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之上
關燈
小
中
大
念佛破境界逼迫障。
界方便亦破也)。
【■補】此料揀析界與念佛二觀。
或用此則廢彼意。
今先明四教義。
以界方便摧着我。
析界者。
即分六界十八界相。
以顯無我也。
四教義答問言。
以二世因緣破着我。
出界方便。
破逼迫障以代念佛。
故不用念佛也。
是知析界可以摧着我。
可以摧逼迫。
如今文開。
分二世因緣摧着我。
用念佛摧逼迫。
故不須界方便。
可見界方便。
退能代二世因緣。
進能代念佛。
故四教義。
四念處。
存界方便。
而沒念佛。
妙玄。
止觀。
今文。
存念佛。
而沒界方便也。
又界方便與小乘念佛相同者。
以小乘念真空法身。
則寂然無為。
無六凡境界逼相可得。
析界則觀根塵識三。
畢竟無體。
無十八界我相可得。
故言相同也。
【■備】二世摧着我。
念佛摧逼障下。
因緣念佛觀中廣解。
要知着我重者。
專開界方便治。
兼治逼障。
若逼障重而着我輕者。
專開念佛對治。
而以因緣中。
二世因緣摧着我。
則着我攝入因緣觀破。
此皆随所宜也。
【□注】又四念處一問。
此中何不雲念佛停心。
答。
作五度門。
則不用。
作六度門。
則須用。
因緣自對等分(性實。
斷常。
着我。
此三皆有。
故雲等分)念佛對逼迫障(文)。
【■記】此明念處存界方便。
沒念佛意。
原注等分。
四教義雲。
愚癡對因緣觀。
以一世破性實。
二世破果報我。
三世破斷常。
故言自對等分。
【■補】此指愚癡為等分。
以性實。
斷常。
着我。
三皆愚癡故。
作六度用因緣者。
以病兼三種。
故雲等分。
必須因緣也。
【□注】止觀七(十七)雲。
毗昙以界方便破我。
(謂觀破六界十八界也)如輔行七上。
【■記】輔行雲。
毗昙以界方便破我者。
我及斷常。
并性實三。
并屬癡故。
初破我者。
經論不同。
雜阿毗昙說。
着見行者。
以界方便。
愚夫不了宿業煩惱。
積聚五陰。
於緣計我。
當於自身。
以界方便觀察種種性。
種種業。
種種相。
謂地等六界。
地界水潤。
而不相離。
水界地持。
故不流散。
火界成熟。
故不淤壞。
風界動故。
而得增長。
空界空故。
食得出入。
有識界故。
有所造作。
由衆緣故。
故知無我。
又觀此身。
不淨充滿。
如吹散積沙。
於無色法。
前後相續。
如是觀者。
得空解脫門種子。
於彼生厭。
得無願解脫門種子。
正向涅盤。
得無相解脫門種子。
是名界方便。
若大經說。
着我多者。
為分析十八界法。
此與六界總别之異論四大界。
是十色界半。
論識界。
是七心界半。
但合色為四。
合心為一。
更加空界。
教門随機。
離合不定。
今準禅經。
因緣破我。
大集。
亦以二世破我。
為簡異故。
故俱列釋。
【□注】對治不同。
今圖示之。
【■記】止觀六種治者。
一對治者謂一分煩惱。
即有三種。
合成十二。
對此亦有十二。
如對宼設陣。
名對治。
二轉治者。
如不淨。
是貪欲對治。
而非其宜。
應以淨觀得脫。
轉修慈心。
念以淨法安樂。
豈加穢辱。
名轉治。
若嗔人教不淨。
癡人教思惟邊無邊。
掉散教用智慧分别。
此是疾不轉。
而治轉。
皆名轉治。
若藥病俱轉。
亦稱轉治。
亦是對治。
三不轉治者。
病雖轉。
治終不轉。
但以此法。
宜修此治。
治轉不轉病。
稱不轉治。
四兼治者。
病兼藥亦兼。
如貪欲兼嗔。
不淨須帶慈心。
病兼一二。
藥亦兼一二。
是稱兼治。
五具治者。
具用上法。
共治一病。
是謂小乘先用五治。
後用谛智得入真。
大乘明治。
非對非兼等。
名第一義治。
如阿伽陀藥。
此翻着去。
着去一切衆病。
小乘多用三悉檀為治。
大乘多用第一義治。
四教義五治者。
問雲。
此五觀門。
