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之上

關燈
種不淨。

    知内四大。

    與外四大無異。

    但以我見故。

    強為我有。

    複次思惟此食。

    墾植耘除。

    收獲蹂治。

    舂磨淘汰。

    炊煮乃成。

    用工甚重。

    計一缽之飯。

    作夫流汗。

    集合量之。

    食少汗多。

    此食作之功重。

    辛苦如是。

    入口食之。

    即成不淨。

    無所一值。

    宿昔之間。

    變為屎尿。

    本是美味。

    人之所嗜。

    變成不淨。

    惡不欲見。

    行者自思。

    如此弊食。

    我若貪者。

    當堕地獄。

    啖燒鐵丸。

    從地獄出。

    當作畜生。

    牛羊駱駝償其宿債。

    或作豬狗。

    常啖糞除。

    如是觀食。

    則生厭想。

    故於五欲皆厭。

    八勝處者。

    法界雲。

    一内有色相外觀色少。

    若好若醜。

    是名勝知勝見。

    謂内有色相外觀色少者。

    緣少。

    故名少。

    若觀道未增。

    故須觀少因緣。

    觀多畏難攝。

    轉變不得随心。

    如觀少。

    好醜法中不淨。

    轉變自在。

    通達無礙。

    心無取舍。

    不起愛憎。

    是也。

    二内有色相外觀色多。

    若好若醜。

    是名勝知勝見。

    謂内有色相外觀色多者。

    觀多因緣。

    故名多。

    觀心既調。

    則觀多無妨。

    若於多好醜不淨境中。

    轉變自在。

    通達無礙。

    心無取舍不起愛憎。

    是也。

    三内無色相外觀色少。

    若好若醜。

    是名勝知勝見。

    謂内無色相。

    如二背舍外觀色少。

    若好若醜等。

    皆如初勝處也。

    四内無色相外觀色多。

    若好若醜。

    是名勝知勝見。

    謂内無色相。

    如二背舍。

    外觀色多若好若醜等。

    皆如二勝處也。

    五青勝處。

    謂若觀青色。

    乃至照耀。

    勝於背舍。

    所見青相。

    亦不起法愛。

    是轉變自在。

    少能多。

    多能少光色名青勝處也。

    六黃勝處。

    七赤勝處。

    八白勝處。

    均類如青勝處中分别。

    今用四色為勝處。

    依大論也。

    若璎珞經中。

    則以四大為四勝處也。

    因於自身等者大論言。

    譬如幻主。

    觀所幻物。

    知從己出。

    心不生着。

    能不随所緣。

    是時背舍。

    變名勝處。

    於淨觀雖勝。

    未能廣大。

    是時行者。

    還取淨相。

    用背舍之力。

    及勝處之力。

    故取淨地相。

    漸漸遍滿十方虛空。

    水火風亦爾。

    取青相漸令廣大。

    亦遍十方虛空。

    黃亦白亦如是。

    是時勝處。

    複變為一切處。

    是三事。

    一義轉變有三名也。

     【■補】名勝處者。

    以想心純熟。

    轉變自在。

    如人乘馬。

    能破前陣。

    亦能制馬。

    名勝也。

    漸見依正者。

    見依正皆不淨也。

    法數廣明。

     【□注】析玄上(八)明四種。

    一顯色。

    謂青黃等。

    作青瘀想。

    二形色。

    長短等形。

    作壞爛想。

    三妙觸。

    自他身分。

    細軟光澤。

    作蟲蛆想。

    四供奉。

    祇承适意。

    用死想治也。

    此四望大論六種。

    缺人相音聲姿态等。

     【■記】大論言。

    是九想。

    能除人七種染着。

    或有人染着色。

    若赤。

    若白。

    若赤白。

    若黃黑。

    或但染着形容。

    細膚。

    纖指。

    修目。

    高眉。

    或但染着威儀進止。

    坐起行住。

    禮拜俯仰。

    揚眉頓睫。

    親近按摩。

    或但染着語言。

    軟聲美辭。

    應意承旨。

    或但着細滑。

    柔膚軟肌。

    熱時身涼。

    寒時體溫。

    或有人皆着五事。

    或有人都不着五事。

    但着人相。

    如止觀言六欲。

    一色欲。

