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入正理論
關燈
小
中
大
其過不見。
故不離為過。
倒離者。
謂如說言。
諸質礙者。
皆是無常。
先提無常在前。
則無質礙之電光等俱現在前。
其過易見。
若雲諸質礙者皆是無常。
則其過隐矣。
以諸質礙皆無常故。
此倒離之所以為過也。
△四總結似能立門。
如是等似宗因喻言。
非正能立。
此結前三十三過。
總成似能立門也。
△三真現量門二。
初總标。
複次為自開悟。
當知唯有現比二量。
龍樹雲。
為自開悟。
唯有現量。
及與比量。
彼聲喻等。
攝在此中。
故唯二量。
由此能了自共相故。
非離此二。
别有所量。
為了知彼。
更立餘量。
二量之外。
更有聖教量。
以不違此二量之教。
名聖教量。
故雲唯有二量。
△二正釋。
此中現量者。
謂無分别。
若有正智。
于色等義。
離名種等所有分别。
現現别轉。
故名現量。
古德釋雲。
現量者。
現。
謂顯現。
即分明證境。
不帶名言。
無籌度心。
親得法體。
離妄分别。
名之為現。
言量者。
量度。
是楷定之義。
謂心于境上度量楷定法之自相。
不錯謬。
故名量。
真現量體。
即五識身俱意。
諸自證分。
諸定心。
兼第八識。
此等諸心心所。
有六義名現。
一現有。
簡龜毛等。
二現在。
簡過未。
三顯現。
簡種子。
無作用故。
四現離照現名為現。
謂能緣之心行相。
遠離諸分别故。
即此謂無分别等是也。
五現謂明現。
謂諸定心澄湛。
随緣何境。
皆明證故。
即明證衆境。
名為現量。
六現謂親現。
即親冥自體。
若一切散心。
若親于境。
明冥自體。
皆名現量。
第五明現。
第六親現。
此二種。
簡諸邪智等。
如病眼見空華毛輪等。
雖離分别。
任運而緣。
然不能明證衆境。
親冥自體。
故非現量也。
因明古疏。
略有二解。
一現之量。
謂前五識。
依所依根。
于現在世。
緣現有境。
根亦與識同照前境。
有發識用。
根義顯勝。
得顯現名。
雖照于境。
以體是色。
無緣慮用。
不能量度。
但有現義。
不得量名。
唯心心所。
量度于境。
緣慮用增。
體具現義。
亦有量境之能。
今從能發之根。
顯所發識。
名現之量。
依士釋也。
二現即量。
謂明了意識一分。
除餘散意識。
及獨頭起者。
并取定意識及第八識能緣見分。
親緣現境。
作用顯現。
而彼所依意根界體。
非顯現故。
故不取之。
但就能緣見分。
現即是量。
持業釋也。
謂無分别者。
即顯能緣行相。
不籌不度。
任運因循。
照符前境故。
離名種等所有分别者。
離随念計度名言種類諸門等分别心故(分别心略有三種。
一自性分别。
唯緣現在所緣諸行自相行分别。
所緣行。
即五塵也。
自相行。
如色以青為行相。
眼識緣時。
亦任運作青行相。
名自行。
又自相即能緣行。
簡共相行。
如緣青時。
即緣黃不着。
二随念分别。
于昔曾所受諸行追念行分别。
唯緣過去。
三計度分别。
于去來今不現前思構行分别。
即非有計有。
是非量境。
然約三世計度。
不定一世。
自性分别。
即無分别也)。
現現别轉者。
于現在世。
以顯現心。
緣現有境。
但随所緣自性分别而轉。
如此則何言無分别。
曰。
雖有自性。
而無餘二。
說無分别。
如一足馬。
名為無足。
寱言雲。
此一量。
與下比量。
依頌而言。
當在後文似破之後。
而立于論之中者。
是論主欲人悟立破之法。
乃是成此現量中事。
