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入正理論解
關燈
小
中
大
質礙無。
此明喻不能遣宗也。
蓋異法中應遍無性。
今異喻有同所立。
故曰不遣。
且如下對前同法常無質礙宗因。
應立量雲。
聲是無常。
質礙性故。
異中離雲。
諸無常者。
見彼質礙。
譬如極微。
此但遣因不遣宗也。
由于下出不遣所以。
以極微是常故。
不能遣彼常宗。
以極微質礙故。
能遣彼無質礙因也。
能立不遣者。
謂說如業。
但遣所立。
不遣能立。
彼說諸業無質礙故。
此但遣宗不遣因也。
以此業喻是無常故。
能遣常宗。
無質礙故。
不能遣因也。
此獨舉喻。
宗因準上。
彼說下釋不遣所由。
俱不遣者。
對彼有論。
說如虛空。
由彼虛空。
不遣常性。
無質礙性。
以說虛空是常性故。
無質礙故。
此明宗因俱不遣也。
彼有即指同中常無質礙也。
說如虛空正指異喻也。
由彼下正明不遣。
以說下出不遣所由。
不離者。
謂說如瓶。
見無常性。
有質礙性。
不離者。
以于量上不陳離辭。
但于瓶上雙現宗因。
而未說言。
諸無常者見彼質礙。
猶如瓶等。
故成斯過。
倒離者。
謂如說言。
諸質礙者。
皆是無常。
倒離者。
謂于量上倒陳離辭。
若正陳應雲。
諸無常者見彼質礙。
先宗後因。
方為正陳。
今既反此。
故雲倒也。
此似喻中同異十過。
前三皆就宗因明過。
後二但明合離之過。
前三就宗因明過者。
以宗因皆齊但引喻不齊。
遂使同品不定有異品不定無故也。
後二雖明合離之過。
然必三支圓滿。
合離始陳。
是以合離之過亦歸喻也。
問何故于同言成言合。
于異言遣言離。
答以同品須定有。
有則合。
合即成。
異品須遍無。
無則遣。
遣即離矣。
△後總結似立。
如是等似宗因喻言。
非正能立。
第二似能立門竟。
△三真現量分二。
初總标二量。
複次為自開悟。
當知唯有現比二量。
此明現比二智唯自開悟也。
蓋以現智能達法無生。
比智能知因緣生滅。
故于立破中離諸過也。
起信疏雲。
真智遍知心真如門。
俗智遍知心生滅門。
緣起差别即自開悟也。
△二别釋現量。
此中現量者。
謂無分别。
若有正智。
于色等義。
離名種等所有分别。
現現别轉。
故名現量。
此中即自開悟中真現量智。
即真立破中正智也。
謂由此智達萬法無生。
證諸法自相。
故于立破中離諸過也。
現謂顯現。
量者楷定義即以現智照現境。
于自相處轉。
決定無謬。
親得法體。
離諸分别。
雲無分别。
若有下釋。
謂此無分别智對色等境。
不帶名言。
無籌度心。
故雲離名種等所有分别。
不緣隐暗遮隔及過未之境。
故雲現現。
證境自相。
不同六識緣于共相。
故雲現現别轉。
由于自相處轉。
故名真現量。
此有多種。
如瑜伽等說。
△四真比量分二。
初别釋比量。
言比量者。
謂藉衆相而觀于義。
相有三種。
如前已說。
由彼為因。
于所比義。
有正智生。
了知有火。
或無常等。
是名比量。
比謂比類。
量謂量度。
如隔山見煙。
必知是火。
雖未親見。
亦非謬也。
以先證知諸法本因。
後方立量故。
衆相即指因中三相。
義即宗義也。
三種即同異遍三。
由此三相為因。
令聞者于所比義。
有正智生。
了無常等。
故名比量。
△二總結二量。
于二量中。
即智名果。
是證相故。
如有作用而顯現故。
亦名為量。
即智名果。
即指現量智及比量智為果。
無别果也。
何者。
以智是證相故。
智即果也。
言證相者。
現量智能證知無差别境。
真比量智能證知緣起差别之境。
