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之上
關燈
小
中
大
。
問。
何故閻浮下。
有正地獄。
餘處則無。
答曰。
閻浮提人。
修善猛利。
作不善業。
亦複猛利。
故有正地獄。
餘則無。
又問。
如餘洲亦作五無間諸餘重業。
於何處受報耶。
答。
於此閻浮提下受也。
妙玄下。
示此南洲邊正獄。
如婆沙言。
贍部洲下。
過五百踰繕那。
乃有地獄。
又言。
地上唯有邊獄。
又經明鐵圍兩山中間。
日月所不及處。
名黑暗地獄。
然上所言邊獄。
即眷屬獄。
【■補】今明八寒八熱為大獄。
十六遊增為眷屬獄。
與大論稍異。
大論謂八熱為大獄。
八寒冰炎火為眷屬獄。
鍑。
音富。
大口镬也。
磷。
音磨。
【□注】輕重。
傍輕正重。
重者。
遍曆百三十六獄。
中者。
不遍。
下者複減。
【■記】重罪。
徧曆根本八獄。
及百二十八眷屬獄。
【□注】經劫數等。
俱舍雲。
等活等上六。
如次以欲天。
壽為一晝夜(人間五十歲。
為四天王一晝夜。
四天王五百歲。
為等活一晝夜。
當人間九百萬歲。
又人間百歲為忉利天一晝夜。
忉利天一千歲。
為黑繩一晝夜。
當人間三千六百萬歲)。
【□注】壽量亦同彼(等活壽同四天王五百歲。
黑繩壽同忉利天一千歲。
等活等苦壽。
如此。
可不畏耶)。
【■記】俱舍釋論言。
四天等六欲天壽。
如其次第。
為等活等六。
捺洛迦一晝夜。
壽量如次。
亦同彼天。
四天王壽量五百。
於等活地獄為一晝夜。
乘此晝夜。
成月及年。
以如是年。
彼壽五百。
乃至他化。
壽萬六千。
於炎熱地獄為一晝夜。
乘此晝夜。
成月及年。
彼壽如斯。
萬六千歲。
【■補】人間二百歲。
為夜摩一晝夜。
夜摩二千歲。
為衆合一日夜。
當人間十四億。
四百萬年。
人間四百歲。
為兜率一日夜。
兜率四千歲。
為嗥叫一晝夜。
當人間五十七億六百萬年。
人間八百歲。
為化樂一晝夜。
化樂八千歲。
為大叫一晝夜。
當人間二百三十億萬年。
人間一千六百歲。
為他化一晝夜。
他化一萬六千歲。
為炎熱一晝夜。
當人間九百二十一億六百萬年也。
【□注】極熱半中劫。
無間中劫全。
旁生極一中(難陀龍等壽一住劫)。
【■記】俱舍釋論言。
極熱地獄。
壽半中劫。
無間地獄。
壽一中劫。
旁生壽量。
多無定限。
極長。
亦一中劫。
謂難陀等。
諸大龍王。
故世尊言。
大龍有八。
皆住一劫。
能持大地。
【■備】辨訛曰。
壽一住劫。
準大論是壽住一劫。
以此文依俱舍。
然俱舍。
明一增一減為中劫。
文中旁生極一中者。
意言住一中劫。
非一住劫也。
以住劫則有二十番增減故。
私謂。
論釋言。
此小三災中劫未起。
又下文畜生道。
言諸大龍王皆住一劫。
此處一住。
乃倒寫也。
【□注】鬼日月五百(鬼以人間一月為一日。
積日為月壽五百年)。
【■記】俱舍釋論言。
鬼以人間一月為一日。
乘此成月。
壽五百年。
上釋八熱地獄所經劫數。
【□注】頞部陀壽量。
如一婆诃麻(婆诃翻篅。
貯二十斛胡麻。
今俗所用盛米者是)。
【■記】俱舍釋論言。
寒那洛迦。
雲何壽量。
世尊寄喻顯彼壽言。
如此人間。
佉梨二十。
成摩竭陀國一摩婆诃量。
篅。
音然。
盛米竹棧。
【□注】百年除一盡(假使有人。
百年除一粒麻。