    二形貌。

    三威儀姿态。

    四言語音聲。

    五細滑。

    六人相。

    言人相者。

    癡人但染着人相。

    若男若女。

    雖見上五事。

    不得所着之人猶無所解。

    若遇之。

    則能舍世所重。

    頓忘身命。

    而随其死。

    今引析玄四種望之。

    所缺人相音聲恣态。

    對之可見。

     【□注】此不淨觀。

    與念處觀身有異。

    一正助不同。

    彼正。

    此加。

    二自他境别。

    彼觀自身。

    此想他境。

    三假實觀異。

    彼是實境。

    此是假想。

     【■備】辨訛曰。

    自他境别句。

    當知九想内外俱觀。

    似不應言此想彼境。

    彼觀内身外身内外身。

    似不應言彼觀自身。

    私謂。

    彼五種。

    此九想等。

    彼統觀一期生死。

    此專作死想觀也。

     △二治嗔觀法。

     二多嗔衆生慈悲觀。

     【□注】於違情境上。

    忿恨不已。

    名曰多嗔。

    佛令修慈悲觀可以對治。

     【■記】慈能與樂。

    悲能拔苦。

    尚欲與樂拔苦豈令堕苦受惱。

     【□注】若準禅門第四(二)義通在乘。

    境觀有三。

    一非理嗔。

    (歘起嗔心不問何否)修衆生緣慈(一切衆生如己眷屬)。

     【■記】禅門明非理瞋發者。

    行人若修定時。

    嗔覺歘起。

    無問是非。

    他犯不犯。

    無事而嗔。

    是為違理邪嗔發相。

    修衆生緣慈者。

    觀一切衆生。

    如父母親想。

    智論明生緣慈者。

    十方五道衆生。

    以一慈心視之。

    如父母。

    兄弟。

    子侄。

    知識。

    常求好事。

    欲令利益安樂。

    如是慈。

    名衆生緣。

    多在凡夫行。

    或學人未漏盡者。

     【□注】二順理嗔。

    (人實來惱我)修法緣慈。

    見一切法。

    皆從緣生。

     【■記】禅門明順理嗔發者。

    行人若修定時。

    外人實來惱觸。

    而生嗔覺。

    相續不息。

    亦如持戒之人。

    見非法者。

    而生嗔恚。

    故摩诃衍說。

    清淨佛土中。

    雖無邪三毒。

    而有正三毒也。

    法緣慈者。

    大經明。

    見一切法。

    皆從緣生。

    智論明。

    諸漏盡阿羅漢。

    辟支佛。

    破吾我相。

    滅一異相。

    故但觀從因緣相續。

    生諸欲心慈念衆生時。

    從和合因緣相續生。

    但空五衆。

    即是衆生。

    念是五衆。

    以慈念衆生。

    不知五陰是法空。

    而常一心欲得樂。

    聖人憫之。

    令随意得樂。

    為世俗法。

    故名法緣慈也。

     【□注】三诤論嗔。

    (着己所解為是。

    謂他說行為非)修無緣慈(能所一體慈即無緣)。

     【■記】禅門明诤論嗔發者。

    行人若於修禅時。

    着己所解之法為是。

    謂他所行所說為非。

    既不順己。

    即生惱心。

    世自有人。

    雖财帛相侵。

    猶能安忍。

    少诤義理。

    即大嗔恨。

    名诤論嗔發相。

    無緣慈者。

    大經明。

    不住法相。

    及衆生相。

    智論明。

    是慈但諸佛有。

    何以故。

    諸佛不住有為無為性中。

    不依止三世。

    知諸緣不實。

    颠倒虛诳。

    故心無所緣。

    佛以衆生。

    不知諸法實相。

    往來五道。

    心着諸法。

    分别取舍。

    以是諸法實相。

    令衆生得之。

    故名無緣慈也。

     【□注】今是小乘助觀。

    當彼第一衆生緣慈。

    若法界次第。

    則具明慈悲喜舍四無量心。

    今但慈悲。

     【■記】法界言。

    此四通名無量者。

    從境得名。

    以所緣衆生無量。

    故能緣之心亦無量。

    故悉受無量心名。

    慈悲。

    已解見前。

    喜者。

    慶他得樂。

    生欲喜心。

    名喜。

    舍者。

    若緣於他。

    無憎愛心。

    如證涅盤。

    名舍。

    廣解。

    如法界次第。

     【□注】析玄準俱舍論。

    七周行慈。

    輔行九下(五)依婆沙。

