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不二門文心解

關燈
續藏經十不二門文心解 宋仁嶽述 十不二門。

    文心解 沙門仁嶽述 玄義申經記釋玄義,文已三矣。

    讵假染筆,以四其說。

    良由妙法難解,圓宗牢通。

    在乎上智,文若過矣。

    至於中人,猶若不及。

    曆觀荊溪着撰,尤得意於十門。

    辭實體要,覽之使人見佛慧之淵乎。

    且釋者數家,莫能一貫。

    義學之士,未免持疑。

    故因講次,輙複箋解。

    矢石之論者,得以辨之。

    帝虎之訛者,亦以正之。

    豈曰無考,蓋率由先訓也。

    章安雲:玄意述於文心,文心莫過迹本。

    十門既接迹本,今解遂以文心命題。

    分節科目,具在别紙。

     然此迹門,談其因果,及以自他。

     迹者,望本為名,皆從喻立也。

    如人從本處,則有行來之迹,故因其迹以通其本。

    塵點劫前成佛之事,猶本處也。

    華嚴已降設教之相,猶行迹也。

    法華既開近顯遠,如來已因迹通本。

    今智者談迹中諸法以成十妙,十妙不出因果自他。

    因謂境智行位,果謂三法。

    自即能化,他即所化。

    感應具能所,神通說法是能化,眷屬利益是所化也。

    他釋前五妙為自,後五妙為他,此不應爾。

    以自他不二門,正從感應等立。

    雖玄義約前五為自因果,後五為他能所,建言有異,未必例同。

     使一代教門,融通入妙。

     理境乃至利益,既是教下所诠之法,故開法妙,則使教融。

    教何所融?融其情耳。

     故凡諸義釋,皆約四教及以五味,意在開教,悉入醍醐。

     約教簡於其法體,則三粗一妙。

    約味辯於其化意,則四粗一妙。

    此相待判也。

    若判餘經,但用四教,於義即足。

    若釋法華,不辯五味,其旨永失。

    言開教入醍醐者,即開前四味三教,入醍醐純圓之教。

    此絕待判也。

     觀心乃是教行樞機 觀者,圓修三觀。

    心者,通指四陰。

    文句記雲:創心修觀,莫不皆以第六王數為發觀之始。

    縱使觀境圓融不二,其如粗惑尚未先落,乃至未淨六根已來,未離王數。

    應知理性如火,四陰如燧,三觀如鑽。

    火非燧而無寄,燧非鑽而不燃。

    故理無所存,徧在於事。

    即事顯理者,其唯觀心乎?樞機者,易曰:言行君子之樞機。

    樞謂戶樞,機謂弩牙。

    戶樞之轉,弩牙之發,皆為要也。

    譬教之所歸,行之所由,要在觀心。

    下文雲:若了一念,十方三世諸佛之法,本迹非遙。

    教之要也。

    又雲:衆生心因,既具三軌,此因成果,名三涅盤。

    行之要也。

     仍且略點寄在諸說,或存或沒,非部正意。

     寄,猶附也。

    諸說之後,有附法一相,及附事相義,明觀心者,皆略點示耳。

    存沒者,且如境妙七科,四谛十二因緣則存,二谛三谛等則沒。

    以玄義正釋經題,廣談化意,非約行之宗故。

     故縱有施設,托事附法。

     止觀義例雲:夫觀心者,義唯三種:一者從行,唯於萬境觀一心。

    萬境雖殊,妙觀理等,如觀陰等,即其意也。

    二約法相,如約四谛五行之文,入一念心,以為圓觀。

    三托事相,如王舍耆山,名從事立。

    借事為觀,以導執情,如方等、普賢,其例可識。

    今十妙中,托事即感應神通等,附法即義例所指。

    然此二觀,皆備學者即聞而修。

    故玄義雲:觀心十妙,即得行用,不如貧人數果頭實。

    又記雲:随聞一句,接事成理,不待觀境,方名修觀。

    近人謂事法二觀不通修者,無乃相反乎?雖義例中有破邪師依十二部經觀心之文,但由此師偏指一句兩句以為頓頓,十境十乘以為漸頓,是故破之。

    若於托附之文,以廣決略,何往不通?故文句記釋王舍耆山觀後雲:應於此中辨方便正修,簡境及心等。

    苟不通修,何須簡辨? 或辯十觀,列名而已。

     位妙中,五品十信,皆有十觀,斯乃泛論約行之相,正由辯位,故但列名也。

     所明理境,智行位法,能化所化,意在能诠,诠中鹹妙。

     能诠之文,該乎一化,诠中鹹妙,功在法華。