二十斛盡。
名為頞部陀壽)。
【■記】俱舍釋論言。
有置苣蕂。
滿其中。
設複有能。
百年除一。
如是苣蕂。
易有盡期。
生頞部陀。
壽量難盡。
【■補】胡麻。
苣蕂子也。
此方所無。
【□注】後後倍二十(第二疱裂。
二十婆诃麻。
後之六獄。
倍增可知)。
【■記】俱舍釋論言。
此二十倍。
為第二壽。
如是後後。
二十倍倍。
是為寒地獄壽量劫數也。
【□注】八萬四千生死。
毗婆沙言。
五道各有自爾之力。
地獄色斷還續。
妙樂五(三十)引毗昙雲。
一切地獄初生之時。
皆有三念。
知此處是地獄。
由某因所生。
從某處來。
【■記】大經言。
諸婆羅門。
命終生阿鼻獄。
即有三念。
一念我從何處來。
生即自知。
從人道來。
二念今生何處。
即自知阿鼻獄。
三念乘何業緣。
即自知乘謗方等大乘經典。
不信因錄。
為國主所殺。
而來生此。
念是事已。
即於大乘方等經典。
生信敬心。
尋便命終。
生甘露鼓如來世界。
壽命十劫。
今引論明地獄初。
生有三念也。
又論九言。
地獄中。
或有能自識宿命者。
如經說。
地獄衆生。
作如是念。
諸沙門。
婆羅門。
恒如是說貪欲。
見将來過患。
可畏之處。
是以當斷貪欲。
我但以不能斷貪欲因緣。
故今受極處苦痛極惱。
問。
彼作是念時。
為初生時。
中時。
後時耶。
答。
初生時。
非中從時。
以初生時。
未受苦痛。
若受苦痛。
次前滅事。
尚不能憶。
況複久遠。
【□注】文句四(三十四)雲。
初皆正語。
若受苦時痛聲。
不複可分别。
妙樂五(三十)雲。
初入地獄。
如本有語。
後時但作波波等聲。
不複可辯。
【■記】波波等聲。
忍寒聲也。
然初生熱獄。
亦有語言。
後亦難辨。
舊雜譬喻經言。
昔有六人。
俱堕地獄。
仝在一釜中。
皆欲說本罪。
一人言沙。
二人言那。
三人言特。
四人言涉。
五人言姑。
六人言陀羅。
佛見之。
笑。
目連問故。
佛言。
有六人為伴堕地獄。
熱湯沸湧。
不能再語。
各一語便回。
一人言沙者。
世間六十億萬歲。
泥犁為一日。
何時當竟。
二言那者。
無有出期。
亦不知何時得脫。
三言特者。
咄咄。
我當用治生。
不能自制。
意奪五家。
分供養三尊。
愚貪無足。
今悔何益。
四言涉者。
言我治生。
亦不至誠。
财産屬他。
為得皆痛。
五言姑者。
誰當保我。
從地獄出。
便不犯禁。
得生天樂者。
六言陀羅者。
是事上頭。
本不為心計。
譬如禦車。
失道入邪。
折軸車壞。
悔無所及是也。
【□注】文句雲。
獄卒是變化令見。
非衆生數。
初将罪人。
縛至閻王所者。
是衆生數。
若受苦時。
非衆生數。
妙樂五(三十)雲有情非情。
并是共業所感。
而為心變(文)。
【■記】此辯獄卒。
有情非情。
非情數者。
正法念經言。
閻摩羅人。
非是衆生。
罪人見是衆生。
手中執持。
焰然鐵鉗。
彼地獄惡業既盡。
命終之後。
不複見於閻羅獄卒。
以彼非是衆生數故。
如油炷盡。
則無有燈。
業盡亦爾。
不複見於閻羅獄卒。
亦複如是。
惡眼惡口。
如衆生相。
可畏之色。
皆悉磨滅。
如破畫壁。
畫亦随滅。
惡業畫壁。
亦複如是。
不複見於閻羅獄卒可畏之色。
故知獄卒。
但從罪業衆生自心感變。
故自妄見是衆生。
實非衆生數也。
【■備】有。
謂有情。
指閻羅獄卒。
及諸惡鳥獸。
菲情。