    明九周行慈。

    而皆不出七境三樂。

    謂上親。

    (父母師長)中親。

    (兄弟姊妹)下親。

    (朋友知識)中人。

    (非冤非親)下冤。

    (害下親者)中冤。

    (害中親者)上冤。

    (害上親者)三樂者。

    析玄上(十一)謂諸佛。

    (上)菩薩。

    (中)諸天。

    (下)輔行引婆沙雲。

    三禅。

    (上)四事。

    (中)經行處(下)。

     【■記】七九二周行慈。

    如上示。

    此所判七境。

    大經疏。

    境有九品。

    冤親中人。

    各有三品。

    或謂。

    中人唯一。

    但七耳。

    中人於我無冤親。

    不須開三。

    然中人不無愚智貴賤之殊。

    故可分三。

    成九境。

    即有九慈。

    次修觀内雲。

    若全未修。

    但欲與三親三樂。

    三冤三苦。

    三種中人。

    不與苦樂。

    若初修慈。

    於三親中。

    與三品樂。

    於三中人。

    與三品樂。

    於三冤人。

    上冤與下樂。

    中冤與中樂。

    下冤與上樂。

    第二修時。

    上冤與中樂。

    中下兩冤與上樂。

    第三修時。

    三冤并與上樂。

    未是親中三種之樂。

    第四修時。

    以中人下樂。

    并與三冤。

    第五修時。

    以中人中樂并與三冤。

    第六修時。

    以中人上樂。

    并與三冤。

    第七修時。

    以三親下樂。

    并與三冤。

    第八修時。

    以三親中樂并與三冤。

    第九修時。

    以三親上樂。

    并與三冤。

    是名上冤。

    與增上樂。

    爾時名慈心成就。

    又直取三品樂。

    與九種境。

    初觀時。

    三親與二樂。

    第二時。

    中親。

    與上樂。

    下親與中樂。

    第三時。

    下親與上樂。

    第四時。

    下中人與下樂。

    第五時。

    下中人與中樂。

    第六時。

    下中人與上樂。

    第七時。

    上冤與下樂。

    第八時。

    上冤與中樂。

    第九時。

    上冤與上樂。

    是名慈心成就。

    今欲知其與此有别。

    故具記之。

     【□注】輔行九(五)引婆沙雲。

    問。

    與衆生何處樂。

    答。

    有說與三禅樂。

    樂中勝故。

    有說與四事樂。

    已曾得故。

    有說與經行處所有樂。

    至至住處。

    思惟令得(文)。

     【■記】婆沙言。

    或有說者。

    與第三禅樂。

    以三禅樂。

    是一切生死中最勝樂故。

    若作是說。

    不起第三禅者。

    則不能起無量。

    複有說者。

    過去世曾得第三禅樂。

    以第三禅定。

    念前世智。

    觀彼樂已。

    以彼樂令衆生樂。

    若作是說。

    若不得第三禅地。

    念前世智。

    則不能起無量。

    複有說者。

    以近所更樂。

    如飲食樂。

    乘樂。

    衣裳樂。

    卧具樂。

    以如是等樂。

    相令樂。

    尊者和順密說曰衆生有樂者。

    以如是相。

    令衆生樂。

    若作是說。

    慈則不能緣一切衆生。

    所以者何。

    一切衆生。

    不必有樂。

    複次衆生有樂根。

    以如是相。

    令衆生樂。

    若作是說。

    慈則不能緣一切衆生。

    所以者何。

    一切衆生。

    不能於一切時起樂根現在前故。

    複次衆生。

    有飲食樂。

    乘樂。

    衣裳樂。

    卧具樂。

    以如是樂相。

    令衆生樂。

    若作是說。

    慈則不能緣一切衆生。

    所以者何。

    一切衆生。

    不必盡得如是樂故。

    尊者佛陀提婆曰。

    以所知見樂。

    取如是相。

    以憐愍心。

    令衆生樂。

    如本方便時。

    若依村住。

    若依城住。

    以日前分乞食。

    見受樂諸人。

    或乘象馬車與而行。

    或以種種璎珞嚴身。

    或見純受若者。

    如無衣裳飲食。

    執破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