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不二門指要鈔詳解卷下末

關燈
,三業理同,權實冥合。

     【解】三業是能說,權實是所說,二必相由。

    故前門雲:在法分於權實。

    今雲:在身則以真應為名。

    三業理同能說,三業既理同,所說權實必冥合,故此權實以上門成。

     【鈔】如文。

     【科】此以三業不二門成。

     △十、受潤不二門三:初、标者。

     十、受潤不二門者(眷利) 【鈔】從喻立也。

    能受者,即三艹、二木、七方便衆生。

    能潤者,即大雲注雨,即前四時三教。

    今經開之,唯一地所生,一雨所潤,無複差降,名為不二。

    觀己心地三千,與佛心地三千不殊,則念念受潤,常沾妙益。

    依此為門,則成二妙。

     【解】釋标文。

    初釋受潤,謂能受能潤也。

    法喻參合,草木是譬,方便是法,雲雨是譬,時教是法,如來大雲注諸教雨。

    今經下,釋不二。

    今經開顯,皆一地所生,一雨所潤。

    觀已下,取當門地雨。

    無殊科文,帖釋門義。

    三千圓理,生佛無殊。

    常沾合受,妙益合潤。

    此門從眷屬利益立名,故以此為能通,則成就二妙也。

     △二、物理下,釋三:初、明權實本圓,熏修如幻二:初、由具可熏。

     物理本來,性具權實。

    無始熏習,或權或實。

    權實由熏,理常平等。

    遇時成習,行願所資。

    若無本因,熏亦徒設。

     【解】物理等有物機,道理本具權實妙體,即所熏也。

    或為權機,或為實機,并由無始熏習有殊,即能熏也。

    權實由熏習者,謂為權為實,由能熏殊。

    理常平等者,所熏之理,本無二相,故雲平等。

    遇時等者,值遇時節因緣,成其所習,加其行願相資,故有權實之機出。

    由具可熏義,性具權實,即是本因。

    熏亦徒設者,謂内無種,外緣無功,即徒設也。

    輔行五中雲:自行由觀染因緣生,化他則以淨因緣生。

    自他相對,則以染淨因緣和合而生。

    又自行染,有内有外。

    内謂無明,外謂他境。

    以内具故,他境能熏。

    故觀所熏,唯見理具。

    若觀理具,則識真如,常熏内具(文)。

    此文有能熏所熏,及權實義。

    無明是權,真如是實,内具是所,化他是能。

     【鈔】如文。

     △二、因熏可發 遇熏自異,非由性殊。

    性雖無殊,必藉幻發。

    幻機幻感,幻應幻赴。

    能應所化,并非權實。

     【鈔】豈唯權實相冥,抑亦感應體一。

    性本圓具,偏發由熏,以性奪修,故修如幻。

    平等法界,佛不度生,不分而分,暫立感應,欣赴本虛,故皆如幻。

    然此尚非但理随緣之幻,豈同緣生無體之幻邪?今明各具本融,暫分如幻,能知此者,方是圓乘。

     【解】釋因熏可發。

    初二句,約理體平等,總貫下文。

    謂不但所熏權實,體本冥合,即非由性殊。

    亦乃機感應赴,其體常一,即感應皆幻也。

    性本下,釋遇熏。

    下二句,權實性體,本來圓具,釋非由性殊。

    權實偏發,良由熏習不同,釋遇熏自異。

    簽謂權實體性雖等,必藉幻修顯發。

    鈔釋雲:以性奪修,修德無功,故名為幻。

    平等下,釋機感應赴皆幻,即感應體一。

    佛是能應,生是能感。

    平等真法界,佛不度衆生,即感應一緻。

    理不可分,不分而分,故雲暫立。

    機欣應赴,本無實義,故皆如幻。

    然此下,揀非。

    幻名雖通,幻義永異。

    今明以性奪修,尚非别教随緣之幻,豈同通教體空幻耶?今是感應各具,權實本融,暫分感應,故名如幻。

    能知以性奪修之幻,方是圓妙一乘也。

    簽能應所化,并非權實,總結感應如幻。

     △二、然由下,明生佛一際欣赴不偏。