     為辨诠内始末自他,故具演十妙,搜括一化,出世大意,罄無不盡。

     始因末果,自他如前。

    是故不談十妙,攝法不周;不論一化,示妙不徧。

    言其廣,則河沙無以喻其法;語其要,則指掌可以觀其妙。

    斯是三昧發旋,總持不同,文字之師,尋經安布。

     故不可不了十妙大綱。

     群經如網,十妙如綱,故攬為所觀,故先勸此解。

     故撮十妙,為觀法大體。

     十妙之法,唯極果之所究盡。

    若不用為觀體,於己徒施。

    觀體者何?即下文一念三千等是。

     若解迹妙,本妙非遙,應知但是離合異耳。

    因果義一,自他何殊? 玄義雲:迹中因開而果合,合習果、報果為三法妙。

    本中因合而果開,因合者,束境、智、行、位為一本,因妙也。

    果開者,開習果,出報果,離三法妙,為國土、涅盤、壽命三妙也。

    感應等五妙,名同迹門。

     故下文雲:本迹雖殊,不思議一。

     語出睿公九徹,肇亦承之。

    彼第六本迹無生,徹雲:多寶為本,釋迦為迹。

    本既不滅,迹豈有生?本迹雖殊,不思議一。

    今家但借其語,不用其事。

    故下本門雲:非今所明久遠之本,無以垂於已說之迹。

    非已說之迹,豈顯今本?本迹雖殊等。

     況體、宗、用,祇是自他因果法故;況複教相,祇是分别前之四章,使前四章與諸文永異。

     玄義雲:釋名通論自行化他,體非自非他,宗是自行,用是化他,教相分别自他。

    又雲:釋名通論因果,顯體非因非果,宗自因果,用教他因果,教相分别上法耳。

    問:體既雙非,今那況指?答:若克論實相,則名教宗用,并非其類也。

    若通論所依,則自他因果,皆由此立也。

    故大乘因果,皆是實相,三千理滿,自乃益他,當知其體,即諸法之本也。

    又迹門境妙,即體之異名,玄義複以自因收之,今意亦爾。

     若曉斯旨,則教有歸。

     若曉十妙,貫徹五章,教法雖多,但以自心妙境觀之,其歸一揆。

     一期縱橫 能仁出世為一期。

    五味相生故縱,四教各被故橫。

     不出一念,三千世間即空假中。

     一念者,能造之心也。

    三千世間者,所造之法也。

    在理則心性本具,在事則因緣所生。

    即空故,一相不存。

    即假故,諸法皆立。

    即中故,妙絕無寄。

    此三即一體,不可分也。

    即一而三相,不可混也。

    三皆名谛,為不思議境。

    全境發觀,為不思議智。

    雖發觀之始,皆依王數。

    苟順凡情,尚無并慮,何三千之可具乎。

    今反常情,方合妙理。

    介爾有心,心體即具。

    具即是假,假即空中。

    妙法之門,不遠而入矣。

    或問,三千世間,為隻心具,色亦具耶。

    答曰,心性即色,色性即心。

    心色一如,無複别體。

    彼彼法界,何局唯心。

    故四念處雲,非但唯識,亦乃唯色,唯聲,唯香,唯味等。

    又輔行雲,從事則分情與非情,從理則無情非情别。

    是故情具,無情亦然。

    當知色心不出三千,三千但是俗谛。

    若論互具,并由即真。

    故記雲,俗則百界千如,真則同居一念。

    若但指俗事,不論真理。

    何但外色不具,抑亦内心不融。

    故止觀明世人取着一念,不具三千。

    輔行雲:能了妄念無一異相,達此無相,具足三千。

    今謂真如随緣變造三千,想澄為色,知覺為心。

    若望真如,俱非即離。

    非即故,皆是幻有;非離故,無非一性。

    性既無外,豈有此具彼不具耶?誠由因通易知,果隔難顯。

    心為造法之本,譬如畫師之手。

    故諸教所明具法,多指歸心。

    往人未明,乃生異執。

    難曰:有情心具,則能随緣變造十界;無情既具,胡不起善作惡,造十界耶?釋曰:若言造十,灼然唯心;今言具十,須於一塵一念、不前不後而論具耳。

    若非即理,安得頓收?以緣生之心,難法性之色,不知其可也。

    或複以不輕唯禮四衆,涅盤唯記有心,偏計心具者,斯是人情,何關佛性?理章安明一念具十法界?雲:法性自爾,非作所成。

    亦何必對境覺知,異乎木石,然後為具耶? 理境乃至,利益鹹爾。

     境妙,即性德三千空假中也。

    智行依此而修,位法由此而證。

