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之下
關燈
小
中
大
言。
食時四種。
旦天食。
午佛食。
暮畜生食。
夜鬼神食。
佛斷六趣因。
令同三世佛。
故曰午是法食時。
十誦律言。
唯天得過中食無罪。
經以旦為天食時者。
清旦之氣。
取於清故。
若以支配。
則寅卯辰。
旦時。
巳午未。
中時。
申酉戌。
暮時。
亥子醜。
夜時。
今方等即寅卯辰時。
【■備】辨訛曰。
食時當約人中而論。
不約天上也。
私謂。
一日三飱乃人每日之初食時。
然早起天食。
見經亦可配合。
△四約味判。
若約味。
則從酪出生酥。
此從九部出方等(三生酥味)。
【□注】約教論相生。
約機論濃淡。
既恥小慕大。
如烹酪作生酥。
【■記】此約味也。
淨名經。
迦葉言。
我等何為永斷善根。
於此大乘已如敗種。
一切聲聞。
聞是不思議解脫法門。
皆應号泣。
聲震大千。
一切菩薩。
應大欣慶。
頂受此法。
說此語時。
三萬二千天子。
皆發菩提心。
此所謂恥小慕大。
如烹淡酪作濃酥也。
從九部修多羅出方等。
為相生。
△五準經判二。
初引經征起二。
初引經。
信解品雲。
過是已後。
心相體信。
入出無難。
然其所止。
猶在本處。
【□注】過是已後。
過鹿苑三藏之後。
即今方等也。
心相體信。
父子互相。
體悉信順。
子信父故。
得果不虛。
父信子故。
聞大不謗。
【■記】此準法華判也。
文句言。
於藏教得涅盤價。
此既不虛。
今為菩薩說大乘法。
亦複不虛。
子信父也。
佛知此等。
見思已斷。
聞必不謗。
無漏根利。
聞即生信。
父信子也。
【□注】入出無難。
文句六(二十九)雲。
由是見尊特身。
聞大乘教。
名此為入。
複被诃斥。
猶見丈六。
說小乘法。
名此為出。
大小入出。
皆無疑難也。
(文)釋簽三(二十三)雲。
不同畏懼王等之時。
故雲無難(文)。
【■記】畏懼王等。
信解品雲。
爾時窮子遇到父舍。
住立門側。
遙見其父。
踞師子床。
寶幾承足。
諸婆羅門。
剎利居士。
皆恭敬圍繞。
乃至窮子。
見父有大勢力。
即懷恐怖。
悔來至此。
竊作是念。
此或是王。
或是王等。
非我傭力得物之處。
不如往至貧裡。
肆力有地。
衣食易得。
乃至疾走而去。
此則疑難之際。
今既體信。
故無難也。
【□注】然而修空觀。
用事識。
見生身。
住權理。
修中觀。
用業識。
見尊特。
住實理。
今二乘人。
雖修空觀。
入見尊特者。
由業識故。
蓋事業二識。
為見相之本。
故解謗雲。
入見尊特。
功由業識。
教未開故。
且住草庵。
【■記】此明二乘見尊特之所以也。
妙宗言。
相起之本。
其本乃是權實二理。
空中二觀。
事業二識。
就此分之。
則生身尊特。
如指諸掌。
金光明疏言。
丈六身佛。
住真谛。
丈六尊特合身佛。
雙住真中。
尊特身佛。
雙住俗中。
法身佛。
住中道。
此依二理。
故有二佛。
衆生二識。
有二觀因。
故感二佛。
蓋事業下。
釋明二乘。
由業識見尊特之故。
起信論雲。
言二識者。
佛用有二種。
一者依分别事識。
凡夫二乘。
心所見者名應身。
以不知轉識現故。
見從外來。
取色分齊。
不能盡知故。
二者。
依於業識。
謂諸菩薩。
從初發意。
乃至菩薩究竟地。
心所見者。
名報身。
身有無量色。
色有無量相。
相有無量好。
所住依果。
亦複無量。
種種莊嚴随所示現。
即無有邊。
不可窮盡離分齊相。
随其所應。
常能住持。
不壞不失。
如是功德。
皆因諸波羅密等無量行熏。
及不思議熏之所成就。
具足無量樂相。
故說為報。
據此。
則知事業二識。
為見相之本。
故二乘由業識見尊特也。
解謗下。
證釋。
意明法華開權。
則廢草庵。
既未論開。
正處權理。
故住草庵。
身為客作。
但由業識之功。
見尊特池。
【■備】事識見生身。
業識見尊特。
亦一往分耳。
其實見生身時。
亦用業識。
由二乘不知有七八二識。
不達境由心現。
但用前六識心分别。
故曰用事識也。
見尊特時。
亦不廢事識。
但約已斷見思。
離分别故。
已聞大法。
漸純熟故。
爾時具惑。
唯是無明。
則所用。
亦是業識。
不專定修中觀也。
又二乘本是退大取小。
過去曾修中觀之種得見尊特也。
光明記言。
如來以法界用。
随順衆生事業二識。
現報應身。
應身。
是生身。
報身。
是尊特身。
及法性身。
依事識者。
但見應不能睹報。
以其粗淺。
不窮深故。
依業識者。
既睹報亦能見應。
以知真如。
起二用故。
應知真如之用。
現佛相大。
有三品。
一華嚴談相好數。
有十蓮華藏世界微塵。
二無量壽經。
明八萬四千相好光明。
三此經。
及法華。
般舟等。