為對五人。
為對一人。
答。
橫對五人。
豎為一人。
随病多少。
對不定也。
此五種觀法。
對治五不善法。
即有五意。
一對。
二轉。
三不轉。
四兼。
五亦對。
亦轉。
亦不轉。
亦兼。
一對治者。
覺觀多。
修數息。
貪欲多。
修不淨。
嗔恚多。
修慈心。
愚癡多。
修因緣觀。
着我多。
修界方便。
若行者覺觀等分。
煩惱偏重。
攀援不住。
當修數息。
随觀息對治相應。
則三種覺觀煩惱止息。
心不動散。
發諸禅定。
定法持心。
入出安隐。
故名停心。
四念處雲。
此五停門。
複有五意。
謂對。
轉。
不轉。
兼。
亦對亦轉。
亦不轉。
亦兼。
對者。
數息對覺觀。
乃至方便對我。
因緣對癡。
對治若成。
煩惱不起。
又發禅定。
禅定持心。
安隐出入也。
心既調停。
方可習觀。
若對治未益。
更須用後四種治之。
行者善用四随。
巧修五治。
煩惱不能障。
觀心停住。
即入初賢位。
具如禅門廣說。
又二卷雲。
善用五法治心。
心則安住。
得觀無生。
無生現前。
即破煩惱。
有直有善。
名初賢。
三種解見下。
△二列法五。
初治貪觀法。
一多貪衆生不淨觀。
【□注】六識妄心於順情境上。
引起無厭。
故言多貪。
禅門第四。
明三種貪。
一外貪。
男女身分。
互相貪着。
用九想觀治。
(觀他身)九想者(一胮脹。
二青瘀。
三壞。
四血塗漫。
五膿爛。
六啖。
七散。
八白骨。
九燒)。
【■記】禅門明。
行人當修定時。
貪欲心生。
若男緣女。
若女緣男。
取其色貌姿容。
威儀言語。
即結使心生。
念念不住。
此是外貪淫結使發相。
用九想治者。
法界次第雲。
一[月*夆]脹想。
觀死人[月*夆]脹。
如革囊盛風。
異於本相也。
二青瘀想。
觀死人皮肉。
黃赤瘀黑青黤也。
三壞想。
觀死人風吹日曬。
轉大裂壞在地也。
四血塗漫想。
觀死人處處膿血。
流溢污穢塗漫也。
五膿爛想。
觀死屍蟲血流出。
皮肉壞爛。
滂沱在地也。
六啖想。
觀死屍蟲蛆唼食。
鳥啄其眼。
狐狗咀嚼。
虎狼抓裂也。
七散想。
觀死屍禽獸分裂。
身形破敢。
筯斷骨離。
頭手交橫也。
八骨想。
觀死人皮肉已盡。
但白骨筋連。
或分散狼藉。
如貝如珂也。
九燒想。
觀死屍為火所焚。
爆烈煙臭。
薪盡形滅。
同於灰土。
假令不燒。
亦歸磨滅也。
又輔行言。
此九通治六欲。
若别治者。
死治威儀。
言語。
二欲。
脹壞啖三。
治形貌一欲。
血塗膿爛青瘀三。
治色一欲。
骨燒二。
治細滑一欲。
九想又複通治所着人欲散。
治人相欲。
能動九十八使山。
故所治最強也。
【□注】二内外貪。
於他己身。
而起貪愛。
用八背舍治(先觀内身骨鎖故能治内)。
【■記】禅門雲。
行人於修定時。
欲心發動。
或緣外男女身相色貌。
姿态儀容。
起於貪着。
或複自緣己身形貌。
摩頭拭頸。
念念染着。
起於貪愛。
障諸禅定。
此内外貪欲發相。
用八背舍治者。
法界次第言。
一内有色相外觀色。
謂内有色相者。
不壞滅内色相也。
外觀色者。
不壞滅外色相也。
以是不淨心觀外色。
所以然者。
行人為修流光。
故不應初背舍中。
壞滅内身骨人。
欲界結使難斷。
故須以不淨心觀外色也。
此初背舍。
位在初禅。
能舍自他及下地。
故名背舍。
二内無色相外觀色。
謂内無色相者。
壞滅内色相也。
外觀色者。
不壞滅外色相也。
以是不淨心觀外色。
所以然者。
行人為入二禅内淨。
故壞滅内骨人。
欲界結使難斷。
故猶觀外不淨之相也。
三淨背舍身作證。
謂淨者緣淨。
故名淨。
行者除外不淨相。
但於定中練八色光明。
清淨皎潔。
如妙寶色。
名緣淨。
身作證者。
以無受着心。
而受三禅中徧身樂也。
四虛空處背舍。
謂若滅根本四禅。
及三背舍。
四勝處入一切處中色。
一心緣無邊虛空而入定。
