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入正理論

關燈
金壇 王肯堂 集釋 △科文分四。

    初釋題。

     因明者。

    地持論雲。

    菩薩求法。

    當于何求。

    當于一切五明處求。

    雲何五明處。

    謂内明處。

    醫方明處。

    因明處。

    聲明處。

    工業明處。

    詳具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聞所成地。

    其解因明處雲。

    謂于觀察義中諸所有事。

    所建立法。

    名觀察義。

    能随順法。

    名諸所有事。

    諸所有事。

    即是因明。

    為因照明觀察義故。

    又說此中略有七種。

    一論體性。

    二論處所。

    三論所依。

    四論莊嚴。

    五論堕負。

    六論出離。

    七論多所作法。

    今此論中八門二益。

    即七種中論所依一種也。

    而體性等六種已在其中矣。

    因明能入。

    正理所入。

    入者能所契合解證相應之謂也。

    因有二種。

    謂生因。

    了因。

    生因如種生芽。

    了因如燈照物。

    然此二因。

    各有三種。

    生因三者。

    一言生因。

    二智生因。

    三義生因。

    了因三者。

    一智了因。

    二言了因。

    三義了因。

    因具三相。

    名為正因。

    明即正智。

    通乎因果。

    因智即始量度者。

    果智即終決了者。

    正理者。

    謂世出世法真俗二谛各有自然當然之理。

    離諸邪倒。

    故名為正。

    如以初三攝眼所不攝為因。

    成立色定不離眼識。

    三相無缺。

    便顯唯識正理(量雲。

    真故極成色是有法。

    定不離眼識宗。

    因雲。

    自許初三攝。

    眼所不攝故。

    同喻如眼識。

    釋見後文)。

    以緣生為因。

    成立有為空無性宗。

    便顯有為正理(量雲。

    有為是有法。

    定空無性是宗。

    因雲。

    從緣生故。

    同喻雲如幻法。

    幻法從緣生。

    幻法空無性。

    有為從緣生。

    有為空無性)。

    以不起為因。

    成立無為非實有。

    便顯無為正理(量雲。

    無為是有法。

    定無實故。

    是宗法。

    因雲。

    不起故。

    同喻雲。

    如空華。

    空華無有起。

    空華無有實。

    無為無有起。

    無為亦無實。

    □出大乘掌珍論一論唯釋此二種比量)。

    是皆由因發明。

    得入正理。

    故曰因明入正理也。

    量有三支獨曰因明者。

    因有力故。

    宗非因不顯。

    喻非因不立故。

    因中三相。

    遍是宗法。

    則攝宗也。

    同品定有。

    異品遍無。

    則攝喻也。

    又此三支。

    若望所生智果。

    總名為因。

    故後文雲。

    由彼為因。

    于所比義。

    有正智生。

    故知舉因。

    三支備矣。

    古疏問。

    夫論立量。

    三支圓滿。

    果明不舉。

    獨唱因明。

    答。

    有二解。

    一者。

    對敵申量。

    即能立三支具足。

    敵者起智所由。

    并得稱因。

    所生敵者。

    即号為明。

    理智合舉。

    故說因明。

    二者。

    就比量中。

    有許未許。

    為成未許。

    必有能成。

    即能成是因。

    所成是果。

    宗由因顯。

    義得分明。

    此即因果雙彰。

    理無違妨。

    慈恩大師雲。

    因明論者。

    元唯佛說。

    文廣義散。

    備在衆經。

    劫初足目。

    創标真似。

    爰暨世親。

    再陳軌式。

    雖紀綱已列。

    而幽緻未分。

    故使賓主對揚。

    猶疑立破之則。

    有陳那菩薩者。

    賢劫千佛之一佛也。

    匿迹岩薮。

    栖巒等持。

    觀述作之利害。

    審文義之繁約。

    于時岩谷振吼。