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此三品相既是真如全性之用。
若多若少。
皆無邊際。
故悉稱海。
無非尊特。
然有通局。
以藏塵八萬。
局業識見。
其三十二通事識見。
名生名應。
若業識。
即無有邊。
不可窮盡。
離分際相。
名尊特屬報身也。
為見相本者。
以事識。
乃見丈六相之本。
凡夫不達唯心。
未離分别。
但以思議比量之智所感見者。
名應身。
見從外來。
取色分齊。
不能盡知也。
業識乃見尊特相之本。
謂諸菩薩。
能了唯心。
已離分别。
就以不思議現量之智心所見者。
名報身。
相好無邊。
離分齊相也。
【□注】猶在本處。
猶居羅漢果。
保證真空也。
【■記】文句雲。
雖複得聞大乘。
謂是菩薩事。
非己智分。
不肯回小向大。
猶居羅漢。
不言未來當得作佛。
故猶在本處。
△二征起。
此領何義。
△二答釋所領。
答三藏之後。
次說方等。
已得道果。
心相體信。
聞罵不嗔。
内懷慚愧。
心漸淳淑。
【□注】已得道果。
真空滅寂之道。
小乘羅漢果也。
【■記】真空寂滅。
揀非第一義寂滅。
小乘羅漢。
揀非菩薩大羅漢果。
【□注】聞罵不嗔。
妙玄十(十八)雲。
恣殃掘之譏。
任淨名之折。
【■記】妙玄雲殃掘之經。
彈斥非常。
分明餘教。
釋梵四王。
及佛弟子。
乃至文殊。
皆被诃斥。
釋簽引殃掘偈雲。
雲何名為一。
謂一切衆生。
皆以如來藏。
畢竟恒安住。
雲何名為二。
所謂名與色。
此是聲聞宗。
斯非摩诃衍。
雲何名為四。
所謂四聖谛。
是則聲聞宗。
斯非摩诃衍。
一切諸如來。
第一畢竟常。
是則大乘谛。
非苦是真谛。
雲何名為五。
所謂彼五根。
是則聲聞宗。
斯非摩诃衍。
所謂彼眼根。
於諸如來常等。
具如止觀七引。
乃至增十。
亦複如是。
如是等文。
彈诃聲聞。
明於常住。
最為顯着。
餘如彼經。
任淨名折者。
如述昔诃。
當座诃。
驗知二乘。
已盡結使故不嗔也。
【□注】内懷慚愧。
釋簽雲。
謂受彈斥。
令歎大自鄙。
即其(益相)。
【■記】領受彈诃。
是愧己。
歎大自鄙。
是慚人。
【□注】心漸淳淑。
密得通益也。
△三般若五。
初約部判。
次說般若。
轉教付财。
融通淘汰。
【□注】次說般若等。
明部意也。
轉教融通。
約法。
付财淘汰。
約喻。
所以令其轉教菩薩。
意在二乘領知法門。
故曰付财。
二乘本所不知。
但謂加被令說。
故曰轉教。
妙樂七(二十)雲。
於佛即是付财。
二乘自謂加說。
故般若中雲。
豈聲聞人。
敢有所說。
有所說者。
皆是佛力。
由機未轉。
且言被加(文)。
【■記】此約部教也。
以須菩提解空。
舍利弗智慧。
佛於般若會。
以不共般若空慧。
加被二人。
教大菩薩。
意在二乘。
領知衆物。
貫統法門。
名為付财。
其如二乘。
不會佛意。
無希取一飱之念。
但言佛被。
令我說耳。
故曰轉教也。
如大品言。
佛告須菩提。
汝當教諸菩薩般若波羅密。
時諸菩薩等念。
須菩提自以智慧說般若耶。
為是佛力。
須菩提知諸摩诃薩大弟子諸天心念。
語舍利弗。
敢佛弟子有所說。
有所說法教授。
皆是佛力。
佛所說法。
法相不相違背。
是善男子。
學是法。
得證是法。
佛說如燈。
舍利弗。
一切聲聞辟支佛。
實無力能為菩薩說般若波羅密是也。
【□注】般若會一切法皆摩诃衍。
故曰融通。
以空慧水。
蕩其執情。
故曰淘汰。
【■記】般若示知八十一科諸法無非摩诃衍。
故曰融通。
然執法之情。
二乘未盡。
即以摩诃空慧之水。
滌蕩之。
故曰淘汰。
八十一科見下。
【■補】簽曰。
以圓斥三。
及圓斥藏。
即圓融為融。
以三教斥藏。
即融通為融。
今乃三教融通之融也。
△二約教判。
此般若中。
不說藏教。
帶通别二。
正說圓教。
【□注】此般若中等。
部中用教也。
不說藏教。
光明記四(三)雲。
諸部般若。
廣示衍中三教空慧。
複以三藏為助道觀。
又仁王般若。
說四無常偈。
恐其吝國。
正助合行。
【■記】空慧之機。
有聞持義持。
若義持利。
聞持鈍者。
則不廣談四種空相。
唯說即邊一種空慧。
若聞持利。
義持鈍者。
則為廣談空相。
既以三藏為助道觀。
則非正談。
故可言不說也。
仁王下。
約正助合行證釋。
普明王為班足所獲。
王言。
願聽七日。
飲食沙門。
許之。
法師為說四偈。
第一無常偈雲。
劫燒終訖。
乾坤洞然。
須彌巨海。
都為灰揚。
天龍福盡。
於中凋喪。
二儀尚殒。
國有何常。
二苦偈雲。
生老病死。
輪轉無際。
事與願違。
憂悲為害。
欲深禍重。
瘡疣無外。
三界皆苦。
國有何賴。
三空偈雲。
有本自無。
因緣成諸。
盛者必衰。
實者必虛。
衆生蠢蠢。
都如幻居。
聲響皆空。
國土亦如。
四無我偈雲。