若人了達此體。
依前可以能立。
依後可為能破。
若不爾者。
則與現量相違。
依前即為似立。
依後即成似破。
故置之于此。
以示立宗造論者。
須從現量正智中流出。
方堪作立破之主也。
△四真比量門二。
初正釋。
言比量者。
謂藉衆相而觀于義。
相有三種。
如前已說。
由彼為因。
于所比義。
有正智生。
了知有火。
或無常等。
是名比量。
比量者。
比謂比類。
量即量度。
以比類量度而知有故。
名為比量。
衆相。
即三種相。
三種相。
即遍是宗法同品定有異品遍無之三相也。
由彼三相為因。
于三支比量之義。
有正智生。
了知等者當知比量有五種。
一相。
二體。
三業。
四法。
五因果。
一相比量者。
謂随其所有相貌相屬。
或由現在。
及先所推度境界。
如以見幢故。
比知有車。
以見煙故。
比知有火等。
二體比量者。
由現見彼自體性故。
比類彼物不現見體。
或現見彼一分自體。
比類餘分。
如以現在比類去來等。
三業比量者。
謂以作用比業所依。
如見遠物。
無有動搖。
鳥集其上。
比知是杌。
若有動搖。
比知是人等。
四法比量者。
謂于一切相屬着法。
以一比餘。
如屬無常。
比知有苦。
以屬苦故。
比空無我。
以屬生故。
比有老法。
以屬老故。
比有死法等。
五因果比量者。
謂因果相比。
如見物行。
比有所至。
見有所至。
比先有行。
若見有人如法事王。
比知當獲廣大祿位。
見大祿位。
比知先已如法事王等。
了知有火。
即相比量。
了知無常。
即法比量。
等者。
等餘體業因果也。
寱言雲。
上真現量一門。
即題中正理二字。
此真比量一門。
即題中因明二字。
故比量之法。
全是現量體上之智用。
從體起用。
所以标因。
攝用歸體。
故雲入理。
應知此真比量。
即前正能立中因三支三相之法所分出也。
△二通結。
于二量中。
即智名果。
是證相故。
如有作用而顯現故。
亦名為量。
于二量中。
是總句。
即智名果是證相故。
言現量也。
如有作用而顯現故。
亦名為量。
言比量也。
智即是果。
持業得名。
以是證真之行相故。
自凡夫人以率爾心緣實境時。
皆是現量。
因聞至教。
有正智生。
得法自相。
亦是現量。
乃至佛果。
于所緣智。
都無所得。
智與真如。
平等平等。
亦隻是現量。
現量非有二也。
智非即果而何哉。
如眼等根。
唯佛等緣。
是現量得。
餘散心中。
無現量得。
以能發識。
有作用故。
比知是有。
雖是比知。
亦不違于佛之現量。
然根是色。
無緣慮用。
以顯現故。
亦有現義。
以無緣慮。
不得量名。
唯此比知。
得名為量。
作用顯現。
俱指根言。
以根例比量。
根無量義。
故補之曰亦名為量也。
護法菩薩說。
世間有法。
略有三種。
一。
現所知法。
如色聲等。
二。
現受用法。
如瓶衣等。
三。
有作用法。
如眼耳等。
色聲等塵。
世間共見現量所得。
眼等五根。
非現量得。
由彼彼用。
比知是有。
此以有作用法例真比量。
而以現受用法為似現量。
以見真比量之不違于現量。
則世之所謂比量者皆非量耳。
其顯正閉邪。
不既着明深切矣乎。
△五似現量門。
有分别智。
于義異轉。
名似現量。
謂諸有智。
了瓶衣等分别而生。
由彼于義。
不以自相為境界故。
名似現量。
謂諸有智了瓶衣等分别而生。
釋上有分别智。
由彼于義不以自相為境界故。
釋上于義異轉。
了瓶衣等者。
此雖現見受用。
而非現量所緣。
是假法故。
緣瓶等心。
不緣自相。
緣共相故。
若法自體。