此即内證也。
如有下約外用也。
上約現比二智證相而言果。
此就作用顯現而言量。
故雲亦也。
以二智作用能顯現常無常義故。
△五似現量。
有分别智。
于義異轉。
名似現量。
謂諸有智。
了瓶衣等分别而生。
由彼于義。
不以自相為境界故。
名似現量。
此似現量智。
即似立破中之智也。
言似現量者。
謂有分别智。
不能親證諸法自相。
但于諸法義上。
分别異轉。
故于似立破中而緻諸咎。
名似現量也。
異轉者。
大鈔雲。
謂男女天地等見一合相。
名似現量。
一合相者。
衆緣和合故。
攬衆微以成色。
合五陰以成人。
名一合相。
如是見者。
是有分别智于義異轉。
若一合相不可得。
即真現量不可得者。
即金剛經雲。
如來說一合相。
即非一合相。
以從緣合。
即無性故。
無性之性。
是所證理。
如是知者。
是正智生。
是自相處轉。
名真現量也。
△六似比量。
若似因智。
為先所起諸似義智。
名似比量。
量因多種。
如前已說。
用彼為因。
于似所比。
諸有智生。
不能正解。
名似比量。
似比量者。
謂因智非真。
則不能達法本因故。
于所比義。
颠倒錯亂。
不能令聞者正解。
名似比量。
多種即前不成不定相違等。
由是則能起之智名似因。
所起之智名似義。
為先者即先念分别也。
△七真能破。
複次若正顯示能立過失。
說名能破。
謂初能立缺減過性。
立宗過性。
不成因性。
不定因性。
相違因性。
及喻過性。
顯示此言。
開曉問者。
是名能破。
複次下标能破。
謂初下釋也。
蓋能顯示似能立中缺減過性及宗因喻種種過失。
斥他無謬。
令其開曉。
名真能破。
△八似能破。
若不實顯能立過言。
名似能破。
謂于圓滿能立顯示缺減性言。
于無過宗有過宗言。
于決定因不定因言。
于不相違因相違因言。
于無過喻有過喻言。
如是言說。
名似能破。
以不能顯他宗過失。
彼無過故。
且止斯事。
若不下标似能破。
謂于下釋也。
蓋于他真能立中妄斥其過。
名似能破。
謂于圓滿有缺減言等。
以不下釋上似破所以也。
彼無下謂彼既無過。
不得于中求其有過。
故雲且止斯事也。
龍樹論中似破有多種。
為避文繁。
此不具錄。
△後結略指廣。
已宣少句義 為始立方隅 其間理非理 妙辯于餘處 夫因明幽?。
理量玄微。
三支标立破之方。
八門核真似之實。
條違律過。
矩異規同。
理括衆經。
義該諸論。
方隅始創。
良為少句之敷宣。
理緻未窮。
尚資餘處而妙辯。
苟欲深遊海墨。
閱廣論始盡淵源。
如其略識綱宗。
覽斯文已全梗概。
然廣略雖異。
大旨無殊。
惟冀覽者不涉邪岐。
齊歸正理也已。
因明入正理論解(終) 餘嘗掩關閱起信論疏記。
至因明三支比量之說。
若蚊蚋齧巨石。
毫無所入。
因扣諸講者。
佥曰。
此義失傳舊矣。
已而挂錫海虞之中峰。
一日瞿洞觀居士歸自婁江。
言晤三懷座主。
論因明義甚悉。
餘聞之。
喜躍不自勝。
而策杖金陵。
谒師于古瓦官寺。
遂得執卷請益。
頗知梗概。
越兩載。
飛錫燕山。
又聞玉庵座主有因明論解。
複就咨詢。
益通疑滞。
夫二師之于是論。
誠可謂開萬古群蒙。
而餘也何幸與領金錍之惠。
然得失疵美亦互有焉。
乃不愧暗鈍。
參酌異同。
筆削可否。
兼之??摭清涼疏鈔宗鏡諸書。
集為此解。
以備遺忘。
亦井蛙自見其天也。
密藏開兄。
禅悅之暇。
偶得目擊。
于焉心可。
因謀序馮開之太史。
以付剞劂。
餘固止之曰。
吾斯之未能信。
開兄曰。
審爾。
又何惜乎傳之繭枲。
以就正諸方也。
遂梓之如命。
萬曆庚寅仲春晦日沙門真界?