     然由生具非權非實,成權實機;佛亦果具非權非實,為權實應。

    物機應契,身土無偏,同常寂光,無非法界。

     【解】生具非權非實,成權實機,如前生具三千能感。

    佛亦等者,佛由三千理滿能應。

     【鈔】若圓理無偏,感應一緻,故一塵應色,無非法身,自他所依,不逾秘藏,方為色香中道,起對法界也。

     【解】生佛皆具,故圓理無偏。

    由俱具故,成機為應,豈非一緻?一塵下,釋身土無偏等。

    一塵之身,鹹與理等,故雲無非法身,身無偏也。

    自他不逾秘藏,土無偏也。

    三德秘藏,即常寂光。

    依報色香,無非中道,同常寂光。

    正報根塵,若起若對,無非法界。

    四、明自約色香中道,起對法界,帖釋後二句為者是也。

     △三、故知下,明地雨無殊,利益平等。

     故知三千同在心地,與佛心地三千不殊,四微體同,權實益等。

     【鈔】四、微約喻,即一地所生;權、實約法,即一雨所潤。

    凡地三千無隔,随一念以俱圓;佛地三千既融,随一應而盡具。

    況生感心中之佛,佛應心中之生,感應之體尚同,權實之益何别?故雲:但化菩薩,不為二乘。

    其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方名受潤不二。

     【解】利益平等中。

    四微,謂色、香、味、觸。

    對四大得名,四大為四微所造。

    金錍雲:草木與地,四微何殊?彼明法華開顯三草二木皆一地所生,正同今文一雨所潤,正明益等一地實相也。

    一雨,佛乘也。

    初四微下,釋。

    四微體同,權實益等。

    凡地下,釋。

    故知三千至三千不殊。

    衆生三千既在因迷,約一念而圓具;諸佛三千既已果滿,随一應以徧收。

    況生下,以感應體同況權實。

    益等生佛同一,三千感應一緻。

    人分凡聖,其體尚同;法唯聖說,所益何别?引證二文,皆明益等。

    但化等是能潤,其有下是能受,故結雲受潤不二。

     【科】此以權實不二門成。

     △三、是故下,結文示意三:初、明十門通理貫體無殊二:初、約十門明理一。

     是故十門,門門通入色心,乃至受潤鹹然,故使十妙始終理一。

     【解】三、結攝重示。

    初明十門通貫,理體無殊。

    鈔曰:門門皆顯三千,即空、假、中。

    即其義也。

    初約十門明理一。

    門為能通,妙為所通。

    能通之門,既顯三千三谛,則所通之妙,始終理一。

    故次科約十妙,釋成理一也。

     【鈔】門門皆顯三千,即空、假、中。

    十門既然,十妙亦爾,故雲通入及理一也。

     △二、如境下,約十妙釋理一。

     如境本來具三,依理生解,故名為智。

    智解導行,行解契理,三法相符,不異而異。

    而假立淺深,設位簡濫,三法秪是證彼三理。

    下之五章,三法起用。

     【鈔】性德三千,即空、假、中,名為境三。

    境能發智,照此三千,即空、假、中,故名智三。

    智能導行,契此三千,即空、假、中,名為行三。

    此是修中論九。

    九秖是三,一一具三,開合無礙,功成曆位。

    雖有淺深,三九圓融;未始差别,三九究盡。

    等彼三千,即空、假、中,名為三法。

    由空、假、中,方能起用。

    他機因果,亦複如然。

    故十章始終,皆得稱妙。

     【解】釋十妙理一。

    境是理境,故簽雲本來具三。

    鈔約性德三千三谛而釋,簽雲依理生解,即依於理境而起。

    智解全由性起,故雲依理。

    簽但雲智行,鈔以性例修,作離義釋,即是從境三起智三,從智三起行三也。

    鈔雲境能發智,照此等者,即以妙智照於妙境,此字指性德三千三谛也。

    簽智解導行,行解契理,即從智起行。

    鈔雲智能導行,契此性德,名為行三,正是住前三法生起次第義也。