    感應等五,從三千空中起三千化事。

    十妙雖廣,三谛無殊。

    三谛非遙,一念即是。

     則止觀十乘,成今自行因果;起教一章,成今化他能所。

     十乘初觀不思議境,境為所觀,即理境也;觀為能觀,即智行也。

    上根一觀,即入位法;中根未悟,更修餘乘,或二或七;下根障重,須具十法。

    輔行雲:觀法非十,對根有殊。

    雖複根殊,但是一不思議觀,觀不思議境。

    應知止觀十章,前六是十乘之解,果報是三法之相,旨歸是息化之理。

    今故不言,但舉正觀成前五妙,及指起教成後五妙。

    然起教一章,雖廣文不說,準望五略,即裂大網是也。

    舊雲:裂網之文,泛論生起,雖在果後化他,細尋其意,多明初心自行。

    故文雲:種種經論,開人眼目,執此疑彼,是一非諸。

    今融通經論,解結出籠,豈非始行能裂他網?又文雲:若人善用止觀觀心,則内慧明了,通達漸頓諸教等。

    豈非自行起教?故知能修起教之觀,則能成就應機說法之用。

    若雲但修十乘,果用自顯者,則合雲十乘成今化他耳。

    今謂不然。

    若自裂網,則通初心;若裂他網,須至果後。

    故輔行釋化他不思議境雲:初心依理生解,為他說者,與起教不同。

    此唯實報八相,被物發起,權實施開廢等,何得雲始行能裂他網乎?抑又起教之言,須起八教,徧逗群機,而反用自裂之文,作自行起教者,不亦謬濫乎?又令修起教之觀,成說法之用,不許但修十乘,果用自顯者,且輔行雲:若不善用不思議觀,觀不思議境,何由可裂?執教大疑,豈非但是修十乘耶?況今文雲:理境乃至利益鹹爾。

    故知起教更無異塗。

    若謂十乘不該果用,後之五妙更須别修,是則衆寶之車,翻同壞驢之運。

    但以起教之義,正明感應等事,彼此相顯,故曰成今。

    止觀雲:起教一章,轉其自心,利益於他。

    輔行雲:自證妙理,稱機說法,教由機生,故雲起教。

     則彼此昭着,法華行成。

     彼觀此教,二說交映,其猶目足,互相資成,則法華三昧,由斯可入矣。

     使功不唐捐,所诠可識。

     以教資觀,故功不唐捐;以觀成教,故所诠可識。

     故更以十門收攝十妙。

     述作之意,不逾二焉:一、為攝教成觀,即前文雲故撮十妙為觀法大體;二、為觀略知廣,即後文雲使一部經旨皎在目前。

    然其後意亦成前意,故十門竟,複總結雲令觀行可識。

     何者?為實施權,則不二而二;開權顯實,則二而不二。

     出世本懷,唯為一實,物機未熟,故說三權,在理雖融,於教且隔,故雲不二而二。

    法華開顯,理教齊均,即指三權,無非一實,實複何有假名一乘?故雲二而不二。

     法既教部,鹹開成妙,故此十門,不二為目。

     妙名不可思議,不二乃妙之異名。

    門名能通,通於所通。

    當以觀行為能,心性為所。

    何者?玄義迹門之後,判前十妙權實。

    凡有所說,皆名為粗。

    唯取悟理,方名為妙。

    荊溪於是明觀法大體,故建茲十門。

    傥三觀不修,則十門仍塞。

    舊雲:十妙法相該博,學者難入。

    此文撮要,徑顯彼意。

    以略顯廣,以易顯難。

    義立能通所通者,尚失於能,況得其所。

     一一門下,以六即檢之。

     十門所诠,鹹歸不二。

    三千事異故六,空中理同故即。

    然則門門之下,皆有理即不二,乃至究竟不二。

    以此檢之,不生上慢,不自下屈。

     本文已廣引誠證,此下但直申一理,使一部經旨,皎在目前。

     迹門之初,廣引法華,證成十妙,所以為生信也。

    今但撮其梗槩,直指十妙,權實之法,歸乎一心,是使學者覽斯妙文,明了經旨。

     一者、色心不二門,二者、内外不二門,三者、修性不二門,四者、因果不二門,五者、染淨不二門,六者、依正不二門,七者、自他不二門,八者、三業不二門,九者、權實不二門,十者、受潤不二門。

     十門名義,亦複不出因、果、自、他。

    前四從因至果,後六以自化他。

    生起倫次,下文備矣。

     是中第一,從境妙立名。

     色、心二法是一切世、出世法之根本,能生一切法,能攝一切法,是故以此二法收彼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