此明喻不能遣宗也。
蓋異法中應遍無性。
今異喻有同所立。
故曰不遣。
且如下對前同法常無質礙宗因。
應立量雲。
聲是無常。
質礙性故。
異中離雲。
諸無常者。
見彼質礙。
譬如極微。
此但遣因不遣宗也。
由于下出不遣所以。
以極微是常故。
不能遣彼常宗。
以極微質礙故。
能遣彼無質礙因也。
能立不遣者。
謂說如業。
但遣所立。
不遣能立。
彼說諸業無質礙故。
此但遣宗不遣因也。
以此業喻是無常故。
能遣常宗。
無質礙故。
不能遣因也。
此獨舉喻。
宗因準上。
彼說下釋不遣所由。
俱不遣者。
對彼有論。
說如虛空。
由彼虛空。
不遣常性。
無質礙性。
以說虛空是常性故。
無質礙故。
此明宗因俱不遣也。
彼有即指同中常無質礙也。
說如虛空正指異喻也。
由彼下正明不遣。
以說下出不遣所由。
不離者。
謂說如瓶。
見無常性。
有質礙性。
不離者。
以于量上不陳離辭。
但于瓶上雙現宗因。
而未說言。
諸無常者見彼質礙。
猶如瓶等。
故成斯過。
倒離者。
謂如說言。
諸質礙者。
皆是無常。
倒離者。
謂于量上倒陳離辭。
若正陳應雲。
諸無常者見彼質礙。
先宗後因。
方為正陳。
今既反此。
故雲倒也。
此似喻中同異十過。
前三皆就宗因明過。
後二但明合離之過。
前三就宗因明過者。
以宗因皆齊但引喻不齊。
遂使同品不定有異品不定無故也。
後二雖明合離之過。
然必三支圓滿。
合離始陳。
是以合離之過亦歸喻也。
問何故于同言成言合。
于異言遣言離。
答以同品須定有。
有則合。
合即成。
異品須遍無。
無則遣。
遣即離矣。
△後總結似立。
如是等似宗因喻言。
非正能立。
第二似能立門竟。
△三真現量分二。
初總标二量。
複次為自開悟。
當知唯有現比二量。
此明現比二智唯自開悟也。
蓋以現智能達法無生。
比智能知因緣生滅。
故于立破中離諸過也。
起信疏雲。
真智遍知心真如門。
俗智遍知心生滅門。
緣起差别即自開悟也。
△二别釋現量。
此中現量者。
謂無分别。
若有正智。
于色等義。
離名種等所有分别。
現現别轉。
故名現量。
此中即自開悟中真現量智。
即真立破中正智也。
謂由此智達萬法無生。
證諸法自相。
故于立破中離諸過也。
現謂顯現。
量者楷定義即以現智照現境。
于自相處轉。
決定無謬。
親得法體。
離諸分别。
雲無分别。
若有下釋。
謂此無分别智對色等境。
不帶名言。
無籌度心。
故雲離名種等所有分别。
不緣隐暗遮隔及過未之境。
故雲現現。
證境自相。
不同六識緣于共相。
故雲現現别轉。
由于自相處轉。
故名真現量。
此有多種。
如瑜伽等說。
△四真比量分二。
初别釋比量。
言比量者。
謂藉衆相而觀于義。
相有三種。
如前已說。
由彼為因。
于所比義。
有正智生。
了知有火。
或無常等。
是名比量。
比謂比類。
量謂量度。
如隔山見煙。
必知是火。
雖未親見。
亦非謬也。
以先證知諸法本因。
後方立量故。
衆相即指因中三相。
義即宗義也。
三種即同異遍三。
由此三相為因。
令聞者于所比義。
有正智生。
了無常等。
故名比量。
△二總結二量。
于二量中。
即智名果。
是證相故。
如有作用而顯現故。
亦名為量。
即智名果。
即指現量智及比量智為果。
無别果也。
何者。
以智是證相故。
智即果也。
言證相者。
現量智能證知無差别境。
真比量智能證知緣起差别之境。
此即内證也。
如有下約外用也。
上約現比二智證相而言果。