即觀此定。
依陰入界故。
有無常苦空無我。
虛诳不實。
心生厭背。
而不受着。
深入不退。
五識處背舍。
若舍虛空。
一心緣識。
入定時。
即觀此定。
依陰入界故。
有無常苦空無我。
虛诳不實。
心生厭背。
而不受着。
深入不回。
六無所有處背舍。
若舍識。
一心緣無所有。
入定時。
即觀此定。
依陰入界故。
有無常苦空無我。
虛诳不實。
心生厭背。
而不受着。
深入不回。
七非有想非無想背舍。
若舍無所有處。
一心緣非有想非無想。
入定時。
即觀此定。
依陰入界故。
有無常苦空無我。
虛诳不實。
心生厭背。
而不受着。
深入不回也。
八滅受想背舍。
背受滅想諸心心數法。
是為滅受想背。
舍。
所以者何。
諸佛弟子。
厭患散亂心。
欲入定休息以涅盤法。
安着心中。
故言身證而受想滅也。
【■補】大論言。
背是淨潔五欲。
舍是着心。
故名背舍。
【□注】三徧一切處貪。
資生五塵等物。
用大不淨觀治(即八勝處。
因於自身骨人觀成漸見十方依正。
故能治自他貪欲)。
【■記】禅門言。
此人愛着内外如前。
複於一切五塵境界。
資生物等。
皆起貪愛。
或貪田園屋宅。
衣服飲食。
即一切處貪發相。
用大不淨觀治者。
如大論治貪欲飲食雲。
觀是食。
從不淨因緣生。
如肉從精血水道生。
是謂膿蟲住處。
如酥乳酪。
血變所成。
與爛膿無異。
廚人垢汗種種不淨。
若着口中。
腦有爛涎。
涎道流下。
與唾和合。
然後成味。
其狀如吐。
從腹門入。
地持。
水爛。
風動。
火煮。
如釜熟縻。
滓濁下沉。
濁者為屎。
清者為尿。
腰有三孔。
風吹膩汁。
散入百脈。
與先血和合。
凝變為肉。
從新肉。
生脂骨髓。
從是中。
生身根。
從新舊肉合。
生五情根。
從此五根。
生五識。
五識次第。
生意識。
分别取相。
籌量好醜。
然後生我。
我所心生等諸煩惱。
及諸罪業。
觀食如是本末因緣。
種
界方便亦破也)。
【■補】此料揀析界與念佛二觀。
或用此則廢彼意。
今先明四教義。
以界方便摧着我。
析界者。
即分六界十八界相。
以顯無我也。
四教義答問言。
以二世因緣破着我。
出界方便。
破逼迫障以代念佛。
故不用念佛也。
是知析界可以摧着我。
可以摧逼迫。
如今文開。
分二世因緣摧着我。
用念佛摧逼迫。
故不須界方便。
可見界方便。
退能代二世因緣。
進能代念佛。
故四教義。
四念處。
存界方便。
而沒念佛。
妙玄。
止觀。
今文。
存念佛。
而沒界方便也。
又界方便與小乘念佛相同者。
以小乘念真空法身。
則寂然無為。
無六凡境界逼相可得。
析界則觀根塵識三。
畢竟無體。
無十八界我相可得。
故言相同也。
【■備】二世摧着我。
念佛摧逼障下。
因緣念佛觀中廣解。
要知着我重者。
專開界方便治。
兼治逼障。
若逼障重而着我輕者。
專開念佛對治。
而以因緣中。
二世因緣摧着我。
則着我攝入因緣觀破。
此皆随所宜也。
【□注】又四念處一問。
此中何不雲念佛停心。
答。
作五度門。
則不用。
作六度門。
則須用。
因緣自對等分(性實。
斷常。
着我。
此三皆有。
故雲等分)念佛對逼迫障(文)。
【■記】此明念處存界方便。
沒念佛意。
原注等分。
四教義雲。
愚癡對因緣觀。
以一世破性實。
二世破果報我。
三世破斷常。
故言自對等分。
【■補】此指愚癡為等分。
以性實。
斷常。
着我。
三皆愚癡故。
作六度用因緣者。
以病兼三種。
故雲等分。
必須因緣也。
【□注】止觀七(十七)雲。
毗昙以界方便破我。
(謂觀破六界十八界也)如輔行七上。
【■記】輔行雲。
毗昙以界方便破我者。
我及斷常。
并性實三。
并屬癡故。
初破我者。
經論不同。
雜阿毗昙說。
着見行者。
以界方便。
愚夫不了宿業煩惱。
積聚五陰。
於緣計我。