識神無形。
假乘四蛇。
無明保養。
以為樂車。
形無常主。
神無常家。
形神尚離。
豈有(國耶)。
【□注】帶通别二。
正說圓教。
此約圓實部主而說。
蓋一代教。
主意在圓。
若輔行十(二十四)雲。
般若傍用通教。
正用别圓。
加於二乘。
密成别益。
(文)釋簽三(二十三)雲。
前於方等。
義已成通。
故至般若。
唯須此二。
明不共者。
說部意也(即不共般若意也。
正用别圓)。
【□注】意雖不共。
猶有方等新受小者。
至此須通。
亦有衍門傍得小者。
是故兼用。
(文旁用通教)此皆部中用教意也。
【■備】若輔行下。
玉師引釋。
以杜後難。
謂般若帶通别。
正說圓者。
輔行傍用通教。
正用别圓等文。
如何消釋耶。
釋簽下。
證釋。
謂輔行所說。
即釋簽已有方等成通之義。
正用别圓。
以有新受傍得之機。
故須傍用通教。
是輔行釋簽之文。
皆部中用教之意。
谛觀師正用圓教之語。
約圓實部主而說。
意各有在。
兩不相妨也。
集注問答雲。
方等橫來之機。
是藏教小乘。
衍門傍得小者。
乃是通教。
以通教正化菩薩。
傍化二乘。
故雲衍門傍得小者。
【□注】共部。
釋簽雲。
諸部般若。
以但不但二種。
中道不共之法。
與二乘共說。
例方等部。
非無此義。
以方等經多順彈诃。
共義稍疏。
般若於菩薩。
則成共說(此據三根解源)。
【■記】共部者。
但不但中。
例前方等。
非無與二乘共說義。
以方等經。
多順彈诃。
如淨名經室包乾象。
手擲大千。
借座燈王。
請飯香積。
種種難思之法。
雖對二乘面說。
但意在彈诃。
令恥小慕大。
故共說義稍疎。
而般若正用别圓。
則成共說也。
三根解源者。
妙玄雲。
三人入智不同。
如大品。
明非漏非無漏。
初人謂非漏是非俗。
非無漏是遣着。
何者。
行人緣無漏生着。
如緣滅生使。
破其着心。
還入無漏。
此一番二谛也。
次人聞非漏非無漏。
是非二邊。
别顯中道。
中理為真。
又一番二谛也。
又人聞非漏非無漏。
即知雙非。
正顯中道。
中道法界。
力用廣大。
與虛空等。
一切法趣非有漏非無漏。
又一番二谛也。
簽釋雲。
非無漏是遣着者。
無漏無着。
由行者着心緣之。
今破其着。
故名為非無漏也。
又雲。
漏無漏。
本是通法。
為成接義。
故雲雙非。
空不空。
本是别法。
一切法趣。
本是圓法。
於一一法。
三人取解不同。
故約漏等。
以示解源也。
為成接義者。
以别接通。
以圓接通也。
解見七卷。
【■備】集注問答。
問。
般若既以但不但中法。
與二乘說。
故部名共。
雲何約教。
唯通名共。
答。
約部。
則二酥時。
二乘亦聞但不但中名共。
華嚴聾啞名不共。
約教。
則别圓菩薩法。
故不共。
通則三乘同行。
故共。
然約部名共。
於教仍是不共。
以雖聞而無心希取。
故共猶不共也。
又問。
約部論共。
雖通方等。
既順彈诃。
得名共否。
答。
被彈而生恥慕。
由聞共說之功。
即被彈處。
全成共說。
雖共義稍疎。
得名共部。
△三約時判。
約時。
則禺中時(第四時)。
【□注】禺中。
說文雲。
日在巳。
曰禺中。
【■記】此約時也。
統紀言。
禺亦作隅。
日影在中之邊(隅故)。
△四約味判。
約味。
則從生酥出熟酥。
此從方等之後出。
摩诃般若(四熟酥味)。
【□注】約教。
生熟二酥相生次第。
約機。
則二乘心漸通泰。
自知螢火。
不及日光。
敬伏之情。
倍更轉熟。
如從生酥。
轉成熟酥也。
【■記】此約味以顯教之相生次第。
機之漸漸純熟也。
可以意知。
△五準經判二。
初引經征起二。
初引經。
信解品雲。
是時長者有疾。
自知将死不久。
語窮子言。
我今多有金銀珍寶。
倉庫盈溢。
其中多少。
所應取與。
【□注】長者。
喻如來。
世間長者。
具十德。
如來。
具十号。
【■記】此約法華判也。
長者十德。
文句言。
一姓貴。
二位高。
三大富。
四威猛。
五智深。
六年耆。
七行淨。
八禮備。
九上歎。
十下歸。
如來十号者。
一。
佛從三世真如實際中生。
二。
功成道着。
十号無極。
三。
法财萬德。
皆悉俱備。
四。
十力雄猛。
降魔制外。
五。
一心三智。
無不通達。
六。
早成正覺。
久遠若斯。
七。
三業随智。
運動無失。
八。
具佛威儀。
心大如海。
九。
十方種覺。
所共稱譽。
十。
七種方便。
而來依止。
【■備】集注十号。
正如來十德。
非授記莂之十号。
【□注】有疾者。
法身無病。
随機權示也。
自知将死不久。
文句六(二十九)雲。
有機則應為生。
機盡應謝為死。
今化機将畢。
應謝非久也。
多有金銀。
文句六(二十九)雲。
金。
即别教理。
銀。
即通教理。
大品所明真谛。
不出此二。
而言多有者。
理則非多。
約種種門亦得言多。