指大小地獄。
并刀山劍樹等也。
然文句中之非衆生數。
是衆生數。
除初将罪人。
縛至王所者。
是衆生數。
其餘受苦時以及妙樂之有情非情。
皆是業感所變現也。
【□注】衆生常為熱苦所逼。
小獄通寒熱。
大獄惟在熱。
四解脫經稱為火途。
且從熱為名也。
【■記】小通寒熱者。
毗昙言。
人養六畜。
飲饴溫清者。
在熱獄得涼間。
寒獄得溫間。
所謂地獄有等流樂也。
大獄唯熱者。
如言上火徹下。
下火徹上。
東西四門。
皆有猛焰。
如魚在熬。
脂膏皆盡也。
【□注】五逆。
殺父。
殺母。
殺阿羅漢。
出佛身血。
破和合僧。
【■記】若據大乘則加弒和尚。
弒阿阇黎。
名為七逆。
【□注】十惡。
身業三種。
謂殺盜淫。
口業身四。
妄言绮語兩舌惡口。
意業有三。
貪瞋癡。
【■記】法界次第中言。
殺。
謂斷生命。
盜。
謂盜他财物。
淫。
謂非妻妾行欲事。
妄語。
謂以言诳他。
兩舌。
謂構鬥之言間他令乖。
惡口。
謂惡言令惱。
绮語。
謂绮側語辭。
言乖道理。
貪欲。
謂及順情境。
心無厭足。
嗔恚。
若對違境。
心生忿怒。
邪見即癡。
謂撥正因果。
僻信求福。
皆邪見癡人。
【□注】上品。
善不善業。
皆有三品。
而複有三。
如摭華鈔。
【■記】此釋上品不善業。
而帶及三品善對待說。
摭華鈔如圖示。
【■補】摭。
音摘。
拾其遺義也。
孤山釋圭峰蘭盆疏。
【■記】凡所作業。
不出此三。
謂心觸境。
境對心。
心境交接。
必落時分。
故有三品善不善業。
【■補】法數言。
一加行心時。
加行。
即方便。
謂人欲作惡。
必先起心方便加行。
二根本心時。
正作惡時。
其心決定不可拔動。
三後起心時。
謂作業已後。
複起心緣念所作事。
△二畜生道。
二畜生道。
亦雲旁生。
此道遍在諸處。
披毛戴角。
鱗甲羽毛。
四足多足。
有足無足。
水陸空行。
互相吞啖。
受苦無窮。
愚癡貪欲。
作中品五逆十惡者。
感此道身。
【□注】梵語底栗車。
輔行二上(二十五)雲。
畜生者。
褚六。
許六。
向究。
三反并通。
作褚六音。
即六畜也。
謂牛馬雞豚犬羊。
則攝趣不盡。
今通論此道。
不局六也。
【■記】褚六反。
音觸。
止也。
許六反。
音旭。
養也。
婆沙言。
畜。
謂畜養。
向究反。
音齅。
謂橫生飲食。
多以鼻齅食之。
故名為齅生。
褚六音。
即六畜也。
即鄭玄禮記注言。
牛馬雞豚犬羊。
則攝不盡。
今通論也。
【□注】旁生。
婆沙雲。
形旁行旁。
【■記】婆沙曰。
其形傍故。
行亦傍。
其行傍故。
形亦傍。
又有言。
形傍。
身多橫住。
行傍。
心多不正。
又刊正言。
行行不正。
受果報傍。
負天而行。
故曰傍行。
大約此道衆生多覆身行故。
【□注】此道徧在諸處。
婆沙雲。
遍五道中有之故也。
文句四(三十四)雲。
四天三十三天悉有。
而上天所乘象馬等。
是福業化作。
非衆生數也。
【■記】此釋畜道徧在五趣如婆沙論曰。
後有說者徧有。
故名畜生趣。
文句下。
示徧天趣。
亦準婆沙。
明四王天。
三十三天。
有雁雀象馬等。
自上亦有雁孔雀等文。
問。
自上諸天。
亦乘象馬。
今言無者。
何也。
答。
彼天中惟有二足者。
如妙色鳥等。
餘皆無者。
蓋空居天所乘象馬。
因彼衆生福業因緣故作。
非衆生數象馬形。
以自娛樂也。
