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之上)
關燈
小
中
大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複古記卷第二(之上)
玉峯沙門 師會 述
【科】第九明諸教所诠差别者。
略舉十門義差别故顯彼能诠差别非一。
餘如别說。
言諸教者即五類能诠教也。
所诠者即理行果三。
是所诠所目義也。
差别者所诠義中各有五門。
不□如甚深緣起一心具五義門。
由此得知彼能诠法五類不同。
故雲顯彼非一。
吾祖曰此就義分非約時事十門。
初二是理。
後三是果。
中間是行。
上文雲若約法義如下别辨即指此也。
上是能诠之法。
此是法下之義。
持此之義。
分彼之法。
簡而真(矣)。
【科】一所依心識 二明佛種性 三行位分齊 四修行時分 五修行依身 六斷惑分齊 七二乘回心 八佛果義相 九攝化境界 十佛身開合。
【科】第一心識差别者。
心意識為諸法依。
諸教诠此分齊差别也。
【科】如小乘但有六識。
義分心意識如小乘論說。
於阿賴耶識但得其名如增一經說。
言但有六識無七八也。
義分下演義雲小乘謂未來名心。
過去名意。
現在名識等種種分别。
然無别體。
彼為約此三世不同義。
說心意識名。
體即第六。
小論即毗昙俱舍也。
賴耶下但得第八之名。
無别自體。
謂小乘但是第六入三世故指增一阿含經也。
【科】若依始教。
於阿賴耶識但得一分生滅之義。
以於真理未能融通。
但說凝然不作諸法。
謂相中辨成就義也。
世谛因緣無性故成第一義谛。
本來不作故不成。
緣成故非不成。
緣成故非是成。
一切識門皆如是也。
起信疏雲。
以始教相宗不知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
故雲但得一分。
彼以業相為賴耶自證分。
轉相為見分。
現相為相分。
即唯識宗齊此業相為諸法生起之本。
此但生滅之業。
以於下論疏又雲。
以彼宗未明識等與真如同以一心為源。
故說真如無知無覺凝然不變。
不許随緣但與八識為諸法本。
故真理不作諸法也。
【科】故就緣起生滅事中建立賴耶。
從業等種辨體而生異熟報識為諸法依。
唯識第四雲。
諸心心所皆有三依。
一因緣依。
謂自種子諸有為法皆托此依。
離自因緣必不生故。
二增上依。
謂内六處諸心心所皆托此依。
離俱有根必不轉故。
三等無間依。
謂緣前滅識諸心心所皆托此依。
離開導根必不起故。
釋曰。
根識同時名俱有也。
前滅識等猶能開辟導引後生名開導也。
然此三依言生轉起别相雲何生。
約依種辨體而生。
轉約随順與力令轉起約由前開路令後得起。
又雲業無識種不親辨體。
識無業種不招苦樂。
既有依托。
故雲從業等生。
業即有支習氣等等取我執名言二習氣也。
生死相續由諸習氣。
然諸習氣總有三種。
一名言習氣。
二我執習氣。
三有支習氣。
名言習氣者謂有為法各别親種名言有二。
一表義名言即能诠義音聲差别。
二顯境名言即能了境。
心心所法随二名言所熏成種作有為法各别因緣。
二我執習氣者謂虗妄執我我所種。
我執有二。
一俱生我執。
即修所斷我我所執。
二分别我執即見所斷我我所執。
随二我執所熏成種令有情等自他差别。
三有支習氣。
謂招三界異熟業種。
有支有二。
一有漏善即是能招可愛果業。
二諸不善即是能招非愛果。
業随二有支所熏成種令異熟果善惡趣别故。
論頌雲。
由諸業習氣。
二取習氣俱。
前異熟既盡。
複生餘異熟。
此能引業即諸業習氣。
若無業種不招苦樂。
如種無田終不生芽。
故此名言由業引起方受當來異熟之果。
異熟等者孔目雲所熏一切種子。
阿賴耶識亦名異熟識亦名阿陀那識。
以能積集諸習氣故。
習氣者謂由現行薀等令彼種子皆得增益。
一切種子識者謂能生蘊等。
諸法種子所積集故。
阿賴耶識者謂能攝藏諸法種子故。
又諸有情取為我故。
異熟識者先業所生故。
為諸法依者以賴耶是根本依故。