(文)妙樂七(十九)雲。
大品有圓。
何故但雲不出通别。
答。
一者。
但語通别理。
已攝餘二。
論能诠教。
必須具四。
今且從理。
故雲不出此二。
二者。
二乘至此。
多成通别。
亦且言之(文)。
【■記】多有者。
如如之理。
一亦不立。
但約種種能诠之門。
故所诠之理亦不妨言多。
如空非十八。
約破十八法得名也。
妙樂下問中。
以經有圓難。
答有二意。
一約理。
意明言通該藏舉别攝圓。
教名分别。
必當區分。
無生。
先論。
生滅。
無量。
後演。
無作。
自漸至圓。
必須具四。
是則今文從理含攝也。
二就機。
意明二乘修得。
類有舊新。
若從豎來之衆。
已經乳酪生酥。
般若直成别益。
若橫來機。
未受彈诃。
至此令得通益。
雖說三教。
今且從機得益邊也。
【□注】珍寶者。
文句六(二十九)雲。
勸學中明。
一切法門皆是珍寶。
(文)倉庫盈溢等。
文句六(二十九)雲。
倉是定門。
即百八三昧。
庫是慧門。
即十八空境也。
通别兩種定慧倉庫。
包藏一切禅定智慧。
無所缺少。
内充外溢。
故雲(盈溢)。
【■記】百八三昧。
十八空。
大論。
法數。
廣載。
輔行曰。
破十八有。
言十八空。
對百八散。
言百八定。
此中通别定慧。
配倉庫可知。
内充約體。
外溢約用。
【□注】其中多少者。
說於般若。
則有廣略二門。
略則為少。
廣則為多。
自行為取。
化他為與(文)。
【■記】大品雲。
知色如相。
知受想行識。
乃至知一切種智如相。
如是能知一切法略廣相。
大論雲。
廣者從八萬四千法聚已來。
無量佛法。
略者。
乃至小品中一品。
一品中一段。
又略者。
知諸法空。
無相。
無作。
無生滅等。
廣者。
諸法種種。
别相分别等也 △二征起。
此領何義。
△二答釋所領。
答。
明方等之後。
次說般若。
般若觀慧。
即是家業。
空生身子。
受勅轉教。
即是領知等也。
【□注】般若觀慧。
妙玄十(十八)雲。
大品或說無常無我。
或說於空。
或說不生不滅。
皆曆色心至一切種智。
句句回轉。
明修行法。
(文)即觀慧義也。
【■補】回轉者。
如說無常等已。
即雲當依無常無我修學。
乃至說不生不滅已。
即雲當依不生不滅修學。
此能觀法。
色心至一切種智。
即所觀境。
【□注】家業。
長者宅。
為大乘家。
諸珍寶。
為不思議業。
妙樂七(二十)雲。
前雲付财。
今雲付業。
财從所營。
業即造作。
皆是菩薩。
修德三因之作業也。
名異義同。
故得互舉。
【■記】不思議業。
指圓教一乘具足不思議心法。
修德三因者。
經明了義心王。
為正因。
緣因者。
十六王子覆講聞法。
今日解者是也。
今日聞法作佛。
名真子。
為了因也。
【□注】空生身子。
須菩提翻空生。
解空第一。
舍利弗。
翻身子。
亦雲鹙子。
智慧第一。
【■記】須菩提初生。
庫藏悉空。
故言空生。
經明佛從忉利。
下閻浮提。
須菩提念。
此大衆雖複殊特。
皆歸無常即了法空。
作是觀時。
即得道證。
故佛言。
觀諸法空。
是為見佛法身。
得真供養。
供養中最。
故稱解空第一。
身子。
取身端意。
鹙子。
舍利弗母。
身端眼淨。
如鹙鹭。
連母得名。
智慧第一者。
在胎已令母辨勝舅。
八歲登座。
十六國議論無雙。
七日中遍達佛法。
故佛雲。
一切衆生智。
唯除佛世尊。
欲比舍利弗。
智慧及多聞。
於十六分中。
猶尚不及一。
【□注】受勅轉教。
受如來之勅命。
轉教菩薩。
即加被說也。
以空慧為入道之主。
故加二人。
輔行六上(十二)雲。
凡言加者。
加於可加。
須菩提空。
與般若空。
相應相似。
是故佛加。
令其說空。
般若是智慧。
故亦加身子。
所以但加此二人也(文)。
【■記】非空不能蕩相。
非慧無以發明。
故加二人。
大論問。
佛不自說。
況諸菩薩勝聲聞。
何故令聲聞為諸菩薩說。
答。
衆見佛身。
過須彌山。
心皆驚怖。
各念雲何從佛聞法。
故命聲聞為大衆說。
【□注】領知。
妙樂二(十八)雲。
被加為奉命。
所說名領知。
名說為領。
無别領也。
(文)此是熟酥益相。
得此益已。
義成别人。
淨名疏雲。
大品二乘。
已有入假之義。
(文)觀音玄記上(十二)雲。
聲聞轉教。
密破塵沙。
(文)大品會法(八十一科皆摩诃衍)不會人(而無希取一餐之意)。
【■記】大品會法。
亦說知意。
八十一科。
謂色。
心。
五陰。
十二入。
二十界。
四谛。
十二因緣。
十八空。
六度。
四智也。
無希取者。
信解品雲。
爾時窮子即受教敕。
領知衆物。
金銀珍寶。
及諸庫藏。
而無希取一飱之意。
然其所止猶在本處。
下劣之心。
亦本能舍也。
△三總結。
已上三味。
對華嚴頓教總名為漸。
【□注】總結漸中三味。