    雲霞變彩。

    山神捧菩薩足高數百尺。

    唱言。

    佛說因明。

    玄妙難究。

    如來滅後。

    大義淪絕。

    今幸福智攸邈。

    深達聖旨。

    因明論道。

    願請重弘。

    菩薩乃放神光。

    照燭機感。

    時彼南印度按達羅國王。

    見放光明。

    疑入金剛喻定。

    請證無學果。

    菩薩曰。

    入定觀察。

    将釋深經。

    心期大覺。

    非願小果。

    王言。

    無學果者。

    諸聖攸仰。

    請尊速證。

    菩薩撫之。

    欲遂王請。

    妙吉祥菩薩因彈指警曰。

    何舍大心。

    方興小志。

    為廣利益者。

    當轉慈氏所說瑜伽。

    匡正頹綱。

    可制因明。

    重成規矩。

    陳那敬受指誨。

    奉以周旋。

    于是覃思研精。

    乃作因明正理門論。

    正理者。

    諸法本真之體義。

    門者。

    權衡照解之所由。

    據此。

    則似此論為能入。

    陳那論為所入也。

    藏中有因明正理門論兩譯。

    乃大域龍樹菩薩造。

    而陳那之論莫可考見矣。

     △次論主。

     商羯羅主菩薩造 商羯羅主。

    未見的翻。

    後序雲。

    奧有天主菩薩。

    今釋者遂以商羯羅為天字。

    然天之梵語。

    自曰提婆。

    或應四字皆梵語耳。

    菩薩。

    具雲菩提薩埵。

    此雲覺有情。

    悲智雙運自他俱利之稱也。

     △三譯人。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诏譯 唐高祖皇帝李淵。

    為太原留守。

    進封唐公。

    後有天下。

    遂為國号。

    三藏者。

    經。

    律。

    論也。

    法師行迹。

    具慈恩傳。

    得此論與翻譯本末。

    則後序備矣。

     △四正文四。

    初頌。

     能立與能破  及似唯悟他  現量與比量 及似唯自悟 此之一偈。

    總有八義。

    一真能立(此标名。

    下釋義)。

    謂對敵伸量(釋上能立二字)。

    三分圓明(圓謂不缺。

    明謂不謬。

    此釋真字)。

    開曉于他故(由所立真故。

    即能生他智果。

    下反此可知)。

    二真能破。

    謂斥他支量。

    非圓有謬。

    示悟于主故。

    三似能立。

    謂對敵伸量。

    三分阙謬。

    非曉于敵故。

    四似能破。

    謂妄斥他量。

    非圓有謬。

    不悟于主故五真現量。

    謂于色等義。

    有正智生。

    自相處轉故(無分别智。

    得境自性)。

    六真比量。

    謂藉衆相。

    而觀于義(如見煙知火)。

    相應智起故。

    七似現量。

    謂有分别智。

    于義異轉(不稱實境而知故)。

    了瓶衣等故(瓶衣假合。

    非真現量境)。

    八似比量。

    謂以似因智。

    于所比義。

    相違。

    解起故。

    悟他。

    自悟。

    即二益也。

    悟他者。

    由能立破。

    皆能啟他未了義故。

    自悟者。

    由現比量能引有無分别二智故。

    自悟悟他。

    似亦例爾。

     △次論釋頌八。

     如是總攝諸論要義。

     謂此一偈。

    攝盡諸論之中要義。

    以論雖多。

    不出八門二益立破之規矩也。

     △八中初真能立門二。

    先總示三支。

     此中宗等多言。

    名為能立。

    由宗因喻多言。

    開示諸有問者未了義故。

     言此中者。

    起論端義。

    或簡持義。

    是宗等中。

    故名此中。

    簡謂簡他。

    持謂持自。

    揀非他論。

    持此論中所應說也。

    初句。

    舉法标名。

    宗等。

    等餘因喻。

    能立有二。

    一三支為能立。

    對問者得名。

    二因喻為能立。

    對宗得名。

    今即前義也。

    故結雲。

    如是三分。

    說名能立。

    由宗下。

    釋成。

    以對問者。

    說名能立。

    開示未了。

    即悟他也。