唯證智知。
言說不及。
是為自相。
若法體性。
言說所及。
假智所緣。
是為共相。
如眼識緣青境自相時。
得青色之自相。
若後念分别意識起時。
即非青色解。
便是共相比量也。
才作解心時。
不實青色之體。
為帶名言。
是在假相也。
問。
此緣瓶衣心。
是何量攝。
答。
不親緣得法自體故。
非真現量。
非比度故。
亦非比量。
是非量收。
或以似現量同真比量者非也。
智覺雲。
似現量者。
準理而言。
有五種智。
皆名似現量。
一散心緣過去。
二獨意緣現在。
三散意緣未來。
四緣三世疑智。
五緣現在諸惑亂解。
此等諸心。
能緣行相。
有籌度故。
皆不以自相為境故。
又随先所受分别轉故。
名似現量。
然有二種。
一無分别心。
謂愚癡人類。
及任運見于空華等。
雖無分别。
然不分明冥證境故。
名似現量。
二有分别心。
現帶名言。
不得法之自相。
妄謂分明。
得境自體。
名似現量。
又雲。
男女天地等見一合相。
名似現量。
此以衆緣合故。
如攬衆微以成于色。
合五陰以成于人。
名一合相。
如是見者。
是有分别智于義異轉。
故名似現量。
真現量者。
如一合相。
相不可得。
金剛經雲。
如來說一合相。
即非一合相。
以從緣合。
即無性故。
無性之性。
是所證理。
如是知者。
是正智生。
是自相處轉。
名真現量。
△六似比量門。
若似因智。
為先所起諸似義智。
名似比量。
似因多種。
如前已說。
用彼為因。
于似所比。
諸有智生。
不能正解。
名似比量。
以因多種。
釋似因智。
有十四過。
故雲多種。
用彼為因。
釋上為先。
龍樹亦雲。
随先所受分别轉故。
當是八識中所含藏邪見種子也。
發為現行。
即是似智。
似所比下。
釋上似義智。
即随彼似因。
所比似義。
諸有智生。
名似義智也。
或總指似立。
名為似因。
以望智果故。
諸有智生。
即量果也。
△七真能破門。
複次若正顯示能立過失。
說名能破。
謂初能立缺減過性(三十三過總名缺減過性)。
立宗過性(宗中九過)。
不成因性。
不定因性。
相違因性(因中十四過)及喻過性(喻中十過)顯示此言。
開曉問者。
故名能破。
所謂能破者。
豈勝是務求。
期于開悟問者。
令生正智而已。
破者之心。
悲愍心也。
廣大心也。
不然。
即能顯示彼過。
破壞他宗。
成立己宗。
不為能破矣。
況安慧雲。
若不言令他解了者。
聽者未解此義。
應名立宗。
則問者不曉。
宗亦不成。
豈成能破乎。
△八似能破門。
若不實顯能立過言。
名似能破。
謂于圓滿能立顯示缺減性言(亦此總句)。
于無過宗有過宗言。
于成就因不成因言。
于決定因不定因言。
于不相違因相違因言。
于無過喻有過喻言。
如是言說。
名似能破。
以不能顯他宗過失。
彼無過故。
且止斯事。
本無缺減。
妄言缺減。
不能了立者之宗。
翻成自己之過。
故名似能破也。
末句結說收辯。
龍樹論中。
廣陳似能破之相。
文繁不引。
△三頌結。
已宣少句義 為始立方隅 其間理非理 妙辯于餘處 以頌起。
以頌結。
論之體也。
龍樹論末亦雲。
又即此類過失言詞。
我自明屬論式等中。
多已制伏。
又此方隅。
我于彼古因明論中。
已具分别。
故應且止。
是知因明一宗。
妙論非一。
梵本流入震旦者。
千百之一二耳。
奘師所攜。
猶有三十六部。
今藏中寥寥止此二三種。
而讀者又不精研博究。
欲以淺近分别心。
窺測聖智現量境界。
能免謗法之咎哉。
理。
即真立真破。
非理。
即似立似破也。