天台四教儀注彙補輔宏記卷一之下
食時四種。
旦天食。
午佛食。
暮畜生食。
夜鬼神食。
佛斷六趣因。
令同三世佛。
故曰午是法食時。
十誦律言。
唯天得過中食無罪。
經以旦為天食時者。
清旦之氣。
取於清故。
若以支配。
則寅卯辰。
旦時。
巳午未。
中時。
申酉戌。
暮時。
亥子醜。
夜時。
今方等即寅卯辰時。
【■備】辨訛曰。
食時當約人中而論。
不約天上也。
私謂。
一日三飱乃人每日之初食時。
然早起天食。
見經亦可配合。
△四約味判。
若約味。
則從酪出生酥。
此從九部出方等(三生酥味)。
【□注】約教論相生。
約機論濃淡。
既恥小慕大。
如烹酪作生酥。
【■記】此約味也。
淨名經。
迦葉言。
我等何為永斷善根。
於此大乘已如敗種。
一切聲聞。
聞是不思議解脫法門。
皆應号泣。
聲震大千。
一切菩薩。
應大欣慶。
頂受此法。
說此語時。
三萬二千天子。
皆發菩提心。
此所謂恥小慕大。
如烹淡酪作濃酥也。
從九部修多羅出方等。
為相生。
△五準經判二。
初引經征起二。
初引經。
信解品雲。
過是已後。
心相體信。
入出無難。
然其所止。
猶在本處。
【□注】過是已後。
過鹿苑三藏之後。
即今方等也。
心相體信。
父子互相。
體悉信順。
子信父故。
得果不虛。
父信子故。
聞大不謗。
【■記】此準法華判也。
文句言。
於藏教得涅盤價。
此既不虛。
今為菩薩說大乘法。
亦複不虛。
子信父也。
佛知此等。
見思已斷。
聞必不謗。
無漏根利。
聞即生信。
父信子也。
【□注】入出無難。
文句六(二十九)雲。
由是見尊特身。
聞大乘教。
名此為入。
複被诃斥。
猶見丈六。
說小乘法。
名此為出。
大小入出。
皆無疑難也。
(文)釋簽三(二十三)雲。
不同畏懼王等之時。
故雲無難(文)。
【■記】畏懼王等。
信解品雲。
爾時窮子遇到父舍。
住立門側。
遙見其父。
踞師子床。
寶幾承足。
諸婆羅門。
剎利居士。
皆恭敬圍繞。
乃至窮子。
見父有大勢力。
即懷恐怖。
悔來至此。
竊作是念。
此或是王。
或是王等。
非我傭力得物之處。
不如往至貧裡。
肆力有地。
衣食易得。
乃至疾走而去。
此則疑難之際。
今既體信。
故無難也。
【□注】然而修空觀。
用事識。
見生身。
住權理。
修中觀。
用業識。
見尊特。
住實理。
今二乘人。
雖修空觀。
入見尊特者。
由業識故。
蓋事業二識。
為見相之本。
故解謗雲。
入見尊特。
功由業識。
教未開故。
且住草庵。
【■記】此明二乘見尊特之所以也。
妙宗言。
相起之本。
其本乃是權實二理。
空中二觀。
事業二識。
就此分之。
則生身尊特。
如指諸掌。
金光明疏言。
丈六身佛。
住真谛。
丈六尊特合身佛。
雙住真中。
尊特身佛。
雙住俗中。
法身佛。
住中道。
此依二理。
故有二佛。
衆生二識。
有二觀因。
故感二佛。
蓋事業下。
釋明二乘。
由業識見尊特之故。
起信論雲。
言二識者。
佛用有二種。
一者依分别事識。
凡夫二乘。
心所見者名應身。
以不知轉識現故。
見從外來。
取色分齊。
不能盡知故。
二者。
依於業識。
謂諸菩薩。
從初發意。
乃至菩薩究竟地。
心所見者。
名報身。
身有無量色。
色有無量相。
相有無量好。
所住依果。
亦複無量。
種種莊嚴随所示現。
即無有邊。
不可窮盡離分齊相。
随其所應。
常能住持。
不壞不失。
如是功德。
皆因諸波羅密等無量行熏。
及不思議熏之所成就。
具足無量樂相。
故說為報。
據此。
則知事業二識。
為見相之本。
故二乘由業識見尊特也。
解謗下。
證釋。
意明法華開權。
則廢草庵。
既未論開。
正處權理。
故住草庵。
身為客作。
但由業識之功。
見尊特池。
【■備】事識見生身。
業識見尊特。
亦一往分耳。
其實見生身時。
亦用業識。
由二乘不知有七八二識。
不達境由心現。
但用前六識心分别。
故曰用事識也。
見尊特時。
亦不廢事識。
但約已斷見思。
離分别故。
已聞大法。
漸純熟故。
爾時具惑。
唯是無明。
則所用。
亦是業識。
不專定修中觀也。
又二乘本是退大取小。
過去曾修中觀之種得見尊特也。
光明記言。
如來以法界用。
随順衆生事業二識。
現報應身。
應身。
是生身。
報身。
是尊特身。
及法性身。
依事識者。
但見應不能睹報。
以其粗淺。
不窮深故。
依業識者。
既睹報亦能見應。
以知真如。
起二用故。
應知真如之用。
現佛相大。
有三品。
一華嚴談相好數。
有十蓮華藏世界微塵。
二無量壽經。
明八萬四千相好光明。
三此經。
及法華。
般舟等。
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此三品相既是真如全性之用。
若多若少。