此就作用顯現而言量。
故雲亦也。
以二智作用能顯現常無常義故。
△五似現量。
有分别智。
于義異轉。
名似現量。
謂諸有智。
了瓶衣等分别而生。
由彼于義。
不以自相為境界故。
名似現量。
此似現量智。
即似立破中之智也。
言似現量者。
謂有分别智。
不能親證諸法自相。
但于諸法義上。
分别異轉。
故于似立破中而緻諸咎。
名似現量也。
異轉者。
大鈔雲。
謂男女天地等見一合相。
名似現量。
一合相者。
衆緣和合故。
攬衆微以成色。
合五陰以成人。
名一合相。
如是見者。
是有分别智于義異轉。
若一合相不可得。
即真現量不可得者。
即金剛經雲。
如來說一合相。
即非一合相。
以從緣合。
即無性故。
無性之性。
是所證理。
如是知者。
是正智生。
是自相處轉。
名真現量也。
△六似比量。
若似因智。
為先所起諸似義智。
名似比量。
量因多種。
如前已說。
用彼為因。
于似所比。
諸有智生。
不能正解。
名似比量。
似比量者。
謂因智非真。
則不能達法本因故。
于所比義。
颠倒錯亂。
不能令聞者正解。
名似比量。
多種即前不成不定相違等。
由是則能起之智名似因。
所起之智名似義。
為先者即先念分别也。
△七真能破。
複次若正顯示能立過失。
說名能破。
謂初能立缺減過性。
立宗過性。
不成因性。
不定因性。
相違因性。
及喻過性。
顯示此言。
開曉問者。
是名能破。
複次下标能破。
謂初下釋也。
蓋能顯示似能立中缺減過性及宗因喻種種過失。
斥他無謬。
令其開曉。
名真能破。
△八似能破。
若不實顯能立過言。
名似能破。
謂于圓滿能立顯示缺減性言。
于無過宗有過宗言。
于決定因不定因言。
于不相違因相違因言。
于無過喻有過喻言。
如是言說。
名似能破。
以不能顯他宗過失。
彼無過故。
且止斯事。
若不下标似能破。
謂于下釋也。
蓋于他真能立中妄斥其過。
名似能破。
謂于圓滿有缺減言等。
以不下釋上似破所以也。
彼無下謂彼既無過。
不得于中求其有過。
故雲且止斯事也。
龍樹論中似破有多種。
為避文繁。
此不具錄。
△後結略指廣。
已宣少句義 為始立方隅 其間理非理 妙辯于餘處 夫因明幽?。
理量玄微。
三支标立破之方。
八門核真似之實。
條違律過。
矩異規同。
理括衆經。
義該諸論。
方隅始創。
良為少句之敷宣。
理緻未窮。
尚資餘處而妙辯。
苟欲深遊海墨。
閱廣論始盡淵源。
如其略識綱宗。
覽斯文已全梗概。
然廣略雖異。
大旨無殊。
惟冀覽者不涉邪岐。
齊歸正理也已。
因明入正理論解(終) 餘嘗掩關閱起信論疏記。
至因明三支比量之說。
若蚊蚋齧巨石。
毫無所入。
因扣諸講者。
佥曰。
此義失傳舊矣。
已而挂錫海虞之中峰。
一日瞿洞觀居士歸自婁江。
言晤三懷座主。
論因明義甚悉。
餘聞之。
喜躍不自勝。
而策杖金陵。
谒師于古瓦官寺。
遂得執卷請益。
頗知梗概。
越兩載。
飛錫燕山。
又聞玉庵座主有因明論解。
複就咨詢。
益通疑滞。
夫二師之于是論。
誠可謂開萬古群蒙。
而餘也何幸與領金錍之惠。
然得失疵美亦互有焉。
乃不愧暗鈍。
參酌異同。
筆削可否。
兼之??摭清涼疏鈔宗鏡諸書。
集為此解。
以備遺忘。
亦井蛙自見其天也。
密藏開兄。
禅悅之暇。
偶得目擊。
于焉心可。
因謀序馮開之太史。
以付剞劂。
餘固止之曰。
吾斯之未能信。
開兄曰。
審爾。
又何惜乎傳之繭枲。
以就正諸方也。
遂梓之如命。
萬曆庚寅仲春晦日沙門真界?