諸識通依不唯七識。
心所等法皆依此故。
故雲諸法依也。
【科】方便漸漸引向真理。
故說薰等悉皆即空。
如解深密經雲。
若菩薩於内於外不見藏性不見薰習。
不見阿賴耶不見阿賴耶識。
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
若能如是知者是名菩薩。
如來齊此建立一切心意識秘密善巧。
瑜伽中亦同此說。
方便等者。
孔目曰。
理體辨成就。
又雲。
當知阿賴耶識欲成就者會須通如來藏始可得成堅實依止。
若但取其生滅相識即同七法不住。
非究竟依也。
彼就究竟歸如來藏。
此約初教。
故雲漸漸引向真理。
乃至但雲悉皆即空。
如解下若菩薩者。
梁攝論雲。
由此心識微細境界所攝故。
不為聲聞二乘說。
為諸菩薩說。
應有勝位為得一切智故佛為說。
何以故。
若離此智得無上菩提者無有是處。
若菩薩於内外各别。
不見阿陀那阿陀那識阿賴耶阿賴耶識者。
此皆藏識之别名重言。
阿賴耶阿賴耶識約能所藏義。
阿陀那阿陀那識謂能數數令生相續持諸根等令不壞故。
又能積集一切法習氣故。
清涼雲。
阿賴那此雲藏識。
能藏一切雜染品法令不失故。
我見愛等執藏以為自内我故。
此名唯在異生有學。
阿陀那此雲執持。
執持種子及色根故。
此名通一切位。
此二即心之别名。
論主意明心含染淨。
雙舉二名釋一心義。
其義雲何若有我執則成阿賴。
若我執亡則舍賴耶名唯阿陀那。
持無漏種則妄心斯滅真心顯現。
故偈雲。
心若滅者生死盡即妄滅也。
非心體滅而言菩薩。
菩薩者揀非聲聞菩薩緣覺菩薩。
如來下如來不齊法住智建立心意識也。
瑜伽雲。
如是菩薩離由法住智為依止為建立於心意識秘密善巧。
然諸如來不齊於此。
施設心意識等廣如唯識章具出。
【科】解雲既齊此不見等處。
為立心意等善巧故。
是故所立賴耶生滅等相皆是密意。
不令如言而取故會歸真也。
是故下即前相成就從業等生滅相也。
皆是下孔目曰但於生死之中辨因果相生道理。
并是轉理門無真實理。
故雲會歸真理明即空也。
始教有二門。
相成就當於始門。
理成就義當終門。
【科】若依終教於此賴耶識得理事融通二分義。
若依等者以此教中說如來藏不守自性。
随緣成阿賴耶或名阿梨耶但梵音楚夏耳。
阿賴耶而與無明七識共俱如大海波常無斷絕等。
勝鬘雲不染而染染而不染等。
棱伽雲。
以七識染法為生滅。
以如來藏淨法為不生滅。
此二和合為阿梨耶識。
故得理事融通也。
【科】故論但雲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梨耶識。
不生滅者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動作生滅不相離故故雲和合。
非一非異者真如全體動故心與生滅非異。
而恒不變真性故與生滅不一。
此生滅不生滅即之義不一。
離之心不異。
目此二義。
不二之心名阿賴耶識。
【科】以許真如随薰和合成此本識。
不同前教業等種生。
孔目雲。
随熏梨耶具四德方堪受熏。
一堅謂理實故堅。
二無記義方得受熏。
何以故。
無記者即是無分别義。
如來藏中方有此法。
三可熏者唯如來藏不守自性。
随諸法緣起成似義故是可熏。
四與能熏相應者唯如來藏有應諸法義。
餘法即無。
何以故。
以不守自性故。
然能熏亦有四義。
一者淨法名真如。
二者一切染因名為無明。
三者妄心名為業識。
四者妄境界。
所謂六塵熏習義者。
如世間衣服實無於香。
若人以香而熏習故則有香氣。
真如淨法實無於染。
但以無明而熏習故則有染相等。
清涼雲。
今法性宗亦七識等而為能熏。
八識為所熏。
其第八識中以如來藏随緣成立。
含有生滅不生滅義故熏第八即熏真如。
相宗所熏四義。
一堅住性。
若法始終一類相續。
能持習氣乃是所熏。
二無記性。
若法平等無所違逆。
能受習氣乃是所熏。
三可熏性。
若法自在性非堅密。
能容習氣乃是所熏。