【□注】披毛。
如走獸等。
戴角。
如牛羊等。
鱗甲。
如魚鼈等。
羽毛。
如飛禽等。
【■記】此四中。
即有四足。
多足。
二足。
有足。
無足不同。
五道皆徧。
婆沙曰。
地獄中無足者。
如能究陀等。
二足者。
如鳥鸠羅那等。
四足者。
如狗等。
多足者。
如百足等。
餓鬼中無足者。
蛇等。
二足者。
鳥鸠羅那等。
四足者。
有威德象等。
無威德狗等。
多足者。
如百足等。
人道可知。
天道見上。
【□注】水陸空行。
此三。
是畜生所依處也。
妙玄雲。
陸有三品。
重者。
土内不見光明。
中者。
山林。
輕者。
人所畜養。
此釋水陸空行也。
初句。
直釋所依處。
如正理論雲。
傍生所止。
謂水陸空也。
所謂蟲魚鳥獸。
種數無窮。
山水空陸。
境界無際也。
妙玄下。
别示陸有三品。
土内者。
如蚯蚓等。
山林者。
如禽獸等。
輕者。
即六畜等也。
【□注】大論以三類攝畜生盡。
謂晝行。
夜行。
晝夜行。
【■記】大論雲。
畜類有三。
謂空陸水三種行。
又晝行夜行書夜行。
夜。
如臬鼠等。
晝夜。
如蝼蟻等。
【□注】互相吞啖。
文句四(三十四)雲畜生者。
多盲冥。
盲冥者。
無明也。
強者。
伏弱。
飲血啖肉。
怖畏百端。
四解脫經稱為血途。
從相啖邊為名也。
【■記】婆沙曰。
有說以盲冥故。
名畜生。
五道中無明多者。
莫若畜生。
故恃強吞弱。
弱者怖畏百端。
行一步。
必左右瞻視也。
其實畜生是刀途。
經從互吞啖邊名血途。
【□注】中品。
其心劣前作已少悔。
【■記】較地獄少劣。
比餓鬼為勝。
【□注】俱舍頌雲。
旁生極一中(旁生壽量。
多無定限。
其極長者。
亦一中劫。
謂難陀龍等諸大龍王。
皆住一劫。
能持大地)。
【■記】即與俱舍釋論同。
【□注】文句四(三十五)雲。
劫初時。
皆解聖語。
後飲食異謟心而語皆變。
或不能語。
妙樂五(三十)雲諸教相中。
畜生能言。
皆此時也又畜生能飛空。
自爾力也。
【■記】此引畜生初皆能言也。
如雜寶藏經雲。
佛言。
過去比提酰國王。
以象伏迦屍王軍。
迦屍王作是念言。
我今如何當得香象。
摧伏比提酰王軍。
時有人言。
我見山中有一白香象。
王聞已。
即募軍言。
誰能得香象者。
我當重賞。
時軍集衆往取彼象。
象思。
我若遠去。
父母盲老。
不如随順。
往至王所。
王言。
與其飲食。
時象不肯飲食。
上古畜生皆能人語。
王問。
何故不食。
象答。
我有父母年老眼盲。
無與水草。
父母不食。
我雲何食。
又言。
我欲去者。
王諸兵衆。
無能遮我。
順王來耳。
王今見聽。
我去供養父母。
終壽還來。
王喜念言。
我即人頭象。
此即象頭人也。
尋即放象。
父母喪亡。
還來王所。
王欲伐彼國。
象言。
莫與鬥争。
聽我獨往。
令彼怨敵。
不敢欺侮。
無能遮我。
便不還者。
比提酰王。
聞象來至。
極大歡喜。
語言。
即住我國。
象曰。
不得即住。
先許彼王。
當還其國。
汝二國王。
應除怨敵。
自安其國。
豈不快乎。
即說偈言。
得勝增長怨。
負則益憂苦。
不争勝負者。
其樂最第一。
爾時香象。
說此偈已。
即便還國。
從此已後。
兩國和好。
爾時白象王。
今我身是。
迦屍王者。
今波斯匿王是。
比提酰王者。
今阿阇世王是。
當知上古之畜。
能人語也。