    前鈔文雲修二性一,以修例性而言,乃合九為三故。

    今約修中論九而釋,雖兼性三,鹹為所發,故雲修九。

    此是下,指上境、智、行,明三九離合之義,圓融自在,故雲無礙。

    簽雲三法等者,境、智、行三,修性符合,圓融互具,即三而一故不異,即一而三故而異。

    約位位理同,故雲假立。

    設位揀濫,免增上慢。

    功成下,釋假立淺深。

    三九離合,徧通諸位,故雲未始差别。

    三九下,釋三法。

    隻是證彼理三,唯佛究盡。

    究盡,此也。

    等彼之言,與前等彼百界義同,即稱性而證也。

    已明前五。

    下之五章,指後五妙。

    由證三法,方能起用,故鈔雲由空、假、中。

    由等彼三千,即空、假、中也。

    簽文通總而言,故雲五章起用。

    其實神通說法,及以能應,故前雲應等三妙是用。

    感及眷屬,既獲利益,必合從因至果,還起利他之用,故雲他機亦然。

    故十下,結。

    始自理境,終至利益,皆得稱妙者,隻由皆全此三千三谛故也。

     △二、既是下,明一念包融,觀行可識三:初、明一念境觀之功。

     既是一念三千,即空、假、中成,故有用。

     【解】科雲:一念境觀之功者,初是一念性德,三千三谛是境修德,三千三谛為觀成故,有用是境觀之功。

     【鈔】此上十門、十妙,攝法雖廣,同在凡夫剎那一念。

    三千世間,即空、假、中,性三為境,修三為觀,成則是果,用則化他。

    若不攝歸心法,焉能成辦自他?是故指要,其功莫大。

     【解】此上等者,指前二科。

    攝法雖廣,即自行因果、化他能所。

    同在一念者,正明今意。

    三千等者,隻一三千在性名境,全性起修為觀,成是果成,用即化他。

    若不下,反顯。

    以此門妙,攝歸一念,方能成就自行因果、化他能所。

    是故下,結示一念境觀之功。

     △二、若了下,明心法攝成之要。

     若了一念,十方三世,諸佛之法,本迹非遙。

     【鈔】言非遙者,一念三千總攝,故非遙;一心三觀易成,故非遙。

     【解】科心法攝成之要者,念即心,法即總攝易成,非遙即要也。

    久本近迹之别,不出三千,一念總攝,故雲非遙,此約解釋。

    生佛高廣,初心難觀,從近而示;就一心修,三觀易成,故雲非遙,約行釋也。

     △三、故重下,明重述觀行易明。

     故重述十門,令觀行可識。

     【鈔】将彼十妙無邊法相,攝作十門,不離一念,令修觀者可識,作者再三顯示。

    何以迷之? 【解】釋重述觀行易明中。

    無邊法相,攝作十門,即以略顯廣;不離一念,即以易通難。

     △三首題下,明得意符文,總别無異。

     首題既爾,覽别為總符文可知。

     【鈔】此之十門,雖在迹門之後,仍例本門。

    複将釋名例餘四章,故知五義釋題盡備,故雲既爾。

    此既一部都名,必覽三分諸品别相而立。

    既得總意,令将此總符彼别文,故雲可知。

    欲銷一部,文文句句皆須預知絕待之意,無不入心,成乎觀行。

    傥迷茲旨,銷彼别文,何能顯妙乎?問:他雲:釋名是總,三章是别。

    名中具三,即覽别為總。

    将此四章符教相文,則可知也。

    今以首題為總,經文為别,據何所出?答:名總三别,少分可然。

    以教相為符文,全不允當。

    況餘四章,前文已例,不須更示。

    今依記文雲:所以釋題,不可率爾。

    題下,别釋,理非容易。

    豈非以題為總,以文為别?問:觀心既非此部正意,何故十門皆約觀釋?豈作者特違部意邪?答:文初既雲觀心乃是教行樞機,信非閑緩之義。

    但為妙義難解,故部中判教,生解義強,觀且旁示。

    然部之妙旨,乃摩诃止觀之大體也。

    何者?若非三千空假中,何能頓止三惑,圓觀三谛?故義例雲:唯依本迹顯實。

    應知止觀用此妙義為能止能觀。