皆無邊際。
故悉稱海。
無非尊特。
然有通局。
以藏塵八萬。
局業識見。
其三十二通事識見。
名生名應。
若業識。
即無有邊。
不可窮盡。
離分際相。
名尊特屬報身也。
為見相本者。
以事識。
乃見丈六相之本。
凡夫不達唯心。
未離分别。
但以思議比量之智所感見者。
名應身。
見從外來。
取色分齊。
不能盡知也。
業識乃見尊特相之本。
謂諸菩薩。
能了唯心。
已離分别。
就以不思議現量之智心所見者。
名報身。
相好無邊。
離分齊相也。
【□注】猶在本處。
猶居羅漢果。
保證真空也。
【■記】文句雲。
雖複得聞大乘。
謂是菩薩事。
非己智分。
不肯回小向大。
猶居羅漢。
不言未來當得作佛。
故猶在本處。
△二征起。
此領何義。
△二答釋所領。
答三藏之後。
次說方等。
已得道果。
心相體信。
聞罵不嗔。
内懷慚愧。
心漸淳淑。
【□注】已得道果。
真空滅寂之道。
小乘羅漢果也。
【■記】真空寂滅。
揀非第一義寂滅。
小乘羅漢。
揀非菩薩大羅漢果。
【□注】聞罵不嗔。
妙玄十(十八)雲。
恣殃掘之譏。
任淨名之折。
【■記】妙玄雲殃掘之經。
彈斥非常。
分明餘教。
釋梵四王。
及佛弟子。
乃至文殊。
皆被诃斥。
釋簽引殃掘偈雲。
雲何名為一。
謂一切衆生。
皆以如來藏。
畢竟恒安住。
雲何名為二。
所謂名與色。
此是聲聞宗。
斯非摩诃衍。
雲何名為四。
所謂四聖谛。
是則聲聞宗。
斯非摩诃衍。
一切諸如來。
第一畢竟常。
是則大乘谛。
非苦是真谛。
雲何名為五。
所謂彼五根。
是則聲聞宗。
斯非摩诃衍。
所謂彼眼根。
於諸如來常等。
具如止觀七引。
乃至增十。
亦複如是。
如是等文。
彈诃聲聞。
明於常住。
最為顯着。
餘如彼經。
任淨名折者。
如述昔诃。
當座诃。
驗知二乘。
已盡結使故不嗔也。
【□注】内懷慚愧。
釋簽雲。
謂受彈斥。
令歎大自鄙。
即其(益相)。
【■記】領受彈诃。
是愧己。
歎大自鄙。
是慚人。
【□注】心漸淳淑。
密得通益也。
△三般若五。
初約部判。
次說般若。
轉教付财。
融通淘汰。
【□注】次說般若等。
明部意也。
轉教融通。
約法。
付财淘汰。
約喻。
所以令其轉教菩薩。
意在二乘領知法門。
故曰付财。
二乘本所不知。
但謂加被令說。
故曰轉教。
妙樂七(二十)雲。
於佛即是付财。
二乘自謂加說。
故般若中雲。
豈聲聞人。
敢有所說。
有所說者。
皆是佛力。
由機未轉。
且言被加(文)。
【■記】此約部教也。
以須菩提解空。
舍利弗智慧。
佛於般若會。
以不共般若空慧。
加被二人。
教大菩薩。
意在二乘。
領知衆物。
貫統法門。
名為付财。
其如二乘。
不會佛意。
無希取一飱之念。
但言佛被。
令我說耳。
故曰轉教也。
如大品言。
佛告須菩提。
汝當教諸菩薩般若波羅密。
時諸菩薩等念。
須菩提自以智慧說般若耶。
為是佛力。
須菩提知諸摩诃薩大弟子諸天心念。
語舍利弗。
敢佛弟子有所說。
有所說法教授。
皆是佛力。
佛所說法。
法相不相違背。
是善男子。
學是法。
得證是法。
佛說如燈。
舍利弗。
一切聲聞辟支佛。
實無力能為菩薩說般若波羅密是也。
【□注】般若會一切法皆摩诃衍。
故曰融通。
以空慧水。
蕩其執情。
故曰淘汰。
【■記】般若示知八十一科諸法無非摩诃衍。
故曰融通。
然執法之情。
二乘未盡。
即以摩诃空慧之水。
滌蕩之。
故曰淘汰。
八十一科見下。
【■補】簽曰。
以圓斥三。
及圓斥藏。
即圓融為融。
以三教斥藏。
即融通為融。
今乃三教融通之融也。
△二約教判。
此般若中。
不說藏教。
帶通别二。
正說圓教。
【□注】此般若中等。
部中用教也。
不說藏教。
光明記四(三)雲。
諸部般若。
廣示衍中三教空慧。
複以三藏為助道觀。
又仁王般若。
說四無常偈。
恐其吝國。
正助合行。
【■記】空慧之機。
有聞持義持。
若義持利。
聞持鈍者。
則不廣談四種空相。
唯說即邊一種空慧。
若聞持利。
義持鈍者。
則為廣談空相。
既以三藏為助道觀。
則非正談。
故可言不說也。
仁王下。
約正助合行證釋。
普明王為班足所獲。
王言。
願聽七日。
飲食沙門。
許之。
法師為說四偈。
第一無常偈雲。
劫燒終訖。
乾坤洞然。
須彌巨海。
都為灰揚。
天龍福盡。
於中凋喪。
二儀尚殒。
國有何常。
二苦偈雲。
生老病死。
輪轉無際。
事與願違。
憂悲為害。
欲深禍重。
瘡疣無外。
三界皆苦。
國有何賴。
三空偈雲。
有本自無。
因緣成諸。
盛者必衰。
實者必虛。
衆生蠢蠢。
都如幻居。
聲響皆空。
國土亦如。
四無我偈雲。
識神無形。
假乘四蛇。
無明保養。
以為樂車。
形無常主。
神無常家。
形神尚離。
豈有(國耶)。
【□注】帶通别二。