天台四教儀注彙補輔宏記卷三之上
問。
何故閻浮下。
有正地獄。
餘處則無。
答曰。
閻浮提人。
修善猛利。
作不善業。
亦複猛利。
故有正地獄。
餘則無。
又問。
如餘洲亦作五無間諸餘重業。
於何處受報耶。
答。
於此閻浮提下受也。
妙玄下。
示此南洲邊正獄。
如婆沙言。
贍部洲下。
過五百踰繕那。
乃有地獄。
又言。
地上唯有邊獄。
又經明鐵圍兩山中間。
日月所不及處。
名黑暗地獄。
然上所言邊獄。
即眷屬獄。
【■補】今明八寒八熱為大獄。
十六遊增為眷屬獄。
與大論稍異。
大論謂八熱為大獄。
八寒冰炎火為眷屬獄。
鍑。
音富。
大口镬也。
磷。
音磨。
【□注】輕重。
傍輕正重。
重者。
遍曆百三十六獄。
中者。
不遍。
下者複減。
【■記】重罪。
徧曆根本八獄。
及百二十八眷屬獄。
【□注】經劫數等。
俱舍雲。
等活等上六。
如次以欲天。
壽為一晝夜(人間五十歲。
為四天王一晝夜。
四天王五百歲。
為等活一晝夜。
當人間九百萬歲。
又人間百歲為忉利天一晝夜。
忉利天一千歲。
為黑繩一晝夜。
當人間三千六百萬歲)。
【□注】壽量亦同彼(等活壽同四天王五百歲。
黑繩壽同忉利天一千歲。
等活等苦壽。
如此。
可不畏耶)。
【■記】俱舍釋論言。
四天等六欲天壽。
如其次第。
為等活等六。
捺洛迦一晝夜。
壽量如次。
亦同彼天。
四天王壽量五百。
於等活地獄為一晝夜。
乘此晝夜。
成月及年。
以如是年。
彼壽五百。
乃至他化。
壽萬六千。
於炎熱地獄為一晝夜。
乘此晝夜。
成月及年。
彼壽如斯。
萬六千歲。
【■補】人間二百歲。
為夜摩一晝夜。
夜摩二千歲。
為衆合一日夜。
當人間十四億。
四百萬年。
人間四百歲。
為兜率一日夜。
兜率四千歲。
為嗥叫一晝夜。
當人間五十七億六百萬年。
人間八百歲。
為化樂一晝夜。
化樂八千歲。
為大叫一晝夜。
當人間二百三十億萬年。
人間一千六百歲。
為他化一晝夜。
他化一萬六千歲。
為炎熱一晝夜。
當人間九百二十一億六百萬年也。
【□注】極熱半中劫。
無間中劫全。
旁生極一中(難陀龍等壽一住劫)。
【■記】俱舍釋論言。
極熱地獄。
壽半中劫。
無間地獄。
壽一中劫。
旁生壽量。
多無定限。
極長。
亦一中劫。
謂難陀等。
諸大龍王。
故世尊言。
大龍有八。
皆住一劫。
能持大地。
【■備】辨訛曰。
壽一住劫。
準大論是壽住一劫。
以此文依俱舍。
然俱舍。
明一增一減為中劫。
文中旁生極一中者。
意言住一中劫。
非一住劫也。
以住劫則有二十番增減故。
私謂。
論釋言。
此小三災中劫未起。
又下文畜生道。
言諸大龍王皆住一劫。
此處一住。
乃倒寫也。
【□注】鬼日月五百(鬼以人間一月為一日。
積日為月壽五百年)。
【■記】俱舍釋論言。
鬼以人間一月為一日。
乘此成月。
壽五百年。
上釋八熱地獄所經劫數。
【□注】頞部陀壽量。
如一婆诃麻(婆诃翻篅。
貯二十斛胡麻。
今俗所用盛米者是)。
【■記】俱舍釋論言。
寒那洛迦。
雲何壽量。
世尊寄喻顯彼壽言。
如此人間。
佉梨二十。
成摩竭陀國一摩婆诃量。
篅。
音然。
盛米竹棧。
【□注】百年除一盡(假使有人。
百年除一粒麻。
二十斛盡。
名為頞部陀壽)。
【■記】俱舍釋論言。
有置苣蕂。
滿其中。
設複有能。
百年除一。
如是苣蕂。
易有盡期。