當於自身。
以界方便觀察種種性。
種種業。
種種相。
謂地等六界。
地界水潤。
而不相離。
水界地持。
故不流散。
火界成熟。
故不淤壞。
風界動故。
而得增長。
空界空故。
食得出入。
有識界故。
有所造作。
由衆緣故。
故知無我。
又觀此身。
不淨充滿。
如吹散積沙。
於無色法。
前後相續。
如是觀者。
得空解脫門種子。
於彼生厭。
得無願解脫門種子。
正向涅盤。
得無相解脫門種子。
是名界方便。
若大經說。
着我多者。
為分析十八界法。
此與六界總别之異論四大界。
是十色界半。
論識界。
是七心界半。
但合色為四。
合心為一。
更加空界。
教門随機。
離合不定。
今準禅經。
因緣破我。
大集。
亦以二世破我。
為簡異故。
故俱列釋。
【□注】對治不同。
今圖示之。
【■記】止觀六種治者。
一對治者謂一分煩惱。
即有三種。
合成十二。
對此亦有十二。
如對宼設陣。
名對治。
二轉治者。
如不淨。
是貪欲對治。
而非其宜。
應以淨觀得脫。
轉修慈心。
念以淨法安樂。
豈加穢辱。
名轉治。
若嗔人教不淨。
癡人教思惟邊無邊。
掉散教用智慧分别。
此是疾不轉。
而治轉。
皆名轉治。
若藥病俱轉。
亦稱轉治。
亦是對治。
三不轉治者。
病雖轉。
治終不轉。
但以此法。
宜修此治。
治轉不轉病。
稱不轉治。
四兼治者。
病兼藥亦兼。
如貪欲兼嗔。
不淨須帶慈心。
病兼一二。
藥亦兼一二。
是稱兼治。
五具治者。
具用上法。
共治一病。
是謂小乘先用五治。
後用谛智得入真。
大乘明治。
非對非兼等。
名第一義治。
如阿伽陀藥。
此翻着去。
着去一切衆病。
小乘多用三悉檀為治。
大乘多用第一義治。
四教義五治者。
問雲。
此五觀門。
為對五人。
為對一人。
答。
橫對五人。
豎為一人。
随病多少。
對不定也。
此五種觀法。
對治五不善法。
即有五意。
一對。
二轉。
三不轉。
四兼。
五亦對。
亦轉。
亦不轉。
亦兼。
一對治者。
覺觀多。
修數息。
貪欲多。
修不淨。
嗔恚多。
修慈心。
愚癡多。
修因緣觀。
着我多。
修界方便。
若行者覺觀等分。
煩惱偏重。
攀援不住。
當修數息。
随觀息對治相應。
則三種覺觀煩惱止息。
心不動散。
發諸禅定。
定法持心。
入出安隐。
故名停心。
四念處雲。
此五停門。
複有五意。
謂對。
轉。
不轉。
兼。
亦對亦轉。
亦不轉。
亦兼。
對者。
數息對覺觀。
乃至方便對我。
因緣對癡。
對治若成。
煩惱不起。
又發禅定。
禅定持心。
安隐出入也。
心既調停。
方可習觀。
若對治未益。
更須用後四種治之。
行者善用四随。
巧修五治。
煩惱不能障。
觀心停住。
即入初賢位。
具如禅門廣說。
又二卷雲。
善用五法治心。
心則安住。
得觀無生。
無生現前。
即破煩惱。
有直有善。
名初賢。
三種解見下。
△二列法五。
初治貪觀法。
一多貪衆生不淨觀。
【□注】六識妄心於順情境上。
引起無厭。
故言多貪。
禅門第四。
明三種貪。
一外貪。
男女身分。
互相貪着。
用九想觀治。
(觀他身)九想者(一胮脹。
二青瘀。
三壞。
四血塗漫。
五膿爛。
六啖。
七散。
八白骨。
九燒)。
【■記】禅門明。
行人當修定時。
貪欲心生。
若男緣女。
若女緣男。
取其色貌姿容。
威儀言語。
即結使心生。
念念不住。
此是外貪淫結使發相。
用九想治者。
法界次第雲。
一[月*夆]脹想。
觀死人[月*夆]脹。
如革囊盛風。
異於本相也。
二青瘀想。
觀死人皮肉。
黃赤瘀黑青黤也。
三壞想。
觀死人風吹日曬。
轉大裂壞在地也。
四血塗漫想。
觀死人處處膿血。
流溢污穢塗漫也。
五膿爛想。
觀死屍蟲血流出。
皮肉壞爛。
滂沱在地也。
六啖想。
觀死屍蟲蛆唼食。
鳥啄其眼。
狐狗咀嚼。