     △後别開三支四。

    初宗。

     此中宗者。

    謂極成有法。

    極成能别。

    差别性故。

    随自樂為所成立性。

    是名為宗。

    如有成立聲是無常。

     此中。

    真能立中也。

    宗有二訓。

    所宗名宗。

    主也。

    能宗名宗。

    尚也。

    随自愛樂所崇尚義。

    以為其主。

    啟悟于他。

    故名為宗。

    宗有依有體。

    極成有法。

    前陳宗依也。

    極成能别。

    後陳宗體也。

    宗體所依。

    故名宗依。

    宗體為能别。

    則宗依為所别矣。

    言有法者。

    如色聲等。

    有體當情。

    故名有法。

    言極成者。

    此能所别。

    須要立敵兩家共許。

    方曰極成。

    問。

    立敵共诤。

    名為宗體。

    何要共許方極成耶。

    答。

    一開口時。

    便被敵者遮曰。

    世間本無如是道理。

    何用诤為。

    則立義不成矣。

    故先泯诤之迹以為入诤之路耳。

    如唐三藏立唯識量雲。

    真故極成色。

    是有法。

    此極成言。

    即簡自他兩般不極成色。

    諸小乘說最後身菩薩染污諸色。

    一切佛有漏之色。

    大乘不許有故。

    此是他法自不許者。

    若立為唯識。

    便犯一分自所别不極成。

    亦有一分違宗之失。

    大乘宗說十方佛色。

    及佛無漏色。

    小乘不許有故。

    此是自法他不許者。

    若立為唯識。

    便犯他一分所别不成。

    其此二因。

    皆有随一一分所依不成。

    說極成言。

    為簡于此。

    今者立二所餘兩家共許諸色為唯識故。

    宗後陳言定不離眼識。

    是極成能别。

    問。

    小乘既不許色不離眼識。

    何不犯能别不極成過耶。

    答。

    今此是有法宗依。

    但他宗中有不離義便得。

    以小乘許眼識緣色親取其體有不離義。

    兼許眼識當體亦不離眼識。

    故無能别不極成過。

    問。

    既共許有。

    豈無相符過耶。

    答。

    大乘但許境不離心。

    外無實境若前陳後陳和合為宗了。

    立者即許。

    敵者不許。

    立敵共诤。

    名為宗體。

    故無相符之過。

    此中但诤言陳耳。

    未推意許也。

    差别性故者。

    謂宗依宗體之上。

    有此種種差别性故。

    所以定須置極成言以簡别之。

    方不犯似立宗中相違五過不極成四過也。

    随自樂三句。

    前已釋訖。

    對因能成。

    故名所成。

    如有成立聲是無常。

    立宗式也。

    九種宗法。

    皆以聲為有法者。

    聲體微妙。

    不在四微之數。

    四大于四微。

    有具不具。

    唯聲皆具。

    故或計常。

    或計無常。

    夫常與無常。

    皆為邊見。

    而此以無常立為宗式。

    至後出過屢舉常宗。

    蓋有意焉。

    常住事勝。

    衆生欣樂。

    多生耽着。

    無常事劣。

    能引諸苦。

    易生厭離。

    是以經論廣破常見。

    屢言無常。

    能了此義。

    則于此論思過半矣。

     △二因四。

    初總标三相。

     因有三相。

    何等為三。

    謂遍是宗法性。

    同品定有性。

    異品遍無性。

     華嚴鈔雲。

    所言因者。

    所由所以順益待籍之義相也。

    由有此所由所以順益待籍。

    宗果方明。

    故說此等名為因也。

    此即要是宗之所由。

    亦是宗之所以等。

    由此即顯與所立宗一向一味。

    能建立宗。

    名為因也。

    此因通乎生了。

    生了各有三種。

    如前已說。

    據智覺言。

    三支比量。

    理貫五明。

    以破立為宗。

    言生智了為體。

    則生了二因。

    各取三種中第一種為因。

    明矣。

    同異二品。

    釋見下文。

    宗法即因。

    以如是因。

    成如是宗。

    名宗法也。

    或雲。

    如舉聲言。

    未立宗時。

    但诠聲之自性。