正說圓教。
此約圓實部主而說。
蓋一代教。
主意在圓。
若輔行十(二十四)雲。
般若傍用通教。
正用别圓。
加於二乘。
密成别益。
(文)釋簽三(二十三)雲。
前於方等。
義已成通。
故至般若。
唯須此二。
明不共者。
說部意也(即不共般若意也。
正用别圓)。
【□注】意雖不共。
猶有方等新受小者。
至此須通。
亦有衍門傍得小者。
是故兼用。
(文旁用通教)此皆部中用教意也。
【■備】若輔行下。
玉師引釋。
以杜後難。
謂般若帶通别。
正說圓者。
輔行傍用通教。
正用别圓等文。
如何消釋耶。
釋簽下。
證釋。
謂輔行所說。
即釋簽已有方等成通之義。
正用别圓。
以有新受傍得之機。
故須傍用通教。
是輔行釋簽之文。
皆部中用教之意。
谛觀師正用圓教之語。
約圓實部主而說。
意各有在。
兩不相妨也。
集注問答雲。
方等橫來之機。
是藏教小乘。
衍門傍得小者。
乃是通教。
以通教正化菩薩。
傍化二乘。
故雲衍門傍得小者。
【□注】共部。
釋簽雲。
諸部般若。
以但不但二種。
中道不共之法。
與二乘共說。
例方等部。
非無此義。
以方等經多順彈诃。
共義稍疏。
般若於菩薩。
則成共說(此據三根解源)。
【■記】共部者。
但不但中。
例前方等。
非無與二乘共說義。
以方等經。
多順彈诃。
如淨名經室包乾象。
手擲大千。
借座燈王。
請飯香積。
種種難思之法。
雖對二乘面說。
但意在彈诃。
令恥小慕大。
故共說義稍疎。
而般若正用别圓。
則成共說也。
三根解源者。
妙玄雲。
三人入智不同。
如大品。
明非漏非無漏。
初人謂非漏是非俗。
非無漏是遣着。
何者。
行人緣無漏生着。
如緣滅生使。
破其着心。
還入無漏。
此一番二谛也。
次人聞非漏非無漏。
是非二邊。
别顯中道。
中理為真。
又一番二谛也。
又人聞非漏非無漏。
即知雙非。
正顯中道。
中道法界。
力用廣大。
與虛空等。
一切法趣非有漏非無漏。
又一番二谛也。
簽釋雲。
非無漏是遣着者。
無漏無着。
由行者着心緣之。
今破其着。
故名為非無漏也。
又雲。
漏無漏。
本是通法。
為成接義。
故雲雙非。
空不空。
本是别法。
一切法趣。
本是圓法。
於一一法。
三人取解不同。
故約漏等。
以示解源也。
為成接義者。
以别接通。
以圓接通也。
解見七卷。
【■備】集注問答。
問。
般若既以但不但中法。
與二乘說。
故部名共。
雲何約教。
唯通名共。
答。
約部。
則二酥時。
二乘亦聞但不但中名共。
華嚴聾啞名不共。
約教。
則别圓菩薩法。
故不共。
通則三乘同行。
故共。
然約部名共。
於教仍是不共。
以雖聞而無心希取。
故共猶不共也。
又問。
約部論共。
雖通方等。
既順彈诃。
得名共否。
答。
被彈而生恥慕。
由聞共說之功。
即被彈處。
全成共說。
雖共義稍疎。
得名共部。
△三約時判。
約時。
則禺中時(第四時)。
【□注】禺中。
說文雲。
日在巳。
曰禺中。
【■記】此約時也。
統紀言。
禺亦作隅。
日影在中之邊(隅故)。
△四約味判。
約味。
則從生酥出熟酥。
此從方等之後出。
摩诃般若(四熟酥味)。
【□注】約教。
生熟二酥相生次第。
約機。
則二乘心漸通泰。
自知螢火。
不及日光。
敬伏之情。
倍更轉熟。
如從生酥。
轉成熟酥也。
【■記】此約味以顯教之相生次第。
機之漸漸純熟也。
可以意知。
△五準經判二。
初引經征起二。
初引經。
信解品雲。
是時長者有疾。
自知将死不久。
語窮子言。
我今多有金銀珍寶。
倉庫盈溢。
其中多少。
所應取與。
【□注】長者。
喻如來。
世間長者。
具十德。
如來。
具十号。
【■記】此約法華判也。
長者十德。
文句言。
一姓貴。
二位高。
三大富。
四威猛。
五智深。
六年耆。
七行淨。
八禮備。
九上歎。
十下歸。
如來十号者。
一。
佛從三世真如實際中生。
二。
功成道着。
十号無極。
三。
法财萬德。
皆悉俱備。
四。
十力雄猛。
降魔制外。
五。
一心三智。
無不通達。
六。
早成正覺。
久遠若斯。
七。
三業随智。
運動無失。
八。
具佛威儀。
心大如海。
九。
十方種覺。
所共稱譽。
十。
七種方便。
而來依止。
【■備】集注十号。
正如來十德。
非授記莂之十号。
【□注】有疾者。
法身無病。
随機權示也。
自知将死不久。
文句六(二十九)雲。
有機則應為生。
機盡應謝為死。
今化機将畢。
應謝非久也。
多有金銀。
文句六(二十九)雲。
金。
即别教理。
銀。
即通教理。
大品所明真谛。
不出此二。
而言多有者。
理則非多。
約種種門亦得言多。
(文)妙樂七(十九)雲。
大品有圓。
何故但雲不出通别。
答。
一者。
但語通别理。
已攝餘二。
論能诠教。