生頞部陀。
壽量難盡。
【■補】胡麻。
苣蕂子也。
此方所無。
【□注】後後倍二十(第二疱裂。
二十婆诃麻。
後之六獄。
倍增可知)。
【■記】俱舍釋論言。
此二十倍。
為第二壽。
如是後後。
二十倍倍。
是為寒地獄壽量劫數也。
【□注】八萬四千生死。
毗婆沙言。
五道各有自爾之力。
地獄色斷還續。
妙樂五(三十)引毗昙雲。
一切地獄初生之時。
皆有三念。
知此處是地獄。
由某因所生。
從某處來。
【■記】大經言。
諸婆羅門。
命終生阿鼻獄。
即有三念。
一念我從何處來。
生即自知。
從人道來。
二念今生何處。
即自知阿鼻獄。
三念乘何業緣。
即自知乘謗方等大乘經典。
不信因錄。
為國主所殺。
而來生此。
念是事已。
即於大乘方等經典。
生信敬心。
尋便命終。
生甘露鼓如來世界。
壽命十劫。
今引論明地獄初。
生有三念也。
又論九言。
地獄中。
或有能自識宿命者。
如經說。
地獄衆生。
作如是念。
諸沙門。
婆羅門。
恒如是說貪欲。
見将來過患。
可畏之處。
是以當斷貪欲。
我但以不能斷貪欲因緣。
故今受極處苦痛極惱。
問。
彼作是念時。
為初生時。
中時。
後時耶。
答。
初生時。
非中從時。
以初生時。
未受苦痛。
若受苦痛。
次前滅事。
尚不能憶。
況複久遠。
【□注】文句四(三十四)雲。
初皆正語。
若受苦時痛聲。
不複可分别。
妙樂五(三十)雲。
初入地獄。
如本有語。
後時但作波波等聲。
不複可辯。
【■記】波波等聲。
忍寒聲也。
然初生熱獄。
亦有語言。
後亦難辨。
舊雜譬喻經言。
昔有六人。
俱堕地獄。
仝在一釜中。
皆欲說本罪。
一人言沙。
二人言那。
三人言特。
四人言涉。
五人言姑。
六人言陀羅。
佛見之。
笑。
目連問故。
佛言。
有六人為伴堕地獄。
熱湯沸湧。
不能再語。
各一語便回。
一人言沙者。
世間六十億萬歲。
泥犁為一日。
何時當竟。
二言那者。
無有出期。
亦不知何時得脫。
三言特者。
咄咄。
我當用治生。
不能自制。
意奪五家。
分供養三尊。
愚貪無足。
今悔何益。
四言涉者。
言我治生。
亦不至誠。
财産屬他。
為得皆痛。
五言姑者。
誰當保我。
從地獄出。
便不犯禁。
得生天樂者。
六言陀羅者。
是事上頭。
本不為心計。
譬如禦車。
失道入邪。
折軸車壞。
悔無所及是也。
【□注】文句雲。
獄卒是變化令見。
非衆生數。
初将罪人。
縛至閻王所者。
是衆生數。
若受苦時。
非衆生數。
妙樂五(三十)雲有情非情。
并是共業所感。
而為心變(文)。
【■記】此辯獄卒。
有情非情。
非情數者。
正法念經言。
閻摩羅人。
非是衆生。
罪人見是衆生。
手中執持。
焰然鐵鉗。
彼地獄惡業既盡。
命終之後。
不複見於閻羅獄卒。
以彼非是衆生數故。
如油炷盡。
則無有燈。
業盡亦爾。
不複見於閻羅獄卒。
亦複如是。
惡眼惡口。
如衆生相。
可畏之色。
皆悉磨滅。
如破畫壁。
畫亦随滅。
惡業畫壁。
亦複如是。
不複見於閻羅獄卒可畏之色。
故知獄卒。
但從罪業衆生自心感變。
故自妄見是衆生。
實非衆生數也。
【■備】有。
謂有情。
指閻羅獄卒。
及諸惡鳥獸。
菲情。
指大小地獄。
并刀山劍樹等也。
然文句中之非衆生數。
是衆生數。
除初将罪人。
縛至王所者。
是衆生數。