據雜集論。
宗因喻合之外。
更有所謂結者。
謂到究竟趣所有正說。
由此道理極善成就。
是故此事決定無異。
結會究竟。
是名結。
如無我論者。
即于此事。
對我論者。
先說諸法無我。
此言是立宗。
次說若于蘊施設。
四過可得故。
此言是立因。
所以者何。
若于諸蘊施設實我者。
此所計我。
為即蘊相。
為于蘊中。
為于餘處。
為不屬蘊而施設耶。
若即蘊相而施設者。
蘊不自在。
從衆緣生。
是生滅法。
若即彼相。
我不成就。
是名初過。
若于蘊中而施設者。
所依諸蘊。
既是無常。
能依之我。
亦應無常。
是第二過。
若蘊離于餘處施設者。
我無所因。
我亦無用。
是第三過。
若不屬蘊而施設者。
我應獨存。
自性解脫。
更求解脫。
唐捐其功。
是第四過。
次說如于現在施設過去。
此言是立喻。
所以者何。
若同現在相施設實有過去者。
此所計過去。
為即現在相。
為于現在中。
為于餘處。
為不待現在而施設耶。
若即現在相而施設者。
已生未滅。
是現在相。
過去法體亦應已生未滅為相。
是初過。
若于現在中施設者。
于未滅中。
施設滅體。
不相應故。
不應道理。
是第二過。
若離現在于餘處施設者。
除現在外。
餘實有為事少分亦不可得。
雲何于彼施設。
是第三過。
若不待現在而施設者。
亦應施設無為為過去世。
是第四過。
然過去世。
相滅壞故。
無相義成。
若同現在施設。
即成四過。
是故過去相不成就。
諸法無我亦爾。
若于蘊施設。
即四過可得故。
無我義成。
次說如是遮破我颠倒已。
即由此道理常等亦無。
此言是合後說。
由此道理。
是故五蘊皆是無常。
乃至無我。
此言是結。
是知合而無結。
則不為究竟。
豈成能立能破。
故表而出之。
因明入正理論(終)
故不離為過。
倒離者。
謂如說言。
諸質礙者。
皆是無常。
先提無常在前。
則無質礙之電光等俱現在前。
其過易見。
若雲諸質礙者皆是無常。
則其過隐矣。
以諸質礙皆無常故。
此倒離之所以為過也。
△四總結似能立門。
如是等似宗因喻言。
非正能立。
此結前三十三過。
總成似能立門也。
△三真現量門二。
初總标。
複次為自開悟。
當知唯有現比二量。
龍樹雲。
為自開悟。
唯有現量。
及與比量。
彼聲喻等。
攝在此中。
故唯二量。
由此能了自共相故。
非離此二。
别有所量。
為了知彼。
更立餘量。
二量之外。
更有聖教量。
以不違此二量之教。
名聖教量。
故雲唯有二量。
△二正釋。
此中現量者。
謂無分别。
若有正智。
于色等義。
離名種等所有分别。
現現别轉。
故名現量。
古德釋雲。
現量者。
現。
謂顯現。
即分明證境。
不帶名言。
無籌度心。
親得法體。
離妄分别。
名之為現。
言量者。
量度。
是楷定之義。
謂心于境上度量楷定法之自相。
不錯謬。
故名量。
真現量體。
即五識身俱意。
諸自證分。
諸定心。
兼第八識。
此等諸心心所。
有六義名現。
一現有。
簡龜毛等。
二現在。
簡過未。
三顯現。
簡種子。
無作用故。
四現離照現名為現。
謂能緣之心行相。
遠離諸分别故。
即此謂無分别等是也。
五現謂明現。
謂諸定心澄湛。
随緣何境。
皆明證故。
即明證衆境。
名為現量。
六現謂親現。
即親冥自體。
若一切散心。
若親于境。
明冥自體。
皆名現量。
第五明現。
第六親現。
此二種。
簡諸邪智等。
如病眼見空華毛輪等。
雖離分别。
任運而緣。
然不能明證衆境。
親冥自體。
故非現量也。
因明古疏。