必須具四。
今且從理。
故雲不出此二。
二者。
二乘至此。
多成通别。
亦且言之(文)。
【■記】多有者。
如如之理。
一亦不立。
但約種種能诠之門。
故所诠之理亦不妨言多。
如空非十八。
約破十八法得名也。
妙樂下問中。
以經有圓難。
答有二意。
一約理。
意明言通該藏舉别攝圓。
教名分别。
必當區分。
無生。
先論。
生滅。
無量。
後演。
無作。
自漸至圓。
必須具四。
是則今文從理含攝也。
二就機。
意明二乘修得。
類有舊新。
若從豎來之衆。
已經乳酪生酥。
般若直成别益。
若橫來機。
未受彈诃。
至此令得通益。
雖說三教。
今且從機得益邊也。
【□注】珍寶者。
文句六(二十九)雲。
勸學中明。
一切法門皆是珍寶。
(文)倉庫盈溢等。
文句六(二十九)雲。
倉是定門。
即百八三昧。
庫是慧門。
即十八空境也。
通别兩種定慧倉庫。
包藏一切禅定智慧。
無所缺少。
内充外溢。
故雲(盈溢)。
【■記】百八三昧。
十八空。
大論。
法數。
廣載。
輔行曰。
破十八有。
言十八空。
對百八散。
言百八定。
此中通别定慧。
配倉庫可知。
内充約體。
外溢約用。
【□注】其中多少者。
說於般若。
則有廣略二門。
略則為少。
廣則為多。
自行為取。
化他為與(文)。
【■記】大品雲。
知色如相。
知受想行識。
乃至知一切種智如相。
如是能知一切法略廣相。
大論雲。
廣者從八萬四千法聚已來。
無量佛法。
略者。
乃至小品中一品。
一品中一段。
又略者。
知諸法空。
無相。
無作。
無生滅等。
廣者。
諸法種種。
别相分别等也 △二征起。
此領何義。
△二答釋所領。
答。
明方等之後。
次說般若。
般若觀慧。
即是家業。
空生身子。
受勅轉教。
即是領知等也。
【□注】般若觀慧。
妙玄十(十八)雲。
大品或說無常無我。
或說於空。
或說不生不滅。
皆曆色心至一切種智。
句句回轉。
明修行法。
(文)即觀慧義也。
【■補】回轉者。
如說無常等已。
即雲當依無常無我修學。
乃至說不生不滅已。
即雲當依不生不滅修學。
此能觀法。
色心至一切種智。
即所觀境。
【□注】家業。
長者宅。
為大乘家。
諸珍寶。
為不思議業。
妙樂七(二十)雲。
前雲付财。
今雲付業。
财從所營。
業即造作。
皆是菩薩。
修德三因之作業也。
名異義同。
故得互舉。
【■記】不思議業。
指圓教一乘具足不思議心法。
修德三因者。
經明了義心王。
為正因。
緣因者。
十六王子覆講聞法。
今日解者是也。
今日聞法作佛。
名真子。
為了因也。
【□注】空生身子。
須菩提翻空生。
解空第一。
舍利弗。
翻身子。
亦雲鹙子。
智慧第一。
【■記】須菩提初生。
庫藏悉空。
故言空生。
經明佛從忉利。
下閻浮提。
須菩提念。
此大衆雖複殊特。
皆歸無常即了法空。
作是觀時。
即得道證。
故佛言。
觀諸法空。
是為見佛法身。
得真供養。
供養中最。
故稱解空第一。
身子。
取身端意。
鹙子。
舍利弗母。
身端眼淨。
如鹙鹭。
連母得名。
智慧第一者。
在胎已令母辨勝舅。
八歲登座。
十六國議論無雙。
七日中遍達佛法。
故佛雲。
一切衆生智。
唯除佛世尊。
欲比舍利弗。
智慧及多聞。
於十六分中。
猶尚不及一。
【□注】受勅轉教。
受如來之勅命。
轉教菩薩。
即加被說也。
以空慧為入道之主。
故加二人。
輔行六上(十二)雲。
凡言加者。
加於可加。
須菩提空。
與般若空。
相應相似。
是故佛加。
令其說空。
般若是智慧。
故亦加身子。
所以但加此二人也(文)。
【■記】非空不能蕩相。
非慧無以發明。
故加二人。
大論問。
佛不自說。
況諸菩薩勝聲聞。
何故令聲聞為諸菩薩說。
答。
衆見佛身。
過須彌山。
心皆驚怖。
各念雲何從佛聞法。
故命聲聞為大衆說。
【□注】領知。
妙樂二(十八)雲。
被加為奉命。
所說名領知。
名說為領。
無别領也。
(文)此是熟酥益相。
得此益已。
義成别人。
淨名疏雲。
大品二乘。
已有入假之義。
(文)觀音玄記上(十二)雲。
聲聞轉教。
密破塵沙。
(文)大品會法(八十一科皆摩诃衍)不會人(而無希取一餐之意)。
【■記】大品會法。
亦說知意。
八十一科。
謂色。
心。
五陰。
十二入。
二十界。
四谛。
十二因緣。
十八空。
六度。
四智也。
無希取者。
信解品雲。
爾時窮子即受教敕。
領知衆物。
金銀珍寶。
及諸庫藏。
而無希取一飱之意。
然其所止猶在本處。
下劣之心。
亦本能舍也。
△三總結。
已上三味。
對華嚴頓教總名為漸。
【□注】總結漸中三味。
天台四教儀注彙補輔宏記卷一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