其餘受苦時以及妙樂之有情非情。
皆是業感所變現也。
【□注】衆生常為熱苦所逼。
小獄通寒熱。
大獄惟在熱。
四解脫經稱為火途。
且從熱為名也。
【■記】小通寒熱者。
毗昙言。
人養六畜。
飲饴溫清者。
在熱獄得涼間。
寒獄得溫間。
所謂地獄有等流樂也。
大獄唯熱者。
如言上火徹下。
下火徹上。
東西四門。
皆有猛焰。
如魚在熬。
脂膏皆盡也。
【□注】五逆。
殺父。
殺母。
殺阿羅漢。
出佛身血。
破和合僧。
【■記】若據大乘則加弒和尚。
弒阿阇黎。
名為七逆。
【□注】十惡。
身業三種。
謂殺盜淫。
口業身四。
妄言绮語兩舌惡口。
意業有三。
貪瞋癡。
【■記】法界次第中言。
殺。
謂斷生命。
盜。
謂盜他财物。
淫。
謂非妻妾行欲事。
妄語。
謂以言诳他。
兩舌。
謂構鬥之言間他令乖。
惡口。
謂惡言令惱。
绮語。
謂绮側語辭。
言乖道理。
貪欲。
謂及順情境。
心無厭足。
嗔恚。
若對違境。
心生忿怒。
邪見即癡。
謂撥正因果。
僻信求福。
皆邪見癡人。
【□注】上品。
善不善業。
皆有三品。
而複有三。
如摭華鈔。
【■記】此釋上品不善業。
而帶及三品善對待說。
摭華鈔如圖示。
【■補】摭。
音摘。
拾其遺義也。
孤山釋圭峰蘭盆疏。
【■記】凡所作業。
不出此三。
謂心觸境。
境對心。
心境交接。
必落時分。
故有三品善不善業。
【■補】法數言。
一加行心時。
加行。
即方便。
謂人欲作惡。
必先起心方便加行。
二根本心時。
正作惡時。
其心決定不可拔動。
三後起心時。
謂作業已後。
複起心緣念所作事。
△二畜生道。
二畜生道。
亦雲旁生。
此道遍在諸處。
披毛戴角。
鱗甲羽毛。
四足多足。
有足無足。
水陸空行。
互相吞啖。
受苦無窮。
愚癡貪欲。
作中品五逆十惡者。
感此道身。
【□注】梵語底栗車。
輔行二上(二十五)雲。
畜生者。
褚六。
許六。
向究。
三反并通。
作褚六音。
即六畜也。
謂牛馬雞豚犬羊。
則攝趣不盡。
今通論此道。
不局六也。
【■記】褚六反。
音觸。
止也。
許六反。
音旭。
養也。
婆沙言。
畜。
謂畜養。
向究反。
音齅。
謂橫生飲食。
多以鼻齅食之。
故名為齅生。
褚六音。
即六畜也。
即鄭玄禮記注言。
牛馬雞豚犬羊。
則攝不盡。
今通論也。
【□注】旁生。
婆沙雲。
形旁行旁。
【■記】婆沙曰。
其形傍故。
行亦傍。
其行傍故。
形亦傍。
又有言。
形傍。
身多橫住。
行傍。
心多不正。
又刊正言。
行行不正。
受果報傍。
負天而行。
故曰傍行。
大約此道衆生多覆身行故。
【□注】此道徧在諸處。
婆沙雲。
遍五道中有之故也。
文句四(三十四)雲。
四天三十三天悉有。
而上天所乘象馬等。
是福業化作。
非衆生數也。
【■記】此釋畜道徧在五趣如婆沙論曰。
後有說者徧有。
故名畜生趣。
文句下。
示徧天趣。
亦準婆沙。
明四王天。
三十三天。
有雁雀象馬等。
自上亦有雁孔雀等文。
問。
自上諸天。
亦乘象馬。
今言無者。
何也。
答。
彼天中惟有二足者。
如妙色鳥等。
餘皆無者。
蓋空居天所乘象馬。
因彼衆生福業因緣故作。
非衆生數象馬形。
以自娛樂也。
【□注】披毛。
如走獸等。
戴角。
如牛羊等。
鱗甲。
如魚鼈等。
羽毛。
如飛禽等。
【■記】此四中。
即有四足。