略有二解。
一現之量。
謂前五識。
依所依根。
于現在世。
緣現有境。
根亦與識同照前境。
有發識用。
根義顯勝。
得顯現名。
雖照于境。
以體是色。
無緣慮用。
不能量度。
但有現義。
不得量名。
唯心心所。
量度于境。
緣慮用增。
體具現義。
亦有量境之能。
今從能發之根。
顯所發識。
名現之量。
依士釋也。
二現即量。
謂明了意識一分。
除餘散意識。
及獨頭起者。
并取定意識及第八識能緣見分。
親緣現境。
作用顯現。
而彼所依意根界體。
非顯現故。
故不取之。
但就能緣見分。
現即是量。
持業釋也。
謂無分别者。
即顯能緣行相。
不籌不度。
任運因循。
照符前境故。
離名種等所有分别者。
離随念計度名言種類諸門等分别心故(分别心略有三種。
一自性分别。
唯緣現在所緣諸行自相行分别。
所緣行。
即五塵也。
自相行。
如色以青為行相。
眼識緣時。
亦任運作青行相。
名自行。
又自相即能緣行。
簡共相行。
如緣青時。
即緣黃不着。
二随念分别。
于昔曾所受諸行追念行分别。
唯緣過去。
三計度分别。
于去來今不現前思構行分别。
即非有計有。
是非量境。
然約三世計度。
不定一世。
自性分别。
即無分别也)。
現現别轉者。
于現在世。
以顯現心。
緣現有境。
但随所緣自性分别而轉。
如此則何言無分别。
曰。
雖有自性。
而無餘二。
說無分别。
如一足馬。
名為無足。
寱言雲。
此一量。
與下比量。
依頌而言。
當在後文似破之後。
而立于論之中者。
是論主欲人悟立破之法。
乃是成此現量中事。
若人了達此體。
依前可以能立。
依後可為能破。
若不爾者。
則與現量相違。
依前即為似立。
依後即成似破。
故置之于此。
以示立宗造論者。
須從現量正智中流出。
方堪作立破之主也。
△四真比量門二。
初正釋。
言比量者。
謂藉衆相而觀于義。
相有三種。
如前已說。
由彼為因。
于所比義。
有正智生。
了知有火。
或無常等。
是名比量。
比量者。
比謂比類。
量即量度。
以比類量度而知有故。
名為比量。
衆相。
即三種相。
三種相。
即遍是宗法同品定有異品遍無之三相也。
由彼三相為因。
于三支比量之義。
有正智生。
了知等者當知比量有五種。
一相。
二體。
三業。
四法。
五因果。
一相比量者。
謂随其所有相貌相屬。
或由現在。
及先所推度境界。
如以見幢故。
比知有車。
以見煙故。
比知有火等。
二體比量者。
由現見彼自體性故。
比類彼物不現見體。
或現見彼一分自體。
比類餘分。
如以現在比類去來等。
三業比量者。
謂以作用比業所依。
如見遠物。
無有動搖。
鳥集其上。
比知是杌。
若有動搖。
比知是人等。
四法比量者。
謂于一切相屬着法。
以一比餘。
如屬無常。
比知有苦。
以屬苦故。
比空無我。
以屬生故。
比有老法。
以屬老故。
比有死法等。
五因果比量者。
謂因果相比。
如見物行。
比有所至。
見有所至。
比先有行。
若見有人如法事王。
比知當獲廣大祿位。
見大祿位。
比知先已如法事王等。
了知有火。
即相比量。
了知無常。
即法比量。
等者。
等餘體業因果也。
寱言雲。
上真現量一門。
即題中正理二字。
此真比量一門。
即題中因明二字。
故比量之法。
全是現量體上之智用。
從體起用。
所以标因。
攝用歸體。
故雲入理。
應知此真比量。
即前正能立中因三支三相之法所分出也。
△二通結。
于二量中。
即智名果。
是證相故。
如有作用而顯現故。