虎狼抓裂也。
七散想。
觀死屍禽獸分裂。
身形破敢。
筯斷骨離。
頭手交橫也。
八骨想。
觀死人皮肉已盡。
但白骨筋連。
或分散狼藉。
如貝如珂也。
九燒想。
觀死屍為火所焚。
爆烈煙臭。
薪盡形滅。
同於灰土。
假令不燒。
亦歸磨滅也。
又輔行言。
此九通治六欲。
若别治者。
死治威儀。
言語。
二欲。
脹壞啖三。
治形貌一欲。
血塗膿爛青瘀三。
治色一欲。
骨燒二。
治細滑一欲。
九想又複通治所着人欲散。
治人相欲。
能動九十八使山。
故所治最強也。
【□注】二内外貪。
於他己身。
而起貪愛。
用八背舍治(先觀内身骨鎖故能治内)。
【■記】禅門雲。
行人於修定時。
欲心發動。
或緣外男女身相色貌。
姿态儀容。
起於貪着。
或複自緣己身形貌。
摩頭拭頸。
念念染着。
起於貪愛。
障諸禅定。
此内外貪欲發相。
用八背舍治者。
法界次第言。
一内有色相外觀色。
謂内有色相者。
不壞滅内色相也。
外觀色者。
不壞滅外色相也。
以是不淨心觀外色。
所以然者。
行人為修流光。
故不應初背舍中。
壞滅内身骨人。
欲界結使難斷。
故須以不淨心觀外色也。
此初背舍。
位在初禅。
能舍自他及下地。
故名背舍。
二内無色相外觀色。
謂内無色相者。
壞滅内色相也。
外觀色者。
不壞滅外色相也。
以是不淨心觀外色。
所以然者。
行人為入二禅内淨。
故壞滅内骨人。
欲界結使難斷。
故猶觀外不淨之相也。
三淨背舍身作證。
謂淨者緣淨。
故名淨。
行者除外不淨相。
但於定中練八色光明。
清淨皎潔。
如妙寶色。
名緣淨。
身作證者。
以無受着心。
而受三禅中徧身樂也。
四虛空處背舍。
謂若滅根本四禅。
及三背舍。
四勝處入一切處中色。
一心緣無邊虛空而入定。
即觀此定。
依陰入界故。
有無常苦空無我。
虛诳不實。
心生厭背。
而不受着。
深入不退。
五識處背舍。
若舍虛空。
一心緣識。
入定時。
即觀此定。
依陰入界故。
有無常苦空無我。
虛诳不實。
心生厭背。
而不受着。
深入不回。
六無所有處背舍。
若舍識。
一心緣無所有。
入定時。
即觀此定。
依陰入界故。
有無常苦空無我。
虛诳不實。
心生厭背。
而不受着。
深入不回。
七非有想非無想背舍。
若舍無所有處。
一心緣非有想非無想。
入定時。
即觀此定。
依陰入界故。
有無常苦空無我。
虛诳不實。
心生厭背。
而不受着。
深入不回也。
八滅受想背舍。
背受滅想諸心心數法。
是為滅受想背。
舍。
所以者何。
諸佛弟子。
厭患散亂心。
欲入定休息以涅盤法。
安着心中。
故言身證而受想滅也。
【■補】大論言。
背是淨潔五欲。
舍是着心。
故名背舍。
【□注】三徧一切處貪。
資生五塵等物。
用大不淨觀治(即八勝處。
因於自身骨人觀成漸見十方依正。
故能治自他貪欲)。
【■記】禅門言。
此人愛着内外如前。
複於一切五塵境界。
資生物等。
皆起貪愛。
或貪田園屋宅。
衣服飲食。
即一切處貪發相。
用大不淨觀治者。
如大論治貪欲飲食雲。
觀是食。
從不淨因緣生。
如肉從精血水道生。
是謂膿蟲住處。
如酥乳酪。
血變所成。
與爛膿無異。
廚人垢汗種種不淨。
若着口中。
腦有爛涎。
涎道流下。
與唾和合。
然後成味。
其狀如吐。
從腹門入。
地持。
水爛。
風動。
火煮。
如釜熟縻。
滓濁下沉。
濁者為屎。
清者為尿。
腰有三孔。
風吹膩汁。
散入百脈。
與先血和合。
凝變為肉。
從新肉。
生脂骨髓。
從是中。
生身根。
從新舊肉合。
生五情根。
從此五根。
生五識。
五識次第。
生意識。
分别取相。
籌量好醜。
然後生我。
我所心生等諸煩惱。
及諸罪業。
觀食如是本末因緣。
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