多足。
二足。
有足。
無足不同。
五道皆徧。
婆沙曰。
地獄中無足者。
如能究陀等。
二足者。
如鳥鸠羅那等。
四足者。
如狗等。
多足者。
如百足等。
餓鬼中無足者。
蛇等。
二足者。
鳥鸠羅那等。
四足者。
有威德象等。
無威德狗等。
多足者。
如百足等。
人道可知。
天道見上。
【□注】水陸空行。
此三。
是畜生所依處也。
妙玄雲。
陸有三品。
重者。
土内不見光明。
中者。
山林。
輕者。
人所畜養。
此釋水陸空行也。
初句。
直釋所依處。
如正理論雲。
傍生所止。
謂水陸空也。
所謂蟲魚鳥獸。
種數無窮。
山水空陸。
境界無際也。
妙玄下。
别示陸有三品。
土内者。
如蚯蚓等。
山林者。
如禽獸等。
輕者。
即六畜等也。
【□注】大論以三類攝畜生盡。
謂晝行。
夜行。
晝夜行。
【■記】大論雲。
畜類有三。
謂空陸水三種行。
又晝行夜行書夜行。
夜。
如臬鼠等。
晝夜。
如蝼蟻等。
【□注】互相吞啖。
文句四(三十四)雲畜生者。
多盲冥。
盲冥者。
無明也。
強者。
伏弱。
飲血啖肉。
怖畏百端。
四解脫經稱為血途。
從相啖邊為名也。
【■記】婆沙曰。
有說以盲冥故。
名畜生。
五道中無明多者。
莫若畜生。
故恃強吞弱。
弱者怖畏百端。
行一步。
必左右瞻視也。
其實畜生是刀途。
經從互吞啖邊名血途。
【□注】中品。
其心劣前作已少悔。
【■記】較地獄少劣。
比餓鬼為勝。
【□注】俱舍頌雲。
旁生極一中(旁生壽量。
多無定限。
其極長者。
亦一中劫。
謂難陀龍等諸大龍王。
皆住一劫。
能持大地)。
【■記】即與俱舍釋論同。
【□注】文句四(三十五)雲。
劫初時。
皆解聖語。
後飲食異謟心而語皆變。
或不能語。
妙樂五(三十)雲諸教相中。
畜生能言。
皆此時也又畜生能飛空。
自爾力也。
【■記】此引畜生初皆能言也。
如雜寶藏經雲。
佛言。
過去比提酰國王。
以象伏迦屍王軍。
迦屍王作是念言。
我今如何當得香象。
摧伏比提酰王軍。
時有人言。
我見山中有一白香象。
王聞已。
即募軍言。
誰能得香象者。
我當重賞。
時軍集衆往取彼象。
象思。
我若遠去。
父母盲老。
不如随順。
往至王所。
王言。
與其飲食。
時象不肯飲食。
上古畜生皆能人語。
王問。
何故不食。
象答。
我有父母年老眼盲。
無與水草。
父母不食。
我雲何食。
又言。
我欲去者。
王諸兵衆。
無能遮我。
順王來耳。
王今見聽。
我去供養父母。
終壽還來。
王喜念言。
我即人頭象。
此即象頭人也。
尋即放象。
父母喪亡。
還來王所。
王欲伐彼國。
象言。
莫與鬥争。
聽我獨往。
令彼怨敵。
不敢欺侮。
無能遮我。
便不還者。
比提酰王。
聞象來至。
極大歡喜。
語言。
即住我國。
象曰。
不得即住。
先許彼王。
當還其國。
汝二國王。
應除怨敵。
自安其國。
豈不快乎。
即說偈言。
得勝增長怨。
負則益憂苦。
不争勝負者。
其樂最第一。
爾時香象。
說此偈已。
即便還國。
從此已後。
兩國和好。
爾時白象王。
今我身是。
迦屍王者。
今波斯匿王是。
比提酰王者。
今阿阇世王是。
當知上古之畜。
能人語也。
天台四教儀注彙補輔宏記卷三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