四與能熏共和合性。
若與能熏同時同處不即不離乃是所熏。
能熏亦有四義。
一有生滅。
二有勝用。
三有增減。
四與所熏和合而轉。
但彼相宗賴耶唯是生滅。
是故所熏第三能熏第一正揀無為非能所熏。
即不熏如來藏。
遂成兩宗不同。
備如問明鈔。
不同下揀前生滅識也。
【科】故楞伽雲。
如來藏為無始惡習所薰。
名為識藏。
又雲如來藏受苦樂與因俱若生若滅。
又雲如來藏名阿賴耶識而與無明七識俱。
又起信雲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成染心等。
如是非一。
如來藏即所薰也。
惡習能熏七轉識也。
藏識第八異名。
密嚴經雲。
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
惡慧不能知藏識海常住。
藏即賴耶識。
此明守權拒實诃為惡慧。
又雲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
如金與指環。
展轉無差别。
無明住地與七識俱。
如海浪生常生不斷。
起信論雲。
如是衆生自性清淨心。
因無明風動心。
與無明俱無形相。
不相舍離。
其文非一也。
【科】問真如既言常法。
雲何得說随薰起滅。
既許起滅。
如何複說為凝然常。
唯識論釋真如雲。
真謂真實揀非虗妄。
如謂如常。
表無變易。
前說常法。
雲何起滅。
又若起滅。
何謂凝然常耶。
動靜相違故須問釋。
【科】答既言真如常固。
非如言所謂常也。
何者聖說真如為凝然者。
此是随緣作諸法。
時不失自體。
故說為常。
是則不異無常之常。
名不思議常。
非謂不作諸法。
如情所謂之凝然也。
經論說真如常。
非彼世間如言所對之常。
何者徵聖教所說真如為凝然者。
是随緣作生滅。
時不失自性。
如水作波時不失濕性。
故說為常。
由不變故始能随緣。
由随緣故方能不變。
何者若變自體将何随緣如無濕性。
将何随緣如無濕性。
将何随風而成波浪。
即由此義說真如随緣。
若不随緣。
體即不變。
緣中既無。
何成不變。
【科】故勝鬘中雲不染而染者。
明随緣作諸法也。
染而不染者明随緣時不失自性。
由初義故俗谛得成由後義。
故真谛複立如是。
真俗但有二義。
無有二體。
相融無礙。
離諸情執。
是故論雲智障極盲闇謂真俗别執。
此之謂也。
不染下上即不變随緣。
下即随緣不變。
由随緣故俗谛得成。
由不變故真谛複立。
然此二義竟無二體但是一法。
故說相融。
未破所知。
别執真俗是盲闇也。
【科】此真如二義同前始教中約法相差别門。
故但說一分凝然義也。
此終教中約體相熔融門。
故說二分不二之義。
此義廣如起信義記中說。
同字當作内字。
此真如随緣不變二義内前始教就法相差别門。
但說不變一分之義。
此終教深細。
故就體之與相熔通二分無二之義。
起信義記即古疏也。
【科】又如十地經雲三界虗妄。
唯一心作。
攝論等約始教義釋為賴耶識等也。
十地論約終教釋為第一義真心也。
又如達摩經頌攝論等釋曰此界等者。
界謂因義即種子識。
如是等實性論約終教釋雲此性者即如來藏性。
依此有諸趣等者如勝鬘經說。
依如來藏有生死。
依如來藏有涅盤等。
乃至廣說。
十地經下經通也。
攝論下清涼雲。
二異熟賴耶名為一心。
揀無外境故說一心。
此約始教義。
十地論下論異也。
清涼雲。
三如來藏性清淨一心。
理無二體故說一心。
此約終教義。
前說由熏習力變現三界依正等報。
後說舉體随緣成辨之事。
探玄大疏經文廣說十門以顯一心。
恐繁不錄。
又如下演義雲。
此通指大乘經為對法經耳。
經頌雲。
無始時來界為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諸趣及涅盤證得。
攝論下等取瑜伽雜集。
彼論釋雲。
無始者初際無故。
界者因義即種子也。
是識因種謂一切法。
此唯雜染非是清淨。
彼一切法等所依者能任持故。
非因性義。