亦名為量。
于二量中。
是總句。
即智名果是證相故。
言現量也。
如有作用而顯現故。
亦名為量。
言比量也。
智即是果。
持業得名。
以是證真之行相故。
自凡夫人以率爾心緣實境時。
皆是現量。
因聞至教。
有正智生。
得法自相。
亦是現量。
乃至佛果。
于所緣智。
都無所得。
智與真如。
平等平等。
亦隻是現量。
現量非有二也。
智非即果而何哉。
如眼等根。
唯佛等緣。
是現量得。
餘散心中。
無現量得。
以能發識。
有作用故。
比知是有。
雖是比知。
亦不違于佛之現量。
然根是色。
無緣慮用。
以顯現故。
亦有現義。
以無緣慮。
不得量名。
唯此比知。
得名為量。
作用顯現。
俱指根言。
以根例比量。
根無量義。
故補之曰亦名為量也。
護法菩薩說。
世間有法。
略有三種。
一。
現所知法。
如色聲等。
二。
現受用法。
如瓶衣等。
三。
有作用法。
如眼耳等。
色聲等塵。
世間共見現量所得。
眼等五根。
非現量得。
由彼彼用。
比知是有。
此以有作用法例真比量。
而以現受用法為似現量。
以見真比量之不違于現量。
則世之所謂比量者皆非量耳。
其顯正閉邪。
不既着明深切矣乎。
△五似現量門。
有分别智。
于義異轉。
名似現量。
謂諸有智。
了瓶衣等分别而生。
由彼于義。
不以自相為境界故。
名似現量。
謂諸有智了瓶衣等分别而生。
釋上有分别智。
由彼于義不以自相為境界故。
釋上于義異轉。
了瓶衣等者。
此雖現見受用。
而非現量所緣。
是假法故。
緣瓶等心。
不緣自相。
緣共相故。
若法自體。
唯證智知。
言說不及。
是為自相。
若法體性。
言說所及。
假智所緣。
是為共相。
如眼識緣青境自相時。
得青色之自相。
若後念分别意識起時。
即非青色解。
便是共相比量也。
才作解心時。
不實青色之體。
為帶名言。
是在假相也。
問。
此緣瓶衣心。
是何量攝。
答。
不親緣得法自體故。
非真現量。
非比度故。
亦非比量。
是非量收。
或以似現量同真比量者非也。
智覺雲。
似現量者。
準理而言。
有五種智。
皆名似現量。
一散心緣過去。
二獨意緣現在。
三散意緣未來。
四緣三世疑智。
五緣現在諸惑亂解。
此等諸心。
能緣行相。
有籌度故。
皆不以自相為境故。
又随先所受分别轉故。
名似現量。
然有二種。
一無分别心。
謂愚癡人類。
及任運見于空華等。
雖無分别。
然不分明冥證境故。
名似現量。
二有分别心。
現帶名言。
不得法之自相。
妄謂分明。
得境自體。
名似現量。
又雲。
男女天地等見一合相。
名似現量。
此以衆緣合故。
如攬衆微以成于色。
合五陰以成于人。
名一合相。
如是見者。
是有分别智于義異轉。
故名似現量。
真現量者。
如一合相。
相不可得。
金剛經雲。
如來說一合相。
即非一合相。
以從緣合。
即無性故。
無性之性。
是所證理。
如是知者。
是正智生。
是自相處轉。
名真現量。
△六似比量門。
若似因智。
為先所起諸似義智。
名似比量。
似因多種。
如前已說。
用彼為因。
于似所比。
諸有智生。
不能正解。
名似比量。
以因多種。
釋似因智。
有十四過。
故雲多種。
用彼為因。
釋上為先。
龍樹亦雲。
随先所受分别轉故。
當是八識中所含藏邪見種子也。
發為現行。
即是似智。
似所比下。
釋上似義智。
即随彼似因。
所比似義。
諸有智生。
名似義智也。
或總指似立。
名為似因。
以望智果故。
諸有智生。
即量果也。