    蓋不思議境即觀,故三障四魔為所止所觀也。

    故千如妙旨,玄文廣約衆生法示之,文句廣約佛法明之。

    此十門欲與止觀同成觀體,皆專約心法說之。

    所以節節雲一念,或心性剎那等也。

    故總結文雲:令觀行可識。

    前文雲:則彼此昭着,法華行成。

    又雲:故撮十妙為觀法大體。

    應知前四門為十乘觀體,後六門為起教觀體也。

    大部既教廣觀略,此文乃行正解旁,互相顯映,方進初心。

    豈重述十門,但銷名相而已。

    願諸聞見,如理思修雲爾。

     【解】釋得意符文,有正釋料簡,又最後問答料簡述作。

    初釋首題。

    既爾,此既下,釋覽别為總,符文可知。

    欲消下,示意。

    一部别文,文文之下,通結妙名。

    句句之間,鹹具體等,皆須預知開顯三千大綱絕待妙意。

    此是妙解入心成觀,即此絕待之義為觀體,乃成妙行。

    此是點示消經之法,令顯妙旨。

    問:他雲等者,引珠指謬說,并今正意為難。

    答中,先出他義之非。

    今依下,示今義有據,妙樂第一記文也。

    别釋别文,次料揀述作。

    問中,雲觀心非正意者,玄文教正觀傍,故今之十門,皆約觀雲而明,将非與部旨相違耶?答意者,此文末上既雲觀心是教行樞機,信知十門正意,觀心為要。

    然玄文教正觀傍,由妙義難解,正明五重玄義出諸教上,故生解義,強傍論觀法。

    然須了知部中開顯絕待妙旨,是止觀十乘觀體。

    前文雲用此絕待之義為觀體者,方譬日光不與暗共。

    何者下,征釋義例之文。

    上卷亦引止觀,既依今經本迹開顯妙旨,即以三千為觀體也。

    三千三谛是不思議境,用此為能觀,是即境立觀。

    三障四魔不出所觀陰等十境,兩重能所,蘊在其中。

    故千下,以三法歒對三部,明此十門與止觀觀體是同。

    千如妙旨者,玄句從略,但明千如;止觀明觀,廣說三千。

    玄約衆生法者,文釋法字,先約五差判權實,謂四趣、人、天、二乘、菩薩、佛,前四屬權,後一屬實。

    次約四類釋法相,以菩薩、佛、菩提器同,共為一類。

    文句約佛法者,玄文釋佛法,指雲是事可知,無勞廣說,至方便品更當明之。

    故文句方便品約四義釋:初約十界釋,次約佛界釋,三約離合釋,四約諸位釋。

    記雲:明理徧攝,約十界釋;明自證極,約佛界釋;明佛化用,約離合釋;明三德徧,約諸位釋。

    問:止觀專明觀法,約心法說,其義易明,何故玄文約衆生法,文句約佛法耶?答:玄約衆生,有乎二義:一者,玄文一往通論因果,十界并名衆生,佛名無上衆生,欲明千如義便故也。

    二者,五章釋題,順約行次第,必約衆生起行,義便故也。

    文句釋經别文,經初命章,談諸法實相,十如是法,是法華權實正體。

    既雲唯佛究盡,故順經文就佛法,義便故也。

    所以四釋中,後之三釋,皆屬於佛。

    此十門為成就玄文。

    十妙部中,觀既略示,荊溪重述十門,皆約心說,蓋欲與止觀同成觀體故也。

    止觀正明觀法,故於正修,委明乘境。

    玄文雖立觀心,未暇委明。

    荊溪作此十門,結歸一念三千,即空假中,即十乘觀法之大體。

    意令修觀行者,随聞事相法相,不須遠尋止觀,即於十門,便可修習。

    述作大意,豈過於此?同成觀體,義稍難明,切宜詳究。

    互相顯映者,以此文之行,正顯大部之觀略;以大部之教,廣顯此文之解傍。

    不二門雲:本文已廣引文證,此下但直申一理。

    鈔雲:重述十門,豈但消名相而已?此以教廣,顯於解傍。

    縱有施設,托事附法,或辨十觀,列名而已,玄文觀略也。

    然今十門,皆為觀心而設,故不可不了十妙大綱,故撮十妙,為觀法大體。

    總結文雲:令觀行可識,十門行正也。

    願諸下,鈔主總結勸修也。

     【鈔】十不二門指要鈔卷下(終) 十不二門指要鈔詳解卷下末(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