所依能依性各異故。
第三論雲此中聞熏習為是阿賴耶識自性等。
論答雲。
此聞熏習随在一種所依轉處寄在異熟識中。
與彼和合俱轉。
猶如水乳。
然非阿賴耶自性。
是彼賴耶對治無分别智種子性故。
明知賴耶但是生滅非真性成故雲界是因義等實性下即法性宗論第四論雲。
無始時來性。
作諸法依止。
依性有諸道。
及證涅盤果。
無始時來性者如經說言。
諸佛如來依如來藏說諸衆生無始本際不可得知故。
所言性者如聖者勝鬘經言。
世尊如來說諸如來藏者是法界藏。
出世間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
自性清淨法身藏自性清淨如來藏故。
作諸法依止者如勝鬘雲。
是故如來藏是依是持是住持是建立等。
論雲依性有諸道者。
經雲。
世尊。
生死者依如來藏。
世尊。
有如來藏故說生死是名善說[占*ㄆ]及證涅盤果者。
經雲。
依如來藏故有生死。
依如來藏故證涅盤。
故雲界者性義等。
【科】是故當知二門别也。
二門别者始終二門也。
【科】若依頓教即一切法唯一真心差别相盡離言絕慮不可說也。
即二祖攝相歸性以顯一心。
以八識皆無自體。
唯是如來藏平等顯現餘相皆盡。
故雲一切等也。
不可說者論雲。
一切虗妄如石女兒。
用炎水浴。
被龜毛衣。
着兔角屣。
戴空華冠。
入乾闼婆城共幻化女戲義。
言但起心見法并皆非有。
如上所谕。
當知聖教所現道理。
諸法非有唯一真如。
無我實性以為究竟。
此是三乘義。
故雲離言不可說等。
【科】如維摩經中三十二菩薩所說不二法門者。
即是前終教中染淨熔融無二之義。
淨名所顯離言不二是此門也。
二教不同真如章等累作此判。
分教處引此亦證成。
【科】以其一切染淨相盡無有二法可以融會。
故不可說為不二也。
不可說者以無二法可以指訴說二不二也。
【科】若依圓教。
即約性海圓明法界緣起無礙自在。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主伴圓融。
故說十心以顯無盡。
即二祖後之三門所顯唯心之義。
十心用顯無盡。
【科】如離世間品及第九地說。
又唯一法界性起心亦具十德。
如性起品說。
此等據别教言。
離世間及九地所出一廣心二深心三勝心四淨心五利心六堅心七無染心八希有心九智慧心十無邊心。
唯識章引地論雲。
是菩薩如實知衆生諸心種種相心雜相。
乃至無量百千種種心差别相皆如實知。
性起品雲。
佛子。
菩薩摩诃薩應雲何知如來應正等覺心。
佛子。
如來心意識俱不可得。
但應以智無量故知如來心。
譬如虗空為一切所依而虗空無所依。
探玄廣釋。
【科】若約同教。
即攝前諸教所說心識。
何以故。
是此方便故。
從此而流故。
餘可準之。
問攝前諸教者。
未審攝何等教。
若言即前所列諸教。
别教亦列乎前。
豈亦攝耶。
若雲但攝前四。
何不如餘處列乎别教之前。
答無可無不可。
言無可者如餘處列之於前但攝前四。
以是一乘之方便故。
無不可者前五總融為同教故。
如建立中同教之内亦列别教一乘。
三一和合中以大白牛車望三乘為義故。
探玄十門唯心中雲。
初三門約初教說。
次四門約終教頓教說。
後三門約圓教中别教說。
總具十門約同教說。
則别教亦攝是為同教。
故亦前亦後也。
問探玄雲。
華嚴初成頓說。
無權可會。
如何令說攝前諸教是此方便耶。
又華嚴從初至極唯談一乘更無異說。
如何前教從此流耶。
答祖雲華嚴一部唯是不共。
未有末之可攝也。
法華乃攝末歸本歸華嚴故。
故為本也。
是故諸祖皆判法華為同教一乘。
攝前諸教歸華嚴矣。
又此經是開漸之本。
非本無以垂末。
二乘在座如聾如盲。
故興一代漸經。
無權者以對普機。
故與漸者為别機故。
【科】問雲何一心約就諸教得有如是差别義耶。
問心性是一。
雲何教有種種差别。
【科】答此有二義。
一約法通收。
二約機分齊。
答法具五門約機得别。
【科】初義者由此甚深緣起一心具五義門。
是故聖者随以一門攝化衆生。