    名為有法。

    若雲是無常者。

    即诠聲之差别。

    謂是無常聲。

    非是其常。

    今言宗法。

    即差别法也。

    此中三相。

    即随舉一因。

    望于三處。

    立三相名。

    如立聲是無常。

    所作性故。

    同喻如瓶。

    異喻如空等。

    即此所作性。

    望于無常聲法之上。

    決定有性。

    名遍是宗法性。

    望于瓶等同品法上。

    定有所作。

    名同品定有性。

    望于空等異品法上。

    遍無所作。

    名異品遍無性。

    此所作性。

    具三相已。

    方真成無常因也。

    此三相。

    翻下似因一十四過。

     △二别釋二相。

     雲何名為同品異品。

    謂所立法。

    均等義品。

    說名同品。

    如立無常。

    瓶等無常。

    是名同品。

    異品者。

    謂于是處。

    無其所立。

    若有是常。

    見非所作。

    如虛空等。

     所立法者。

    所立之宗法也。

    謂喻要與宗之義類。

    均平齊等。

    謂之同品。

    如立無常。

    所立法也。

    瓶等無常。

    均等義品也。

    是處。

    異品處也。

    宗與因對同品敵體相番。

    方為異品。

    無之一字。

    非止相違别異而已。

    故龍樹雲。

    此中若品與所立法鄰近均等。

    說名同品。

    以一切義皆名品故。

    若所立無。

    說名異品。

    非與同品相違或異。

    若相違者。

    應惟簡别。

    若别異者。

    應無有因。

    由此道理。

    所作性故。

    能成無常及無我等。

    不相違故。

    若法能成相違所立。

    是相違過。

    即名似因。

    如無違法相違亦爾。

    所成法無定無有故。

    非如瓶等因成猶豫。

    于彼展轉無中有故。

    以所作性現見離瓶于衣等有。

    非離無常于無我等此因有故。

    雲何别法于别處轉。

    由彼相似。

    不說異名。

    言即是此。

    故無有失。

    若不說異。

    雲何此因說名宗法。

    此中但說定是宗法。

    不欲說言惟是宗法。

    若爾同品應亦名宗。

    不然别處說所成故。

    因必無異。

    方成比量。

    故不相似。

     △三結成因性。

     此中所作性。

    或勤勇無間所發性。

    遍是宗法。

    于同品定有性。

    異品遍無性。

    是無常等因。

     先釋同異二品。

    尚未明因性。

    至此方結示因之三性也。

    如舉所作性因。

    此因要具三性。

    方是無常之因。

    遍是宗法者。

    謂凡是一切所作性者。

    皆是無常宗法。

    少有不是此宗法者。

    則所作因為不成過。

    同品定有者。

    此所作性。

    要于無常同品法中。

    決定有性。

    方為正因。

    設于無常同品法中或不定有。

    為不定過。

    即似因也。

    異品遍無者。

    此所作性。

    要于虛空異品法中。

    皆無其性。

    如于異中少有所作。

    此因則寬。

    相違不定。

    故此三性。

    翻十四過。

     ○因明正理門論九種宗法。

    謂立聲常。

    所量性故。

    或立無常。

    所作性故。

    或立勤勇無間所發。

    無常性故。

    或立為常。

    所作性故。

    或立為常。

    所聞性故。

    或立為常。

    勤勇無間所發性故。

    或非勤勇無間所發。

    無常性故。

    或立無常。

    勤勇無間所發故。

    或立為常。

    無觸對故。

    此中立式顯過之宗因。

    不出此九種中。

    此似楷定以所作性。

    與勤勇無間所發性。

    為無常正因。

    三相具足。

    然所作性即可爾。

    其勤勇無間所發性。

    于無常宗亦非正因。

    故龍樹雲。

    如前成立聲是無常。

    勤勇無間所發性故。

    現見勤勇無間所發。

    或顯或生。

    故成猶豫。

    今所成立為顯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