△七真能破門。
複次若正顯示能立過失。
說名能破。
謂初能立缺減過性(三十三過總名缺減過性)。
立宗過性(宗中九過)。
不成因性。
不定因性。
相違因性(因中十四過)及喻過性(喻中十過)顯示此言。
開曉問者。
故名能破。
所謂能破者。
豈勝是務求。
期于開悟問者。
令生正智而已。
破者之心。
悲愍心也。
廣大心也。
不然。
即能顯示彼過。
破壞他宗。
成立己宗。
不為能破矣。
況安慧雲。
若不言令他解了者。
聽者未解此義。
應名立宗。
則問者不曉。
宗亦不成。
豈成能破乎。
△八似能破門。
若不實顯能立過言。
名似能破。
謂于圓滿能立顯示缺減性言(亦此總句)。
于無過宗有過宗言。
于成就因不成因言。
于決定因不定因言。
于不相違因相違因言。
于無過喻有過喻言。
如是言說。
名似能破。
以不能顯他宗過失。
彼無過故。
且止斯事。
本無缺減。
妄言缺減。
不能了立者之宗。
翻成自己之過。
故名似能破也。
末句結說收辯。
龍樹論中。
廣陳似能破之相。
文繁不引。
△三頌結。
已宣少句義 為始立方隅 其間理非理 妙辯于餘處 以頌起。
以頌結。
論之體也。
龍樹論末亦雲。
又即此類過失言詞。
我自明屬論式等中。
多已制伏。
又此方隅。
我于彼古因明論中。
已具分别。
故應且止。
是知因明一宗。
妙論非一。
梵本流入震旦者。
千百之一二耳。
奘師所攜。
猶有三十六部。
今藏中寥寥止此二三種。
而讀者又不精研博究。
欲以淺近分别心。
窺測聖智現量境界。
能免謗法之咎哉。
理。
即真立真破。
非理。
即似立似破也。
據雜集論。
宗因喻合之外。
更有所謂結者。
謂到究竟趣所有正說。
由此道理極善成就。
是故此事決定無異。
結會究竟。
是名結。
如無我論者。
即于此事。
對我論者。
先說諸法無我。
此言是立宗。
次說若于蘊施設。
四過可得故。
此言是立因。
所以者何。
若于諸蘊施設實我者。
此所計我。
為即蘊相。
為于蘊中。
為于餘處。
為不屬蘊而施設耶。
若即蘊相而施設者。
蘊不自在。
從衆緣生。
是生滅法。
若即彼相。
我不成就。
是名初過。
若于蘊中而施設者。
所依諸蘊。
既是無常。
能依之我。
亦應無常。
是第二過。
若蘊離于餘處施設者。
我無所因。
我亦無用。
是第三過。
若不屬蘊而施設者。
我應獨存。
自性解脫。
更求解脫。
唐捐其功。
是第四過。
次說如于現在施設過去。
此言是立喻。
所以者何。
若同現在相施設實有過去者。
此所計過去。
為即現在相。
為于現在中。
為于餘處。
為不待現在而施設耶。
若即現在相而施設者。
已生未滅。
是現在相。
過去法體亦應已生未滅為相。
是初過。
若于現在中施設者。
于未滅中。
施設滅體。
不相應故。
不應道理。
是第二過。
若離現在于餘處施設者。
除現在外。
餘實有為事少分亦不可得。
雲何于彼施設。
是第三過。
若不待現在而施設者。
亦應施設無為為過去世。
是第四過。
然過去世。
相滅壞故。
無相義成。
若同現在施設。
即成四過。
是故過去相不成就。
諸法無我亦爾。
若于蘊施設。
即四過可得故。
無我義成。
次說如是遮破我颠倒已。
即由此道理常等亦無。
此言是合後說。
由此道理。
是故五蘊皆是無常。
乃至無我。
此言是結。
是知合而無結。
則不為究竟。
豈成能立能破。
故表而出之。
因明入正理論(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