初義下即緣起理實一法界心也。
随應攝化故有多種。
【科】一攝義從名門如小乘教說。
二攝理從
略舉十門義差别故顯彼能诠差别非一。
餘如别說。
言諸教者即五類能诠教也。
所诠者即理行果三。
是所诠所目義也。
差别者所诠義中各有五門。
不□如甚深緣起一心具五義門。
由此得知彼能诠法五類不同。
故雲顯彼非一。
吾祖曰此就義分非約時事十門。
初二是理。
後三是果。
中間是行。
上文雲若約法義如下别辨即指此也。
上是能诠之法。
此是法下之義。
持此之義。
分彼之法。
簡而真(矣)。
【科】一所依心識 二明佛種性 三行位分齊 四修行時分 五修行依身 六斷惑分齊 七二乘回心 八佛果義相 九攝化境界 十佛身開合。
【科】第一心識差别者。
心意識為諸法依。
諸教诠此分齊差别也。
【科】如小乘但有六識。
義分心意識如小乘論說。
於阿賴耶識但得其名如增一經說。
言但有六識無七八也。
義分下演義雲小乘謂未來名心。
過去名意。
現在名識等種種分别。
然無别體。
彼為約此三世不同義。
說心意識名。
體即第六。
小論即毗昙俱舍也。
賴耶下但得第八之名。
無别自體。
謂小乘但是第六入三世故指增一阿含經也。
【科】若依始教。
於阿賴耶識但得一分生滅之義。
以於真理未能融通。
但說凝然不作諸法。
謂相中辨成就義也。
世谛因緣無性故成第一義谛。
本來不作故不成。
緣成故非不成。
緣成故非是成。
一切識門皆如是也。
起信疏雲。
以始教相宗不知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
故雲但得一分。
彼以業相為賴耶自證分。
轉相為見分。
現相為相分。
即唯識宗齊此業相為諸法生起之本。
此但生滅之業。
以於下論疏又雲。
以彼宗未明識等與真如同以一心為源。
故說真如無知無覺凝然不變。
不許随緣但與八識為諸法本。
故真理不作諸法也。
【科】故就緣起生滅事中建立賴耶。
從業等種辨體而生異熟報識為諸法依。
唯識第四雲。
諸心心所皆有三依。
一因緣依。
謂自種子諸有為法皆托此依。
離自因緣必不生故。
二增上依。
謂内六處諸心心所皆托此依。
離俱有根必不轉故。
三等無間依。
謂緣前滅識諸心心所皆托此依。
離開導根必不起故。
釋曰。
根識同時名俱有也。
前滅識等猶能開辟導引後生名開導也。
然此三依言生轉起别相雲何生。
約依種辨體而生。
轉約随順與力令轉起約由前開路令後得起。
又雲業無識種不親辨體。
識無業種不招苦樂。
既有依托。
故雲從業等生。
業即有支習氣等等取我執名言二習氣也。
生死相續由諸習氣。
然諸習氣總有三種。
一名言習氣。
二我執習氣。
三有支習氣。
名言習氣者謂有為法各别親種名言有二。
一表義名言即能诠義音聲差别。
二顯境名言即能了境。
心心所法随二名言所熏成種作有為法各别因緣。
二我執習氣者謂虗妄執我我所種。
我執有二。
一俱生我執。
即修所斷我我所執。
二分别我執即見所斷我我所執。
随二我執所熏成種令有情等自他差别。
三有支習氣。
謂招三界異熟業種。
有支有二。
一有漏善即是能招可愛果業。
二諸不善即是能招非愛果。
業随二有支所熏成種令異熟果善惡趣别故。
論頌雲。
由諸業習氣。
二取習氣俱。
前異熟既盡。
複生餘異熟。
此能引業即諸業習氣。
若無業種不招苦樂。
如種無田終不生芽。
故此名言由業引起方受當來異熟之果。
異熟等者孔目雲所熏一切種子。
阿賴耶識亦名異熟識亦名阿陀那識。
以能積集諸習氣故。
習氣者謂由現行薀等令彼種子皆得增益。
一切種子識者謂能生蘊等。
諸法種子所積集故。
阿賴耶識者謂能攝藏諸法種子故。
又諸有情取為我故。
異熟識者先業所生故。
為諸法依者以賴耶是根本依故。
諸識通依不唯七識。
心所等法皆依此故。
故雲諸法依也。
【科】方便漸漸引向真理。
故說薰等悉皆即空。
如解深密經雲。
若菩薩於内於外不見藏性不見薰習。
不見阿賴耶不見阿賴耶識。
