘通諸教甚明矣良以長養彼根器故施設行布十地等行位令生信解阿含此雲淨教乃至佛果并是教佛一乘義章約諸教說行位竟頓教末文結雲此據三乘方便說章初雲今依大乘雲昔日但有言教無實行果故雲三車空無又雲臨門牛車亦同羊鹿但有其名以望一乘但是教故是故經雲以佛教門出三界苦等妙趣雲又諸三乘經論所明位地及差别次第法相門等并約信解門中依如是說故大論雲随一方化儀也若據行法則不如是行解亦入解門彼亦通揀諸教也問頓實二教豈皆權也答既皆一方化儀非無盡說是故前四皆方便權施也行法分齊雲若修菩薩道為回聲聞初教許行為引初教終教許行為引漸教頓教許行為引頓教圓教許行當知頓實皆是所引唯圓教究竟非所引也又雲據佛别意唯一乘可行餘不可行何以故非究竟依故是故前四皆是此經方便枝末法輪并非本究竟正乘也。
【科】問前終教中不退際上亦得如是八相等用與此何别。
終教三乘信滿入住亦得八相等與今一乘何别此如起信等說。
【科】答彼於此位示成佛時於後諸位皆不自在以未得故但是當位蹔起化故此即不爾於初位中起此用時於後諸位并同時起皆已得故是實行故該六位故。
答彼終教但於信滿入住得位證如能起化用示現成佛於後諸位并未得故皆不自在不同一乘一得一切得一起一切起并皆自在妙趣雲華嚴中信解行等諸位以信一言成其信位位中所含即通成解行理事一切法門等。
【科】問義既不同何故一種同是信滿勝進分上起此用耶。
一三義異權實宗差何故同此起用。
【科】答為欲方便顯此一乘信滿成佛令易信受故於彼教先作此說。
良以信該果海理圓難信故佛菩薩於彼三乘終教信滿之處說能作佛巧令聞者易信斯經也。
【科】問既一位中有一切位及信滿心即得佛者何須更說後諸位耶。
文處可見。
【科】答說後諸位即是初中之一切也如初後亦爾。
初後亦爾者所說一切即後中所具一切也。
【科】問若初即具後得初即得後者亦可後亦具初既不得後應亦不得初耶。
以後例前可見。
【科】答實爾但以得初無不得後故是故無有未得後而不得初也。
實爾者理實如是若無十一不成故餘文可知。
【科】問若爾雲何得說諸位階降次第。
若初後皆具一切義實夷齊雲何經中複說階降。
【科】答以此經中安立諸位有二善巧一約相就門分位前後寄同三乘引彼方便是同教也二約體就法前後相入圓融自在異彼三乘是别教也。
約相者且入法行位皆有體相用三若就十住約法說者十住之中教義二分吾祖乃言義中以平等法界為體十住行位為相應教所诠為用教中以六決定為體十住不同為相益機為用就門者以住行向等為門卻以住向地等相就於六位之門故有前後階降次第不同寄同三乘引彼之機令舍權三而入一實也此中所同即終頓三乘能同即别教一乘寄同三乘融會雲又華嚴經文前之五會及十明已後盡不思議品即以别教從三乘說十地文中即用一乘圓教從三乘教以顯别教說又十地已前四會中六決定文何故不依十數而說答六決定是本分義深體略難解故寄三乘之教卻顯一乘玄趣令其聞者一往易解也經文善巧交絡二義顯宗分齊極善妙也又言同者吾祖雲同者通也故名通教一乘或名通相一乘又雲通之與同義無别趣所言同者三乘同一乘故又言同者小乘同一乘故經雲毗尼即大乘也又雲汝等所行是菩薩道等今以一同於三彼以三同於一是則兩宗交接連綴引攝令歸别教一乘也又雲同教者經雲會三歸一故知同也是則全収諸教前四皆三乘是遠方便攝故上雲則三乘等并名一乘是故總列同教中也若爾何以大疏但同頓實答且収江河若地品疏鈔亦說若下同三乘亦収始小但彼文正約性相料揀對權顯實以後三為一於一乘以分同别則頓實為同圓教為别能揀十條亦即此經同教中義圭峯指雲華嚴同教故大疏至義理分齊中即言同教者同頓同實理事無礙法界一一會前終頓未說同於始小至地品方該前四貞元疏總相會通中第三於大乘中複分為二一者權教大乘亦名三乘即第二大乘始教二實教大乘亦名一乘謂會三歸一十方國土中唯有一乘法故即後三教合名為實即今性相二宗乃至有多差别十對料揀竟即雲第四就實教中複分二教一約有位無位以分頓漸二約圓融不融分成二種即實教頓教并皆不融為同教一乘第五圓融具德名别教一乘故知同頓同實是合終頓歸於一乘為同教也貞元至義理分齊中亦雲故此圓教語廣名無量乘語深唯顯一乘一乘有二一同教一乘同頓同實故乃至雲以别該同皆圓教攝等鎮國二疏其義一揆若言華嚴經中自有能同一性一相為同教者豈得便雲不融又不應後三合為一實開同别矣但彼合二教歸圓此引三機入一但小異耳問分四教中同教一乘如探玄等從共教開出何以今雲圓教攝耶答當知總相會通義意雖同文言小别或有廣略一或合為一圭峯雲圓教攝於前四一一同圓唯一善巧二或開為二探玄首開一乘前四為三乘即是智論共教三於共教中開出小乘四於共中開出終頓為同教一乘貞元則初開小乘次開權教三乘後於一乘開為同别玄談該於多義對小顯大則先開小乘對權顯實乃開前二為權後三合為一乘乃至開成四五皆圓教漸次開也故此同教從一從三理無不可但由不知或總為一即是圓教乃雲非圓中開出又問何以定知是今圓教章雲若依圓教有二義一攝前諸教等又雲三約一乘有二說一攝前諸教所明種性并皆具足主伴成宗以同教故攝方便故如此文義溢目盈空不知思耳由是義故所揀三乘正揀終頓但異權三不足為别教也餘如同教策辨二約體者如十住以平等法界為體今以行位等為體以就圓融普法是故前後圓融異彼三乘是别教也。
【科】但以不移門而恒相即不壞即而恒前後是故二義融通不相違也。
不移門而恒相即行布不礙圓融不壞即而恒前後圓融不礙行布行布是教相施設圓融是理性德用相是即性之相性是即相之性是故不相違也。
【科】問若爾是初門即一切者何不說信位初心即得而說滿心等耶。
文處可見。
【科】答若自别教即不依位成今寄三乘終教位說以彼教中信滿不退方得入位今即寄彼得入位處一時得此一切前後諸位行相是故不於信初心說以未得不退不成位相但是行故。
答若直自宗别教則不依位成一乘義章雲若依一乘圓通之教由義自在總别相成故無前後始終淺深近遠等别又要問雲若須成佛則數數成新新斷結亦不住學地若對不成機則常不成由如大海於諸位中無有溢滿等今寄下義皆可見【科】問若爾應言住位成佛何名信滿。
【科】答由信成故是故是行佛非位佛也餘義準之。
今但是信行成就故非位佛若但言十信作佛不論十地終心作佛則是三乘教若具五位及九位作佛則是一乘圓教攝若小乘三乘并是阿含佛一乘是義佛也。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複古記卷第二(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