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識。
若能如是知者是名菩薩。
如來齊此建立一切心意識秘密善巧。
瑜伽中亦同此說。
方便等者。
孔目曰。
理體辨成就。
又雲。
當知阿賴耶識欲成就者會須通如來藏始可得成堅實依止。
若但取其生滅相識即同七法不住。
非究竟依也。
彼就究竟歸如來藏。
此約初教。
故雲漸漸引向真理。
乃至但雲悉皆即空。
如解下若菩薩者。
梁攝論雲。
由此心識微細境界所攝故。
不為聲聞二乘說。
為諸菩薩說。
應有勝位為得一切智故佛為說。
何以故。
若離此智得無上菩提者無有是處。
若菩薩於内外各别。
不見阿陀那阿陀那識阿賴耶阿賴耶識者。
此皆藏識之别名重言。
阿賴耶阿賴耶識約能所藏義。
阿陀那阿陀那識謂能數數令生相續持諸根等令不壞故。
又能積集一切法習氣故。
清涼雲。
阿賴那此雲藏識。
能藏一切雜染品法令不失故。
我見愛等執藏以為自内我故。
此名唯在異生有學。
阿陀那此雲執持。
執持種子及色根故。
此名通一切位。
此二即心之别名。
論主意明心含染淨。
雙舉二名釋一心義。
其義雲何若有我執則成阿賴。
若我執亡則舍賴耶名唯阿陀那。
持無漏種則妄心斯滅真心顯現。
故偈雲。
心若滅者生死盡即妄滅也。
非心體滅而言菩薩。
菩薩者揀非聲聞菩薩緣覺菩薩。
如來下如來不齊法住智建立心意識也。
瑜伽雲。
如是菩薩離由法住智為依止為建立於心意識秘密善巧。
然諸如來不齊於此。
施設心意識等廣如唯識章具出。
【科】解雲既齊此不見等處。
為立心意等善巧故。
是故所立賴耶生滅等相皆是密意。
不令如言而取故會歸真也。
是故下即前相成就從業等生滅相也。
皆是下孔目曰但於生死之中辨因果相生道理。
并是轉理門無真實理。
故雲會歸真理明即空也。
始教有二門。
相成就當於始門。
理成就義當終門。
【科】若依終教於此賴耶識得理事融通二分義。
若依等者以此教中說如來藏不守自性。
随緣成阿賴耶或名阿梨耶但梵音楚夏耳。
阿賴耶而與無明七識共俱如大海波常無斷絕等。
勝鬘雲不染而染染而不染等。
棱伽雲。
以七識染法為生滅。
以如來藏淨法為不生滅。
此二和合為阿梨耶識。
故得理事融通也。
【科】故論但雲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梨耶識。
不生滅者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動作生滅不相離故故雲和合。
非一非異者真如全體動故心與生滅非異。
而恒不變真性故與生滅不一。
此生滅不生滅即之義不一。
離之心不異。
目此二義。
不二之心名阿賴耶識。
【科】以許真如随薰和合成此本識。
不同前教業等種生。
孔目雲。
随熏梨耶具四德方堪受熏。
一堅謂理實故堅。
二無記義方得受熏。
何以故。
無記者即是無分别義。
如來藏中方有此法。
三可熏者唯如來藏不守自性。
随諸法緣起成似義故是可熏。
四與能熏相應者唯如來藏有應諸法義。
餘法即無。
何以故。
以不守自性故。
然能熏亦有四義。
一者淨法名真如。
二者一切染因名為無明。
三者妄心名為業識。
四者妄境界。
所謂六塵熏習義者。
如世間衣服實無於香。
若人以香而熏習故則有香氣。
真如淨法實無於染。
但以無明而熏習故則有染相等。
清涼雲。
今法性宗亦七識等而為能熏。
八識為所熏。
其第八識中以如來藏随緣成立。
含有生滅不生滅義故熏第八即熏真如。
相宗所熏四義。
一堅住性。
若法始終一類相續。
能持習氣乃是所熏。
二無記性。
若法平等無所違逆。
能受習氣乃是所熏。
三可熏性。
若法自在性非堅密。
能容習氣乃是所熏。
四與能熏共和合性。
若與能熏同時同處不即不離乃是所熏。
能熏亦有四義。
一有生滅。
二有勝用。
三有增減。
四與所熏和合而轉。
但彼相宗賴耶唯是生滅。
是故所熏第三能熏第一正揀無為非能所熏。
即不熏如來藏。
遂成兩宗不同。
備如問明鈔。
不同下揀前生滅識也。
【科】故楞伽雲。
如來藏為無始惡習所薰。
名為識藏。
又雲如來藏受苦樂與因俱若生若滅。
又雲如來藏名阿賴耶識而與無明七識俱。
又起信雲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成染心等。
如是非一。
如來藏即所薰也。
惡習能熏七轉識也。
藏識第八異名。
密嚴經雲。
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
惡慧不能知藏識海常住。
藏即賴耶識。
此明守權拒實诃為惡慧。
又雲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
如金與指環。
展轉無差别。
無明住地與七識俱。
如海浪生常生不斷。
起信論雲。
如是衆生自性清淨心。
因無明風動心。
與無明俱無形相。
不相舍離。
其文非一也。
【科】問真如既言常法。
雲何得說随薰起滅。
既許起滅。
如何複說為凝然常。
唯識論釋真如雲。
真謂真實揀非虗妄。
如謂如常。
表無變易。
前說常法。
雲何起滅。
又若起滅。
何謂凝然常耶。
動靜相違故須問釋。
【科】答既言真如常固。
非如言所謂常也。
何者聖說真如為凝然者。
此是随緣作諸法。
時不失自體。
故說為常。
是則不異無常之常。
名不思議常。
非謂不作諸法。
如情所謂之凝然也。
經論說真如常。
非彼世間如言所對之常。
何者徵聖教所說真如為凝然者。
是随緣作生滅。
時不失自性。
如水作波時不失濕性。
故說為常。
由不變故始能随緣。
由随緣故方能不變。
何者若變自體将何随緣如無濕性。
将何随緣如無濕性。
将何随風而成波浪。
即由此義說真如随緣。
若不随緣。
體即不變。
緣中既無。
何成不變。
【科】故勝鬘中雲不染而染者。
明随緣作諸法也。
染而不染者明随緣時不失自性。
由初義故俗谛得成由後義。
故真谛複立如是。
真俗但有二義。
無有二體。
相融無礙。
離諸情執。
是故論雲智障極盲闇謂真俗别執。
此之謂也。
不染下上即不變随緣。
下即随緣不變。
由随緣故俗谛得成。
由不變故真谛複立。
然此二義竟無二體但是一法。
故說相融。
未破所知。
别執真俗是盲闇也。
【科】此真如二義同前始教中約法相差别門。
故但說一分凝然義也。
此終教中約體相熔融門。
故說二分不二之義。
此義廣如起信義記中說。
同字當作内字。
此真如随緣不變二義内前始教就法相差别門。
但說不變一分之義。
此終教深細。
故就體之與相熔通二分無二之義。
起信義記即古疏也。
【科】又如十地經雲三界虗妄。
唯一心作。
攝論等約始教義釋為賴耶識等也。
十地論約終教釋為第一義真心也。
又如達摩經頌攝論等釋曰此界等者。
界謂因義即種子識。
如是等實性論約終教釋雲此性者即如來藏性。
依此有諸趣等者如勝鬘經說。
依如來藏有生死。
依如來藏有涅盤等。
乃至廣說。
十地經下經通也。
攝論下清涼雲。
二異熟賴耶名為一心。
揀無外境故說一心。
此約始教義。
十地論下論異也。
清涼雲。
三如來藏性清淨一心。
理無二體故說一心。
此約終教義。
前說由熏習力變現三界依正等報。
後說舉體随緣成辨之事。
探玄大疏經文廣說十門以顯一心。
恐繁不錄。
又如下演義雲。
此通指大乘經為對法經耳。
經頌雲。
無始時來界為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諸趣及涅盤證得。
攝論下等取瑜伽雜集。
彼論釋雲。
無始者初際無故。
界者因義即種子也。
是識因種謂一切法。
此唯雜染非是清淨。
彼一切法等所依者能任持故。
非因性義。
所依能依性各異故。
第三論雲此中聞熏習為是阿賴耶識自性等。
論答雲。
此聞熏習随在一種所依轉處寄在異熟識中。
與彼和合俱轉。
猶如水乳。
然非阿賴耶自性。
是彼賴耶對治無分别智種子性故。
明知賴耶但是生滅非真性成故雲界是因義等實性下即法性宗論第四論雲。
無始時來性。
作諸法依止。
依性有諸道。
及證涅盤果。
無始時來性者如經說言。
諸佛如來依如來藏說諸衆生無始本際不可得知故。
所言性者如聖者勝鬘經言。
世尊如來說諸如來藏者是法界藏。
出世間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
自性清淨法身藏自性清淨如來藏故。
作諸法依止者如勝鬘雲。
是故如來藏是依是持是住持是建立等。
論雲依性有諸道者。
經雲。
世尊。
生死者依如來藏。
世尊。
有如來藏故說生死是名善說[占*ㄆ]及證涅盤果者。
經雲。
依如來藏故有生死。
依如來藏故證涅盤。
故雲界者性義等。
【科】是故當知二門别也。
二門别者始終二門也。
【科】若依頓教即一切法唯一真心差别相盡離言絕慮不可說也。
即二祖攝相歸性以顯一心。
以八識皆無自體。
唯是如來藏平等顯現餘相皆盡。
故雲一切等也。
不可說者論雲。
一切虗妄如石女兒。
用炎水浴。
被龜毛衣。
着兔角屣。
戴空華冠。
入乾闼婆城共幻化女戲義。
言但起心見法并皆非有。
如上所谕。
當知聖教所現道理。
諸法非有唯一真如。
無我實性以為究竟。
此是三乘義。
故雲離言不可說等。
【科】如維摩經中三十二菩薩所說不二法門者。
即是前終教中染淨熔融無二之義。
淨名所顯離言不二是此門也。
二教不同真如章等累作此判。
分教處引此亦證成。
【科】以其一切染淨相盡無有二法可以融會。
故不可說為不二也。
不可說者以無二法可以指訴說二不二也。
【科】若依圓教。
即約性海圓明法界緣起無礙自在。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主伴圓融。
故說十心以顯無盡。
即二祖後之三門所顯唯心之義。
十心用顯無盡。
【科】如離世間品及第九地說。
又唯一法界性起心亦具十德。
如性起品說。
此等據别教言。
離世間及九地所出一廣心二深心三勝心四淨心五利心六堅心七無染心八希有心九智慧心十無邊心。
唯識章引地論雲。
是菩薩如實知衆生諸心種種相心雜相。
乃至無量百千種種心差别相皆如實知。
性起品雲。
佛子。
菩薩摩诃薩應雲何知如來應正等覺心。
佛子。
如來心意識俱不可得。
但應以智無量故知如來心。
譬如虗空為一切所依而虗空無所依。
探玄廣釋。
【科】若約同教。
即攝前諸教所說心識。
何以故。
是此方便故。
從此而流故。
餘可準之。
問攝前諸教者。
未審攝何等教。
若言即前所列諸教。
别教亦列乎前。
豈亦攝耶。
若雲但攝前四。
何不如餘處列乎别教之前。
答無可無不可。
言無可者如餘處列之於前但攝前四。
以是一乘之方便故。
無不可者前五總融為同教故。
如建立中同教之内亦列别教一乘。
三一和合中以大白牛車望三乘為義故。
探玄十門唯心中雲。
初三門約初教說。
次四門約終教頓教說。
後三門約圓教中别教說。
總具十門約同教說。
則别教亦攝是為同教。
故亦前亦後也。
問探玄雲。
華嚴初成頓說。
無權可會。
如何令說攝前諸教是此方便耶。
又華嚴從初至極唯談一乘更無異說。
如何前教從此流耶。
答祖雲華嚴一部唯是不共。
未有末之可攝也。
法華乃攝末歸本歸華嚴故。
故為本也。
是故諸祖皆判法華為同教一乘。
攝前諸教歸華嚴矣。
又此經是開漸之本。
非本無以垂末。
二乘在座如聾如盲。
故興一代漸經。
無權者以對普機。
故與漸者為别機故。
【科】問雲何一心約就諸教得有如是差别義耶。
問心性是一。
雲何教有種種差别。
【科】答此有二義。
一約法通收。
二約機分齊。
答法具五門約機得别。
【科】初義者由此甚深緣起一心具五義門。
是故聖者随以一門攝化衆生。
初義下即緣起理實一法界心也。
随應攝化故有多種。
【科】一攝義從名門如小乘教說。
二攝理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